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1200719525600
DOI 10.6846/TKU.2007.00717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和平發展戰略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rategy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周偉倫
研究生(英文) Wei-Lun Chou
學號 7932601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11
論文頁數 1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陸訓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施正權
關鍵字(中) 和平發展
和平崛起
戰略思維
關鍵字(英) peaceful Development
peaceful Rise
The Strategy Though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自從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儘管經濟方面穩定成長,但內部因體制衍生的弊端和矛盾卻如影隨形,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與動盪,以致國際間「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引起各界的爭論。直自2003年12月1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期間,發表了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和平崛起」的思想。這一思想,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戰略思維的重要突破。從此「和平崛起」即作為中國的一種新外交思想及國家戰略發展的目標與途徑。

二、中國大陸的崛起,不但影響了國際局勢,更改變了全球戰略的佈局,儘管中國大陸一再強調是和平的崛起,但周邊國家仍然抱持著疑懼的態度。所以作為一個戰略研究者,如果能從歷史、思想、文化與戰略的關係去探索一個國家的戰略思維,或許更能理解其在規劃國家戰略目標時的思維模式與深層背景及因素。
		
三、台灣在面對一個軍事與經濟日益強盛的中國時,應如何與之交往,此時更需要瞭解對方的戰略思維,方能從思想上去戰勝對方。
英文摘要
Since 1978, China has been reformed despite made the economy grow stably, but followed with the corruption and contradiction that was caused by the systems, alse made the society unsafe and disorder, leaded to argue for the “China threaten theory”and the“China collapsed theory”. Till on Dec. 10 2003, China premier (Win Chia Pow) visivted the American Harford university, made a speed the issue is “put the sight into China”.Inside,the valuable thinking is “Peace Rise” that is reflected the collective strategy though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entre leading made a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rom that time the “Peace Rise”as the purpose and approach of a new Chinese diplomacy thin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strategy.

  In spite of the ari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not only affect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lso chage the arrangement of the global strategy, despite the mainland China emphasized that is peace arise again, but the surrounding nations still hold the doubtful attitude, being a strategy researcher, if we can from history, ideal, culture and the reation of strategy to deplore one nation’s strategy thinking, should be more realize the ideal model, deeply background and factor in the pla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goal.  

  As Taiwan. face the strong and prosperous China in growing military and economy, how to contact with?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atand they stragetegic thought also can defeat in though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緒論……………………………………………………………………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1
貳、研究方法與架構………………………………………………4
參、研究範圍與限制………………………………………………9
肆、文獻探討………………………………………………………10

第一章  中國和平戰略文化思想……………………………………13
第一節  戰略文化意涵…………………………………………13
第二節  中國傳統和平戰略思想………………………………19
第三節  毛澤東的戰略觀………………………………………27
    第四節  鄧與江的和平戰略觀…………………………………39
小  結………………………………………………………………55
第二章  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環境……………………………………57
第一節  大國崛起理論與中國威脅論…………………………57
第二節  和平發展與新安全觀的提出…………………………68
第三節  和平崛起理論的提出與內涵…………………………79
第四節  和平崛起論的發展與戰略意涵………………………89
  小  結………………………………………………………………101
第三章  中國和平發展之機遇與挑戰………………………………103
第一節  全球化對和平發展的影響……………………………103
第二節  和平發展與國際機制…………………………………111
第三節  和平發展與美日關係…………………………………117
第四節  和平發展與內政問題…………………………………127
小  結………………………………………………………………134
第四章  中國和平發展下的國家戰略………………………………137
第一節  和平發展與國家安全…………………………………137
第二節  和平發展與文化安全…………………………………145
第三節  和平發展與社會和諧…………………………………152
第四節  和平發展與對台政策…………………………………160
小  結………………………………………………………………167

