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1616361700
DOI 10.6846/TKU.2016.00756
論文名稱(中文) 以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國中學生抒情散文閱讀理解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Lyrical Pro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蔡孟孜
研究生(英文) Meng-Tzu Tsai
學號 60072015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27
論文頁數 23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鈕方頤(nyeu@mail.tku.edu.tw)
委員 - 張于忻(louis1868@gmail.com)
委員 - 薛雅慈(yaciclass@gmail.com)
關鍵字(中) 分組合作學習、閱讀理解、國語文領域
關鍵字(英) cooperative learn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Mandarin Chines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政府推動分組合作學習政策,其實施於抒情散文閱讀理解教學中,對國中學生抒情散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及成果探討,並以A類散文分析模組呈現學習成果。實驗研究為課時9小時的教學,進行量化數據收集與質性分析。探討政策是否值得推動?推動方向為何?第一線教師需求為何?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
    一、探討以A類散文分析模組的教學方式與課程內容應用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國中學生抒情散文閱讀理解的教學
    二、探討以分組合作學習融入抒情散文閱讀理解應用於國中國文領域教學時,其實施歷程與研究者推動的方向。
    三、探討實施分組合作學習融入國中生抒情散文閱讀理解之成果,第一線教師需要的協助。
    四、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並作為教學實務運用與後續研究之參考。

    最後歸納研究結果及教學經驗,作為日後推行分組合作學習教學及改進國中學生國文領域閱讀理解教學之參考,主要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課程規劃與推動方面
 (一)分組合作學習融入抒情散文閱讀理解值得推動
 (二)抒情散文適合操作分組合作學習的閱讀理解教學
 (三)實驗組中不論何種程度之學生,閱讀理解均有進步
二、課程實施歷程、課堂觀察與研究者推動方向
 (一) 讓學生多練習分組合作學習方式融入閱讀理解課程
 (二) 讓學生多練習分組合作學習融入閱讀理解增加學習動機
 (三) 進行閱讀理解策略都要先做引導,學生思考脈絡較清晰
 (四) 循序漸進的教學提問,教學更流暢。
三、實施分組合作學習融入抒情散文閱讀理解所需要的資源方面
 (一) 打破課綱與段考侷限,讓學生學習更有統整性
 (二) 增加彈性課程,讓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以主動探討問題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lyrical pro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Nine hour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conducted. Student outcome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discuss whether the polic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worth promoting, how it should be promoted and what assistance is needed by the teacher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hus to: 1)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lyrical pro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explore the procedures implemented by the teacher in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eaching lyrical pro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3) investigate the assistance needed by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Regarding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promotion: (a) Lyrical prose is suitable for opera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promote reading comprehension; (b) Students of varying learning levels all made progres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Regarding classroom procedure and observation: (a) Allow students to practic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reading class; (b) Allow students to practic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reading class to enh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c) Guides must be provided for students to enhance thinking;(d) Progressive questioning makes smooth teaching.
3.	Assistance needed by teachers in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 Break the boundaries set by curriculum guideline and exam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comprehensively; (b) Increase the flexibility of courses to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to explore more active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分組合作學習的意涵............................................................... 15
第二節 閱讀理解之意涵....................................................................... 46
第三節 分組合作學習與國中閱讀理解相關研究..............................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9
第二節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72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3
第四節研究實施程序...........................................................................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2
第六節研究工具................................................................................... 83
第七節研究倫理................................................................................... 86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文本教材分析與課程規劃....................................................... 87
第二節教學實施歷程、課堂觀察與研究者反思.............................. 94
第三節學生學習成果分析................................................................. 15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2
第三節研究者的省思......................................................................... 175
參考文獻......................................................................................................... 177
附錄................................................................................................................. 187

表次
表2-1-1 國外學者分組合作學習定義分類…………..…………..….20
表2-1-2 國內學者分組合作學習定義分類…………………..……...23
表2-1-3 競爭與合作兩種類型的相互依賴關係…………..….……..35
表2-1-4 常見的合作學習模式……………………………………….37
表2-2-1 近五年國中教育會考試題分析…………….…………..…..49
表2-2-2 104會考試題分析…………………………...………………49
表2-2-3 提升國中國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教學重點歸納表…………54
表2-2-4 國中國語文閱讀理解認知能力指標說明表……………….54
表2-2-5 閱讀理解能力評量架構…………...………………………..55
表2-2-6 國教署輔導團閱讀理解十四項閱讀策略………….………61
表2-3-1 分組合作學習與閱讀理解研究結果分析表……………….67
表3-2-1 研究對象實驗組九年A班國語文程度分布表……………..73
表3-2-2 研究對象對照組九年B班國語文程度分布表……………..73
表3-3-1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74
表3-4-1 國語文領域課程內容說明(預定版)………………………76
表3-4-2 分組合作學習學習任務範例……………………………….78
表3-5-1 編碼解說表…………..………………………………….…..82
表4-1-1 國語文領域課程內容說明(實施版)…………………...…..87
表4-2-1-1 9年A班《第一字》A類散文前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96
表4-2-1-2 9年B班《第一字》A類散文前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98
表4-2-1-3 9年A班分組合作學習第一次課間討論…..…..………..101
