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9201517390600
DOI 10.6846/TKU.2015.00750
論文名稱(中文) 以數位彎曲木板加工製造探討在地構築
論文名稱(英文) Wood Board Bending through Digital Fabrication for the Experiment of Local Tectonic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陳仲杰
研究生(英文) Chung-Chieh Chen
學號 60236048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5
論文頁數 18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珍誠(097016@mail.tku.edu.tw)
共同指導教授 - 黃瑞茂(094152@mail.tku.edu.tw)
委員 - 施宣光(sgshih@mail.ntust.edu.tw)
委員 - 游瑛樟(ycyu.00@gmail.com)
關鍵字(中) 數位製造
材料加工
彎曲木板
地域性建築
單元構件
關鍵字(英) Digital Fabrication
Material Machining
Wood Bendi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Component Uni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數位製造將電腦繪圖中二維與三維的虛擬設計圖形生產為空間中的真實設計元件,在電腦上精準的繪製的設計元件,經過運算後以數位製造的機具生產與加工完成,是新一代設計師所可以應用的新生產方式。數位製造相較於傳統的製造不僅是為了更快速與精準,數位製造所發展的新的製造工法為設計上帶來了許多新的可能性。本研究透過數位製造的方法,將不同厚度的木板以不同的圖案切割,使得木板透過有規則的破壞性切割,而產生各種不同彎曲的木板單元與設計上的可能性。

    每個地方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地域性建築是依照的當地居民的生活模式建構出符合當地居民的構築。而地域性發展中最重要的是居民的自主行為,地域性建築的氛圍伴隨著在地居民的生活而演化,產生符合在地居住特色的文化場域。地域性建築的特色中包含了地方文化、風土民情以及當地的自然生態,需要設計者與工匠長時間進駐在地方上,感受當地的特色並發展成為建築設計。然而因為設計者與工匠的缺乏,本研究改以提供數位製造後的不同參數化建築元件-彎曲木板,在地居民應用這些參數化元件推敲並組合出適合當地場域的建築。這種以參數化元件所設計出的參與式建築與場域反映出當地氣候、地形、與紋理的特質,提高了居民對於地方的凝聚力。

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如將彎曲木板的結構支撐力順利地導向地面,如同古典建築中的圓拱與飛扶壁的特性一般,以這樣的結構性針對不同的木板材料加以加工就會產生其結構上的不同可行性,這也就是以破壞性彎曲所產生可建構性。彎曲木板除了產生構造上合理性,其規律性的紋理同時可以是美麗的建築表皮,也因此產生了地域性建築的另類數位美學。
英文摘要
Digital fabrication transforms virtual 2D and 3D design drawings in computer graphics into real design elements in space.  Precisely drawn design elements in computer are fabricated and processed by digital fabrication machines and tools after calculation, which is a new production method availabl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designers.  Digital fabrication is faster and more precise than traditional one.  What’s more, its new fabrication engineering method brings a lot of new possibilities to design.  The research implements digital fabrication method to cut wood boards of different thicknesses in different patterns.  Through regular destructive cutting, it generates wood board units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design. 

Life style in each place is different.  The local construction is to construct building suitable to local residents according to life pattern of local resident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n local development is residents’ autonomic behavior. Atmosphere of local building evolves with the life of local residents, to generate cultural domain conforming to features of local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building contain local culture, social customs and local natural ecology.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need to live there for a long term to feel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 them into construction design.  However, the research provides different parametric construction elements after digital fabrication-bending wood board due to the lack of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The local residents apply these parametric elements to analyze and construct building suitable to the local field.  The participatory building and field designed by parametric elements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local climate, terrain and text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local cohesion of residents.

