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8201210250800
DOI 10.6846/TKU.2012.00988
論文名稱(中文) 《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mments and response of Neo-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by 《ShengXueZongZhuan》and 《LiXueZongZhu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陳昇輝
研究生(英文) Sheng-Hui Chen
學號 892000158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28
論文頁數 2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志文
共同指導教授 - 高柏園
委員 - 張曉生
委員 - 陳仕華
委員 - 周彥文
委員 - 江淑君
關鍵字(中) 周汝登
孫奇逢
《聖學宗傳》
《理學宗傳》
明代理學
關鍵字(英) Zhou Rudeng
Sun Qifeng
《ShengXueZongZhuan》
《LiXueZongZhuan》
Neo-Confucian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明儒學案》(1676年)的完成替後學者展開了明朝理學發展的概貌,但因為其書太過周詳,當黃宗羲以其學術觀點鋪陳明代理學發展,造成後來學者以之為定見後,反而導致對明代學術發展認知上的定型,後人論明代學術必以黃宗羲所言為標準,然而這樣定於一尊的說法是否為明代理學的真貌則是可以再思考的。
    《聖學宗傳》(1605年)與《理學宗傳》(1666年)皆成書於《明儒學案》之前,二書可視為明代理學家對於整體明代學術發展的總整理。更因為二人的思想與黃宗羲有所不同,於是對於明代學術發展的理解亦有所差異。透過此二書的互相比較,相信能更全面的反映出由晚明至明末時期理學家對於理學發展的見解,並藉以瞭解當時學者對於所處學術環境中各家學說的影響。
    本文所欲探究的《聖學宗傳》與《理學宗傳》二書,雖然並非「學案」的定型之作,然而其作為「學案」發展過程中的一環,在目的上同樣是企圖對作者所關心的學術發展作一闡述與說明。兩書皆蘊含了強烈的道統觀,且在基本的立場上都是想闡明孔子所傳下的儒學思想之發展與傳承,並又皆以宋明時期之理學為論述焦點。《聖學宗傳》以心學為主,認為聖學之主要傳承當是由王陽明上承陸九淵,依循著「尊德性」的脈絡而開展,並且兼融佛學於儒學之中。在周汝登的心中,明代理學主要受到陽明及其弟子的主導,此為學術之正傳。而《理學宗傳》則以聖學本天為脈絡,認為「尊德性」與「道問學」當並重,以王陽明上承朱熹為體系,排斥佛學,強調儒學的純粹性。孫奇逢論明代學術則是由朱門弟子與陽明及其弟子二分天下。
    筆者所欲探究者,即兩書在不同的思想脈絡下,對於相同時期之理學家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見解,進而如何影響其學術史之建立。兩書對於理學史的不同理解,正是本文所欲理解與闡述者。因此,釐清兩書作者本著其強烈的道統觀所撰成之學術史如何反映其心中所認同的理學史,便是本文所關心之焦點。
英文摘要
《MingRuXueAn》( 1676) is completed to let all have known the Neo-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However Huang ZongXi viewpoint influence have arrived afterwards the opinion of scholar. Allow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ang Zong-XI's understanding of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However such explanation is the fact that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can think deeply again.

  《ShengXueZongZhuan》(1605) and 《LiXueZongZhuan》(1666) is completed before 《MingRuXueAn》. These two books can be used as a scholar of the Ming dynasty general finishing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And Huang zongxi also because two people who do not like, so for different academ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Hope to be able to reflect the view of scholar for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is two books.