表4-2-1-4 9年A班《第一字》A類散文後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案……………………………..……………………………..………….104
表4-2-1-5 9年B班《第一字》A類散文後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107
表4-2-1-6 《第一字》A類散文分析模組對照組、實驗組分析對照..109
表4-2-2-1 9年A班《人間情分-不平凡的一雙手》A類散文前測人數
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案……………………....……………………….112
表4-2-2-2 9年B班《人間情分-不平凡的一雙手》A類散文前測人數
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案………..…………………..………………….114
表4-2-2-3 9年A班分組合作學習第二次課間討論…..……………..116
表4-2-2-4 9年A班《人間情分-不平凡的一雙手》A類散文後測人數
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案……………..………..……………………….119
表4-2-2-5 9年B班《人間情分-不平凡的一雙手》A類散文後測人數
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案………………..……..……………………….122
表4-2-2-6 《人間情分-不平凡的一雙手》A類散文分析模組對照組、
實驗組分析對照……………………………………………………….125
表4-2-3-1 9年A班《鳳凰木》A類散文前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127
表4-2-3-2 9年B班《鳳凰木》A類散文前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130
表4-2-3-3 9年A班分組合作學習第三次課間討論…....…………..132
表4-2-3-4 9年A班《鳳凰木》A類散文後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136
表4-2-3-5 9年B班《鳳凰木》A類散文後測人數統計表與學生學習檔
案…………….……………………………………………..………..…140
表4-2-3-6 《鳳凰木》A類散文分析模組對照組、實驗組分析對照..144
表4-2-4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比例統計總表………………..…..149
v
表4-2-5 實驗組與對照組後測比例統計總表………………..…….149
表4-3-1 訪談對象訪談資料一覽表………………..……………….151
表4-3-2 訪談對象背景資料一覽表…………………………..…….151
表4-3-3 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訪談紀錄表………….…….….152
表4-3-4 分組合作學習的人際互動訪談紀錄表……………..…….155
表4-3-5 分組合作學習的學習參與訪談紀錄表…………..……….157
表4-3-6 分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成果訪談紀錄表……………..…….161
vi
圖次
圖2-2-1 Rumelhart 的閱讀模式圖…………………………………..……58
圖2-2-2 散文閱讀教學策略……………………………………………….62
圖 3-3-1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圖…………….……………………………….75
圖 3-4-1 分組合作學習座位圖......................................................................77
圖 3-4-2 研究流程圖………………………………………………………..81
圖 3-5-1 三角校正圖…………………………………………………….….83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
38,22-28。
王惠真(2013)。透過合作學習並配合等值分數引入異分母加減教學之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全興(2009)。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理論構念落實之評估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課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開府(2009)。〈思考、閱讀能力與分級指標〉,《閱讀教學理論與實
務研討會會前論文及示例彙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
98年6月24日,頁48-49。
王櫻慧(2003)小組討論在閱讀理解教學上之成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林天佑(1998)。特許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16,82。
呂孟宜(2009)。合作學習法對國中學生英語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
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汪榮才(1995)。國小學生之後設認知與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國民教育研
究集刊,1,81-139。
李月惠(2015)。同儕協助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生英語閱讀理解影響之
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 與策略。台北市:心理。
李孟儒(2012)。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二次方程式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逸文(2014)心智圖法促進國中文言文閱讀理解之研究。
178
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李畊緯(2011)。應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國小學童詞素覺識、聲韻覺識、
字形處理能力與中文閱讀能力之橫斷性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
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台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永青(2012)。相互教學法促進班級共讀對提升國中生閱讀理解之行動
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圖書。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義勳(2009)。Blog 合作學習方式對批判思考的影響-以閱讀科學文章為
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葦玲(2013)。運用交互教學法提升國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琴(2011)。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台北市:小魯文化。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Goodman, K.)。臺北: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
63-67。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凃陳月梅(2012)。運用交互教學法進行國中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
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施項清(2000)。自我發問策略與閱讀理解教學。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4),
15-20。
孫賢霖(2008)。應用鷹架教學策略於網頁設計技能檢定數位學習課程之
179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徐瑋憶(2015)。告別單打獨鬥分組合作學習教學。師友月刊,582,57-6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9)。我國中小學語文基本學力
指標系統規劃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中心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 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
刊,559,36-43。
張興蘭(2014)。時.空.教.揚-分組合作學習實施技巧。師友月刊,562,
89-92。
教育部(2015)。教室教學的春天-透過分組合作學習創建學習共同體。2015
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coop.ntue.edu.tw/index.php
莊景益(2008)。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
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
許雲景(2013)。教師應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經營班級讀書會對國中生閱
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綜合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憲仁(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偏遠地區八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探討-以
平方根與近似值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台南。
郭穗萱(2013)。運用合作學習策略進行國小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
180
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
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陳麗珠(2014)。分組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
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
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7,12-15。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
(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403-448。臺北市:遠流。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製研究。臺中師範
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廖宇瑄(2015)十二年國教活化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以國文
科為例。私立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廖杏瑜(2015)。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上之行動研究。私立
