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12200914262900
DOI 10.6846/TKU.2010.00810
論文名稱(中文) 二重疏洪道與更寮區域社會文化變遷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in Geng-Liao area social culture influenced by Erchong Floodwa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Histor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王意惠
研究生(英文) I-Huei Wang
學號 7960300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9-12-15
論文頁數 16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樾
委員 - 吳明勇
委員 - 康才媛
關鍵字(中) 二重疏洪道
更寮國小
福安宮
興珍宮
福興宮
福德宮
更新社區
興珍社區
關鍵字(英) Erchong Floodway
Geng-Liao Elementary School
Fuan temple
Singjhen temple
Fusing temple
Fude temple
Gengsin community
Singjhen commu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所謂更寮區域,一個離五股鄉中心很遠,位居三重、新莊和蘆洲三個縣轄市交匯處的區塊,在二重疏洪道闢建以前包含更寮、興珍、竹華、洲後等村,二重疏洪道闢建讓這個區域的教育、信仰中心以及社會人文上產生了變化。而這樣一個歷經了萌發、茁壯、變革、消退、與再生等社區發展生命週期的區域,充滿了令人想要探究其原委的吸引力。本文主要透過文獻分析與蒐集對當地的發展史料進行整理,進一步輔以地方耆老與地方行政人員的訪談來加以補充,以對此一區塊的當下發展加以探究。文中針對更寮的歷史,區分為清領時期的更寮、日治時期的更寮、以及戰後的更寮三個部份分別審視史料中有關更寮區域的記載,其後以更寮區域為標的,探究二重疏洪道的施建對更寮區域教育文化、民間信仰以及生活型態的影響;對二重疏洪道闢建後對更寮國小及舊校地周邊發展,則分別從更寮國小、信仰中心:福安宮、興珍宮、福興宮、福德宮以及更新社區與興珍社區的結構與運作與當地來陳述。在地的過去與歷史,常被理所當然的認為它就會自然的存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更迭,痕跡一直在淡化甚而消失,透過本文的探究,在某種程度上重建更寮區域的過往,也考究了當下的現況,甚而期待其有更好的未來發展。
英文摘要
Geng-Liao District, an area far from the center of Wu-Gu Township, located at the borders of San-Chung, Sin-Jhuang, and Lu-Zhou, includes the villages of Geng-Liao, Sing-Jhen, Jhu-Hua, and Jhou-Hou b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rchong Floodway. The Floodway’s construction caused a change in the district’s education, religion, and society. Such a district that has experienced birth, growth, change, extinction, rebirth and so on attracts people to deliberate its history. This research mainly analyses documents and rearrang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trict’s history, plus interviews of local elders and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to investigate this area’s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history of Geng-Liao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periods during the rules of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colonization of Japan, and after World War II to survey the related historical record. After this is a study of the affects of the Erchong Floodway toward the local education, religion, and way of life in Geng-Liao. The affects toward Geng-Liao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region