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2201112323800
DOI 10.6846/TKU.2011.00854
論文名稱(中文) 當代法國形象之型塑與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ormation and those strategies of the image of contemporary Fran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1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許明棻
研究生(英文) MING-FEN, HSU
學號 6960801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法文
口試日期 2011-01-11
論文頁數 16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曾明
委員 - 黃馨逸
關鍵字(中) 法國
跨文化
形象
認同
軟實力
符號消費
流行文化
關鍵字(英) intercultural
image
identity
soft power
symbolic consumption
pop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以當代法國形象為跨文化研究對象,從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之鏡像理論發展出「他者」之概念,由科特勒行銷學理論分析國家形象之行銷策略,利用政策分析方法,析剖法國政府型塑法國形象之策略目標,根據李普曼之輿論原理探討刻板印象與大眾傳播媒體及社會心理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問卷調查分析方法得出台灣年輕人所認知的法國形象。根據布希亞的「符號消費」理論,形象透過影像在大眾媒介中產生意義,並且形成符號消費之流行文化;因此研究結果是:法國政府積極介入的作用,包括型塑國家正面形象,並輔以有效的文化政策;內容兼顧到文化全球化的環境,日常生活的後現代影像符號消費社會,以商業活動行銷等等。尤其是藉著軟實力之文化外交手段透過駐外單位,向世界推動法國語言文化,型塑國家認同。並且利用諸多正面形象,透過大眾媒介傳播影像,使法國形象產生符號化、形成流行文化,從而誘發認同及消費。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aims at an intercultural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contemporary France, and discover those strategies how the French government 
practice to modulate those characters of their citizens and then diffuse the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to the worldwide. The studies adopt approaches from Jacques Lacan's
terms of mirror stage : the subject must negotiate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Philip Kotler's strageties of marketing help to promote national image. Policy analysis 
makes understand French government's policies to form the positive country image of 
France. Walter Lippman's Public Opinion propose people's stereotype applying in the 
fields of media studi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By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o studen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the image of France from Taiwanese young people 
will be acquired. For Jean Baudrillard, “To become an object of cunsumption, an 
object must first become a sign", so consumption is the main drive in capitalist society 
by the functional, exchange, symbolic, and sign value within a system of objects. We 
conclude that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 France is formed by four concepts of image : 
stereotype, ideology, symbol and identity to diffuse a cultural brand, a marketing logo of
“Made in France" in the postmodern symbolic consump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1
     Ⅰ. 研究動機 ………………………………………………………………… 1
Ⅱ. 研究方法……………………………………………………………………3
Ⅲ. 論文架構……………………………………………………………………5
Ⅳ. 文獻分析……………………………………………………………………7
Ⅴ. 研究侷限 …………………………………………………………………10
Ⅵ. 名詞釋義 …………………………………………………………………11
第一章	  形象型塑的邏輯………………………………………………………13
第一節 刻板印象的形成………………………………………………………17
第二節 刻板印象的正面影響…………………………………………………29
第三節 刻板形象的負面影響…………………………………………………37
第二章	  法國形象的特徵………………………………………………………49
第一節 台灣人眼底下的法國形象……………………………………………53
第二節 法國人眼底下的中國形象……………………………………………71
第三節 形象的落差與型塑……………………………………………………83
第三章	  法國政府的角色與策略…………………………………………… 95
第一節 文化政策………………………………………………………………97
第二節 商業活動…………………………………………………………… 109
第三節 外交手段…………………………………………………………… 123
結論…………………………………………………………………………………149
參考書目 …………………………………………………………………………152
人名暨專有名詞索引 ………………………………………………………… 159


圖表目錄

圖一    SWOT策略分析圖 …………………………………………………………3
圖二    論文分析架構圖 ……………………………………………………………6
圖三    文化傳播進行方式圖………………………………………………………22
圖四    文化傳播模式圖……………………………………………………………24
圖五    形象之概念圖………………………………………………………………30
圖六    利馬竇與徐光啟……………………………………………………………75
圖七    中國清朝康熙皇帝和法王路易十四………………………………………77
圖八    法國領事方蘇雅和中國提督蘇元春………………………………………78
圖九    北京法國公使館翻譯員韋錫愛和李鴻章的秘書羅豐祿…………………79
圖十    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法國主題館……………………………………… 121
圖十一  2010年3月20日全球法語日台灣活動晚會……………………………134
圖十二  2010年3月20日全球法語日台灣活動晚會……………………………136
圖十三  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遊行……………………………………………… 137
圖十四  淡江大學法文系外亞維儂藝術節行銷實習…………………………… 138
圖十五  亞維儂藝術節街頭宣傳………………………………………………… 142
圖十六  亞維儂藝術節絲品劇院………………………………………………… 147

