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401200709383900
DOI 10.6846/TKU.2007.00715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分析階層程序法研究第三代行動電話產品發展之選擇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n the Selection of the 3rd Generation Handset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何永彬
研究生(英文) Yung-Pin Ho
學號 79345041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09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李月華(yuehhua@mail.tku.edu.tw)
指導教授 - 吳坤山(kunshan@mail.tku.edu.tw)
委員 - 白滌清
委員 - 莊忠柱
委員 - 姚瞻海
委員 - 吳坤山
委員 - 李月華
關鍵字(中) 第三代行動電話
無線寬頻
功能價值
關鍵字(英) The 3rd Generation Mobile
Wireless Broadband
Functional Valu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今第三代行動電話業者所面臨的問題在於如何發展出架構於無線寬頻的應用容,並提出友善的使用者介面,提昇使用者的需求,期創造使用行動服務的風潮。因此本論文擬將探討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性價值之研究方法作為導入新產品開發的依據,並提出當企業為了因應外在環境的變遷,而欲發展新一代產品的功能性時,可資參考的觀念性架構。本研究目的

一、綜合學術理論與產業分析報告,整理出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評估構面和衡量因素。
二、整合通訊專家意見確立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重要影響因素。
三、結合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與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分析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對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四、探討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發展方向之建議。
   
   根據通訊專家、通路商店面和消費者的需求可看出,第三代行動電話除了需統合所有通訊技術,更需加入新一代3C電子產品的功能,才能符合消費者的期望。第三代行動電話不僅只扮演通話功能,更將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必備的行動工具。因此第三代行動電話是集通訊、商務、娛樂功能於一身的手機,這些功能價值將是下一波行動電話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勢。
英文摘要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ing to The 3rd Generation Mobile carriers are how to develop and structure Wireless Broadband applications, friendly user interface, increase end user demand, stimulate mobile service trend.  Therefore, the thesis is to confer on the methodology in research on what is 3G’s mobile phones feature value in order to translate as a basi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to support company in studying for next new generation product developed under dynamic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objective for this study is:
1.In combine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y analysis report; come out 3G mobile phones featur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factors.
2.Integrate with telecom expertise’s opinion to make sure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on 3G mobile phones features. 
3.In line with 3G mobile features and consumer’s demand, analyze 3G mobile phones features to consumer’s living behavior. 
4.Study 3G mobile phones feature developments and its future direction.
  
  Based on telecom expertise, retail channels and consumers demand, it is obvious to see 3G mobile phone has to incorporate 3C product features together with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G mobile phones are not merely for telecommunication purpose but also for everyone’s daily life.  Therefore, 3G mobile phone will become a device to have communication,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providing all-in-one service. These functional values definitely are a major trend for next generation mobile phon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目 錄  I
圖 目 錄	IV
表 目 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市場環境不確定性	8
第二節 新產品發展	9
第三節 消費者行為理論	14
第四節 技術預測和分析階層程序法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3
第四章 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影響因素分析	40
第一節 影響因素分析	40
第二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支援網路需求	41
第三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行銷發展需求	44
第四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行動傳輸功能、服務資訊(資料)	45
第五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內建傳輸、儲存媒介資訊(資料)	45
第六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內建多媒體影音功能	45
第七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手機型式	46
第八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中英文輸入模式	46
第九節 第三代行動電話手機內建作業系統	47
第五章 研究結果	48
第一節 第一階段通訊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48
第二節 第二階段通路商店面專家問卷結果分析	50
第三節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結果彙整	52
第四節 分析階層程序法(AHP)消費者結果分析	5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0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附錄一、影響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之因素	76
附錄二、影響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之重要因素	78
附錄三、第一階段 通訊專家問卷調查	79
附錄四、第二階段 通路商店面問卷調查	83
附錄五、第三階段 AHP消費者問卷調查	87

圖 目 錄
圖1.1  2002~2009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市場規模	1
圖1.2 台灣三大電信業者之用戶平均營收貢獻度表現	2
圖1.3 台灣地區行動電話行動電話用戶	3
圖1.4 行動電話產品客製化需求	4
圖1.5 研究流程	7
圖2.1 創新的不確定性的主要因素	8
圖2.2 新產品開發流程	12
圖2.3 分析階層程序法(AHP)階層結構示意圖	21
圖3.1 研究架構	23
圖3.2 研究步驟	33
圖3.3 分析階層程序法之研究流程	39
圖4.1 行動通訊技術發展藍圖	41
圖5.1 評估構面權重和排序	55
圖5.2 手機支援網路需求權重和排序	56
圖5.3 行動傳輸功能和服務資訊(資料)權重和排序	58
圖5.4 手機傳輸和儲存媒介資訊(資料) 權重和排序	59
圖5.5 手機多媒體影音功能權重和排序	60
圖5.6 手機中英文輸入模式權重和排序	62
圖5.7 衡量因素優先權重	64