around the old campus is shown by the structure and running of the school, the changes of temples: Fuan temple, Singjhen temple, Fusing temple, and Fude tem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ngsin community and Singjhen community. The local past and history are usually viewed as a natural existent, but it fades away with time. The composition rebuilds some the past of Geng-Liao District was done, also examines the presents and hopes for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一、研究方法……………………………………………………………5
二、論文架構……………………………………………………………5
第三節  史料與文獻研究回顧…………………………………………7
一、史料…………………………………………………………………7
二、文獻研究回顧………………………………………………………7
第二章 更寮區域社會文化的形成……………………………………10
第一節 更寮區域的社會文化…………………………………………12
一、清領時期更寮區域的社會文化 …………………………………14
二、日治時期更寮區域的社會文化 …………………………………26
三、戰後更寮區域的社會文化 ………………………………………40
第二節 更寮區域村落之變遷…………………………………………46
一、興珍村 ……………………………………………………………47
二、更寮村 ……………………………………………………………49
三、竹華村 ……………………………………………………………50
四、洲後村 ……………………………………………………………50
第三章 二重疏洪道的闢建……………………………………………53
第一節 二重疏洪道闢建之背景及決策………………………………53
第二節 二重疏洪道之闢建……………………………………………66
一、炸開獅子頭 ………………………………………………………66
二、闢建二重疏洪道 …………………………………………………69
第三節 二重疏洪道闢建後對區域發展之影響………………………73
第四章 二重疏洪道對更寮區域教育的影響…………………………89
第一節 更寮國小的設立與發展………………………………………89
一、日治時期的更寮國小 ……………………………………………90
二、戰後更寮國小的發展 ……………………………………………92
第二節 二重疏洪道與更寮國小的遷移 ……………………………104
一、更寮國小的遷移…………………………………………………104
二、更寮國小新校地的設立…………………………………………114
第五章 二重疏洪道對更寮區域社會文化的影響 …………………122
第一節 更寮區域之民間信仰 ………………………………………122
一、福安宮……………………………………………………………122
二、興珍宮……………………………………………………………125
三、福興宮……………………………………………………………130
四、福德宮……………………………………………………………132
五、小結………………………………………………………………133
第二節  更寮區域生活型態之變遷…………………………………134
一、更新社區生活型態之變遷………………………………………134
二、興珍社區生活型態之變遷………………………………………145
第六章 結論 …………………………………………………………149
參考書目………………………………………………………………154
附錄一   更寮國民小學校史沿革 …………………………………164
附錄二   《臺灣新新日報》對更寮國小相關報導 ………………166
附錄三   更寮村早期農村生活的奇特景象 ………………………167
附錄四   新莊郡更寮警察官吏派出所落成 ………………………168
附圖一   回娘家活動名牌 …………………………………………167
附圖二   更新社區辦理更寮媳婦回娘家剪報 ……………………167
表2-1    明鄭時期和清領時期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24
表2-2    清代文獻更寮區域之行政管轄……………………………25
表2-3    日治時期五股地區各堡及部落沿革表 ……………………36
表2-4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行政區域沿革表 ………………………34
表2-5    日治時期更寮區域行政隸屬管轄表 ………………………39
表2-6    民國 35 (1946)年五股鄉行政區域沿革表 ………………42
表2-7    興珍村相關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表 …………………47
表2-8    更寮村相關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簡述表 …………………50
表3-1    西元1915-1998年臺北地區防洪計畫研議過程……………63