It is also found in research process that if structural support force of bending wood board is guided to ground smoothly, like the features of circular arch and flying buttress in ancient building, different feasibilities in structure can be realized in processing of different wood board materials, which shows the constructiveness of destructive bending.  Besides generating structural rationality, the regular texture of bending wood board can be beautiful building skin, which generates the special digital aesthetics of local build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1
1-1 前言-構築形式的發展 	01
1-1-1構築未來的發展	01
1-1-2 參數化設計	01
1-1-3構築與參數式的未來發展	02
1-2 研究動機	03
1-2-1研究的新價值	03
1-2-2構築的新價值	03
1-2-3場域與全球化的研究		04
1-2-4構築形式與材料的使用	05
1-3 研究目的	06
1-3-1構築場域的發展	06
1-3-2以參數技術推動構築技術	06
1-3-3構築文化研究	08
1-4 研究流程		09
1-5 研究成果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背景	11
2-1 Frampton相關書籍與理論 	11
2-1-1構造文化研究 	11
2-1-2批判性地域主義	13
2-2 構築相關書籍與理論	15
2-2-1 實構築	15
2-2-2 小建築	18
2-2-3 新構築	19
2-2-4杠作︰一個原理、多種形式	20
2-2-5 自造者時代	21
2-2-6 輕型建築與自然設計:弗雷·奧托作品全集	22
2-2-7 The Function of Ornament	22
2-3 地域文化相關書籍與理論	23
2-3-1 戰後台灣構築文化	23
2-3-2 地理啟蒙	25
2-3-3 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25
2-4國際建築師在台灣設計的演進	26
2-4-1 冬山河	27
2-4-2富基漁港環境改造	30
2-4-3臺中中央公園國際競圖	33
2-4-4國際建築師在台灣設計的演進探討	36
2-5材料試驗與製造案例分析	37
2-5-1 Rural Studio	37
2-5-2 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	38
2-5-3 Mamou-Mani 	39
2-5小結	40
第三章 材料彎曲與製造	41
3-1數位製造切割彎曲	41
3-1-1 CNC銑刀鑽頭式銑床機	42
3-1-2雷射切割機	45
3-1-3等離子切割機	47
3-1-4震動刀切割機	49
3-2機械製造輔助手工切割彎曲	50
3-3重塑材料彎曲	52
3-4彎曲切割樣式	54
3-4-1平行切割彎曲試驗	60
3-4-2平行開口切割彎曲試驗	62
3-4-3斜切彎曲試驗	64
3-4-4其他切割彎曲試驗	66
3-5小結	68
第四章 數位製造的試驗與組裝	69
4-1木質材料彎曲說明	69 
4-1-1木質材料切割彎曲原理說明	72
4-1-2角料切割彎曲原理說明	74
4-1-3板材切割彎曲原理說明	75
4-2切割樣式組裝試驗	77 
	4-2-1單元構件組裝試驗	77
4-2-2材料切割彎曲試驗	86
4-2-3其他彎曲可能性試驗	94
4-3小結	100
第五章 場域探討與設計	101
5-1南崁市區探討構築發展	101
5-1-1基地分析	101
5-1-2議題設定	104
5-1-3探討議題與分析	105
5-1-4構築發展	106
5-1-5小結	107
5-2宜蘭綠色博覽會構築設計	108
5-2-1綠博展覽場地分析	108
5-2-2設計流程	109
5-2-3初步規劃	110
第六章 結論	125
6-1總結歸納	125
6-1-1可建性探討	126
6-1-2材料其他因素探討	127
6-1-3空間氛圍的探討	128
6-2後續研究與建議	129
6-3後續議題與思考	130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133
 
