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2201117104400
DOI 10.6846/TKU.2011.00855
論文名稱(中文) 先秦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ages of Wu-Wang in Chou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薛惠文
研究生(英文) Huei-Wen Hsueh
學號 6960103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1-03
論文頁數 14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蔣秋華
指導教授 - 黃復山
委員 - 陳恆嵩
委員 - 殷善培
關鍵字(中)
武王
形象
關鍵字(英) Chou
Wu-Wang
imag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武王為上古時期以仁義著名的帝王,推翻商紂王的暴政統治,為先秦典籍津津樂道的對象,數千年來受人稱讚歌頌。《尚書》以來的記載,多將武王描述為一位修己的仁者。歷年來研究武王伐紂年代的論文極多,武王形象的探討極少。武王是典型聖王,傳統學者為了隱惡揚善,便將一切善行與功德歸於武王,因此武王形象距離其生存時代愈遠,就愈美好。事實上,武王形象不只隨著時代變遷而不同,更隨著學者思想不同而改變。上古明君與暴君形象的研究長期受人忽略,本文旨在透過主題學,揭開武王之典型與多面性,文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文人塑造形象的意圖。 經書中的武王形象,大致可歸納為「承父之命」、「治國有方」、「任用俊賢」、「克商有功」、「孝順敬天」、「美好德行」等六項。經書中的武王形象十分正面,《禮記》甚至將武王視為民族英雄。史書中的武王形象多透過武王的事蹟展現,其中以《逸周書》較為特別。《逸周書》透過描述武王心理狀態的手法,舖陳武王形象,並據史陳述了武王伐紂後的殘忍祭祀,和《尚書》歌功頌德的筆法大異其趣。 子書中的武王形象因各家書寫目的不同,武王形象也多彩多姿。儒家典籍為宣揚儒家的禮義思想,宣提武王的種種仁義事蹟,甚至將其塑造為神化人物。道家強調自然無為,道家典籍中的武王是以私意約束人民,使人民陷入鬥爭的惡人,禍亂的根源。雜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更多變化,雖如儒家典籍塑造成明君形象,然不若儒家典籍塑造的完美典型,而是亦正亦反的形象,反而更有人性。法家重刑法,故法家典籍中的武王能夠善用刑法與利,他的「德」著重的是現實層面。《管子》中的武王不只有空泛的德,還懂得如何將之運用在行政、經濟上。由先秦各學派中的武王資料,可以看出子書中的武王形象受各家學說影響。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家學者無所不用其極地宣揚自己的學說,而引起眾人注意的方法,無非將眾人皆知的上古聖王寫進書裡,將其塑造為符合其學派的形象,子書中的武王也因此有了多彩多姿的面貌。 自先人刪去《逸周書》中不利武王的篇章,武王的形象更為正面,除了反對儒家的法家之外,先秦典籍中的武王幾乎沒有負面形象。武王的形象愈加美好,直至漢代,才開始有反對的聲浪。然如王充、蘇軾等學者畢竟是少數,武王形象在眾人心目中依然美好,凡提及至德、至善、至孝之人,無不以武王為例。
英文摘要
The first king of Chou, Wu-Wang, is a famous man living in thousands of years ago. Wu-Wang killed the tyrant of Shang—Zhou-Wang, and was prais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the book “Shang Shu,” Wu-Wang has been described a man with “ren.” Many scholars studied the date of Wu-Wang attacking Zhou, but only a few mentioned the image of Wu-Wang. Wu-Wang is a typical type of king of virtues; therefore, scholars covered up his bad deeds and praised his virtue, even attributed others’ success to him. Thus, the farther the time is from now, the more wonderful are Wu-Wang’s images. Since scholars ignored the images of tyrants and wise kings for many years, this essay revealed Wu-Wang’s various images, scholars’ criticism, and scholars’ attempts to mold images through Thematology. The second chapter “the Image of Wu-Wang in the book” classified the images of Wu-Wang to six parts: Wu-Wang’s inheritance of his father, ruling the kingdom, appointing of capable people, achievement of defeating Shang, filial obedience, and moral goodness. The images of Wu-Wang in the book are positive, and “Li Ji” even regards Wu-Wang as a national hero. Books of history describe Wu-Wang by recording his deeds. Among them, “Yi Chou Shu” is the most special. This book recorded Wu-Wang’s images by describing his mentality, and portrayed his cruel rite after defeating Zhou,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Shang Shu.”