表4-1    五股公學校前身一覽表 ……………………………………94
表4-2    更寮國小第一屆至第六十屆在籍學生人數表……………110
圖1-1    西元   2008年臺北縣五股鄉行政區圖 ……………………2
圖1-2    更寮國小96學年度及周遭學校之班級數……………………3
圖1-3    研究架構圖 ………………………………………………… 6
圖2-1    五股鄉地質分布圖 …………………………………………11
圖2-2    臺北古湖圖 …………………………………………………13
圖2-3    陳賴章墾戶的範圍 …………………………………………15
圖2-4    武朥灣社圖 …………………………………………………16
圖2-5    淡水廳圖   …………………………………………………20
圖 2-6    桃園縣八德市舊地名  ……………………………………21
圖 2-7    光緒13 (1887)年淡水縣圖  ……………………………22
圖 2-8    興直堡圖 -1 ………………………………………………23
圖 2-9    明治28 (1895)年臺北縣圖………………………………26
圖 2-10    明治30 (1897) 年臺北縣十三辨務署圖………………27
圖 2-11    明治33(1900)年臺北縣七辨務署………………………28
圖 2-12    明治34(1901)年臺北廳…………………………………29
圖2-13    臺北廳管內圖 ……………………………………………31
圖2-14    昭和12年3月「五股庄略圖」……………………………32
圖2-15    興直堡圖-2   ……………………………………………33
圖2-16    日治末期臺北州行政區圖 ………………………………34
圖2-17    西元2008年 臺北縣五股鄉行政區域……………………41
圖2-18    新莊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 ……………………………45
圖2-19    五股鄉舊地名一覽圖 ……………………………………46
圖3-1    葛樂禮颱風路徑圖…………………………………………55
圖3-2    葛樂禮颱風侵襲期間臺灣雨量分佈………………………56
圖3-3    西元1963年葛樂禮颱風淹水分布圖………………………57
圖3-4    淡水河二百年洪水洪峰流量示意圖………………………72
圖3-5    民國37(1948)年畢業生名冊………………………………79
圖3-6    陳氏族譜-1  ………………………………………………80
圖3-7    陳氏族譜-22 ………………………………………………81
圖3-8    陳氏族譜-3  ………………………………………………81
圖3-9    百姓公………………………………………………………85
圖3-10    職員王秀珍入住更寮國小 ………………………………87
圖4-1    更寮分教場校舍圖…………………………………………95
圖4-2    更寮分教場教職員合照……………………………………95
圖4-3    更寮分教場舉辦國練發會…………………………………96
圖4-4    臺北州教化聯合會國語普及功勞表彰附記被表彰者之功績996
圖4-5    五股鄉初等教育沿革圖……………………………………98
圖4-6    民國38(1949)年更寮國小…………………………………99
圖4-7    第一屆校長吳滄浪先生與教職員合影……………………99
圖4-8    第一屆校長吳滄浪先生與第四屆畢業生合影……………99
圖4-9    更寮國小第11屆教職員合影 ……………………………100
圖4-10    更寮國小第11屆畢業生合影……………………………100
圖4-11    更寮國小第12屆教職員合影……………………………100
圖4-12    更寮國小水塔……………………………………………100
圖4-13    舊校區舉行升旗典禮……………………………………100
圖4-14    更寮國小第19屆畢業生…………………………………100
圖4-15    更寮國小第28屆畢業生  ………………………………101
圖4-16    教職員在更寮舊校區大門合影…………………………101
圖4-17    郭金章校長主持教師晨會  ……………………………101
圖4-18    郭金章校長主持畢業典禮  ……………………………101
圖4-19    師生共同整理新徵收的操場……………………………102
圖4-20    師生共同整理新徵收的操場……………………………102
圖4-21    社區勞動服務  …………………………………………102
圖4-22    陳政雄校長主持62學年度運動大會……………………102
圖4-23    更寮國小70學年度運動會-1……………………………102
圖4-24    更寮國小70學年度運動會-2……………………………102
圖4-25    更寮國小70學年度運動會-3  …………………………103
圖4-26    更寮國小70學年度運動會-4  …………………………103
圖4-27    更寮國小教職員合影……………………………………105
圖4-28    更寮舊校區校門  ………………………………………105
圖4-29    更寮國小校園  …………………………………………105
圖4-30    更寮國小防洪教室………………………………………105
圖4-31    到烏來遠足………………………………………………107
圖4-32    躲避球隊到屏東參加全國賽-1  ………………………107
圖4-33    躲避球隊到屏東參加全國賽-2…………………………107