圖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圖1-1】當地搭建橋樑	01
【圖1-2】The Multi-functional Pavilion	01
【圖1-3】感受當地地景的發展	02
【圖1-4】Cooper Memorial Chapel	02
【圖1-5】地域性的發展	03
【圖1-6】數位製造帶動跨領域的發展	03
【圖1-7】貿易帶動全球化建築的發展	04
【圖1-8】水晶宮	05
【圖1-9】哥德式建築的特徵	05
【圖1-10】構築課程,學習總結	06
【圖1-11】場域文化研究	06
【圖1-12】構築文化研究	08
【圖1-13】 研究流程	09
【圖1-14】 研究成果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背景
【圖2-1】Kenneth Frampton	11
【圖2-2】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12
【圖2-3】Anti-Aesthetic:Essays on Post-Modern Cul- ture	14
【圖2-4】構築ing	15
【圖2-5】2012實構築ing展覽	16
【圖2-6】2014實構築展覽	17
【圖2-7】小建築	18
【圖2-8】新構築	19
【圖2-9】杠作︰一個原理、多種形式	20
【圖2-10】自造者時代	21
【圖2-11】輕型建築與自然設計:弗雷‧奧托作品全集	22
【圖2-12】The Function of Ornament	22
【圖2-13】美援圖片	24
【圖2-14】聖心女中-聖心靈修中心	24
【圖2-15】地理啟蒙	25
【圖2-16】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	25
【圖2-17】冬山河風景區親水公園-划船場地(前期)	27
【圖2-18】冬山河風景區親水公園-划船場地(後期)	29
【圖2-19】居民有自己動手參加	29
【圖2-20】宜蘭的特色	29
【圖2-21】基地周邊介紹	30
【圖2-22】富基漁港環境改造設計說明一	31
【圖2-23】富基漁港環境改造設計說明二	32
【圖2-24】富基漁港環境改造傘狀結構	32
【圖2-25】台中中央公園微氣候	33
【圖2-26】台中中央公園土地結構	34
【圖2-27】台中中央公園設計方法	35
【圖2-28】Rural Studio 	37
【圖2-29】Corrugated Cardboard Pod 	37
【圖2-30】Thomas Alexander Heatherwick 	38
【圖2-31】Thomas Heatherwick: Extrusions 	38
【圖2-32】Arthur Mamou-Mani 	39
【圖2-33】The Wooden Waves at BuroHappold Engineering 	39
第三章 材料彎曲與製造
【圖3-1】數位製造單元構件	41
【圖3-2】數位製造切割模組	41
【圖3-3】雷射切割彎曲	41
【圖3-4】CNC銑刀鑽頭式銑床機	42
【圖3-5】CNC鑽頭	42
【圖3-6】CNC銑床機切削方式	42
【圖3-7】CNC銑刀型式	42
【圖3-8】CNC銑刀類型	43
【圖3-9】CNC銑刀原理	43
【圖3-10】溝槽深淺影響彎曲程度	43
【圖3-11】CNC切削過程縮時記錄	44
【圖3-12】CNC運用在保麗龍	44
【圖3-13】雷射切割機	45
【圖3-14】雷射切割樣式	45
【圖3-15】材料性質差異	46
【圖3-16】數位製造輔助模具	46
【圖3-17】以雷射切割製作Hans J. Wegner椅子	46
【圖3-18】等離子切割機	47
【圖3-19】等離子噴頭	47
【圖3-20】等離子控制盤	47
【圖3-21】高壓彎摺	47
【圖3-22】金屬製造單元組裝	48
【圖3-23】等離子切割彎曲作品	48
【圖3-24】震動刀切割機	49
【圖3-25】藉由切割拉伸面積的擴張	49
【圖3-26】切割過後擠壓產生凸起	49
【圖3-27】機械式銑刀機	50
【圖3-28】定向輔助模具	50
【圖3-29】銑刀軌道	50
【圖3-30】銑刀溝槽	51
【圖3-31】銑刀機型	51
【圖3-32】圓盤溝槽	51
【圖3-33】3D Printer 	52
【圖3-34】3D Printer 彎曲的單元構件	52
【圖3-35】3D Printer 彎曲作品	53
【圖3-36】3D Printer的運用	53
【圖3-37】3D Printer的塑形布	53
【圖3-38】雷射切割樣式	54
【圖3-39】平行切割樣式一	60
【圖3-40】平行切割樣式二	60
【圖3-41】平行切割樣式三	60
【圖3-42】平行切割樣式四	61
【圖3-43】平行開口切割樣式一	62
【圖3-44】平行開口切割樣式二	62
【圖3-45】平行開口切割樣式三	63
【圖3-46】平行開口切割樣式四	63
【圖3-47】斜切切割樣式一	64