Wu-Wang’s images in books of Zi are various because of authors’ different purposes. To advocate the idea of “Li Yi,” the school of “Ru” publicize Wu-Wang’s deeds of “Ren” and “Yi,” even deify him like a god. The school of “Dao” emphasizes the idea of nature; therefore, Wu-Wang is a wicked person and
III
the root of all evil in the book of Dao . There are various images in other books. In other books, Wu-Wang is a wise king, but there are also negative sides portrayed, which makes Wu-Wang more human. Wu-Wang makes good use of penal law and benefits in book of the school “Fa,” because the school takes penal law and benefits seriously. The school of “Fa” takes reality into account in Wu-Wang’s images. In “Guan Zi,” Wu-Wang’s virtue is showed in economy and administration. We can see from the data in books of Zi that ideas of every school affect Wu-Wang’s images. At the time of books of Zi, scholars attempt to make their schools widely known, so they wrote people of virtue into their books, and make their images fit in with their own ideas. Thus, various images of Wu-Wang were shown. Since ancient scholars deleted chapters unfavorable to Wu-Wang, the images of Wu-Wang have been more positive. Except for the school “Fa” against the school “Dao,” there aren’t any negative images of Wu-Wang. Wu-Wang’s images are more and more wonderful until the Han Dynasty. Scholars like Wang Chong and Su Shi are just a few against Wu-Wang’s wonderful images. Therefore, Wu-Wang’s images are wonderful until now; we even set Wu-Wang for example when mentioning people with the highest virtue, goodness, and filial pie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經書中的武王形象........................................................................................ 12
第一節 《尚書》中的武王形象.................................................................. 12
一、 承父之命...................................................................................... 12
二、 德政克己...................................................................................... 16
三、 伕用俊賢...................................................................................... 17
第二節 《毛詩》中的武王.......................................................................... 20
一、 克商有功...................................................................................... 20
二、 孝順敬天...................................................................................... 21
三、 承父之業...................................................................................... 23
四、 施行仁政...................................................................................... 24
第三節 禮書中的武王形象.......................................................................... 27
一、 英雄形象...................................................................................... 27
二、 克商有功...................................................................................... 28
三、 孝順盡忠...................................................................................... 31
四、 仁政克己...................................................................................... 33
第四節 《左傳》與《論語》中的武王形象.............................................. 41
一、 克商有功...................................................................................... 41
二、 美好德行...................................................................................... 44
第三章 史書中的武王形象........................................................................................ 48
第一節 《國語》中的武王形象.................................................................. 48
一、 天命伐紂...................................................................................... 48
二、 四方來朝...................................................................................... 51
第二節 《戰國策》中的武王形象.............................................................. 52
第三節 《竹書紀年》中的武王形象.......................................................... 53
一、 克商有功...................................................................................... 53
二、 武王治國...................................................................................... 55
第四節 《逸周書》中的武王形象.............................................................. 59
一、 夙夜憂患...................................................................................... 59
二、 克商有功...................................................................................... 71
三、 殘酷暴行...................................................................................... 74
第四章 子書中的武王形象........................................................................................ 86
