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2200920165100
DOI 10.6846/TKU.2009.01392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Public Opinion Warfare」 by PRC to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曾子才
研究生(英文) Tz-Tsai Tsenz
學號 79533029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01-08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高成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高輝
關鍵字(中) 輿論戰
三戰
全民國防
台灣經驗
民主
自由
人權
和平
關鍵字(英) Public Opinion Warfare
Three Warfare
All-out Defense
Taiwanese experience
Democratic
Freedom
Human Right
Pea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研究,藉由檢視中共的新聞傳播觀及其新聞體制、中共對台「輿論戰」的構想等相關研究,並透過歷史研究及文獻分析,結合三個中共對台「輿論戰」的具體實例-「2007年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及「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台6項軍購」的研析,探討中共對我「輿論戰」影響之深度與廣度。經分析發現,我們可以了中共對台「輿論戰」的具體作為是多元、多方面、多管道的,它不僅只是軍事而已,還包括了政治、經濟、外交、體育等多層面。此外,目前隨著兩岸關係積極發展及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上任後美中關係可能的變化,未來我國仍需持續關注中共對台三戰策略,進而知己知彼,有效研擬因應策略,精實全民國防力量,確保國家安全。
    中共三戰是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的作戰體系與功能,但本研究限於時間與篇幅,不克全部關照,因而在相關思考上,僅就我因應作法與針對中共潛存問題提出分析,期能瞭解中共對我的輿論戰作為,進而採取有效解決措施。
    又,締造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雙方面優異表現的台灣經驗,是台灣值得對外宣示的佳績,並在過去形成與對岸極權專制的強烈對比,甚至在恪守民主、自由、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上,留給愛好民主者有別於共產中國的深刻印象。此是我反制中共輿論戰所應充分運用的有形與無限資源,亦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是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來源。
    
關鍵字:輿論戰、三戰、全民國防、台灣經驗、民主、自由、人權、和平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be into 「Public  Opinion  Warfare」 by  PRC  to  Taiwan. By surveying rel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and frame of news,ideas about Chinese Media Warfare against Taiwan. This research project adopted the「Historical Analysis」and「Document Analysis Method」to study three examples of Chinese Media Warfare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Media Warfare. There are issues of「Inviting Taiw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on 2007」、「Route of Beijing Olympic torch on 2008」and「Military procurement passed by parliament of USA on 2008」.According to results of research, we realized the specific actions of Media Warfare are not limited to military aspect. It includes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ic, Diplomacy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o develop positively as well as uncertain situation along with new elected president of USA Barack Hussein Obama II.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keep eyes on Chinese Three Warfare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that can ensure national security.  
The functions of Three Warfare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Due to restrictions of time and content, this research can’t take care of every aspect. Only focus on analyzing our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potential troubles of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inese Media Warfare thoroughly and then we can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in advance.
Blooming economic develop and mature democratic politics are Taiwanes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Such performance becomes a strong contrast to totalitarian politic of China. Even to do the best to guard general values─democratic, freedom, human right and peace. These are endless resources for us to against Chinese Media Warfare, important shield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factor to promot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Public Opinion  Warfare、Three Warfare、All-out Defense、Taiwanese experience、Democratic、Freedom、Human Right、Pea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摘 要…………………………………………………………………………………i
Abstract……………………………………………………………………………ii
謝 辭………………………………………………………………………………iii
目 錄…………………………………………………………………………………iv
圖 目 錄……………………………………………………………………………vi
表 目 錄……………………………………………………………………………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中共的新聞傳播觀及其新聞體制 …………………………………………20
第一節	中共的新聞傳播觀 ……………………………………………………20
第二節	中共新聞傳播觀下的新聞體制 ………………………………………24
第三節	中共新聞傳播觀對輿論戰的作用 ……………………………………28
第四節	小結 ……………………………………………………………………30
第三章	中共對台「輿論戰」的構想 ………………………………………………32
    第一節「三戰」名詞界定 ………………………………………………………32
    第二節 中共發展「輿論戰」的源起 …………………………………………33