【圖3-48】斜切切割樣式二	64
【圖3-49】斜切切割樣式三	65
【圖3-50】斜切切割樣式四	65
【圖3-51】其他切割樣式一	66
【圖3-52】其他切割樣式二	66
【圖3-53】其他切割樣式三	67
【圖3-54】其他切割樣式四	67
第四章 數位製造的試驗與組裝
【圖4-1】木質材料製作方式	69
【圖4-2】數位製造對彎曲材料的應用	69
【圖4-3】集層實木	70
【圖4-4】集層實木側向	70
【圖4-5】角料指接榫	70
【圖4-6】集層式彎曲製作	71
【圖4-7】材料彎曲展開計算示意圖	72
【圖4-8】角料切割方式示意圖	73
【圖4-9】板材切割方式示意圖	73
【圖4-10】角料常用方式	74
【圖4-11】角料切割彎曲	74
【圖4-12】夾板紋路集層方式	75
【圖4-13】木芯板	75
【圖4-14】夾板	75
【圖4-15】彎曲板	75
【圖4-16】板材切割彎曲	76
【圖4-17】彎曲材料的單軸支撐力	77
【圖4-18】4-2-1節試驗一菱形組裝初步數位設計	77
【圖4-19】3-4-4節的切割樣式三	78
【圖4-20】3-4-4節的切割樣式三彎曲樣式	78
【圖4-21】4-2-1節試驗一的單元構件	78
【圖4-22】4-2-1節試驗一的彎曲試驗	78
【圖4-23】4-2-1節試驗一單元構件組裝	79
【圖4-24】4-2-1節試驗一彎曲試驗	79
【圖4-25】Erwin Hauer的設計作品	80
【圖4-26】Erwin Hauer設計作品的單元構件轉換	80
【圖4-27】4-2-1節試驗二單元構件組裝	80
【圖4-28】4-2-1節試驗二各類型切割試驗	81
【圖4-29】4-2-1節試驗二組裝彎曲	81
【圖4-30】3-4-2節的切割樣式	82
【圖4-31】4-2-1節試驗三的單元構件一	82
【圖4-32】4-2-1節試驗三的單元構件組搭方式與中心點厚度	82
【圖4-33】4-2-1節試驗三的單元構件二	83
【圖4-34】單元構件二的彎曲試驗	83
【圖4-35】單元構件二的組裝彎曲試驗	83
【圖4-36】4-2-1節試驗三的單元構件三的測試	83
【圖4-37】4-2-1節試驗四的材料彎曲探討互承結構	84
【圖4-38】彎曲結構參考	84
【圖4-39】4-2-1節試驗四的單元構件互承卡接方式	84
【圖4-40】4-2-1節試驗四的單元構件	85
【圖4-41】互承卡榫距離影響卡榫角度	85
【圖4-42】4-2-1節試驗四的單元構件組裝試驗	85
【圖4-43】4-2-1節試驗四的發展	85
【圖4-44】定型結構模具	86
【圖4-45】4-2-2節試驗一單元構件	86
【圖4-46】單元構件扭轉以90°為限	86
【圖4-47】以中心軸做扭轉	87
【圖4-48】因孔洞角度的差異所造成的視覺錯差	87
【圖4-49】因孔洞角度的差異所造成木條旋轉	87
【圖4-50】4-2-2節試驗一的概念演化發展	91
【圖4-51】4-2-2節試驗二的抗壓試驗	88
【圖4-52】重力測試一	88
【圖4-53】重力測試二	88
【圖4-54】以彎曲試驗分散重量	89
【圖4-55】4-2-2節試驗二的空間氛圍	89
【圖4-56】4-2-2節試驗二排列與組裝方式	89
【圖4-57】蜂巢網格	90
【圖4-58】4-2-2節試驗三單元構件彎曲試驗一	90
【圖4-59】4-2-2節試驗三單元構件彎曲試驗二	90
【圖4-60】4-2-2節試驗三單元構件彎曲試驗三	91
【圖4-61】4-2-2節試驗三單元構件組裝試驗一	91
【圖4-62】4-2-2節試驗三單元構件組裝試驗二	91
【圖4-63】4-2-2節試驗三定型彎曲概念	91
【圖4-64】3-4-4節的切割樣式三彎曲形狀	92
【圖4-65】4-2-2節試驗四單元構件彎曲	92
【圖4-66】忽略長度問題導致變形	92
【圖4-67】4-2-2節試驗四單元構件組裝產生鋸齒排列	93
【圖4-68】4-2-2節試驗四彎曲樣式一	93
【圖4-69】4-2-2節試驗四彎曲樣式二	93
【圖4-70】材料厚度與彎曲的可能性	94
【圖4-71】集層彎曲方式	94
【圖4-72】4-2-3節試驗一組裝一	94
【圖4-73】4-2-3節試驗一組裝二	95
【圖4-74】4-2-3節試驗一組裝二	95
【圖4-75】設計師Taisuke Ohshima所設計的彎曲切割程式	96
【圖4-76】全彎曲的板材組裝	96
【圖4-77】兩種尺寸組裝定型	100
【圖4-78】4-2-3節試驗二組裝	97
【圖4-79】4-2-3節試驗二組裝細部	97
【圖4-80】4-2-3節試驗三的扭轉試驗	98
【圖4-81】4-2-3節試驗三的第一個扭轉試驗	98
【圖4-82】4-2-3節試驗三的第二個扭轉試驗	98
【圖4-83】4-2-3節試驗四多向彎曲變化	99
【圖4-84】4-2-3節試驗四切割樣式	99
【圖4-85】4-2-3節試驗四透過光影呈現不一樣的變化	99
【圖4-86】4-2-3節試驗四厚度的影響	99
【圖4-87】其他材料轉換切割樣式	100