  《ShengXueZongZhuan》 and 《LiXueZongZhuan》 wants to clarification o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to authors. Two books contain a strong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wants to promote Confucius's Confucian thought, and also to discuss the focus of Neo-Confucianism. 《ShengXueZongZhuan》is Neo-Confucian School of Mind mainly, main memory is of the view that Confucianism by Wang Yangming on Lu Jiuyuan, follow Moral sequence, and also into Buddhism to Confucianism. Zhou Rudeng believes that the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dominated mainly by Wang Yangming and his disciples, this is authentic. Think "Honoring the Virtuous Nature" and "Following the Knowledge"are very important, to Wang Yangming on the Zhu Xi as the choroid, the rejection of Buddhism, emphasizing the pure nature of Confucianism. Sun Qifeng believes that students of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and Wang Yangming's students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Authors want to know are two books under the different id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t opinions, the agent, how it affects their academic history establishment. Two books for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is what we want to know. Therefore, illustrate the two authors of the book how to show their neo-historical, that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聖學宗傳》、《理學宗傳》對明代理學之論述與回應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步驟-----------------------------------------4
  第三節:前人研究成果-------------------------------------9
第貳章:明代學術發展略述
  第一節、明初朱子學--------------------------------------15
  第二節、陽明學迄晚明學術之發展--------------------------20
  第三節、經學--------------------------------------------27
  第四節、佛學--------------------------------------------30
  第五節、小結--------------------------------------------34
第參章:周汝登的《聖學宗傳》與孫奇逢的《理學宗傳》
  第一節、周汝登之生平、交遊、學說要旨與著述
    一、生平與交遊----------------------------------------37
    二、學說要旨------------------------------------------41
    三、著述----------------------------------------------47
  第二節、《聖學宗傳》之著書動機及內容簡述
    一、動機----------------------------------------------48
    二、內容簡述------------------------------------------50
  第三節、孫奇逢之生平、交遊、學說要旨與著述
    一、生平與交遊----------------------------------------53
    二、學說要旨------------------------------------------55
    三、著述----------------------------------------------61
  第四節、《理學宗傳》之著書動機、成書經過及內容簡述
    一、動機----------------------------------------------64
    二、成書經過------------------------------------------66
    三、內容簡述------------------------------------------70
第肆章:《聖學宗傳》、《理學宗傳》之比較
  第一節、學案史之源流與發展------------------------------72
  第二節、二書論述方式之比較—如何選擇人物
    一、《聖學宗傳》的人物擇取:
      (一)、建立以《易經》為起源的聖學發展--------------81
      (二)、儒學發展上的道統觀與道統正系圖--------------83
      (三)、以時間先後為基本主軸的卷次編排--------------85
      (四)、聖學傳承的後續者----------------------------86
    二、《理學宗傳》的人物擇取
      (一)、元亨利貞的學術循環--------------------------87
      (二)、主輔內外的學術分判與世序為次的收錄----------90
      (三)、嚴儒釋之辨的補遺之卷------------------------93
  第三節、二書所論思想比較—以不同人物為例
    一、《理學宗傳》未選之人於《聖學宗傳》之中的呈現
      (一)、佛學的接納----------------------------------94
      (二)、道統與理學的傳承----------------------------96
    二、《聖學宗傳》未選之人於《理學宗傳》之中的呈現
      (一)、道統的傳承----------------------------------97
      (二)、謹承師說的王門弟子-------------------------102
      (三)、對佛教的異議-------------------------------104
    三、小結:二書差異人物之比較說明---------------------107
  第四節、二書理學觀點之比較
    一、論「太極」---------------------------------------108
    二、論「性」-----------------------------------------113
    三、論「四句教」-------------------------------------117
    四、論「工夫」---------------------------------------121
    五、小結---------------------------------------------122
第伍章:《聖學宗傳》、《理學宗傳》二書對理學發展之回應
  第一節、對尊抑朱、陸的看法
    一、朱陸之爭的背景與論點-----------------------------124
    二、以《朱子晚年定論》為基準的朱子評論---------------128
    三、各有偏向的陸九淵評論-----------------------------135
    四、小結---------------------------------------------141
  第二節、援佛與排佛
    一、張九成之比較-------------------------------------142
    二、楊簡之比較---------------------------------------146
    三、《理學宗傳》論楊起元與周汝登---------------------150
    四、小結:以己意合之的生平記錄及語錄文獻-------------153
  第三節、從《伊洛淵源錄》到《理學宗傳》
    一、南宋至元朝時期-----------------------------------156
    二、明代至清初時期-----------------------------------159
    三、小結---------------------------------------------169
第陸章:結論
  第一節、二書為輯錄體式的未完成學案史-------------------174
  第二節、二書對理學史之貢獻-----------------------------178
  第三節、後續研究方向-----------------------------------182

附錄一:《聖學宗傳》相關人物資料整理---------------------186
附錄二:《理學宗傳》相關人物資料整理---------------------192
附錄三:《聖學宗傳》、《理學宗傳》二書人物異同表---------203
參考書目-------------------------------------------------206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主要原典
周汝登:
《東越證學錄》十六卷,明‧周汝登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周海門先生文錄》十二卷,明‧周汝登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四書宗旨》六卷,明‧周汝登著,明崇禎己巳鄭重耀刊本
《聖學宗傳》(共兩冊),明‧周汝登著,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一版1刷

孫奇逢;
