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1515254700
DOI 10.6846/TKU.2015.00737
論文名稱(中文) 《呂氏春秋》中的諸子百家學說
論文名稱(英文)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Annals of Lü Buwe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薛榕婷
研究生(英文) Rong-Ting Xue
學號 894000024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6
論文頁數 11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彥文
委員 - 張曉生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胡正之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呂氏春秋》
先秦諸子學術
治國方略
九流十家
學術轉變
文獻體例論
十二紀
八覽
六論
關鍵字(英)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and Xiaoshuojia (School of Minor-talks)
Theory of Document Formats
twelve Almanacs / Ji
eight Examinations / Lan
six Discourses / Lu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主導了先秦時代最後一部中國哲學學術著作的編寫,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呂不韋仿效戰國四公子招募客卿,至食客三千,乃使客人人著所聞,博采眾說,鎔鑄一爐,集結先秦百家諸子學說而成。《呂氏春秋》上觀太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內容雜采紛呈,而以君王治國為立足點。兼併六國統一天下,朝著天下一統大趨勢前進,對秦國當時而言已是可預見的態勢;為了可預見的前所未有的大秦帝國而設想。有意地擷取百家學術為其所用,透過貫通天地人的大道統合起來,欲囊括宇宙六合內所有的智識,因為擁有天下,也要擁有掌握天下的能力。〈序意篇〉表露其法天地之道的思想體系,實踐使萬物和諧、人類和諧、社會和諧的目標。
    秦國歷史素來有任用客卿的傳統,呂不韋出身衛國也非秦人,其下三千門客亦來自六國士人。在秦當權相國所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可謂具足歷史、經濟、社會等等條件而完成。具體的內容可說綜合諸子百家精華,總結歷史經驗,為即將到來統一政權的國家提供一個長治久安的治國方案。《呂氏春秋》內容包含〈十二紀〉、〈八覽〉、〈六論〉三部分,形式為前所未有的整齊劃一,顯示確為先有寫作計畫而執行之。在紛雜的資料選取安排,經過統整籌畫之後完成,具有高度的詮釋意義。本文旨在以客觀的分析角度,以研究文獻外在形式結構之體例論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探討《呂氏春秋》藉由其特殊的體例所呈現的編輯意義。十二紀所屬各篇,依循著春夏秋冬的意義安排,而且由生到死生命循環的寓意明顯。由個人養生修身推及於治國平天下的層次分明,並且有彼此呼應、補充以及收攝總結之內在聯繫。〈八覽〉所論皆治國要術,以覽首而言,安排有意,有守有為,知賢求賢用賢為主軸,與君道無為相表裡。〈六論〉各首篇立意明確,可視為對〈八覽〉的補充。
    傳統《呂氏春秋》研究多根據《漢書.藝文志》將其歸類為雜家,而稱其為雜家之祖,相互論辯其中到底雜了哪些家派。本文欲跳脫「九流十家」此一後起劃分加諸於先秦學術的框架,透過《呂氏春秋》直接探究諸子學術的內容。《呂氏春秋》學說思想圍繞著治國方略而論,先秦諸子學說關注的也正是如何長治久安之道。雖然當時未得到秦王政接受,但其學說理論隱然在漢代學術文化有所繼承、轉化與發展。承接戰國末期學術自由發展的文化風潮,轉向漢代統一大王朝,學術權威又逐漸回歸官方影響與控制之下;在兩個大時代之間的過渡,《呂氏春秋》位處承先啟後的重要樞紐。對《呂氏春秋》加以解讀與詮釋,能幫助吾人理解先秦諸子學說,補綴先秦諸子學說之樣貌,還原百家學說盛況。
英文摘要
In the last year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Lü Buwei, the Chancellor of Qin state, led the writing and editing of the last pre-Qin academic publication on Chinese philosophy. As this publication was regarded as a comprehensive documentary covering every subje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istory, it was hence named “Lüshi Chunqiu /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of Lü Buwei”。

It had always been a tradition in Qin state to hire advisors from other states. For example, Lü Buwei himself was actually from Wei. Just like the Four L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s, Lü Buwei also cultivated and housed many talented house-guests from every state. The number of these guests ran up to as high as three thousands. They contributed what they had learned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states to Lü’s Annals and therefore, its content became very rich and complex. Enormous projects like “Lüshi Chunqiu” could only be made possible when the conditions in economy,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were right. 

As Qin state was close to defeating other states and uniting the realm, the perspective of “Lüshi Chunqiu” was tailored for the future emperor to rule a long-lasting empire. The book presents thorough observation on histor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section Xuyi Pian, it suggests that the ruler learns from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world for the harmony among people, society and the Nature.