表一    問卷調查表…………………………………………………………………56
表二    台灣年輕人的法國印象……………………………………………………69
表三    刻板印象之特性分析表……………………………………………………83
表四    台灣人的法國印象…………………………………………………………89
表五    文化影響進步的十種心理模組 …………………………………………100
表六    法國戴高樂主義外交政策……………………………………………… 128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009
王寧、錢林森、馬樹德,《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呂一民,《法國通史》,上海社科,2002
沈  堅,《當代法國》,貴州人民,2001
尚  杰,《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南京:江蘇人民,2002
吳思華,《策略九說》,台北:城邦文化,2000
吳錫德,《法國製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Made in France》二版,台北:麥田,2010─  ,《翻譯空間》,台北:書林,2009
─  ,《閱讀法國當代文學》,台北市:中研院,2003
吳明隆,《SPSS操作與應用 :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2009
林建煌,《行銷學》,台北:華泰文化,2009
柳鳴九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科,1994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2003
─  ,《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2002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1998
郭為藩,《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台北 : 心理出版,2006。
張台麟,《法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2007
廖炳惠,《關鍵詞200 :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市 : 麥田,2003
劉金源,《法國史》,台北:三民,2004

【中文譯書】
Asa Briggs, Peter Burke,《最新大眾傳播史》(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台北縣:韋伯文化,2004
Baudrillard, Jean,《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2000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 Engel, J. F.,《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 9 th
ed.),謝文雀譯,台北市:華泰書局,2001
Bordieu, Pierre,《藝術的法則 : 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劉暉譯,北京:中央編譯,2001
─ , 《論電視》(Sur la télévision),蔡筱穎譯,台北:麥田,2000
Burke, Peter,《製作路易十四》(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許綬南譯,台北市:麥田出版公司,1997
Cowen, Tyler,《商業文化禮贊》,(In Praise of Commercial Culture)北京:商務,2005
Debord, Guy,《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王昭鳯譯,南京:南京大學,2006
DeJean, Joan,《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13個創造歷史的時尚創意》(Du style:comment les Français ont inventé la haute couture, la grande cuisine, les cafés chic, le raffinement et l'élégance),顏湘如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6
Featherstone, Mike,《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Fraser, Mathew,《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Weapons of Mass Distraction:Soft Power and the Road to American Empire),劉滿貫等譯,北京:新華,2005
Girodin, Paulette,《法國餐飲》(Restaurants et restauration en France),曾明譯,台北:麥田,2002
Harrison, Lawrence E., Samuel P. Huntington,《為什麼文化很重要》(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李振昌,林慈淑譯,台北市:聯經,2003
John R. Hall, Mary Jo Neitz,《文化:社會學的視野》(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周曉虹,徐彬譯,北京:商務,2004 
Jost, François,《比較文學導論》(Essai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廖鴻鈞譯,長沙:湖南文藝,1988 
Kotler, Philip,《科特勒談行銷:如何創造、贏取並主宰市場》(Kotler on marketing:how to creat, win, and dominate markets),高登第譯,台北:遠流,2000
McLuhan, Marshall,《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06
Mollard, Claude,《法國文化工程》(L'ingénierie culturelle),梁蓉譯,台北市:麥田,2002
Monnier, Gérard,《法國文化政策》(L'Art et Ses Institutions en France),陳麗如譯,台北:五觀藝術管理,2003
Moulinier, Pierre,《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Les politiques publiques de la culture en Frnance),陳羚芝譯,台北:五觀藝術,2009
Nadeau, Jean-Benoît,《六千萬個法國人錯不了》(Sixty Million Frenchman Can't Be Wrorng),鄭鳳珠譯,台北市:閱讀地球文化,2004
Nick Yapp & Michel Syrett,《法國人!》(Xenophobe's Guide to the French),胡洪慶譯,香港:三聯書店,2002。
Patricia Bradley Andrews,《演講學入門》,(Basic Public Speaking)游梓翔譯,台北:正中書局,1989
Pierre Vidal-Naqet,《荷馬的世界》(LE MONDE D'HOMÈRE),黃馨逸譯,台北縣:左岸文化,2004
Storey, John,《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2nd ed.,楊竹山、郭發勇、周輝譯,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Warnier, Jean-Pieree,《文化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 de la culture),吳錫德譯,台北:麥田,2003
Weimer, David L., Aodan R. Vining,《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Policy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 )陳恆鈞等譯,台北:韋伯,2004
川村由仁夜,《時尚學》,陳逸如譯,台北:立緒,2009