《理學宗傳》(共兩冊),清‧孫奇逢著,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7月一版1刷
《孫奇逢集》,清‧孫奇逢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一版


二、相關古籍
春秋‧老子著、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二次修訂版1刷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譯著,《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0月初版12刷
戰國‧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出版
秦‧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5月一版2刷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西漢‧劉安主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版社,1992年10月再版
東漢‧班固等著,《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北宋‧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二版2刷
北宋‧程頤、程顥著,《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二版1刷
北宋‧程頤、朱熹著,《易程傳‧易本義》,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2月初版13刷
南宋‧朱熹著,《朱子語類》(共八冊),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南宋‧朱熹著,《朱熹集》(全十冊),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一版1刷
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註》,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年11月三版
南宋‧朱熹著,《伊洛淵源錄》,《朱子全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南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一版1刷
元‧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明‧王艮著,《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3月再版
明‧王陽明著,《王陽明全集》(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3刷
明‧王畿著,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一版1刷
明‧沈德符著,《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1刷
明‧李東陽等著,《大明會典》,台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9月初版
明‧張怡著,《玉光劍氣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一版1刷
明‧曹端著,《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一版1刷
明‧黃宗羲著,《明儒學案》(共四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版印行,1984年8月臺四版
明‧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共十二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一版1刷
明‧鄭曉著,《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2刷
明‧羅汝芳著,方祖猷、梁一群、李慶龍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上、下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3月一版1刷
明‧羅汝芳著,《盱壇直詮》,台北:廣文書局,1996年3月四版
明‧羅欽順著,《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一版1刷
明‧釋大聞輯,《釋鑑稽古略續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2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顧炎武著,《日知錄》,台北:台灣明倫書局,1979年版
明‧顧炎武著,《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初版
《朱陸學術考辨五種》(《道一編》,明‧程敏政著;《朱子晚年定論》,明‧王陽明著;《學蔀通辨》,明‧陳建著;《朱子晚年全論》,清‧李紱著;《朱子年譜》,清‧王懋竑著),吳長庚主編,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1刷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12月一版1刷
清‧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出版
清‧江藩著,《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一版2刷
清‧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共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月一版1刷
清‧邵廷采著,《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一版
清‧唐鑑著,《清學案小識》,台北:世界書局,1936年3月初版
清‧張怡著,《玉光劍氣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一版1刷
清‧張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一版
清‧徐世昌等編纂,《清儒學案》,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一版1刷
清‧孫詒讓,《溫州經籍志》(上、中、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9月一版1刷
清‧陸隴其著,《松陽講義》,收於《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清‧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大清一統志》,收於《四庫全書》第479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9月初版
清‧湯斌著,《湯斌集》(上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一版1刷
清‧曾國藩著,《求闕齋日記類鈔》,光緒二年傳忠書局版
清‧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一版
清‧趙翼著,《廿二史劄記校證》,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9月初版
清‧顏元著、王星賢點校,《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一版1刷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台北:明倫書局,1979年出版
清‧顧炎武著,《亭林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出版
清‧龍文彬著,《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3月初版三刷
民國‧牛蔭麐等修,丁謙等纂,《中國方志叢書‧浙江省‧嵊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臺一版


三、現代專著
于化民著,《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方勇著,《莊子學史》(全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一版1刷
王重民著,《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1版1刷
王煜著,《明清思想家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4月初版3刷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初版
牛建強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王春瑜主編,《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王汎森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1刷
王樹民著,《史部要籍解題》,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出版
古清美著,《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一版1刷
古清美著,《慧菴論學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1刷
左東嶺著,《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一版
史革新著,《清代理學史》(上、中、下三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一版1刷。
史小軍著,《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
