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8201012032500
DOI 10.6846/TKU.2010.00805
論文名稱(中文) 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的心理衝擊與自我調適之敘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the mental impact and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novice therapists for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邱郁捷
研究生(英文) Yu-Chieh,Chiu
學號 6941301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9
論文頁數 13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旭亞
委員 - 曹中韋
委員 - 李麗君
關鍵字(中) 家暴加害人
治療師
新手
心理衝擊
自我調適
關鍵字(英) domestic Violence abuser
therapist
novice
mental impac
self-adjust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在與加害人工作時遭遇的心理衝擊與自我調適方式。
    研究的開端,是由研究者進入家庭暴力加害人團體所經驗到的心理衝擊出發,逐漸聚焦至關注家暴加害人新手治療師與加害人工作的心理衝擊與調適方式。
    研究者以敘說研究中的「整體—內容」取向,整理及分析文本資料。訪問三位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經由研究者對研究資料有意義的剪裁與再組織過後,形成故事文本,並進行後續的詮釋與討論。
    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遭遇的心理衝擊,包括家暴加害人強烈的情緒會使新手治療師感到極度害怕或憤怒、工作環境安全性不足會讓新手治療師感到生命受威脅、受過往生命經驗的影響、價值觀受到挑戰、擔心專業能力不足而產生自我懷疑等。
    而其因應方式則是經由自修、參加工作坊等專業進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透過自我覺察方式進行反思與理解過往生命經驗的影響;由同儕及家人形成支持系統,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支持與關懷,促進專業與身心健康;透過督導提供專業知識與經驗,並協助其降低焦慮,得到專業支持。
    此外,研究者也針對研究中所看到的現象提出幾點建議及看法,提供有機會與家暴加害人工作的新手治療師,或是想進行相關研究者,一個可以參考與省思的方向。
英文摘要
The goal for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impact and the self-adjustment of the novice therapists working with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The research begins with the mental impact of the researchers when they entered the group of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Gradually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how novice therapists react and adjust the impact when working with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The researcher utilize the integral-contents oriented narrative research to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studies. The results was summarized and reorganized from interviews with three different novice therapists working with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The novice therapists working with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had strong mental impact which includes the extreme fury and scare reaction posed by domentic violence abuser. They also feel threaten from the insecurity of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he experience in working might challenge their values of life so much that they start to doubt themselves if they have sufficient professionality in working.
    To dilute the stress and adjust themselves, the novice therapists can read more literature, attend relevant professional workshop. Self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can help novice therapists understand and perceive the effect of past experience. Support and care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can improve the health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upervis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can help to lower anxiety as well as to gain professional support.
    Besides, researcher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 and opinion from the observation throughout the studies.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several novel aspects for novice therapists who would like to work with domentic violence therapists but also is a good reference for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家庭暴力加害人治療工作相關議題……………..…9
     第二節 家庭暴力加害人治療師之心理衝擊………………13
第三節 家庭暴力加害人治療師之自我調適………………17
第四節 新手治療師之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26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26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1
     第四節 研究歷程…………………………………………..43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45
         第六節 研究倫理………………………………..…………46
第四章	三位家庭暴力加害人新手治療師的故事….........47
第一節 小花的故事…………………………………....……..47
第二節 小萍的故事…………………………………....……..67
第三節 小彥的故事…………………………………....……..85
第五章	綜合討論、結論與研究建議…………………....106
第一節	綜合討論………………………………………………106
第二節	結論……………………………………………………109
     第三節  研究建議…………………………………………..…118
第六章 研究歷程與省思……………………………….......121