圖4-34    榮獲全國手球冠軍  ……………………………………107
圖4-35    羅振森老師指導學生墊上運動…………………………107
圖4-36    中央文化服務團到校團康………………………………107
圖4-37    更寮國小舊校區淹水圖-1………………………………108
圖4-38    更寮國小舊校區淹水圖-2………………………………108
圖4-39    更寮國小舊校區淹水圖-3………………………………108
圖4-40    更寮國小舊窗戶被風雨沖走圖  ………………………108
圖4-41    水患後的畢業生名冊-1…………………………………109
圖4-42    水患後的畢業生名冊-2…………………………………109
圖4-43    更寮國小71學年度運動會………………………………111
圖4-44    更寮國小72學年度家長參觀日…………………………111
圖4-45    更寮國小72學年度運動會………………………………112
圖4-46    更寮國小72學年度升旗典禮……………………………112
圖4-47    更寮國小72學年度行進練習……………………………112
圖4-48    新校區建設的監工-1……………………………………114
圖4-49    新校區建設的監工-2  …………………………………114
圖4-50    更寮國小校門……………………………………………115
圖4-51    新校區正式啟用  ………………………………………116
圖4-52    更寮國小民國73年升旗典禮……………………………116
圖4-53    更寮國小74學年度運動會  ……………………………116
圖4-54    林豐正縣長與家長會長合影……………………………117
圖4-55    絲竹樂參加全國賽  ……………………………………118
圖4-56    絲竹樂參加臺北縣周末藝術秀的演出…………………118
圖4-57    更寮國小校史室-1………………………………………119
圖4-58    更寮國小校史室-2………………………………………119
圖4-59    更寮國小「陳昌生態教學園」…………………………120
圖4-60    更寮國小金龍隊  ………………………………………121
圖4-61    更寮國小臺語詩歌吟唱團………………………………121
圖5-1    筆者專訪陳垗富先生 ……………………………………123
圖5-2    民國51(1962)年福安宮 …………………………………124
圖5-3    福安宮-1 …………………………………………………125
圖5-4    福安宮-2 …………………………………………………125
圖5-5    拆遷前的興珍 ……………………………………………125
圖5-6    興珍宮 ……………………………………………………126
圖5-7    重建興珍宮碑記 …………………………………………127
圖5-8    興珍宮的闢建原由 ………………………………………128
圖5-9    興珍宮移址重建畧誌 ……………………………………129
圖5-10    興珍宮廟牆雕刻…………………………………………129
圖5-11    興珍村羅古10號土地公祠………………………………130
圖5-12    福興宮  …………………………………………………131
圖5-13    福德宮……………………………………………………132
圖5-14    社區鑽石型資源網路圖…………………………………136
圖5-15    更新社區活動中心碑文…………………………………139
圖5-16    學生參訪更新社區活動中心……………………………141
圖5-17    更新社區的住宅…………………………………………142
圖5-18    民國42(1953)年的竹……………………………………142
圖5-19    竹欉的現貌………………………………………………142
圖5-20    更寮百貨公司–陳裕發商店……………………………143
圖5-21    陳垗富先生的甘仔店- …………………………………143
圖5-22    陳垗富先生的甘仔店- …………………………………143
圖5-23    二重疏洪道親水公園……………………………………144
圖5-24    興珍社區…………………………………………………14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文建會,臺灣史料及成編輯委員會,2004)。
2.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中國方志叢書,1983)。
3.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65種,1960)。
4.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11)。
5.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1960.7)。
6.	劉良璧等,《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3)。
7.	陳壽棋編修,《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0.8)。
8.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9.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 種,1963)。