江燦騰著,《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江燦騰著,《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0年12月一版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出版 
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出版 
朱漢民著,《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1刷
朱漢民等著,《中國學術史‧宋元卷》(上、下冊),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1刷
汪學群、武才娃著,《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一版1刷
李之鑒,《孫奇逢哲學思想新探》,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一版1刷
李申著,《中國儒教史‧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李紀祥著,《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出版社,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李書增等著,《中國明代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1刷
呂妙芬著,《胡居仁與陳獻章》,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1刷
余英時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9月初版8刷
余英時著,《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5月初版6刷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11月初版22刷
吳承學著,《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1刷
吳震著,《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一版1刷
呂妙芬著,《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3年4月初版
何宗美著,《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一版2刷
何俊著,《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一版1刷
步近智、張安奇著,《中國學術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月一版
林慶彰著,《明代考據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10月再版
祝平次著,《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2月初版
林慶彰著,《明代經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周志文著,《晚明學術與知識份子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1刷
周彥文著,《中國文獻學理論》,台北:學生書局,2011年12月初版
苗潤田著,《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1刷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一版1刷
胡發貴著,《羅欽順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一版1刷
姜國柱著,《中國思想通史‧明代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一版1刷
高瑋謙著,《王龍溪哲學系統之建構—以「見在良知」說為中心》,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學生書局,2009年10月初版
唐大潮著,《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一版
唐君毅著,《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出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校訂版2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校訂版2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校訂版2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3月,校訂版2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2月校訂版2刷
容肇祖著,《中國歷代思想史‧伍‧明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夏清瑕著,《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4月出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史》,陝西: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二版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宋元卷》(上、下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一版1刷
張學智著,《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張麗珠著,《清代義理學新貌》,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3月初版2刷
張麗珠著,《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初版
張耀南,《中國哲學批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初版1刷
初版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出版
韋政通著,《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二版2刷
徐遠和著,《洛學源流》,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9月一版1刷
徐儒宗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一版1刷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二卷),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4月台一版
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5月初版2刷
章權才著,《宋明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一版1刷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一版3刷
崔大華著,《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1刷
嵇文甫著,《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4月初版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一版1刷
許宗興著,《王龍谿學述》,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5年8月增訂八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3年8月增訂七版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下),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5年9月增訂八版
馮天瑜、鄧建華、彭池編著,《中國學術流變》(上、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一版1刷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12月出版
馮達文著,《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二版
葉國良著,《宋人疑經改經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0年6月初版
楊東蒓著,《中國學術史講話》,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一版1刷
楊國禎、陳支平著,《明史新編》,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潘富恩、徐洪興主編,《中國理學》(共四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6月一版1刷
郭朋著,《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初版
郭朋著,《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一版1刷
蒙培元著,《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二版
趙園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一版2刷
趙偉著,《心海禪舟—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一版1刷
劉文起著,《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四月出版
樊樹志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一版2刷」