表 目 錄
表3.1  分析階層程序法(AHP)評估尺度代表意義	30
表3.2  分析階層程序法(AHP)問卷範例圖	30
表3.3  影響第三代行動電話功能之重要因素	35
表3.4  隨機指標值	38
表5.1  專家服務單位	48
表5.2  第一階段Borda權重值	49
表5.3 第一階段主要影響因素	50
表5.4  第二階段Borda權重值	51
表5.5 第二階段主要影響因素	52
表5.6 兩階段主要影響因素	53
表5.7  主要影響因素的階層	53
表5.8  評估構面權重和排序	55
表5.9  手機支援網路需求權重和排序	56
表5.10 行動傳輸功能和服務資訊(資料)權重和排序	57
表5.11 手機傳輸和儲存媒介資訊(資料) 權重和排序	59
表5.12 手機多媒體影音功能權重和排序	60
表5.13 手機中英文輸入模式權重和排序	61
表5.14 各階層一致性	63
表5.14 整體階層一致性	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王英裕 (2004),行動通訊系統技術發展藍圖,工研院IEK-ITIS 計畫產業評析。
2. 左思謙 (2004),第三代行動通訊系統整合無線區域網路服務之關鍵影響因素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電信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吳統雄 (198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聯經出版公司。
4. 巫政祐 (2002),產品屬性與設計屬性之連結-以手機市場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5. 徐永諳 (2006),影音多媒體手機的新科技新商機-從CeBIT看2006年手機發展趨勢,拓墣產業研究所通訊研究中心。
6. 莊麗娟 (1999),物質主義傾向、消費價值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許士軍 (1990),「企業研究發展與策略規劃」,1990 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論文集,中國生產力中心,頁1-8。
8. 連正芳 (2003),創新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第三代行動電話為例,立德管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郭雅如 (2004),應用層級分析程序支援行動電話推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陳一德 (2005),消費者對3G應用服務偏好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陳奕豪 (2005),行動數據發展新契機,資策會MIC 產業分析報告,頁3。
12. 陳盈州 (2002),新產品市場機會評估-以WAP 手機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國際企業組碩士論文。
13. 陳彩虹 (2003),使用者對於手機功能需求與圖像辨識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4. 黃啟峰 (2005),手機選單操作介面設計之案例式推理系統建構及應用研究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黃顯閔 (2004),新產品功能需求分析-智慧型手機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資策會 (2005),兄弟鬩牆?探討號碼可攜式服務之衝擊,資策會MIC 產業分析報告,頁2。
17. 資策會 (2005),行動數據發展新契機,頁3。
18. 資策會 (2006),風起雲湧—台灣行動電話產業商業模式再思考,資策會MIC 產業分析報告,頁8。
19.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 卷,6 期,頁5-22。
20.	鄧振源,曾國雄 (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卷,7 期,頁1-20。
21. 賴士葆 (1989),「研究發展/行銷互動與新產品發展績效相關之研究」,因應自由化國際化競爭策略學術論文討論會,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13 期,頁1-43。
22. 賴士葆,謝龍發,曾淑婉 和 陳松柏 (1997),科技管理,國立空中大學出版教科書,頁1-546。
23. 羅文坤 (2003),大學生生活型態及其資訊搜尋行為之研究---以手機產品資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Balachandra, R. and Friar, J. H. (1997) “Factors for success in R&D projects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A contextual frame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 44, No. 3, pp. 276-287.
2. Becker, S. and Whistler, T. I. (1967)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a selective view of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40, No. 4, pp. 462-469.
3. Booz, Allen and Hamilton (1982) New Products Management for 1980s, New York: Booz, Allen & Hamilton.
4. Cooper, R.G. (1980) Project Newprod: “What Makes a New Product a Winner?”, Captured By:Calantone, R. J. and di Benedetto, C.A. (1988)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An empiric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5, No. 3, pp. 201-215.
5. Cooper, R. G. (1993) Winning at new products: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from idea to launch, 2nd ed., 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p.108.
6. Cooper, R. G. and Kelinschmidt, E. J. (1996) “Winning businesse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39, No. 4, pp. 18-29.
7. Crawford, M. C. (1994) New Products Management, 4th ed., Boston: Irwin Inc., 1994, p. 48, p. 21, pp. 25-28.
8.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 171, p. 433.
9. Kuczmarski, T. D. (1992) Managing New Products: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p. 34-35.
10. Porter, A. L., Roper, A. T., Mason, T. W.; Rossini, F. A., Banks, J., Wiederholt, B.J.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p. 94-97, and p. 214.
11.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 McGraw-Hill Inc.
12. Sampson, P. (1970) “Can Consumer Create New Products?”, Journal of the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Vol. 12, No. 1, pp. 40-52.
13. Saren, M. (1984) "A classification of review models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R&D Management, Vol. 14, No. 1, pp. 11-24.
14. Sheth, Mittal, and Newman, (1999) Customer Behavior: Consumer Behavior and Beyond, Orlando: The Dryden Press,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p. 5.
15. Sheth, Newman, and Gross, (1991) 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Publishers.
16. Souder, W. E. and Moenaert, R. K. (1992),"Integrating Marketing And R&D Project Personnel Within Innovation Projects: An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9:4 July 485-511.
17. Souder, W.E., Sherman,D. and Cooper, R.D.(1998),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Contingency Theor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8. Stephen M. Millett and Edward J. Honton (1991), A Manager’s Guide to Technology Forecasting and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Volume 9, Issue 1, April 1993, Pages 131-133
19. Stern, L. W., El-Ansary A. I. and Coughlan, A. T., (1996), Marketing Channel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20. Trott, P. (1998) Innovation Management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pp. 119-120, pp. 111-138.
21. Twiss, Brain (1986)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rd ed., London: Longman Group.
22. Yap, C.M. and Souder, W.E.(1994), “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and Failure in Small Entrepreneurial High-Technology Electronics Fir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