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309201722175100 |
---|---|
DOI | 10.6846/TKU.2017.00827 |
論文名稱(中文) | 新舊都市紋理下的城市生活 ─以台北大橋頭街廓為研究的設計提案 |
論文名稱(英文) | CONTEMPORARY URBAN LIFE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 RESEARCHING IN DAQIAOTOU TO HAVE A DESIGN PROPOSAL AS AN INTERPRETATION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建築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5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6 |
研究生(中文) | 盧怡涵 |
研究生(英文) | I-Han Lu |
學號 | 602360306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7-06-22 |
論文頁數 | 148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劉欣蓉
委員 - 劉欣蓉 委員 - 黃瑞茂 委員 - 賴仕堯 |
關鍵字(中) |
街道紋理 巷弄文化 日常生活實踐 都市再生 |
關鍵字(英) |
Street fabrics alley cultur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Urban regenerat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台灣傳統聚落的街道空間往往不單只是通行的路徑,更是日常生活實踐的場域,因此呈現出具有地方性文化的空間型態,這樣的巷弄空間允許了生活情境的展演,各時期人與人因著活動行為所界定出來的邊界、公私領域,以及各種不同機能所交疊出的不確定空間,是一種以人的活動行為為尺度的空間型態,因此孕育出有著豐富人際網絡的巷弄文化。然而加諸於上,屬於西方式的空間規劃,是一種以效率為主要考量的工業化思維,均一化的施行手法,使得街道活動消失,人與人在城市中隨機交會的空間也越來越單一,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也在尺度被拉大到都市視野的規劃下,而逐漸被弱化、甚至消失不見。 而我所研究的區域範圍「大橋頭社區」,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台灣城市樣貌,擁有著外加秩序與內在演化下的雙重性,然而在經濟快速的發展下,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援引的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開發模式,一面倒地抹去了城市長久以來因著市民生活演變所留下的軌跡,忽略這些生活的環境情境,其實正是帶給城市獨特個性的基底。如何將目光轉向以使用者的觀點,重新看待建築與都市空間的關聯性,正如Cedric Price所言:「真正強烈的概念和圖像其實是存在於時間當中」,在面對未來可見的社會議題上,如何讓城市在不同生活模式的變動中,成為為一般市民效力的存在。 在此地的研究過程中,透過理解當地居民是如何使用街道、轉角以及邊緣空間…等,以及透過這些空間的使用方式,看見背後所隱含的現況課題與社會議題,透過空間機能與不同尺度下的設計操作調整,產生具時間性的變動機制與空間策略,讓這些舊有的紋理能對當代的使用者產生新的場域意義。 |
英文摘要 |
Streets of Taiwa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re not only the path of the passage, but also the practice field of daily life. Therefore the spatial type reflects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alley space allows people to extend their life scenes in it. Most of space is uncertainty and defined by the boundary, the public and private areas, and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through different patterns of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s been through a long period. In that case, it brews 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network because of the space giving the conditions. However, the western style planning treats the efficiency is the main consideration due to the think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so the unifo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way makes activities disappeared in the streets. People get less and less space to meet others by chance in city. The correlation among people become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even disappeared under the top-down scale planning. Daqiaotou community in my study area is a typical Taiwan city which has a duality coming from inside self-evolution and outside control by top-down system. Under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Taiwan government emphasized the economic growth a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o our city faces Bulldozer style's urban renewal and is inevitably erased the past traces of life. Ignoring those environment context is exactly the base for being a unique city. How to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and recall the releva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As Cedric Price says " really powerful concepts and images are actually in time". How to face foreseeable social issues and how to make city flexible to fit those changes are now more critical.