10.	山田伸吾,《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政部殖產科,1899)。
11.	朱景英,《海東札記》,卷二,〈記政紀〉,《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7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
12.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4)。
13.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11)。
14.	《清初海疆圖說》(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5種,1962.9)。
15.	《清一統志臺灣府》,清朝的一統治,先後敕撰三次。第一次成於乾隆八年1743,第二次乾隆四十年,第三次到成於道光二十二年(第三次始纂於嘉慶十六年止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所以定名為嘉慶重修一統治(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1960.2)。
16.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1958.10)。

二、報紙、雜誌或期刊:
1.	 黃德乾,〈臺北盆地之松山層〉,《臺北文獻》,第1期(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62.62)。
2.	石再添等,〈臺北盆地動態環境的綜合研究〉,《地理研究報告》,第15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989.3)。
3.	石再添等,《臺北市發展史:自然環境》(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1)。
4.	楊萬全,〈臺北盆地地層下陷的地理學研究〉,《地理學研究》,第2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78.6),頁19-46。
5.	楊萬全,〈臺北盆地零公尺地區的問題〉,《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0.1),頁45-70。
6.	楊萬全  ,〈台北盆地的地層下陷預測與深層下陷探討〉,  《地理學研究》,第3期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79.06),頁41-53。
7.	楊萬全  ,〈台北的二重疏洪道與兩湖荊江分洪區〉,  《中等教育》,第42卷,第1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輔會,1991.02),頁63-72。
8.	張明雄,〈臺北地區平埔族的興起及衰落〉,《臺北文獻(直字)》,第72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6.25)。
9.	洪健榮,〈洪患對戰後臺北區域發展的影響-以五股鄉為例〉,《臺灣文獻》,第51期(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0.3),頁93-129。
10.	陳正祥,〈淡水廳志的地理學評價〉,《臺灣文獻》,第11卷,第4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12.27),頁1-13。
11.	臺灣省氣象所,〈第二號颱風葛樂禮〉,《民國五十二年颱風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氣象所,1963),頁18-31。
12.	陳國章,〈臺灣與沙洲有關之地名的探究〉,《臺灣地名學文集》(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5增訂版)。
13.	臺灣省氣象所,〈葛樂禮颱風侵襲期間臺灣之雨量分析〉,《民國五十二年颱風調查報告》(臺北:臺灣省氣象所,1963)。
14.	李文吉、李明,〈當一個村落從地圖上消失〉,《人間》,第四期,(1986.2)。
15.	陳君愷、賴建寰〈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 --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三十六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8.10),頁185-217。
16.	《五農會刊》,第14期,第3版(臺北:五股鄉農會,1990.4.20)。
17.	《臺灣日日新報》,第7487號~第13927號 (1921.3.31~1938.12.25)。
18.	張朝欣,〈更寮媳婦回娘家〉,《中國時報》,A19社會脈動版(2006.12.10)。
19.	吳正朔,〈洲後村拆除後留下多少問題〉,《自立晚報》,第二版(1984.8.21)。
20.	王執明等,〈盆地滄桑史〉,《臺灣土地故事》(臺北:秋雨文化,2004.1),頁36-43。
21.	宋光宇,〈霞海城隍廟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