鮑世斌著,《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11月一版
蔡仁厚著,《宋明理學》(北宋篇、南宋篇),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7月初版7刷
蔡仁厚著,《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1月二版1刷
陳永革著,《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6月初版
陳來著,《有無之境》,台北:佛光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陳來著,《宋元明哲學史教程》,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1月北京一版1刷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允晨文化實業,2010年2月初版
陳來著,《宋明理學(第二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一版1刷
陳垣著,《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3月一版
陳榮捷著,《朱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4月增訂再版
陳祖武著,《中國學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1刷
陳祖武著,《清儒學術拾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二版1刷
陳榮捷著,《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2月修訂版3刷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1刷
陳福濱著,《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9月初版
蒙培元著,《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初版2刷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著,《老子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二版
盧鍾鋒著,《中國傳統學術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一版1刷
盧廣森、盧連章主編,《洛學及其中州後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一版1刷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出版
錢穆著,《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出版
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出版
錢穆著,《朱子新學案》(共五冊),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11月三版
錢穆著,《中國史學名著》,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12月八版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台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錢穆著,《陽明學述要》,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錢基博著,《讀莊子天下篇疏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二版1刷
錢明著,《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一版1刷
賴永海著,《中國佛性論》,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1月初版
謝國楨著,《孫夏峰李二曲學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出版
謝國楨著,《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1月一版1刷
謝國楨著,《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1月一版1刷
龍池清著,《中國佛教史論集﹙六﹚‧明清佛教史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11月初版
韓鍾文著,《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1刷
韓學宏著,《黃宗羲《明儒學案》研究》,《古典文獻研究輯刊》五編第十九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羅宗強著,《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一版1刷
羅焌著,羅書慎點校,《諸子學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一版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11月初版
釋聖嚴著,《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
日‧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出版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一版1刷
美‧田皓(Hoyt Cleveland Tillman)主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一版1刷


四、工具書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年5月一版1刷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共兩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一版1刷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一版1刷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歷史三百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2年5月初版3刷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一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元月再版
昌彼得主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7月增訂2版
趙永紀主編,《清代學術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0月一版1刷
潘榮勝主編,《明清進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一版1刷


五、學位論文
王永燦,《孫奇逢心性論思想研究》,論文導師:孫萌,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堅,《無聲的北方:夏峰北學及其歷史命運》,論文導師:譚漢生,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 論文,2006年
王湘齡,《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義理研究》,指導教授: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尹文廷,《孫夏峰《四書近指》研究》,指導教授:陳熾彬,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宋宜林,《孫奇逢研究:歷史地位、理學思想、學術史建樹》,論文導師:趙瑞民,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吳柏林,《孫奇逢理學研究》,指導教授:胡楚生,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許志信,《孫夏峰思想研究》,指導教授:鮑國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指導教授:陳逢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6 月。
許馨元,《周海門及其《聖學宗傳》研究》,指導教授:陳郁夫,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范佳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指導教授:熊琬,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張楓林,《孫奇逢《理學宗傳》研究》,導師姓名:高秀昌、耿成鵬,河南大學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黃淑齡,《明代心學中「光景論」的發展硏究》,指導教授:古清美,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趙春霞,《孫奇逢的實學思想》,指導教師:盧子震,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1年
蔡淑閔,《陽明學派遊學活動研究》,指導教授:董金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劉信志,《周海門之四書詮釋-以《四書宗旨》為主》,指導教授:李威熊,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1月
劉哲浩,《周海門哲學思想研究》,指導教授:羅光,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11月