第一節 儒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86
一、 《孟子》中的武王形象.............................................................. 86
二、 《荀子》中的武王形象.............................................................. 91
第二節 道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100
一、 不仁不義.................................................................................... 100
二、 貪婪巧詐.................................................................................... 101
第三節 墨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104
一、 得賢用賢.................................................................................... 104
二、 誅暴伐惡.................................................................................... 104
三、 明鬼非命.................................................................................... 105
第四節 法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108
一、 《韓非子》中的武王形象........................................................ 108
二、 《管子》與《商君書》中的武王形象.................................... 111
第五節 雜家典籍中的武王形象................................................................ 119
一、 因勢利導.................................................................................... 119
二、 美好德行.................................................................................... 120
三、 治國有方.................................................................................... 122
四、 伐紂之功.................................................................................... 127
五、 善用權謀.................................................................................... 130
第五章 結論.............................................................................................................. 134
參考書目.................................................................................................................... 14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專書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4月。
孔  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班  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4月。
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蘇  軾:《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屈  原著、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許倬雲:《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10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12月。
劉  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
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8月。
張心澂:《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12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李振興:《尚書學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5月。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9月。
顧頡剛:《上古史研究講義》,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王充:《論衡》,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10月。
梁啟超:《管子評傳》,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0月。
孫詒讓:《墨子間詁》,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10月。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楊  華:《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司馬遷著,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裴駰集解、楊家駱編:《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
陸  賈著、王利器注:《新語校注》,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10月。
舊題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毛  亨傳、鄭  玄箋、孔穎達疏:《詩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鄭  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鄭  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左丘明著、杜  預注、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何  晏集解、邢  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趙  岐注、孫  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王  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9月。
羅家湘:《逸周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林秀香:《莊列思想比較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邵 東 方:《竹書紀年研究論稿》,台北:Airiti Press,2009年12月。
梁國真:《商周時代的東夷》,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二、學位論文

李小平:《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5月。
吳世如:《唐宋詩歌中的楊貴妃形象研究》,臺北縣: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胡伯欣:《帝辛行狀考述》,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顧頡剛:〈《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文史》第2輯(1963年4月)。
幼  英:〈《周頌・武》非〈大武〉〉,《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李大用:〈從《周易》看武王伐紂的真相〉,《中國古代史》1988年4期。
周乾濚:〈關於紂和武王的記載〉,《史學集刊》第2期(1993年5月)。
趙光賢:〈逸周書・克殷篇釋惑〉,《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4期。
楊東晨:〈跟隨武王伐紂的「八國」考〉,《鐵道師院學報》1995年第4期。
吳晉生、吳薇薇:〈《竹書紀年》非偽書辨〉,《文史哲》1996年第2期。
