§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5200712120100
DOI 10.6846/TKU.2007.01174
論文名稱(中文) 漂流的後花園‧游離的呼蘭河--論蕭紅作品裡的空間意象群
論文名稱(英文) The Drifting Backyard and the Meandering Hulan River - On Spatial Imageries in Xiao Hong’s Work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李婉玲
研究生(英文) Wan-Ling Li
學號 7930001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5-17
論文頁數 28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蕭紅
空間意象
心靈
家園
鄉土
國族
關鍵字(英) Xiao Hong
Spatial Imageries
mind
home
native land
n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	研究目的:
  本文擬以作者創作的諸文本為經,並嘗試以作者的流亡史為緯,來詮釋蕭紅作品中極其獨特的空間要素,和此空間要素所組構而成的蕭紅式的文學世界。 

二、	文獻探討
  自一九四二年以來,兩岸三地皆有專書及論文的發表,然就其學術研究的質和量而言,大陸學界對蕭紅的論著歷年來始終未曾間斷,且不論在深度及廣度上都十分值得重視,各種面向的論著對於從事蕭紅研究的後學者,極具參考價值,因此筆者將大陸學術界的研究資料加以彙整,置於論文的附錄一,以供參酌。
  至於台灣方面對蕭紅的研究,一方面由於早期資料取得不易,再者,台灣近年來著力於台灣文學的研究,對大陸文學的研究相對減少,因此,筆者深感對於蕭紅的文學研究工作,在台灣的學術界尚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亦將台灣的研究資料彙編於附錄二。
  香港的學界對於蕭紅的研究則多著重於其生平事蹟的探討,及蕭紅赴港時期的生活,包括死後葬港遷墓等事跡的報導,而關於香港、美、日、韓、蘇籍學者的論著,將放置於附錄三之中。

三、	研究內容與方法
  筆者以其生命中的兩大具體空間意象--「後花園」及「呼蘭河」,來作為詮釋其創作動機的註腳符號,說明蕭紅獨有的原鄉意識與情結。並且透過文本解析的方法,來探討蕭紅作品中由「空間意象群組」所營造而成的敘事結構,來詮釋所謂「蕭紅體」的獨特風格所在,及其空間意象所呈顯的文學意涵。

四、	研究結論
  筆者以漂流的後花園、游離的呼蘭河,這兩大既現實又抽象的概念,來詮釋蕭紅作品裡的四大空間意象群,所要提出的就是一個不同於過去論者所著重的論點,當蕭紅被定位為一個自傳型作家、抒情體女性作家,或將其作品歸類為鄉土文學、抗日文學時,筆者衷心期待能從這些既有的思維中,找到一個更有系統也更貼近於原創者的詮釋角度,因此,筆者試圖在這個由心靈、家園、鄉土、國族四大意象所組成的同心圓空間架構中,藉由蕭紅作品裡所含涉的空間意象,來論證其「蕭紅體」的具體風格與特色。











關鍵詞:蕭紅 空間意象 心靈 家園 鄉土 國族
英文摘要
I.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whole collection of works and her history of exil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icate the unique spatial elements in Xiao Hong’s works and her exceptional literary world which these elements constitute.

II.	Literature
Since 1942, there have been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and essays published regarding Xiao Hong’s works.  However, as far a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cademic theses is concerned, apparently the academic circle in Mainland China has constantly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er works, winning acclaims either in depth or in width.  To those who set their eyes on studying the author’s works, thes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aterials are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As a consequence, the research materials from Mainland China are compiled in Appendix I as reference.
As for the studies of Xiao Hong here in Taiwan, for one thing, some previous materials are hard to obtain; for another, most scholars in Taiwan are absorbed in the research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ccordingly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literature of Mainland China.  For th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the author of this study feels that there is still great room for the research of Xiao Hong’s works in Taiwan and compiled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aiwanese scholars as Appendix II.
The focus of Hong Kong academic circle has been on Xiao Hong’s life stories, especially the period when she lived in Hong Kong and the post-mortem transfer of her tomb there.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scholars from Hong Kong, the U.S. and Japan are incorporated into Appendix Ⅲ.

III.	Research Method
The two spatial imageries in Xiao Hong’s life – “Backyard” and “Hulan River” – are employed in this research as the guiding symbol with a view to sheding light on her literary creation and her particular homeland consciousness and complex.  Furthermore, by means of tex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also explores the notabl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her works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her “spatial imageries”.  In this way, the unique style of Xiao Hong and the literary meaning represented by the spatial imagery can be clarified and made comprehensible.