22.	溫振華,〈清代武朥灣社社史〉《臺灣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合辦,2000.5.5~6)。
23.	〈新莊郡更寮警察官吏派出所落成〉,《臺灣警察時報》,四月號(1936.4.1),頁119-120。
24.	嚴章勳,〈災後談疏洪‧地點在二重順其自然‧疏導洪流自關渡出海原則確定‧地方人士盼從速實施〉,《聯合報》,第三版(1971.09.-25)。
25.	吳添福,〈淡水河左岸災患何時了三種因素使然‧幾乎有雨必淹 單靠石門水庫‧獨力難挽狂瀾〉,《聯合報》,第三版(1971.09.27)。
26.	〈三重五股常遭水患監委調查責任問題〉,《聯合報》,第三版(1972.09.12)。
27.	〈徐慶鐘昨偕郝利遜 研究北區防洪工程〉,《聯合報》,第二版(1973.05.16)。
28.	〈台北地區防洪計劃決採用二重疏洪道將分三期實施預定九年完成 經濟部報行政院審核〉,《聯合報》,第二版(1974.01.17)。
29.	〈北區防洪初期計畫通過興建堤防工程闢二重疏洪道經費四十五億中央地方分擔〉,《民生報》,第一版焦點新聞(1979.01.05)。
30.	〈闢二重疏洪道七月開始動工省府決設工程執行小組〉,《經濟日報》,第二版 (1979.03.24)。
31.	〈開闢二重疏洪道排洪效果最好孫院長告訴八位省議員可使台北縣市免於水患〉,《民生報》,第六版生活新聞(1979.05.27)。
32.	〈省議會支持政府興建二重疏洪道〉,《聯合報》,第二版 (1980.01.24)。
33.	〈張光世在監察院強調:二重疏洪道開闢勢在必行用地征收.安置居民和工廠遷移.已指令積極辦理〉,《民生報》,第一版焦點新聞(1981.05.24)。
34.	〈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堤防工程年後開工絕不容任何非法阻撓進行〉,《經濟日報》,第十一版(1982.01.20)。
35.	〈二重疏洪道地主‧不滿補償費太低七百人往省府‧向李主席陳情協調四點未能盡滿意‧爭持十個小時始離去〉,《聯合報》,第三版 (1982.12.1)。
36.	〈二重疏洪道 定五日動工〉,《聯合報》,第二版 (1983.1.2)。
37.	〈二重業主堵住縱貫路.南北交通阻斷九小時疏洪道將開工.要求提高補償費.鎮暴警察出動.消防車噴水驅散〉,《聯合報》,第三版 (1983.1.5)。
38.	〈疏洪道工程鐵定月中開工再撥八億四千萬補助業主〉,《聯合報》,第三版 (1983.1.9)。
39.	高惠宇,〈我們是為了公益而敢擔當的政府!訪省府主席李登輝談公權力〉,《聯合報》,第二版 (1983.7.7)。
40.	〈二重疏洪道內居民八百多戶尚未遷移邱創煥表示工程計畫如期執行〉,《聯合報》,第二版 (1984.6.22)。
41.	〈疏洪道上建物拆遷又遇阻力期限是否延至下個月底邱創煥今開協調會討論〉,《聯合報》,第三版 (1984.6.23)。
42.	〈二重疏洪道上建物下月開始強制拆除邱主席指示繼續向拆遷戶疏導〉,《聯合報》,第三版 (1984.6.24)。
43.	〈邱創煥昨強調為了大台北居民整體安全二重疏洪道建物勢必拆除〉,《民生報》,第一版焦點新聞(1984.6.28)。
44.	〈蔣總統重視洲後村拆遷工作今聽取邱創煥報告詳情省昨會商決定地上物按計劃拆除,擇蘆洲灰窯地區土地作遷村之用〉,《聯合報》,第二版 (1984.7.11)。
45.	〈洲後村民代表與邱主席昨當面溝通達成四點協議氣氛誠摯和諧 住戶必須拆遷 困難盡力解決〉,《民生報》,第六版生活新聞版(1984.7.23)。
46.	李梅蘭,〈洲後村今天就要消失了家家戶戶忙著搬遷留戀之情溢於言表〉,《民生報》,第六版生活新聞版(1984.8.16)。
47.	〈崔絲颱風呼嘯過境北縣窪處居民均經及時疏遷部份地區困水未成災害〉,《聯合報》,第三版(1960.8. 9)。
48.	〈新莊蘆洲五股更寮昨日被大水淹浸居民損失尚難估計有關單位正搶救中〉,《經濟日報》,第八版(1969.9.15)。
49.	〈五股蘆洲積潦未退三重地區嚴重缺水〉,《聯合報》,第三版(1969.10.6)。
50.	〈台北盆地地層下陷五股更寮最為嚴重〉,《聯合報》,第三版(1976.3.15)。
51.	〈台北盆地嚴重下陷淡水河左岸亮起紅燈一年後將與海面同高水資會決定補注地下層水源〉,《聯合報》,第三版(1975.3.4)。
52.	林昭彰,〈更寮龍隊今天遠征大甲〉,《聯合報》, (2000.2.18)。
53.	林昭彰,〈五股更寮國小金龍隊 雙料冠軍參加全國千禧體委杯舞獅舞龍技藝賽 單龍拿第一雙龍創下七連霸〉,《聯合報》, (2000.2.23)。
54.	〈學校風光〉,《國語日報》, (2000.11.18)。
55.	〈校園風光〉,《國語日報》, (2001.6.13-2001.7.31)。
56.	陳壁銘,〈北縣更寮國小金龍隊舞出地方特色〉,《國語日報》, (2009.1.24)。
57.	〈健康促進學校計劃318校加入北縣更寮國小推慢跑師生一年跑步累計繞臺灣40圈〉,《國語日報》,第一版焦點新聞(2005.12.11)。
58.	周家仰,〈北縣更寮國小生態教學有成〉,《國語時報》, 第八版 (2005.11.25~28)。

三、專書論著:
1.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1962.2)。
2.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3.	洪敏麟,《臺北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4.	陳儀章,《五股原鄉》(臺北:臺北縣五股鄉加里珍文化藝術社,2001)。
5.	五股志編纂委員會,《五股志》(臺北:五股鄉公所,1997)。