楊朝明:〈文王、武王享年考〉,《求是學刊》1996年第5期。
蘇德榮:〈武王伐紂不存在孟津觀兵之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1997年1月)。
黃彰建:〈釋〈武舞〉〈象舞〉「舞勺」「舞象」〉,《周公孔子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4月。
賀中華:〈法度:韓非子用人之道的靈魂〉,《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9期。
黃懷信:〈武王在位年數考—兼說文王受命及武王是否改元〉,《人文雜志》1998年第3期。
唐曉峰:〈薊、燕分封與北京地區早期城市地理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期(1999年1月)。
孫適民:〈從《詩經》英雄形象看中國政治文化傳統〉,《邵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4期。
梅新林:〈《詩經》中的祭祖樂歌與周代宗廟文化〉,《浙江師大學報》1999年第5期。
張新斌:〈武王伐紂與牧野大戰的歷史地理問題〉,《中原文物》2000年第4期。
王立:〈中國文學中的主題與母題〉,《浙江學刊》2000年第4期。
李學勤:〈武王在位有四年說〉,《東嶽論叢》第21卷第3期(2000年5月)。
張聞玉:〈讀《逸周書》筆記〉,《貴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5期(2000年9月)。
羅家湘:〈《逸周書》的異名與編輯〉,《西北師大學報》第38卷第5期(2001年9
月)。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與中國文學〉,《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
司,1983年11月)。
李宗桂、陳宏敬:〈《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福建論壇》2001年第3期。
李紹平:〈《逸周書》叢考〉,《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2年2月)。
李  山:〈《詩經・時邁》篇創作時地考〉,《河北學刊》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
孟  化:〈淺析《呂氏春秋》的文治教化思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2年3月)。
諶中和:〈《洪範》——專家治國的教科書〉,《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2年5月)。
馬增強:〈《儀禮》研究及其意義〉,《長安大學學報》第4卷第4期(2002年12月)。
劉俊男:〈《古文尚書》與《逸周書》源流考—兼與劉起釪先生商榷〉,《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2期(2003年2月)。
王  蓉:〈「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考辨〉,《萊陽農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年3月)。
龍建春:〈「太公」姓氏名號考論──《蘇秦始將連橫》臆說之一〉,《台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3年4月)。
孫熙國、黃維元:〈《管子》德論研究〉,《管子學刊》2003年第4期。
陳蒲清:〈中國第一位思想家──箕子〉,《船山學刊》2004年第1期。
雒有倉:〈關於商末紂軍倒戈事件的重新認識〉,《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
魏慈德:〈《逸周書》、〈世俘〉、〈克殷〉兩篇與出土文獻互證試論〉,《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7月)。
張樹國、梁愛樂:〈大武樂章與「三象」考辨〉,《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羅家湘:〈《逸周書》中的周代君臣形象〉,《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楊雅麗、郭小燕:〈「舞象」考辨〉,《延安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05年2月)。
羅家湘:〈《逸周書》敘事模式分析〉,《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7月)。
池方興:〈《管子》的儒家思想及其特點〉,《新疆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
梁  軍:〈談中國古代玉文化〉,《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第1期。
邵  英:〈宗周、鎬京與 京〉,《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
張國安:〈武王「武」樂及其文化淵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
梁鳳榮:〈《尚書》中所稱道的理想君王形象〉,《河南社會科學》第14卷第4期(2006年7月)。
秦豔平:〈論荀子的權威崇拜體系及其歷史影響〉,《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7年3月)。
孫一弘:〈墨子「非命」之旨趣及其意義〉,《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
陳桐生:〈《國語》的性質和文學價值〉,《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
張殿甲:〈關於楛矢石砮的考證〉,《東北史地》2007年第5期。
王雲飛:〈《禮記》史料價值及其寫作年代探析〉,《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9期。
王  舒:〈《論語》中的孔子形象及其當代價值〉,《滁州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7年3月)。
陳開梅:〈周頌的和諧理念及其現實意義〉,《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4 月)。
吳碧珠:〈論《左傳》的學術價值〉,《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7年6月)。
葛學港:〈淺論《禮記》中的祭禮〉,《安徽文學》2007年第12期。
葉罕雲:〈伯夷「義不食周粟」原因探析〉,《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08年1月)。
葉健鋒:〈從《尚書‧牧誓》看商紂之罪〉,《文教資料》第19期(2008年7月)。
郭  霞:〈牧野之戰的史料新證〉,《蘭台世界》第16期(2008年8月)。
李吉東:〈《尚書‧牧誓》誓師解〉,《齊魯學刊》2008年第3期。
嚴  正:〈王道理想與聖賢意識—論儒家《尚書》詮釋的理論價值與影響〉,《河南社會科學》第16卷第5期(2008年9月)。
張國安:〈從武、三象至大武看周公制禮作樂〉,《學術月刊》第40卷第10期(2008年10月)。
曹建墩:〈周代祭品觀念〉,《天中學刊》第23卷第6期(2008年12月)。
趙奉蓉:〈《逸周書》中的武王形象論略〉,《學術交流》第4期 (2009年4月)。
孔令梅:〈論《呂氏春秋》之「適」─兼論《呂氏春秋》諸子百家的融合〉,《合肥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9年9月)。
謝維營、汪鷺:〈荀子樂教思想管窺〉,《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11期(2009年11月)。
林  榮:〈《呂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教育文化》2009年第1期。
田小軍:〈《樂記》樂教思想論略〉,《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陳希紅:〈「前徒倒戈」辯─與黃懷信教授商確〉,《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劉  杰:〈論《格蕯爾》與《詩經》周民族史詩中的英雄救濟主義〉,《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9年2月)。
楊  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上)〉,《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
唐明明:〈商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其下降〉,《西南長業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10年2月)。
楊  華:〈上博簡《武王踐阼》集釋(下)〉,《井岡山大學學報》第31卷第2期(2010年3月)。
劉小剛:〈明君之道─韓非君主論思想研究〉,《管子學刊》2010年第1期。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03-3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1-03-3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