IV.	Results
In this research, the two concrete and yet abstract concepts – the drifting backyard and the meandering Hulan River – are adopted to interpret the four spatial imageries in Xiao Hong’s works, resulting in a point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s in the past.  By categorizing Xiao Hong as a autobiographical writer and a lyrical female writer, or her works as native literature and anti-Japan literature, the author of this research sincerely hopes that among the current stereotypical interpretations of Xiao Hong, there can be a different one that is more systematic and truer to the writer.  Hence, in the concentric circle composed of the four imageries of mind, home, native land and nation, the author has demonstrated Xiao Hong’s distinguishing style and feature through the spatial imageries manifested in her work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蕭紅作品之論述現況……………………………………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方法……………………  2
第二章	 蕭紅作品裡的空間意象群……………………………………  7
第一節	蕭紅作品的空間意象圖示及文本詮釋方式……………  7
第二節	以「蕭紅式」的空間思維概念為敘事核心的文本……  10
第三節	蕭紅作品既抒情又反諷的敘事風格……………………  14
第三章	「心靈」意象:女性成長的自白………………………………  17
第一節	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生存……………………………  17
第二節	從自我放逐到人類心靈的覺醒…………………………  38
第四章	 「家園」意象:何處是我家?………………………………  55
第一節	無家感的女童與女人……………………………………  55
第二節	從祖父的後花園到文學的家園想像……………………  109
第五章	 「鄉土」意象:永遠的異鄉人………………………………  137
  第一節  對鄉民的冷靜觀察與理性批判…………………………  137
  第二節  轉化鄉愁再造一座文學之城……………………………  179
第六章	 「國族」意象:流亡者的反思………………………………  201
第一節	國中有國的亡國弔詭……………………………………  201
第二節	文學側寫下的戰爭反思………………………………… 211
第三節	一齣逃亡的戰爭黑色喜劇………………………………  223
第七章	 結論:以文學作為心靈的歸鄉………………………………  237
第八章	 參考文獻………………………………………………………  241
第九章	 附錄……………………………………………………………  245
一、	大陸學界的論著彙編………………………………………  245
二、	台灣學界的論著彙編………………………………………  270
三、	香港、美、日、韓、蘇學者的論著彙編………………………  271
四、	蕭紅生平暨流亡時空對照年表……………………………  271
五、	    蕭紅作品年表………………………………………………  27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參考書目

(一)	蕭紅著,《蕭紅全集》上下冊,大連市,哈爾濱出版社,1991年7月。
(二)	季紅真著,《蕭紅傳》,北京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
(三)	丁言昭著,《愛路跋涉--蕭紅傳》,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4年8月。
(四)	駱賓基著,《蕭紅小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
(五)	蕭軍著,《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
(六)	蕭軍著,《鄰居》,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七)	蕭軍著,《〈生死場〉重版前記》,載於《生死場》,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
(八)	蕭耘、建中編著,《緣分的天空:蕭軍與蕭紅》,北京,團結出版社, 2003年7月。
(九)	許廣平著,《憶蕭紅》,載於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十)	靳以著,《憶蕭紅》,載於王觀泉編《懷念蕭紅》,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十一)	梅林著,《梅林文集》,上海,上海春明書店, 1948年1月。
(十二)	聶紺弩著,《回憶我和蕭紅的一次談話》,載於《高山仰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十三)	李立明著,《現代中國作家評傳》,香港,波文書局,1982年2月。
(十四)	費孝通著,《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十五)	Andre Morali-Daninos著,張龍雄譯,《性關係社會學》,台北,遠流,1992年。
(十六)	奧利佛‧薩克斯著,趙永芬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十七)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11月。
(十八)	約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7月。

二、論文期刊

(一)	徐曉紅著,《論蕭紅的小說創作》,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1999年。
(二)	陳隄著,《走向生活第一步--記蕭紅之一》,載於《北方文學》,1978年10月號。
(三)	陳隄著,《〈蕭紅評傳〉--從呼蘭到哈爾濱》,載於《東北現代文學史料》,1980年第二輯。
(四)	蕭軍著,《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二)》,載於《新文學史料》第三輯,1979年5月。
(五)	劉大平著,《蕭紅》,載於《語言文學》,1980年第3期。
(六)	張秀琢著,《重讀「呼蘭河傳」——回憶姐姐蕭紅》,載於《海燕》,1979年第5期。
(七)	姜穆著,《細說三十年代文學--論蕭紅及其作品》,載於《文藝月刊》180期,民國73年6月號,頁23~24。
(八)	聶紺弩著,《在西安》,載於《新華日報》,重慶,1946年1月22日。
(九)	周鯨文著,《憶蕭紅》,載於《時代批評》第737卷第12期,1975年12月。
(十)	袁大頓著,《懷蕭紅--紀念她的六年祭》,載於《星島日報》,1948年1月22日。
(十一)	綠川英子著,《憶蕭紅》,載於重慶《新華日報》副刊,1942年11月19日。
(十二)	白朗著,《遙祭--紀念知友蕭紅》,載於《文藝日報》第15期。
(十三)	金玉良著,《一首詩稿的聯想--略記羅烽、白朗與蕭紅的交往》,香港文學,1999年6月。
(十四)	蕭軍著,《拉都路上幾春宵》,載於《藝術世界》第四期,1980年8月。
(十五)	一狷(即陳涓)著,《蕭紅死後--致某作家》,《千葉》創刊號,1944年6月。
(十六)	張抗著,《蕭紅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補遺》,載於《黑龍江文史資料》,黑龍江,1983年,第8輯。
(十七)	駱賓基著,《寫在(蕭紅選集)出版之時》,載於《長春》,1980年7月號。
(十八)	駱賓基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我的回憶」》,載於《北方文學》,1981年6月號。
(十九)	姜志軍、孫延林、杜殿文撰文,杜殿文攝影,《記憶中的思鄉曲--蕭紅》,大地地理雜誌,十一月號,2002年。
(二十)	《現時文藝活動與〈七月〉》,載於《七月》雜誌,第15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