劉紫雲,《孫奇逢《讀易大旨》研究》,指導教授:黃忠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幸筠,《孫奇逢經世致用思想研究》,指導教授:莊雅州,私立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陳嚴坤,《明清之際北方儒學發展研究》,指導教授:周志文、高柏園,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6月


六、期刊
丁亞傑,〈孫奇逢的生命風格〉,《孔孟月刊》,第40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40-45
方祖猷,〈天泉證道的「四句教」與「四無說」〉,收錄於《中華文化研究集刊2—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刷,頁156-167
王宇,〈試論《明儒學案》對明代理學開端的構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4期,頁112-118
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河北學刊》,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18-122
王堅、顏秉新,〈論夏峰北學─及對清代北學的歷史考察〉,《理論月刊》,2009年第10期,頁65-67
毛文芳著,〈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39期,2001年12月,頁171-200
朱義祿,〈論學案體〉,《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111-114
李江峰,〈《漢書‧藝文志》視角下的雜家之學〉,《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二卷第1期,2011年1月,頁48-5
李威熊,〈《漢志》稱諸子「亦六經之支與流裔」疏證〉,《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一卷第2期,2005年,頁1-5
李霞,〈論道家在宋明新儒學形成與演變中的作用〉,《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4年3月,頁37-43
杜繡琳,〈《淮南子‧要略》與書序體文章體例的定型〉,《社會科學輯刊》,總第178期,2008年第5期
吳震,〈天泉證道小考—以《龍溪會語》本為中心〉,收錄於《中華文化研究集刊2—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一版一刷,頁168-181
周春健,〈《伊洛淵源錄》與學案體〉,《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73-776
姚才剛,〈許孚遠哲學思想初探〉,《中國哲學史》,2008年第一期,頁94-99
張克偉,〈周汝登生平及其著述論畧〉,《書目季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89年3月,頁53-62
張克偉,〈清初王學北派碩儒孫奇逢遺著綜考〉,《書目季刊》44卷4期,2011年3月,頁105-153
張曉芬,〈清初聖人學實行—試論孫奇逢「戒心生」的修養功夫〉,《輔大中研所學刊》18期,2007年10月,頁87-115
張耀南,〈關于創建「中國哲學批評史」的設想〉,《新視野》,2003年6月,頁67-70
張朝富,〈《漢書‧藝文志》的主旨及其文學影響〉,《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4期,2008年8月,頁458-461
張遠山,〈《天下》精義〉,《社會科學論壇》,2008卷11A期,2008年11月,頁21-55
張錦枝,〈論孫奇逢《理學宗傳》的性質〉,《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2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689-694
張楓林,〈孫奇逢《理學宗傳》的編纂特點〉,《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11年5月,頁82-86
張瑋、高威,〈《漢志‧諸子略》與先秦至漢代諸子學的發展〉,《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23-27
張濤、任利偉,〈《宋史‧道學傳》在清代的論争及影響〉,《河北學刊》,第28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79-83
耿成鵬、張楓林,〈孫奇逢對宋明理學三大公案的解讀〉,《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一期,2010年,頁41-44
孫謙、孫婠,〈論荀子〈非十二子〉〉,《龍巖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8年4月,頁23-27
徐公喜,〈理學源流著作述論〉,《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2期,頁13-18
許馨元,〈周海門《聖學宗傳》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八期,2001年6月,頁49-74
曹金發,〈輯錄體目錄的變革(1840—1949)〉,《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第10卷第5期,頁131-134、141
曹金發、董杰,〈略論輯錄體目錄產生的背景〉,《宿州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頁31-33
曹金發,〈論輯錄體目錄的擴展〉,《圖書館論壇》,第31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214-218
黃俊傑,〈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論〈思孟五行說〉的思想內涵〉,《臺大歷史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頁21-38
黃敏浩,〈王龍溪〈天泉證道紀〉所衍生的問題〉,《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期),2011年12月,頁237-270
彭國翔,〈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新三十一卷第三期,2001年9月,頁339-374
彭國翔,〈周海門學派歸屬辨〉,《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四期,2002年7月,頁104-109
彭國翔,〈中晚明陽明學的格物之辯〉,《現代哲學》,2004年第一期,頁59-66
彭國翔,〈陽明后學工夫論的演變與形態〉,《浙江學刊》,2005年第一期,頁28-35
彭國翔,〈周海門先生年譜稿〉,《中國儒學》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頁332-378
雷平,〈朱陸之辨在清初的延續—由《明史》〈道學傳〉引發的爭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2011年3月,頁94-98
楊寄林,〈四部群書「紀著作本末」的深層內涵——《文獻通考‧經籍考》輯錄體解題探微〉,《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3年7月,頁10-14
楊國榮著,〈晚明心學的衍化〉,《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3月,頁115-134
雷健坤,〈《淮南子》的中心思想及其理論架構〉,《天府新論》,2002年第5期,頁66-72
董乃斌〈關於「學術史」的縱橫考察〉,,《文學遺產》,1998年第一期,頁1-19
萬紅,〈《理學宗傳》校點訛脫、誤標訂補〉,《商丘師范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4期,2011年4月,頁54-59
鄧曦澤,〈問題、方法與經典—〈論六家要旨〉的啟示〉,《哲學動態》,2010年第6期,頁70-78
趙吉惠,〈《史記‧論六家要指》的文本解讀與研究〉,《人文雜志》,1997年第6期,頁82-86
趙偉,〈合儒釋而會通之:周汝登與佛教〉,《普門學報》第44 期,2008 年3 月,頁75-129
蔡仁厚,〈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辨」的疏解—王門天泉「四無」宗旨之論辯〉(上),《鵝湖》第一卷四期,1975年10月,頁11-20
蔡仁厚,〈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辨」的疏解—王門天泉「四無」宗旨之論辯〉(下),《鵝湖》第一卷五期,1975年11月,頁20-26
陶清,〈調和朱陸與貞一於儒學本旨—孫奇逢哲學思想的價值取向探微〉,《鵝胡月刊》第29卷第9期總號第345,2004年,頁55-59
鄭燦山,〈許敬菴、周海門九諦九解之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5卷第2期,頁143-159
劉海濤、謝謙,〈明代《莊子》接受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219期,2009年11月,頁183-187
劉劍,〈盲視與洞見—《荀子‧非十二子》今讀〉,《管子學刊》,2010年第2期,頁34-41
錢榮貴,〈劉安《淮南子》的編撰思想〉,《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125-130
陳立勝,〈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臺大歷史學報》,第29期,2002年6月,頁1-27
陳祖武,〈學案再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12期,2009年第2期,頁59-63
羅炳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學術史著作—《明儒學案》〉,《光明日報》,2001年10月16日
欒冬靜,〈淺析從《莊子‧天下》到《漢書‧藝文志》思維理路——從「百家」到「一統」的學術分合反思〉,《科技資訊》,2007年第3期,頁229-230
美‧魏偉森(Thoms A. Wilson),〈宋明清儒學派別爭論與《明史》的編纂〉,《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1994年3月,頁66-7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