【期刊專文】
〈大家談:台灣人在法國〉,《巴黎視野》,台北: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2008-2010王茜穎、黃宥寧,〈文化自覺讓法國與眾不同〉《商業周刊》,第1008期 
平林博,〈向法國學習如何締造具有魅力的國家形象〉,《巴黎視野》,吳島俊良譯,台北: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2010年9月,第12期
呂慧、龔豔萍,〈國家固有形象對消費者態度的影響〉,《當代經濟管理》,2:30-34,2008
吳思華,〈形塑孕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Made in Taiwan》,文建會作,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  ,〈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下),《典藏今藝術》,台北,136、137,2004
林碧炤,〈以軟性力量,開創兩岸新局〉,《中國時報》,2004
吳錫德,〈法國人眼中的台灣〉,《2008法國年特展「滬尾砲響.清法印記—西仔反」》,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2008
─  ,〈「文化創意」讓我們看見未來〉,《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Made in Taiwan》,文建會作,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  ,〈品牌翻譯的跨文化策略—兼論外來語的音譯〉,《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7),2006 
─  ,〈《圍棋少女》— 法國文壇的中國風〉,《世界文學:跨文化與比較文學》,台北:麥田,2003
─  ,〈卡繆作品的中譯及其在台灣的影響〉,《世界文學》,2002年12月號
─  ,〈《小王子》——百讀不厭的哲理童書〉,《世界文學》2002年8月號
─  ,〈法國語言政策—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挑戰〉,《各國語言政策》,前衛出版,2002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他者在媒體的建構與展示〉,《再現的政治:台灣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出版社,9-44,2001
孫華翔,〈回到未來:從在地人文出發的樂活經濟〉,《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Made in Taiwan》,文建會作—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梁  蓉,〈OFF亞維儂提供了另類機會〉,《表演藝術》,57期,1997,9月
─  ,〈以「雙贏」取代「對立」的文化交流觀〉,《表演藝術》,57期,1997,9月
詹宏志,〈創意產業的三個理由與二個策略〉,《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Made in Taiwan》,文建會作—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劉維公,〈美感創新課題〉,《台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Made in Taiwan》,文建會作—初版—台北市:允晨文化,2007
蕭新煌,〈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中華傳播學刊》,7:3-8,2005

【博碩士論文】
呂思慧,《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何凱凌,《以名牌精品消費考察台灣消費社會(1970-2004)》,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4
周筱琦,《跨文化形象之再現:以《丁丁歷險記:藍蓮花》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袁梅芬,《卡繆作品中的反抗精神》,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陳采怡,《論布希亞的《美國》:美國形象的生產與消費》,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陳昭宏,《品牌來源國與製造來源國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
陳姜嫄,《以目的論評析外國商品廣告之翻譯現象》,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所碩士論文,2006
粘耿嘉,《全球化文化衝擊下的法國文化產業策略》,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婉儀,《歐盟國家形象認知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

【外文資料】
Amossy, Ruth, Les idées reçues : sémiologie du stéréotype, Paris: Nathan, 1991
Baudelaire, Charles, Curiosités esthétiques: L'Art romantique, Paris: Classiques Garnier Multimédia, 1999
Baudrillard, Jean,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Gallimard,1969
─,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Gallimard, 1970
─,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Paris : Gallimard,1976
Barthes, Roland, Mythologies, Paris:Seuil, 1957
Benjamin, W.,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n Illuminations, Ed. By Hannah Arendt,trans. H. Zohn, New York : Schocken, 1968 [1935]  
Bordieu, Pierre, Sur la télévision, Paris : Liber, 1996
Campbell, Joseph, La puissance du mythe, Paris : Oxus, 2009
Greffe, Xavier,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en France, Paris :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c2009
Gustave Flaubert, Dictionnaire des idées reçues,Allemagne:Pössneck, 1997
Jacques Aumont, L'image, Paris : Nathan, 1990
Jacques Vallin, La population française, Paris : Editions La Découverte, 2001
Jean Favier, Paris deux mille ans d'histoire, Paris : Fayard, 2001
Jean-Marie Schmitt, La France en 2008:chronique politique, économique et sociale,Paris :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2009
Joly, Martine, L'image et les signes, Paris : Nathan, 1994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Oxford UP, 1998
McQuail D.,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en : Sage Publication, 2000
Mermet, G., Francoscopie 200: Pour comprendre les Français, Larousse, 2004
Nicolas Journet, La culture-De l'universel au particulier, Auxerre : Edition Sciences Humaines, 2002
Peter Burke ,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3
Philippe Moreau Defarges, La France dans le Monde au XX Siècle, Paris:HACHETTE,1994
Pierre Moulinier, Les politiques publiques de la culture en France, Paris:PUF,coll.《Que sais-je ?》,1990
Ruth Amossy, Stéréotypes et clichés, Paris : Nathan, 1997
Storey, J.,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Arnold, 1999
Wimmer, R. D., Dominick, J. R.,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 Calif.: Wadsworth, 2006
Zeldin, Theodore, History of French Passions, 1848-1945: Ambition, Love andPolitics, Oxford Univ. Press, 1993
─ , The French, Kodansha Amer Inc, 1996

【參考網站】
中法文化基金會
http://fondation.ehosting.com.tw/in_8.htm
中華民國文化建設委員會 
http://www.cca.gov.tw/ 
法國國家鐵路公司
www.ratp.fr
法國在台協會
http://www.fi-taipei.org/
法國文化部官方網站 
www.culture.fr/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http://www.what.org.tw/unesco/
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61&ctnode=1131&mp=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