第五章 場域探討與設計
【圖5-1】基地說明與配置	101
【圖5-2】市區道路說明	102
【圖5-3】路寬說明	103
【圖5-4】「運動中心」啟發運動都市	104
【圖5-5】市鎮生活設施的串聯	105
【圖5-6】活動剖面圖	106
【圖5-7】初步構築規劃	106
【圖5-8】人潮動線	108
【圖5-9】網紋發展	109
【圖5-10】單元發想	109
【圖5-11】設計規劃	110
【圖5-12】初步規劃	110
【圖5-13】Grasshopper 	111
【圖5-14】單元構件	111
【圖5-15】單元測試	112
【圖5-16】前置作業	112
【圖5-17】3D模擬圖	113
【圖5-18】上漆工程	113
【圖5-19】基地放樣	114
【圖5-20】組裝工程	114
【圖5-21】細部構件	114
【圖5-22】夜間照明	115
【圖5-23】縮時攝影	115
【圖5-24】完工照片一	116
【圖5-25】完工照片二	116
【圖5-26】完工照片三	117
【圖5-27】完工照片四	117
【圖5-28】完工照片五	118
【圖5-29】完工照片六	119
【圖5-30】完工照片七	120
【圖5-31】完工照片八	121
【圖5-32】完工照片九	122
【圖5-33】完工照片十	123
第六章 結論
【圖6-1】居民參與搭建	125
【圖6-2】以區域特色探討設計	125
【圖6-3】設計概念的發展	127
【圖6-4】材料的實際操作	127
【圖6-5】錯位排造成牆面透空	128
【圖6-6】數位製造的發展一	129
【圖6-7】數位製造的發展二	129
【圖6-8】作品完成後環境自主衍生發展	130
【表2-1】國際建築師在台灣設計演化分析	26
【表2-2】案例分析探討	36
【表3-1】切割彎曲測驗一	55
【表3-2】切割彎曲測驗二	56
【表3-3】切割彎曲形狀一	57
【表3-4】切割彎曲形狀二	58
【表3-5】切割彎曲形狀三	59
附錄
【附錄圖1-1】論文發表	133
【附錄圖1-2】作品講解一	133
【附錄圖1-3】作品講解二	134
【附錄圖1-4】作品講解三	134
【附錄圖1-5】教授講評一	135
【附錄圖1-6】教授講評二	135
【附錄圖2-1】主任講詞	136
【附錄圖2-2】教授演講	136
【附錄圖2-3】學長演講	137
【附錄圖2-4】作品展覽	137
【附錄圖3-1】前行彎曲試驗圖樣一	138
【附錄圖3-2】前行彎曲試驗圖樣二	139
【附錄圖3-3】前行彎曲試驗圖樣三	140
【附錄圖3-4】Hans J. Wegner椅子圖樣一	141
【附錄圖3-5】Hans J. Wegner椅子圖樣二	142
【附錄圖3-6】4-2-1節試驗一切割圖樣	143
【附錄圖3-7】4-2-1節試驗二切割圖樣一	144
【附錄圖3-8】4-2-1節試驗二切割圖樣二	145
【附錄圖3-9】4-2-1節試驗二切割圖樣三	146
【附錄圖3-10】4-2-1節試驗三切割圖樣一	147
【附錄圖3-11】4-2-1節試驗三切割圖樣二	148
【附錄圖3-12】4-2-1節試驗四切割圖樣一	149
【附錄圖3-13】4-2-1節試驗四切割圖樣二	150
【附錄圖3-14】4-2-1節試驗四切割圖樣三	151
【附錄圖3-15】4-2-2節試驗一前行試驗切割圖樣一	152
【附錄圖3-16】4-2-2節試驗一前行試驗切割圖樣二	153
【附錄圖3-17】4-2-2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一	154
【附錄圖3-18】4-2-2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二之一	155
【附錄圖3-19】4-2-2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二之二	156
【附錄圖3-20】4-2-2節試驗二切割圖樣一之一	157
【附錄圖3-21】4-2-2節試驗二切割圖樣一之二	158
【附錄圖3-22】4-2-2節試驗三切割圖樣一	159
【附錄圖3-23】4-2-2節試驗三切割圖樣二	160
【附錄圖3-24】4-2-2節試驗四切割圖樣	161
【附錄圖3-25】4-2-2節試驗四衍生切割圖樣	162
【附錄圖3-26】4-2-3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一	163
【附錄圖3-27】4-2-3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二	164
【附錄圖3-28】4-2-3節試驗一切割圖樣三	165
【附錄圖3-29】4-2-3節試驗二切割圖樣	166
【附錄圖3-30】4-2-3節試驗三切割圖樣	167
【附錄圖3-31】4-2-3節試驗四切割圖樣一之一	168
【附錄圖3-32】4-2-3節試驗四切割圖樣一之二	169
【附錄圖3-33】切割彎曲試驗圖樣一	170