6.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臺北縣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1960)。
7.	臺北廳編,《臺灣省 臺北廳誌一》,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02號 (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日本大正8年排印本,1985.3臺1版)。
8.	臺北州役所編,《臺北市 臺北州要覽二》,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04號 (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日本大正14年排印本 )。
9.	臺北州役所編,《臺北市 臺北州要覽五》,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20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日本昭和4年排印本)。
10.	廖乾杉,《臺北縣五股鄉土地公廟考據實錄》(臺北:臺北縣五股鄉加里珍文 化藝術社,2001.7)。
11.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12.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13.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第二輯,第12冊(臺北:遠流出版,2007) 。
14.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15.	周鼎,《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上)》(臺北:立虹出版社,1996.6)。
16.	葉克家,《防洪工程》(臺北: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2005.9) 。
17.	八德市志編輯委員會,《八德市志》(桃園:桃園縣八德市公所,1998.2)。
1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7)。
19.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初版第三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2)。
20.	王世慶,《臺灣史料論文集上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2)。
2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3)。
22.	莊萬壽,《臺灣史123》(臺北:臺北縣政府編印,1999.1)。
23.	臺北縣政府編,《風華北縣》(臺北:臺北縣政府編印,2005.2)。
24.	矢內原忠雄 著、林明德 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4)。
2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83.1)。
26.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12)。
27.	林朝棨,〈地質〉,收入陳三井總纂,《臺北市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頁205。

四、論文:
1.	連明琴,「臺北盆地洪患因子特性之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6)。
2.	劉英毓,「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二重疏洪道案拆遷戶拆遷反應之研究-台北縣五股鄉洲後村個案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7)。

五、網路資源:
1.	Taiwan Gazetteer,http://gis210.sinica.edu.tw/placename/,2008年5月15日。
2.	五股鄉公所,http://www.wugu.tpc.gov.tw/chinese/link4-12-1.aspx?LCe26ANYD10%3d,2007年10月31日-2009年10月31日。
3.	三重市公所,http://www.sco.gov.tw/construction_02.asp,2008年3月15日-2009年10月31日。
4.	八德市公所,http://www.pader.gov.tw/sitemap.html,2009年3月17日。
5.	新莊市公所,http://www.sinjhuang.tpc.gov.tw/,2008年2月1日-2009年10月31日。
6.	泰山鄉公所,http://www.taishan.tpc.gov.tw/web/02-2.asp,2008年2月1日-2009年10月31日。
7.	蘆洲市公所,http://www.lujhou.tpc.gov.tw/index.jsp,2008年2月1日-2009年10月31日。
8.	二重疏洪道河濱公園網站,http://www.sco.gov.tw/scopark/,2007年10月31日-2009年10月31日。