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志文(2012)。以遊戲為媒材之合作學習方案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麗珠(2008)。閱讀的策略。台北:商周。
181
蔡永巳(1997)。國二理化科試行合作學習之合作試行動研究。彰化師範
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鄭圓鈴(2010)。〈提昇國中生閱讀認知能力的教學設計〉,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2010 閱讀策略、寫字教學與命題評量研討會會議論文集》,
民國99年5月14日,頁133–152。此處所摘錄為頁134。
鄭圓鈴(2013)。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台北市:天下。
鄭圓鈴(2013)。閱讀素養一本通。台北市:天下。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賴建宏(2010)。應用同儕互評於合作學習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賴明貞(2004)。國小社會科教科書可讀性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
訊,15(3),111-127。
親子天下雜誌(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
臺北市:天下雜誌。
薛秉鈞(2007)。合作學習促進閱讀策略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科學文本閱
讀理解之研究。昆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謝亞倫(2013)。運用數位資源輔助分組合作學習對國民中學數學科學習
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KNU0332024。
顏惠君(2014)。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之差異化教學實踐歷程與
實施成效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翌禎(2014)。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之行動研
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182
蘇國源(2013)。合作學習在程式設計教學上對學童學習動機與認知負荷
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雅玲(2010)。相互教學法促進班級讀書會對國中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
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183
二、英文部分
Balkcom, S. (1992).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 Consumer
Guide, 1, 1-3.
Bolukbas, F., Keskin, F., & Polat, M.(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in Turk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0(4),
330-335.
Coelho, E.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Foundation for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C. Kessler, (Ed.),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
teacher's resource book (pp. 31-49).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ohen, E. G. (1994). Designing groupwork:Strategies for the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2nd ed.).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oper, J., & Mueck, R. (1990). Student involvement in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instruction. Journal on Excellence in College
Teaching, 1, 68-76.
Davidson, N.& Worsham, T. (1992).HOTSICLE– Higher order thinking skill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N. Davidson & T. Worsham
(Eds.), 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pp.xi-xx).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Downs-Lombardi, J. (1996). Society's child: A mini-workshop in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16th, Rohnert Park, CA, July 28-31, 1996).
Hilke, E. V.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2nd ed.) Bloomington, IN: The Phi
184
Delta Kappa Education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2013).PIRLS 2011 assessment framework. Retrieved from
http://timssandpirls.bc.edu/pirls2011/downloads/PIRLS2011_Framework.
pdf
Cuseo, J.B.(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vs. small-group discussions and group
projects: The critical differences.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2(3), 4-9.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Warm-ups,grouping strategies and group activities.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Johnson, D. W.(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alkowski, P. (1988).Communication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ERIC
Document, ED 296792.
Kintsch, W. (1988).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163-182.
Nattiv, A. (1986).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nachievement among six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s.University
of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s of students
using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Nijhof, W.,& Kommers, P. (1985).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controversy. In Slavin, R.et al (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185
cooperating to learn (pp. 125-146). New York, NY: Springer
Parker, R. E. (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Rumelhart, D. E. (1977).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6 (pp.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Rhoades, J.,&McCabe, M. E. (1985). Simple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Ukiah, CA: ITA Publications.
Senge, P.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oubleday Currency.
Sharan,S., & Shachar, H. (1988).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NY: Spring-Verlag.
Slavin, R. E., & Madden, N. A. (1979). School practicethat improves race
relation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6(2), 169-180.
Slavin, R. E. (1985).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Slavin,R.E.(1989).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7),52-54.
Slavin, R.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Taymanns,J.M.(1989).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learning disabled
adolescents.ThePointers,32(2),28-32 .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Germany: Author.
UNESCO(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France: Author.
Vygotsky, L. S. (199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186
higher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K. D., Algozzine, B., & Avett, S. (1993). Promo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experiences for students with reading, writing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Overcoming Learning
Disabilities,9(4), 369-37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