The theories laid out in “Lüshi Chunqiu” and by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mainly focused on statecraft. However, these political proposals were actually not that favored by Zheng, the King of Qin state. Nevertheless, these diverse ideas still subtly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dynasty, Han, when free academic opinions became constrained and regulated by its central government. Therefore, “Lüshi Chunqiu” was a very influential publication at the point of this transi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呂氏春秋》中的諸子百家學說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提出與觀點………………………………………………………1
一、先秦與先秦諸子學術…………………………………………………1
二、先秦學術發展兩種主要類型…………………………………………2
三、研究動機………………………………………………………………5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目的………………………………………………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7
第貳章	 先秦諸子家數論
第一節	先秦學術概說……………………………………………..…………13
一、「諸子」的涵義…………………………………………………….…13
二、子學範疇………………………………………………………………14
第二節	先秦諸子家數名稱出現………………………………………..……15
一、	先秦典籍當中的諸子…………………………………………..……15
二、	《七略》、《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當中的諸子……………..……21
第三節	先秦典籍論諸子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比較…………..…22
第四節	先秦諸子不必然以九流十家區分………………………………..…25
第參章	 成書過程及背景
第一節	先秦諸子學術本質…………………………………………………..28
一、	官學向私學的轉化…………………………………………………..28
二、	諸子立論以治國為目的……………………………………………..29
第二節  戰國末期學術融和之必然…………………………………………..30
一、	戰國末期歷史背景…………………………………………………..30
二、	秦國文化背景………………………………………………………..31
第三節  具體作者之身分…………………….…………………………….…33
第四節	書名及成書時間……………………..………………………………34
第五節  錯簡、文字脫譌、事例誤引及重文………………………………..38
第肆章	《呂氏春秋》的學說體系
第一節	關於《呂氏春秋》學術派別各學者說法…………………………..42
第二節	諸子學說同在一篇… ……………………………………………….45
第三節	未見於《漢書.藝文志》之諸子學說 …………………………….46
一、	子華子………………………………………………………………..46
二、	季子…………………………………………………………………..47
三、	料子…………………………………………………………………..48
四、	詹子…………………………………………………………………..48
第四節	十二紀及八覽六論綱目編次………………………………………..
第五節	十二紀,由生到死的循環…………………………………………..51
一、	春之生………………………………………………………………..52
二、	夏之長………………………………………………………………..56
三、	秋之凶………………………………………………………………..60
四、	冬之藏…………………………….………………………………….62
五、	十二紀小結…………………………………………………………..64
第六節	八覽,合眾異為大同的治國道術……………………………………65
一、	有始覽………………………………………………………………..65
二、	孝行覽………………………………………………………………..67
三、	慎大覽………………………………………………………………..68
四、	先識覽………………………………………………………………..68
五、	審分覽………………………………………………………………..69
六、	審應覽………………………………………………………………..70
七、	離俗覽………………………………………………………………..71
八、	恃君覽………………………………………………………………..71
九、	八覽小結……………………………………………………………..72
第七節	六論,議題的重申…………………………………………………..73
一、	開春論…………………………………………..……………………73
二、	慎行論………………………………………………………………..74
三、	貴直論………………………………………………………………..74
四、	不苟論………………………………………………………………..74
五、	似順論………………………………………………………………..75
六、	士容論………………………………………………………………..75
七、	六論小結……………………………………………………………..76
第八節	一百六十篇關連表…………………………………………………..79
第伍章	 《呂氏春秋》理念的後續發展
第一節	政權翻轉後的時空侷限……………………………………………..85
第二節	十二紀首與月令……………………………………………………..88
第三節	樂論與〈樂紀〉……………………………………………………….90
第四節	漢代「霸王道雜之」的兼容並蓄……………………………………96 
第陸章	 結論
第一節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學術的意義……………………………102
一、	統合學術成果………………………………………………………102
二、	秦漢之間的學術轉變………………………………………………103
第二節	《呂氏春秋》研究之發展………………………………………....104
參考書目……………………….………………………………………………....105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
(戰國)莊子著、陳鼓應譯著:《莊子今注今譯》(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漢)劉安編纂,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紅葉文化出版社,2009年)
 (漢)劉向撰、楊以漟校:《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董仲舒撰、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魏)何晏:《論語集解》(台北:新興書局,1992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西晉)皇甫謐:《高士傳》(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吳延史盧趙列傳》(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高似孫:《子略》(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台北,中華書局,1967年)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王先謙注:《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台北:世界書局,1980年)
(清)汪中:《述學》(內外篇、補遺、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禮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永瑢、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武英殿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俞樾:《諸子平議.呂氏春秋平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姚文田:《遂雅堂集》(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台北:中華書局,1996年)