結論……………………………………………………………………169
〈參考書目〉…………………………………………………………175
一、中文書目……………………………………………………175
二、英文書目……………………………………………………18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中共中央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毛澤東,《毛澤東1936年同斯諾的談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研究》,1984年,第2期,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布里辛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布里辛斯基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民93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列寧,《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年。
朱宏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88年。
江西元、夏立平,《中國和平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冷溶,《鄧小平理論與當代中國基本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吳建國等主編,《當代中國意識型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吳春秋,《論大戰略和世界戰爭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吳家恆、方祖芳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柔性權力》(soft Power),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呂元禮,《政治文化:傳統與現代的會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少軍主編,《國際戰略報告—理論體系、現實挑戰與中國的選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北京:中國軍事科學,1997年。
貝克(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76年。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
林松、劉俊田、禹克坤譯注,《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4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兵,《國家利益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長沙:岳麓書舍,2003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凌志軍,《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大動脈》,台北:時報文化公司,2003年。
孫恪勤,《遏制中國:神話與現實》,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徐子宏譯注,《周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2年。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烏杰著,《鄧小平思想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班固,《漢書八》,傳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3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高一中譯,《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張建邦、林志鴻,《未來學》,台北:書華出版公司,1996年。
張學明,《冷戰後國家安全觀的變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梅孜編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彙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郭嵩濤,《郭嵩濤日記》,第3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野昭吉著,劉小林、張勝軍譯,《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衝突、治理和和平》,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陳佩堯、夏立平主編,《新世紀機遇期與中國國際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龍潭:國防大學出版,民國92年。
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民89年。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湯恩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紀—湯恩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廖國良等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劉小彪著,《唱衰中國的背後—從「威脅論」到「崩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劉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主權》,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劉杰,《機制化生存: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東杰譯,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著,《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衛煒、劉客主編,《鄧小平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鄭必堅、龔育之、楊春貴、李君如主編:《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蕭浩輝等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伊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素,《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論文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關的實際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90年。
文馨著,〈對中國威脅論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9卷第8期,民84年8月。
王麗娟著,〈淺談中國威脅論及其實質〉,《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2期,1999年4月。
石齊平,〈「祝中國成功」—解讀美新財長鮑爾森之言〉,《商業週刊》,第986期,2006年10月16日。
仲一平,〈中國和平崛起論出於新戰爭理念〉,《鏡報月刊》,2004年7月號。
朱陽明,〈中國軍事文化對世界和平的偉大意義〉《中國軍事科學》(北京:2002年第4期)。
余永勝,〈從戰略高度看中日關係〉,《中國評論》,2005年7月。
李化成,〈從戰略文化的觀點解析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不同時空下的意義與內容』〉,《源遠學報》(台北:民88年12月)。
李化成,〈解嚴後台海兩岸政治戰略決策之分析比較:兼論策略的思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作戰研討會論文集》,民90年9月11日。
沈明室,《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根源、演變與傳統》,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
施正權,〈中國和平崛起的機遇與挑戰:全球化觀點的分析〉,淡江大學第八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全球化時代的形式與機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月。
范佐驊,〈中共「和平崛起論」及我因應策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20日。
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2003年第1期)。
高全喜主編,《大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 期,2004年。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2期,2006年4月。
張吉明,〈中國外交和國際戰略中的「共同發展」思想〉,《國際問題研究》,2004年6月。
張沱生,〈探討中的中國和平崛起理論〉,《中國評論》,北京,2004年9月。
畢國明,〈毛澤東與中國傳統哲學—實事求是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中國人民大學《毛澤東思想》,2006年4月。
莫大華〈戰略文化與軍事準則理論之探討〉,《國防雜誌》,第12卷第3期。
傅岳邦,〈中共「三個代表」的制度分析:新制度論的觀點〉,《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民92年2月。
劉宜有,〈論中共「和平崛起」對區域強權之影響〉,《中共研究》,39卷7期,2005年7月。
蕭史,〈和平崛起戰略上升為中國國策〉,《鏡報月刊》,2004年5 月號,。
蕭史,〈胡錦濤顯現五大執政風格〉,《鏡報月刊》,2005年4月。

二、英文部分 

Booth Ken & Trood Russel, eds , Strategic Culture in the Aaia-Pacific Region,Houndsmills:MacMillan Press, 1999.
Brzezinksi, Zbigniew & John J Mearsheimer, “Clash of Titans,” Foreign Policy, No. 146, January/February, 2005, Bill, Gertz,pp. 46-50; The China Threat: How the People’s Republic Targets America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0.
Bush George W., “The Assurance of Freedom,” New York Time, September 12, 2002.
Dellios, Rosita,“‘How May the World Be at Peace,’:Idealism as Realism in China’s,”Strategic Culture,“ in Valerie M.Hudson,ed.,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Boulder:Lynne Rienner,1997.
Gilpin Robert,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Guzzini, Stefano,“Robert Keohane:The Realist Quest,”in Iver Neumann and Ole Waver(eds.),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 Master in Making.
Hofffmann, Stanley,“Realism and Its Discontent,”The Atlantic Monthly, November 1985.
Huntington Samuel,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Simonand and Schuster,1996.
Huntington, Samuel 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Summer,1993
Iain, Johnston Alastair, “China’s Militarized Dispute Behaviour 1949~1992: A First Cut at the Dat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3,March 1998,pp. 6~7.
Iain, Johnston Alastair,“Cultural Realism anc Strategy in Maoist China,”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it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Iain, Johnston Alastair,“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No.4,Spring1995.
Katzenstein, Peter, “Introduction: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in Peter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oslowski, Rey & Friedrich Kratochwil, “Understanding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Soviet Empire Demi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o.2,1994.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Nye, Joseph S.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Rhodes, R.,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1996.
Robinson, Thomas W., "Trends in the Post-Cold War Balanc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  eds., The Making of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the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4.
Scobell, Andrew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 War College.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September 20, 2002,
Thompson, Kenneth,Master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Louisiana State Univer sity Press,1980.
Waltz, Kenneth,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1979.
三、網際網路
1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2.中文威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
3.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站  http://www.kmt.org.tw/Content/HTML/Periodical/MainLand/20060105_20_8081.html
4.美國國防部〈http: http://www.defenselink.mil/〉。
5.美國國會圖書館 http://thomas.loc.gov。
6.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32.html〉。
7.紐約時報〈http://www.nytimes.com/〉。
8.華盛頓郵報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9.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10.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30/3720226.html
11.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9/19/content_3509944.htm
12.鳳凰網http://news3.xinhuanet.com/comments/2003-11/14/content_2783619.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