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here, I try to figure out how the local people use streets, corners, edge space ... and so on, and what the behind social issues of here. How to imply those findings and reconsider this complex field to transform a new meaning for modern life. So the concept of design is 3 different scale trials for 3 issues.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內容 5 2.1 研究範圍 5 2.2 研究內容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3.1 研究方法 8 3.2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台北的身世 10 1.1三市街的發展(清治時期) 12 1.2日治時期 24 1.3省轄/院轄時期 30 1.4小結 34 第二節 相關文獻研究回顧 35 2.1 城市規劃理論 35 2.2 日常生活理論 42 2.3 歐美日都市規劃演變 47 第三節 本章總結 52 第三章 基地現況分析 54 第一節 空間現象 54 1.1 歷史發展與產業變遷 54 1.2 交通系統 61 1.3與淡水河岸的關係 66 1.4 公共設施調查 68 1.5 街廓環境調查 70 1.6地方商業型態 82 1.7街廓空間特徵 88 第二節 社會現象 98 2.1 社會組成 98 2.2 生活的節奏 106 第三節 現況問題小結 109 3.1紋理的斷裂 109 3.2老化問題 110 3.3家庭組成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111 第四章 案例研究 112 第一節 Large scale歷史的街區 112 1.1東京古根千 112 第二節 Medium scale社區住宅 114 2.1荷蘭阿姆斯特丹 GWL自來水廠變身為模範社區 114 2.2 丹麥的共享住宅 116 2.2 新加坡The Interlace,OMA 118 第三節 Small scale開放式建築 120 3.1 日本大阪Next21實驗性質的集合住宅 120 3.2 紙上建築Cedric Price Fun Palace 122 第五章 研究設計操作 124 第一節設計L/城市尺度 124 1.1議題/破損的紋理 124 1.2願景/貫穿西區廊帶的跨堤平台 126 1.3 基地範圍/環河北路一段(台北橋至大稻埕碼頭堤防) 127 1.4 設計操作 128 第二節設計M/社區尺度 131 2.1 議題/缺乏新興產業與人口 131 2.2願景/共生互助的烏托邦 132 2.3基地範圍 133 2.4 設計操作 136 第三節設計S/建築尺度 140 3.1 議題/不斷變動的家庭型態 140 3.2 願景/可靈活應變的住宅型態 140 3.3 設計操作 141 3.5 小結 145 參考文獻 146 A. 期刊與論文 146 B. 中文參考書籍 147 C. 外文參考書籍 148 D. 統計資料 148 E. 網路資料 149 圖目錄 圖 1 台北橋鳥瞰圖 1 圖 2 研究範圍 5 圖 3 研究流程圖 9 圖 4 台北城歷史演變 12 圖5 1905年三市街圖底圖 13 圖6:艋舺市街鳥瞰圖 14 圖7:大稻埕河岸 16 圖8:大稻埕市街圖底圖 17 圖9:台北城內圖底圖 20 圖10:淡水河流域節點 21 圖11:聚落型態 22 圖12:隘門示意圖 23 圖13:現代化三線道路 25 圖14:1932年大台北市區計劃 30 圖15:1956年台北都市計劃圖 31 圖16:台北市綱要計畫 32 圖17;PRINCIPLE OF URBAN STRUCTURE 36 圖18:德國政體層級示意圖 47 圖19:台北橋木橋全貌 54 圖20:小販挑擔往來台北橋 55 圖21:舊地名位置所在 60 圖22:主要交通與巷弄街道紋理 62 圖23:樓層分布與街道剖面 63 圖24:外部商業空間屬性 65 圖25:公共設施分佈 69 圖26:宗教繞境路線圖 73 圖27:宗教節點與各節點之關係圖 74 圖28:土地公廟周邊平面圖 75 圖29:聖公媽廟平面圖 77 圖30:三和宮平面圖 79 圖31大橋教會平面圖 80 圖32 (照片)1 禮拜堂 2 後院菜園 3 後院一角遊具設施 80 圖33 清茶館內的娛樂設施 82 圖34 客廳型的清茶館 83 圖35 草埔仔市場 84 圖36 林貞粿行 85 圖37:米食文化的相關位置 85 圖38 社區做為後勤空間 86 圖39:延三夜市主要範圍的位置關係圖 87 圖40:公共空間-宗教節點,轉角,清茶館對應關係圖 88 圖41 街道平面圖 89 圖42 當地居民的日常 89 圖43 轉角平面圖 90 圖44 轉角的客廳 90 圖45 騎樓平面圖 91 圖46 挪用的空間 91 圖47 平面圖/街道上的戲水池 92 圖48 平面圖/巷弄的遊樂場 92 圖49 平面圖/曲徑 93 圖50 窄窄寬寬的巷弄 93 圖51 平面圖/歷史的廊道 93 圖52 平面圖/複層使用的廊道 94 圖53 平面圖/院落1 95 圖54 平面圖/院落2 95 圖55 平面圖/院落3 95 圖56 綠做為住家邊界的界定 96 圖57 閒置空間平面圖/綠的填充 96 圖58 獨居老人租賃處 100 圖59: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模型 103 圖60:以街道為遊戲空間 104 圖61:各時段活動範圍地圖,出處:本研究所繪製 108 圖62:舊有紋理被切割系列照片 109 圖63:GWL鳥瞰照/平面配置/漸退的空間與街道的關係 114 圖64:丹麥共享住宅平面配置圖 116 圖65:共享住宅內的公共單元 116 圖66:居住單元的柔軟邊界 117 圖67:量體策略 118 圖68:總體配置:與水體跟風的關係 118 圖69:設計手法概念圖 119 圖70:中庭空間鳥瞰照/不同層級的開放空間 119 圖71:NEXT21住宅整體與內院局部照片 120 圖72:202室的局部改造平面圖 121 圖73:202室陽台改造示意圖 121 圖74:202室陽台改造前後照片對比 121 圖75:FUN PALACE剖透與空間計畫示意圖 122 圖76:環河快速道路與堤防 124 圖77:歷史空間紋理的島嶼化 125 圖78:河岸社區平面配置 126 圖79:L SCALE基地範圍 127 圖80:滲透與連接示意圖 128 圖81:活動延伸平台 129 圖82:與公車共構的跨堤 130 圖83:街廓內產業與街道紋理 131 圖84:自辦更新社區範圍 134 圖85:使用者需求的公共空間 137 圖86:CIRCULATION RELATION 138 圖87:PROGRAM SITE PLAN 139 圖88:介面構築 141 圖89:結構與單元體脫開的置入重組關係示意圖 144 表目錄 表格 1 街廓特徵比較 97 表格2 戶政事務所民國106年5月人口統計資料 99 表格 3 獨居老人相關數據 101 表格 4 大橋國小家長職業 104 表格 5 更新範圍內的容積與建蔽率計算 135 |