(清)孫詒讓:《札迻》(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清)馬敘倫:《讀呂氏春秋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徐時棟:《煙嶼樓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徐時棟:《煙嶼樓讀書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昌齊:《呂氏春秋正誤》(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論作(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	專著
1、	《呂氏春秋》之校釋注解類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發行 : 臺灣書店總經銷,1958年)
王利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王叔王民:《呂氏春秋校補》(南京:中央研究院,1948年)
王范之:《呂氏春秋選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附錄考證》(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張雙棣等:《呂氏春秋譯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蔣維喬、趙善詒、楊寬、沈延國:《呂氏春秋彙校》(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2、	中國思想史相關研究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町田三郎著、連清吉譯:《日本幕末以來之漢學家及其著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呂思勉:《呂思勉論學叢稿》(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呂思勉:《經子解題.呂氏春秋》(台中:文听閣,2008年)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桂生:《諸子文化與先秦兵家》(湖南:岳麓書社,2009年)
李振綱:《智者的叮嚀:先秦哲人的生存智慧》(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余宗發:《秦人出入各家思想分期初探》(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鈎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余宗發:《諸子學說在秦地之傳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周宗奇:《大聱林鵬:一個革命者的反思》(台北:新銳文創,2014年)
周彥文:《中國文獻學理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文珊:《先秦諸子導讀》(台北:幼獅書店,1964年)
徐漢昌:《先秦諸子》(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
徐漢昌:《先秦學術問學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孫開泰:《先秦諸子精神》(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豐祥、余英時:《中國通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陳新崗:《兩漢諸子治國思想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
章學誠:《校讎通義》(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台中:文听閣圖書,2010年) 
梁啟超:《諸子考釋》(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嵇哲:《先秦諸子學》(香港:乾齋書屋,1966年6月)
張立文主編:《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先秦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香港:中華書局,1963年)
鄭良樹主編:《續偽書通考》(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劉希慶:《順天而行,先秦秦漢人與自然關係專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劉殿爵:《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4年)
劉澤華、葛荃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1988年)
錢穆:《國學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錢穆:《國史大綱》第三編第七章〈大一統政府之創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蘇志宏:《秦漢禮樂教化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羅獨修:《先秦勢治思想探微》(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2002年)
嚴可均:《鐵橋漫稿.書管子後》(卷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說春秋戰國》(台北:鳳凰出版公司知書房出版集團,2006年)

3、	《呂氏春秋》相關研究 
于省吾:《呂氏春秋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王范之:《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啟才:《呂氏春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王偉:《呂氏春秋思想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蘧常:《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田鳳台:《呂氏春秋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吉聯抗:《呂氏春秋中的音樂史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
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李九瑞:《呂氏春秋思想理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71年)
周駿富、朱永嘉、蕭木、楊樹藩、王更生著:《公孫龍.呂不韋.韓非.陸賈》,中國歷代思想家(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夏緯瑛:《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996)
許富宏:《《呂氏春秋》—四季的演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張富祥:《王政全書—《呂氏春秋》與中國文化》 (開封:合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國擎:《帝王必讀書:漫說《呂氏春秋》》(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附:《呂氏春秋用韻及韻讀》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黃大受:《呂氏春秋政治思想論》(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傅武光:《呂氏春秋與諸子的關係》(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3年)
賀凌虛:《呂氏春秋政治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楊明照:《呂氏春秋高誘訓解疏證》(台中:文听閣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劉元彥:《雜家帝王學:呂氏春秋》(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劉咸炘:《呂氏春秋發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