9.	人間封面報導,http://www.ren-jian.com/(01)RJBC/04/04-01-B1.html,2008年5月20日。
10.	基隆河守護網,http://klriver.ngo.org.tw/node/447,2008年11月13日。
11.	內政部社會司,〈社區發展工作評鑑〉,http://sowf.moi.gov.tw/06/new06.htm,2008年11月15日。
12.	黃豐隆,《土地公廟與民俗文化活動》,http://web.nuu.edu.tw/~natun/50-57.pdf,(2004.12.30),2009年10月20日。
13.	臺灣地區區域計畫之簡介,[四、北部區域計畫]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class/class8/ch02/sec4.htm,2009年10月12日。
14.	防洪功效: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25220020/2.5.htm,2009年10月15日。
15.	經濟部水利署全球資訊網,http://www.6law.idv.tw/6law/law3/%E6%B7%A1%E6%B0%B4%E6%B2%B3%E6%B4%AA%E6%B0%B4%E5%B9%B3%E5%8E%9F%E7%AE%A1%E5%88%B6%E8%BE%A6%E6%B3%95.htm,2009年10月13日。
16.	臺灣教育令,http://www.geocities.jp/nakanolib/rei/rt08-1.htm,2009年10月20日。
17.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 中研院GIS編製,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2007年12月2日-2009年10月31日。

六、訪談記錄: 
1.	王意惠採訪記錄,〈蔡郁男口述紀錄〉,2008年3月27日、2008年7月28日,地點:蔡郁男服務處。
2.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溪州口述紀錄〉,2008年5月15日,地點:福安宮。
3.	王意惠採訪記錄,〈洪禮錝口述紀錄〉,2008年4月6日、2008年5月15日、2008年5月30日、2008年7月3日,地點:更新社區活動中心。
4.	王意惠採訪記錄,〈羅振森口述紀錄〉,2008年6月7日,地點:更寮國小校史室。
5.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垗富口述紀錄〉,2008年7月3日,地點:陳裕發商行。
6.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金元口述紀錄〉,2008年7月3日,地點:陳金元宅。
7.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學賢口述紀錄〉,2008年7月10日,地點:陳學賢宅。
8.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志欽口述紀錄〉,2008年7月10日,地點:陳學賢宅。
9.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國口述紀錄〉,2008年7月27日,地點:五股順天府。
10.	王意惠採訪記錄,〈楊耕宗口述紀錄〉,2008年7月28日,地點:蔡郁男服務處。
11.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孌口述紀錄〉,2008年7月30日,地點:陳孌宅。
12.	王意惠採訪記錄,〈陳恩善口述紀錄〉、〈宋介墉口述紀錄〉、〈馬英秋口述紀錄〉、〈陳孌口述紀錄〉、〈羅振森口述紀錄〉,2008年8月6日,地點:更寮國小活動中心。
13.	王意惠採訪記錄,〈王秀珍口述紀錄〉,2008年8月10日,地點:更寮國小辦公室。
14.	王意惠採訪記錄,〈馮智明口述紀錄〉,2008年8月20日,地點:五股鄉公所。
15.	王意惠採訪記錄,〈張惠英口述紀錄〉,2008年9月16日,地點:更寮國小健康中心。
16.	王意惠採訪記錄,〈林義一口述紀錄〉,2008年11月11日,地點:張晉婷副主席服務處。
17.	王意惠採訪記錄,〈羅振森口述紀錄〉,2009年1月10日,地點:更寮國小辦公室。
18.	王意惠採訪記錄,〈林志帆口述紀錄〉,2009年2月13日,地點:興珍村。
19.	王意惠採訪記錄,〈張火象口述紀錄〉、〈廖素清口述紀錄〉,2009年2月13日,地點:張火象宅。
20.	王意惠採訪記錄,〈戴佑珠口述紀錄〉,2009年3月4日,地點:更寮國小圖書館。
21.	王意惠採訪記錄,〈藍阿榮口述紀錄〉,2009年3月5日,地點:更寮國小會議室。
22.	王意惠採訪記錄,〈李富吉口述紀錄〉,2009年3月6日,地點:電話採訪。
23.	王意惠採訪記錄,〈戴佑珠口述紀錄〉,2009年3月11日,地點:陳裕發商行。
24.	王意惠採訪記錄,〈郭金章口述紀錄〉,2009年3月21日,地點:郭金章宅。
25.	王意惠採訪記錄,〈廖素清口述紀錄〉,2009年6月20日,地點:更寮國小辦公室。
26.	王意惠採訪記錄,〈謝重文口述紀錄〉,2008年12月10日、2009年8月3日,地點:更寮國小總務處。
27.	王意惠採訪記錄,〈楊明決口述紀錄〉,2009年10月17日,地點:王意惠宅。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