【附錄圖3-34】切割彎曲試驗圖樣二	171
【附錄圖3-35】切割彎曲試驗圖樣三	172
【附錄圖3-36】切割彎曲試驗圖樣一	173
【附錄圖3-37】切割彎曲試驗圖樣二	174
【附錄圖3-38】彎曲形狀試驗圖樣一	175
【附錄圖3-39】彎曲形狀試驗圖樣二	176
【附錄圖3-40】彎曲形狀試驗圖樣三	177
【附錄圖3-41】彎曲形狀試驗圖樣四	178
【附錄圖4-1】發表版面一	179
【附錄圖4-2】發表版面二	180
【附錄圖4-3】發表版面三	181
【附錄圖4-4】發表版面四	182
【附錄圖4-5】發表版面五	183
參考文獻
〡中文文獻〡
環境造形研究所
1990    《冬山河風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報告》,宜蘭縣政府委託。
郭中端
1993    《冬山河經驗》,台北:藝術家。
1996    〈台灣都市水環境的再思考〉 《空間雜誌》81:35、37。
傅朝卿
1998年1月     <建築師雜誌>《批評性地域主義-談法蘭普頓之後現代紀元建築策略及背景思潮》   
p62-p70,台北:建築師雜誌社出版。
劉育東/ 林楚卿
2009    《新構築: 邁向數位建築的新理論》,台北:田園城市。
奈丁格
2010    《輕型建築與自然設計:弗雷.奧托作品全集》,柳美玉、楊璐 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劉克峰
2010    《實構築ing》,台北:田園城市。
2012    《地理啟蒙》,台北:田園城市。
吳光庭
2012    《2012 實構築ing》,台北:田園城市。
柏庭衛
2012    《杠作︰一個原理、多種形式》,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克里斯.安德森
2013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連育德 譯,台北:天下文化。
湯瑪斯.海澤維克、玫希.羅
2013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紀錄》,林潔盈 譯,台北:臉譜。
王俊雄
2014    《2014實構築》,台北:田園城市。
隈研吾
2014    《小建築》,鍾瑞芳 譯,台北:五南。
湯天維/彭智謙
2015    《蚱蜢狂熱I:參數化圖形》,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〡英文文獻〡
Frampton,Kenneth
2001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New York:Mit Press。
Foster, Hal
2002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New York: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 
2002    《Rural Studio: Samuel Mockbee and an Architecture of Decency》,Chronicle Books Llc。
Moussavi, Farshid/ Kubo, Michael
2009    《The Function of Ornament》,New York:Actar-D。
Freear, Andrew/ Barthel, Elena/ Oppenheimer, Andrea (CON)/ Hursley, Timothy (PHT)
2012    《Rural Studio at Twenty: Designing and Building in Hale County, Alabama》,New York:Chronicle Books Llc。

〡博碩士論文〡
蔡隱儀
2006    《塑膠構築》,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張恭領
2008    《陶質建築織理性之建構與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
黃國華
2009    《形變場域—台灣鐵工廠之新都市構築》,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倪順成
2009    《數位基本設計教程之研擬與實驗》,博士論文,淡江大學。
王聖旻
2010    《後工業地景之數位再構築》,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曾煜凱
2012    《關於羅東在地材料與構築之實驗》,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