參考文獻 |
A. 期刊與論文 廖本全,李承嘉(2002年)「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 戴寶村,台灣史十一講- 移民台灣:台灣移民史的考察 David Harvey(1990)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王志弘譯 賀士麃:台北市都市設計制度之研究 王志弘,地理學報55期-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 曹康,謝瑩:叛逆的反射:弗裡德曼的規劃冥想與當代規劃理論發展 繆朴(2009):現象學與建築理論:位建築師寫的入門 劉欣蓉,王耀東,蔡明穎(2015年) 大橋町之春-臺北市大橋頭以北地區型空間營造策略行動總結報告書 李長晏、曾士瑋(2012年):城市學學刊/德國空間發展新理念與區域合作模式之研究─兼論我國縣市改制後之發展啟示 吳濟華,柯志昌:城市學學刊/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啟示 李秀娥(2007年) 台北霞海城隍廟建廟一百五十周年的暗訪和聖誕遶境 林金立,重建農村聚落中心,因應高齡少子化危機-發展融合型日間照顧中心 劉家勇,社區獨居老人社會照顧模式之研究:以 台灣及日本在宅服務方案為例 增田高志(2016年),想像「台灣」社會、歷史及「台灣人」:以《民俗台灣》(1941-1945)為中心 黃馨緩(1992年),台灣地區山坡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之研究 曹秋河(2009年),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劃分邏輯之意涵 林盈華((2006年),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 陳學甫(2006年),城市歷史空間場所觀 姚士宜(2015年),台北市都市空間紋理演變-以台北市大同區為例 鄭雲梯(2000年),舊市區再發展的空間模式建構-以大同區昌吉街延平北路街廓為例 吳彥霖(2015年),台灣都會區高齡者與青年自造者的共生住宅研究設計 林麗珠(2002年),開放式介面之建築構造理論 B. 中文參考書籍 建築的永恒之道/ Christopher Alexander著 ; 趙冰譯 新的都市設計理論/ Christopher Alexander等著 ; 黃瑞茂譯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 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 珍.雅各(Jane Jacobs)著; 吳鄭重譯注 日常生活實踐 / 米歇爾 德賽托; 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方琳琳/ 黄春柳譯 歷史中的城市: 起源、演變與展望/ 劉易士. 孟福(Lewis Mumford)著 ; 宋俊嶺等譯 認識城市. 一, 城市世界 /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 約翰.艾倫(John Allen), 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主編 ; 國立編譯館, 王志弘譯 認識城市. 二,騷動城市:移動/定著/約翰.艾倫(John Allen)、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邁可‧普瑞主編;國立編譯館, 王志弘譯 認識城市. 三 , 無法統馭的城市? : 秩序/失序 / 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 克里斯多佛.布魯克(Christopher Brook), 蓋瑞.穆尼(Gerry Mooney)主編 ; 國立編譯館, 王志弘譯 反造城市 : 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 City remaking / 侯志仁主編 城市造反 : 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 = City rebelling / 侯志仁主編 計劃城事 :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 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 / 林秀澧, 高名孝執行主編 圖說建築/張樞著 圖說清代台北城 / 徐逸鴻文.圖 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 閱讀臺北城市文化地景/ 康旻杰主編 古地圖臺北散步: 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 河出圖社策畫 ; 雷魯等撰 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 客家族群與臺灣的樟腦業史/黃紹恆 臺北記憶/ 吳秋美總編輯 台北思想起上冊/李秀美等 帝國裡的「地方文化」 : 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 / 吳密察等著 ; 楊永彬, 林巾力, 溫浩邦譯 橡皮推翻了滿清/ 藍弋丰 淡水河域二二八/黎澄貴,胡華玲,張炎憲採訪記錄 文可璽:台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 台北文獻第九十一期 裨海紀遊(1697年)/郁永河著:黃育智編譯 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 陳威遠策劃, 編輯 ; 湯熙勇主編 當代建築的靈光 : 從拒絕到驚嘆, 當代建築的空間現象學、進化論與欣賞指南 / 小建築 / 隈研吾著 ; 鍾瑞芳譯 隱形邏輯 : 香港式建築極限 / 張為平著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下流老人: 一億総老後崩壊衝撃) 設計兵法-公共空間設計戰略與戰術/奧羅拉 費爾南德斯 佩爾,哈維爾 莫薩斯編著;李美榮譯 公共生活研究方法/ 揚 蓋爾,比吉特 斯娃若著 趙春麗 蒙小英譯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林盛豐主編,林崇傑總策畫 城市邊緣 - 當代城市化案例研究/埃斯特 查爾斯沃思編;夏海山,劉茜,姚剛,鞠雅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