鍾吉雄:《呂氏春秋及其政治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復文出版社,1995年)
龐慧:《《呂氏春秋》對社會秩序的理解與構建》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二)	期刊論文
王啟才:〈關於《呂氏春秋》辨偽問題的文獻爬梳〉,《阜陽師範學院文學院》,2013年第3期
孔令梅:〈論《呂氏春秋》之「適」--兼論《呂氏春秋》對諸子百家之融合〉,《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9月,第26卷第5期
孔令梅:〈儒道融合視域下的《呂氏春秋》之道研究〉,《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
王璟:〈《呂氏春秋》養生思想探究〉,《孔孟學報》,2003年9月,第81期
田鳳臺:〈呂氏春秋中論君主養生之道〉,《孔孟月刊》,1981年6月,第19卷第10期
何志華:〈《呂氏春秋》高誘《注》校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3月,第12期
何志華:〈王利器「《呂氏春秋》之編次本為〈六論〉、〈十二紀〉、〈八覽〉」說書證獻疑:兼論高誘注釋體例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6年9月,第15卷第46期
車行健:〈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
余宗發:〈呂不韋暨「呂氏春秋」作者之教育理想〉,《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2年9月,第10期
李家驤:〈《呂氏春秋》成書年代新考〉,《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孟天運:〈《呂氏春秋》的思想主旨是「王治」〉,《暨南學報》,1999年,第11期。
吳福相:〈《呂氏春秋》寓言之美學〉,《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2007年12月,第13期
吳福相:〈《韓非子》與《呂氏春秋》寓言結構之比較研究〉,《實踐博雅學報》,2008年9月第10期
吳福相:〈《韓非子》與《呂氏春秋》寓言題材之比較研究〉,《實踐博雅學報》,2009年7月,第12期
徐復觀:〈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大陸雜誌》,1972年9月,第45卷第3期
徐衛民:〈《呂氏春秋》與秦代社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苗潤田:〈《呂氏春秋》與稷下學〉,《管子學刊》,1991年第2期
張少中:〈辨「呂氏春秋‧貴公」篇為道家後學之作〉,《國文天地》,1995年5月,第10卷第12期
陳郁夫:〈呂氏春秋教育思想〉,《學粹》,1972年4月,第14卷第3期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2000年6月,第52期
連清吉:〈呂氏春秋有始覽的「解在」問題〉,《鵝湖月刊》(總155期),1988年5月,13卷11期 
孫景壇:《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科學基點》,《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梁從峨:〈《呂氏春秋》的道論探究〉,《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莊雅州:〈呂氏春秋之天文〉,《淡江學報》,1988年5月,第26期
莊雅州:〈「呂氏春秋」農業史料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1999年12月,第28卷第2期
張少中:〈辨「呂氏春秋‧貴公」篇為道家後學之作〉,《國文天地》,1995年5月,第10卷第12期
張蕙慧:〈呂氏春秋的音樂觀與樂律學〉,《新竹師院學報》,1987年12月,第1期
張銀樹:〈淺論「呂氏春秋」以智育為主的菁英教育思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3年2月,第13卷第5期
張銀樹:〈評析「呂氏春秋」的全生之道〉,《哲學與文化》,2003年9月,第30卷第9期
張銀樹:〈評析「呂氏春秋」的音樂教育思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4年2月,第14卷第5期
張錦少:〈王念孫《呂氏春秋》校本研究〉,《漢學研究》,2010年9月,第卷28第3期
傅武光:〈呂氏春秋成書年代之考辨〉(國文學報第10期,1981年6月)
黃錦鋐:〈呂氏春秋之教學思想〉,《國文學報》,1972年6月,第1期
黃錦鋐:〈呂氏春秋論樂〉,《師大學報》,1973年6月,第18期
楊漢民:〈試論《呂氏春秋》成書的歷史條件〉,《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1月
管宗昌:〈試析《呂氏春秋》的篇幅規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1月,第1期
趙海金:〈讀呂氏春秋札記〉,《成功大學學報》,1969年,第四卷
蔡忠道:〈秦漢之際思想析論〉,《人文藝術學報》,2003年3月,第2期
熊凱:〈《呂氏春秋.應同》篇新論--兼論戰國後期學術之演進問題〉,《北京理工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6月,第8卷第3期
熊鐵基:〈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秦漢之際的新道家〉,《文史哲》,1981年3月,第2期
熊鐵基:〈《呂氏春秋》的結構與思想體系〉,《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
潘光晟:〈《呂氏春秋》高注補正〉,《國立政治大學學報》,1966年12月,第14期
劉昭民:〈呂氏春秋中的天文氣象學識 〉,《科學月刊》,2001年10月,第32卷第10期
劉殿爵:〈《呂氏春秋》的貴生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2年3月,第2期
臧之非:〈「駁而霸」探微--荀子眼中的秦國政治評析〉,《蘇州大學學報》,2002年6月,第2期
鍾吉雄:〈呂氏春秋的教育觀〉,《師友月刊》,1977年1月,第115期
謝繼忠:〈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詔條》釋文補證〉,《河西學院學報》,2006年,第22卷第4期 
龐慧:〈覽事論理、順天之紀:《呂氏春秋》十二紀、八覽、六論的構成與涵義〉,《學燈》,2010年3月,第十四期
顧史考:《以新出楚簡重遊中國古代的詩歌音樂美學》,政大中文學報,第一期,2004年6月
(三)	學位論文
李如蘋:《呂氏春秋政治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郭國泰:《秦漢思想中有關「陰陽」「五行」之探討》,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黃偉龍:《呂氏春秋》研究》,西安: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3年
曾錦華:《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潘俊杰:《先秦雜家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博士論文,2005年
(四)	網站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站,(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579760) (2015.03.11上網)
「經典文庫」網站,(http://writesprite.com/66588) (2015.03.10上網)
「學燈雜誌」 網站,(http://www.confucius2000.com/index.htm)(2015.03.24上網)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站,(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2015.03.12上網) 
「諸子學刊」網站,(http://www.byscrj.com/jmm/FangYong/index.htm)(2015.03.11上網)
「讀書網」(http://big5.dushu.com/showbook/101148/1037273.html)(2015.05.20上網)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