    第三節 中共對台「輿論戰」的構想 …………………………………………37
    第四節 中共對台「輿論戰」的運用 …………………………………………45
    第五節 小結 …………………………………………………………………50
第四章	中共對台「輿論戰」的具體作為 …………………………………………53
     第一節 以2007年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為例………………………53
     第二節 以2008年北京奧運聖火傳遞為例…………………………………61
第三節 以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台6項軍購為例………………………66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五章	我國應有的因應策略………………………………………………………76
第一節	認清中共三戰圖謀……………………………………………………76
第二節	建構強有力多元宣傳系統……………………………………………78
第三節	凸顯大陸嚴峻內部問題………………………………………………81
第四節	精實全民國防力量……………………………………………………83
第五節	建立穩定兩岸關係……………………………………………………86
第六節	小結……………………………………………………………………87
第六章	結論…………………………………………………………………………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89
    第二節 政策建議………………………………………………………………90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94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99
圖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17
圖2-1  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體系圖………………………………………………25
圖2-2  中共大眾傳播體系圖………………………………………………………27
圖2-3  中共新聞體系等級結構圖…………………………………………………28
圖3-1  中共戰略體系圖……………………………………………………………39
圖4-1  美6武器售台圖……………………………………………………………68
 

表       目      錄

表1-1  國內外有關「輿論戰」書籍論文摘要表……………………………………1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專書:
亓樂義,《三戰風雲─ 新形勢下的台海危機》,(台北:黎明文化,2008年)。
方華,<「胡溫政權」的近憂與遠慮>,《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頁2-12。
王崑義,《輿論戰─ 兩岸新戰場》,(台北:華陽文教,2006年)。
王崑義,《中共對臺「輿論戰」》,(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6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中共研究雜誌社,《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
年)。
毛澤東,<對晉绥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頁71。
朱金平,《輿論戰》,(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
朱庭逸主編,《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編,《傳播與社會》,(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江澤民,<關於黨的新聞工作的幾個問題>,《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頁189。
李紀珠,<M型社會惡化,是人禍非天災>,《新新聞》,第1045期,(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7年),頁13。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瑞環,<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頁201。
李茂政,《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1987年)。
呂郁女,《衛星時代-中國大陸電視產業的發展與挑戰》,(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
沈偉光,《傳媒與戰爭》,(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2006年)。
何川,《中共新聞制度剖析》,(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何舟,<中國大陸的新聞自由-過去、現在和未來>,《新聞傳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1993年),頁93-124。
金亨俊,<國有企業中的腐敗問題>,《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2年)。
林東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1999年)。
周鴻鐸等,《傳媒經濟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年)。
邵培仁、陳兵,《媒介戰略管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南方朔,《除魔與昇華》,(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岳天,<現代戰略體系及其內涵>,《認識戰略─戰略講座彙編》,(台北:中華戰略協會印行,1997年)。
胡耀邦,<關於新聞工作的講話>,《新聞工作文獻選編》,(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年),頁288。
許如亨,<中共對台信息戰中的心理戰策略>,《新世紀智庫論壇》,(2001年),10:13-14。
國防部,《中共研究彙編》,(台北:國防部,2006年)。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年)。
盛沛林,《輿論戰100例—經典案例評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05年)。
盛沛林主編,《軍事新聞學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
程寶山主編,《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基本問題》,(北京:軍事科學出
    版社, 2004年)。
童兵,《比較新聞傳播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昆,《國家形象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明貴,《TOP100政治用語熱門榜》,(台北:書泉出版社,2004年)。
張蘊岭主編,《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2001年)。
張慧元,《大眾傳播理論解讀》,(台北:五南,1998年)。
張多馬,《大陸新聞業概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張濤,《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史》,(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2年)。
運新宇、吳杰明、袁訓忠主編,《軍隊思想政治建設二十四講》,(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4年)。 
廖清華,《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院,2006年)。
羅致政,<拓展對外有利情勢鞏固國家安全>,《丁渝洲等(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4年),頁167-186。
羅志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台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73年)。
期刊:
王俊南,<中共武力犯台「法律戰」運用策略與意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1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頁105-118。
平野孝治,<試論胡錦濤政權之下的媒體宣傳工作>,《中共研究》,第42卷第3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8年),頁75-77。