參考文獻……………………………………..……………………….128

附錄…………………………………..………………………………134

表  次
表3-1-1 整體、內容、歸類、形式格式矩陣表…………………31
表3-2-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38
表3-2-2 訪談日期、時間、地點及進行方式………………………39
表4-1-1三位研究參與者之心理衝擊與自我調適核心主題……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秋絨 (1981)。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C. K.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台北:五南。
王郁馨(2005)。進入強制處遇之婚暴男性加害人被判保護令之主觀經驗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行(2006)。七年之想:輔導「施暴者」的雜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7,19-32。
王國仲(2008)。婚姻暴力相對人之心理歷程研究-以薩提爾模式之冰山理論觀點出發。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成蒂(2004)。終結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與諮商。台北:心理。
成蒂(2008,7月)。臺北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以「被害人安全至上」為目標的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系統。論文發表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全國家庭暴力加害人認知教育輔導處遇模式觀摩」研討會,台北。
吳珮瑱(2004)。女諮商師協助性受虐者心理歷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45-18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吳雅慧(2006)。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的諮商困境與因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慈恩(2008,6月)。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在台灣的發展與演變。論文發表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家庭暴力防治法十週年回顧與展望-從各國經驗談台灣推動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之過去、現在與未來」研討會,台北。
李花環(1992)。準諮商員心理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宜靜(2001)。婚姻暴力加害人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佳儒(2005)。小樹之歌~諮商學習者在專業實習中心路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如珺 (2006)。諮商師自我照顧經驗研究-以協助自殺企圖者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珮瑜、黃冠穎、黃筱喬(2006)。新手團體諮商員的省思-以一個自我成長團體為例。輔導季刊,42(2),58-70。
李娟娟、張芳榮、王梅麗、謝宏林、吳嘉純、張達人(2006)。家庭暴力加害人團體輔導方案:嘉南療養院認知教育暨情緒支持團體。論文發表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全國家庭暴力加害人認知教育輔導處遇模式觀摩」研討會,台北。
李雅琪(2007)。家庭暴力加害人參與認知輔導團體後行為改變之探索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雅琪(2008)。家庭暴力加害人認知輔導團體處遇模式。論文發表於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主辦之「全國家庭暴力加害人認知教育輔導處遇模式觀摩」研討會,台北。
沈慶鴻、郭豐榮(2005)。強制戒癮家暴加害人飲酒經驗、戒癮態度及暴力行為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4),31-53。
林家興、王麗文 (1990)。心理治療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家興(1991)。情感轉移與情感反轉移。諮商與輔導,66,2-7。
林明傑(2001)。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美國與我國之現況探討。律師雜誌,267,63-76。
林淑君、陳秉華(2002)。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1),103-122。
林明傑、黃志中(2003)。他們怎麼了?《家庭暴力加害人的評估與輔導》。嘉義:濤石文化。
洪宗言(2008)。諮商師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景然(1990)。原生家庭經驗與訓練層級對台灣地區團體諮商員反移情現象的影響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1,37-62。
張學善(1998)。諮商員反移情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學善、蕭文(1999)。諮商員反移情之分析研究。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0,1-28。
張秀鴛、韋愛梅(2001)。談台灣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建構。律師雜誌,267,49-61。
張燕滿(2004)。新手諮商員的諮商方式與困境。諮商與輔導,228,16-19。
許臨高(1986)。社會工作員對案主抗拒之認識。輔仁學誌-法、管學院之部,18,441-456。
許雅惠(2001)。諮商學習者人際經驗與諮商學習困境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若璋(1992b)。台灣婚姻暴力高危險因子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1,123-160頁。
陳均姝(2001)。專家與生手研究對諮商員教育的啟示。輔導季刊,37(1),1-1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淑芳(1999)。準諮商心理師諮商輔導學習經驗之分析研究--以彰化師大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政昌 (2003)。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滋養。諮商與輔導,205,36-41。
黃秀雅 (2007)。諮商員的工作危機與自我調適。諮商與輔導,263,10-19。
董淑鈴 (2004)。淺談心理治療中的反移情。輔導季刊,40,33-39。
潘正德(1978)。諮商員對抗拒的當事人的認識。輔導月刊,14(9.10.11),8-9。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毓瑄(2005)。接受家庭暴力防治法處遇計畫之婚姻暴力民事保護令相對人對夫妻權力的認知---以高雄縣個案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麗芬 (1993)。國中輔導人員工作環境、專業心理需求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麗芬(1997)。循環發展模式督導歷程中受督導諮商員知覺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秀津(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之生態系統分析---以嘉義地區受保護管束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鄧純芳(2000)。藍鬍子現身─揭開加害人面具的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份
Brown K., & Herbert, M. (1996). Preventing family violenc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Cochran, L. (1990). Narrative as a paradigm for career research. In R. A. Young & W. A. Borgen (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 New York: Praeger.
Crabtree, B. F., & Miller , W.(1992).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9). Shaping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Storie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ain, N. R..(2000). Psychotherapists with personal history of psychiatric hospitalization: Countertransference in wounded healer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 24(1), 22-28.
Dawson, R. (1979). The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rn-out. ERIC Document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Farrenkopf, T.(1992).What happens to therapists who work with sex offenders?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18, 217-223.
Flick, U.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a.
Gelso, C. J., & Hayes, J. A. (2002). The management of countertransference. In J. Norcross(Ed.),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C. E., Charles, D., & Reed, K.G.. (1981).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counseling skills during doctoral training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428-436.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CA: Sage.
Leahy, R. L.(2001).Overcoming resistance in cognitive therapy. New York : Guilford, CT.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urgatroyd, S. T. (1990). Counseling and helping(4rd). Great Britaun: BPCC Wheatons Ltd.
Morrissette, P. J.(1996).Recurring critical issues of student counsellors.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30(1), 31-41.
Polkinghorne, D.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 A. Hatch & R. Wisniewski (Eds.), 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5-23).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hapiro, C. H. (1982). Creative supervision: An underutilized antidote. In Paine W.S. (ED.).Job stress and burnout. Beverly Hills, CA: Sage.
Stoltenberg, C. D. & Delworth, U. (1987).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A development approa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Stoltenberg, C. D. (1988).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2 789)
Walker, L. E.(1979).The Battered Women .New York: Haper& Row.
Watkins, C. E. (1985). Countertransference: Its impact on the counseling situ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3, 356-35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