以理,<中共面臨建立和諧社會困境與宏觀調控結構矛盾壓力>,《中共研究》,第40卷第1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頁3-17。
任玉嶺,<立足社會和諧推進改革>,《瞭望新聞週刊》,第34期,(北京:瞭望新聞週刊社,2006年),頁59-65。
阮銘,<「不和諧」的「和諧社會」—評『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研究》,第40卷第10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頁32-36。
吳瑟致,<評中國和諧外交的內涵與影響>,《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頁34-40。
邵宗海,<北京對台政策演變的透視>,《中共研究》,第41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7年),頁27-33。
孟繁宇,<中共「輿論戰」之析論>,《展望與探索月刊》,第5卷第10期,(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7年),頁81-101。
《展望與探索雜誌社》,<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
陳津萍,<共軍開展「輿論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1卷第5期,(台北:國防大學,2006年),頁30-42。
陳津萍,<從二次波灣戰爭探討共軍「輿論戰」之發展與影響>,《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台北:國防大學,2005年),頁52-64。
顓鴻,<中共面臨貪腐盛行與經濟過熱兩大壓力>,《中共研究》,第40卷第10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頁3-19。
蕭治華,<全球化浪潮下兩岸競合態勢>,《中共研究》,第40卷第1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頁18-30。
王崑義,<台海兩岸情勢的發展>,《未來十年東北亞戰略情勢分析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台灣戰略研究學會,2007年),頁25-28。
王崑義,<中國三戰戰略與台灣安全─以「台灣入聯」為例>,《中
共「十七大」後全球暨台海兩岸戰略之區勢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高雄: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2007年),頁227-246。
王崑義、李黎明,<攻心為上─解構中國對台輿論戰>,《第九屆國
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
學院政治系,2006年)。
孟繁宇,<論析輿論戰與戰爭之關係>,《復興崗學報》,(台北:政治作戰學院,2006年),頁87-113。
邱瓊慧,《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台輿論戰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6年)。
孫磊、王曉冬,「精確打擊」:輿論戰的新思維,軍事記者,第11期(北京:軍事記者編輯部,2004年),頁42。
論文:
陶聖屏、林宜瑾,<中共「輿論戰」之理論檢視與初探性實證研究>,《第一屆軍事新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7年),頁1-40。
徐蕙萍、張梅雨、方鵬程,<中共新聞傳播觀下的「輿論戰」及我因應對策之研究>,《第一屆軍事新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07年),頁135-169。
黃筱薌,<中共兩會後對台三戰策略>,《透視中共第十一屆「政協」暨「人大」第一次會議對台「三戰」策略研討會會議資料》,(台北,2008年),頁8。
報紙:
《人民日報》,(1996年9月27日),1版。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9年11月30日),1版。
《中國時報》,(2008年10月12日),A9版。
《中國時報》,(2007年11月1日)。
《中國時報》,(2006年12月6日),A13版。
《中國時報》,(2004年9月9日),A15版。
《新華社》,(2006年12月29日)。
《自由時報》,(2005年3月16日),A15版。
《青年日報》,(2008年12月9日),第3版。
《青年日報》,(2008年12月4日),第5版。
《青年日報》,(2008年12月1日),第5版。
《青年日報》,(2008年11月29日),第5版。
《青年日報》,(2008年11月27日),第2版,第4版。
《青年日報》,(2008年11月5日),第4版。
《青年日報》,(2008年10月2日),第7版。
《青年日報》,(2007年12月29日),第5版。
《青年日報》,(2007年3月30日),第4版。
《青年日報》,(2007年3月23日),第4版。
《青年日報》,(2007年3月16日),第4版。
《青年日報》,(2007年3月11日),第5版。
《青年日報》,(2006年8月4日),第7版。
《聯合報》,(2008年10月10日),A13版。
《聯合報》,(2007年4月25日),A13版。
《聯合報》,(2006年12月14日),A13版。
常戰海、楊繼成,<輿論戰的本能和功能是什麼>,(北京:解放軍報,2004年8月5),第6版。
網路資源:
《中國青年報》,(2004年4月11日),取自:
    http://news.beelink.com.cn 。
王崑義,「反三戰系列套書」與我國新軍事理論研究,取自:http://blog.sina.com.tw/wang8889999/article.php?pbgid=22448&entryid=4741。
范明姬,<黨報:引導社會輿論的中心>,《中國黨報論壇2005年會論文》,(中國:北京,2006年),取自:http://www.people.com.cn。
郭洪新,<論黨報在中國輿論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黨報論壇2005年會論文》,(中國:北京,2006年)取自:http://www.people.com.cn。
劉雪梅,〈新聞輿論戰的策略與謀略〉,取自: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2004/02/10/20040210001175_jsld.html。
劉繼南,《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國際關係的新視角》,(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衡曉春,<輿論戰作為新課程進入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課堂(2004年)>,取自: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403220717.htm
l。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Howkins, J. (1982). Mas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New York, NY.: Longman.
Lee, A. M. & Lee, E. B. (1972). 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Prepared for the Institute for Propaganda Analysis. New York, NY: Octagon Books.
Lu, K. (1982). The Chinese communist press as I see it. In J. L. Curry & J. R. Dassin (eds.), Press Control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NY.: Pager Publishers.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 ed.). London: Sage.
Shils, E. A. & Janowitz, M. (1981). Impact of allied propaganda on Wehrmacht solidarity in World  
    War II. In M. Janowitz and P. Hirsch (Ed.), 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p. 
    341-348).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iebert, F. S., Peterson, T., & Schramm, W. (1963).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2nd ed.).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