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1514552300
DOI 10.6846/TKU.2015.00735
論文名稱(中文) 「礦城的記憶與傳播」,新博物館對地方意義之建構─以黃金博物館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Memory and Communication of Mining Town” Construction and Locality of New museum -The Case Study of The Gold museu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李如茵
研究生(英文) Ju-Yin Li
學號 60105034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5
論文頁數 11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許傳陽
委員 - 李明穎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新博物館
文化旅遊
文化中介者
觀覽者
地方意義
關鍵字(英) newmuseum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spectators
loca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以黃金博物館為中心的「水金九礦業遺址」,因為電影《悲情城市》、《無言的山丘》、《多桑》中的故事內容與拍攝地點,引起人們對於自身過去歷史的再重視,讓原本已沒落的礦產文化遺址又搖身轉變為國內外遊客的文化旅遊地,帶動起九份與金瓜石的第二次繁榮,除了湧入大量的觀光人潮外,對於此地的相關學術研究也隨之興起。然而,金瓜石因為黃金博物館的設立讓金瓜石與九份有了極為不同的風貌,這種以礦業文化對地方的再復甦,讓金瓜石在全球化的發展下更具獨特與重要性。

    由此可見,「礦城的再現」─金瓜石已成為台灣近年來地方發展的人氣指標,金瓜石的地方意義因為黃金博物館的設立被重構與詮釋。因此,本研究透過金瓜石聚落的黃金博物館,來探討新博物館作為地方的中介者如何營造出所屬的地方意義?觀覽者與博物館裡的展示物件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以及進而探討觀覽者對金瓜石的地方想像。首先,採用視覺資料分析法來探討黃金博物館裡的展示物件如何中介出地方意義?接著,以半結構式訪談法了解觀覽者與展示物件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黃金博物館作為地方與觀覽者之間的文化中介者,而此中介者使觀覽者對金瓜石有一整體的文化場域,亦即透過觀覽者與園區的各項展示物的接觸,讓觀覽者對地方產生了基本知識。因此,觀覽性的生產即是介入展示生產的過程,展示中介了日常生活以及對地方的建構。
英文摘要
“The Gold Museum”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Reifan(瑞芳) because the place being featured in films such as City of Sadnes, Hill of No Return, and A borrowed life ,the local sightseeing has been presented to a wild audience, evoking and inspiring the identity of the area ; As a result, the town has become an attra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 In addition , plenty of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es about “Shuei-Jin-Jiou mining sites” have sprung up. The ruined mining remains have turned into a must-visit location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alike. The museum shows that, through recovery of the loc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reac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apitalism.

Due to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ining town”, in the recent years, ”Shuei-Jin-Jiou” has become a popular index for cultural tourism in Taiwan. After seeing the display at the museum and being aware of its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I set to research “The Gold Museum of Jinguashih Remains”. In the research design, I used Visual Data Analysis (VDA) in the field to explore the exhibits in the gold museum and understand how the museum as a cultural agent presents the local meaning. I also used 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udience and the exhibition. 

In conclusion, the study found The Gold museum as a cultural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spectators, the museum works as an agent making a cultural field of Jinguashih, through the contact and interaction of visitors and its exhibits; allowing spectators to grab a basic knowledge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its history. The researcher will summarize the findings to explore mineral display and how the exhibition helps to construct the locality of Jinguashi . Therefore, actions of specta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exhibi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學術研究	7
  第三節 問題意識	10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3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地方知識的場域:新博物館	16
第二節 新博物館與文化旅遊	23
第三節 Bourdieu中介者理論	26
第四節 新博物館展示與觀覽	30
第五節 地方意義	35
第三章  研究範圍與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地點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8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4
第一節 展示物件與觀覽經驗分析	54
第二節 礦城記憶與地方想像	99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11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117
附錄二	118
表目錄

表1-1-1 金瓜石歷史文獻…………………………………………………………..8
表1-1-2 黃金博物館相關文獻……………………………………………………..8
表1-1-3 新博物館與文化中介相關研究…………………………………………..9
表2-1-1 傳統博物館與新博物館的差異…………………………………………17
表2-1-2 生態博物館的代表與變遷………………………………………………18


圖目錄

圖1-1-1太平輪電影拍攝地點指示標誌…………………………………………..6
圖1-1-2太平輪電影拍攝地點……………………………………………………..6
圖1-1-3民國98年至民國103年入園人次………………………………………7
圖1-3-1本研究分析架構………………………………………………………….11
圖1-5-1研究流程………………………………………………………………….15
圖2-2-1馬斯洛(A.H.Maslow)需求層次論與觀光行為的昇華…………………..25
圖2-3-1場域、展示與觀覽實踐的關係………………………………………….29
圖2-4-1展示與觀覽之相關概念圖……………………………………………….35
圖3-1-1金瓜石與鄰近地區交通圖……………………………………………….40
圖3-1-2黃金博物館的主要展示點……………………………………………….43
圖3-1-3黃金博物館停車導覽圖………………………………………………….46
圖3-2-1地方傳播流程圖………………………………………………………….47
圖3-3-1黃金博物館中介流程圖………………………………………………….48
圖3-3-2黃金博物館入口照……………………………………………………….52
圖4-1-1黃金博物館外的金瓜石聚落…………………………………………….54
圖4-1-2四連棟日式宿舍外觀…………………………………………………….58
圖4-1-3日治時期日本人於四連棟居住之餐廳樣貌…………………………….58
圖4-1-4光復後台人於四連棟居住之房間樣貌………………………………….59
圖4-1-5黃金博物館的「黃金館」外部樣貌…………………………………….61
圖4-1-6黃金館入口的金箔牆…………………………………………………….62
圖4-1-7金有歷史─描述清領時期的金瓜石…………………………………….63
圖4-1-8金有歷史─描述日治時期的金瓜石…………………………………….63
圖4-1-9金有歷史─描述民國時期的金瓜石…………………………………….64
圖4-1-10礦工入礦坑之採礦工具……………………………………………… ...65
圖4-1-11坑道採礦模型……………………………………………………………66
圖4-1-12礦工工作木牌……………………………………………………………68
圖4-1-13台金公司時期礦工工作證………………………………………………69
圖4-1-14臺金時期礦工制服………………………………………………………70
圖4-1-15日治時期戰俘歷史戰片展示……………………………………………71
圖4-1-16日治時期戰俘歷史文字展示……………………………………………72
圖4-1-17私人掏金模擬像…………………………………………………………74
圖4-1-18黃金博物館阿金伯像……………………………………………………76
圖4-1-19行駛人力推車的輕鐵軌(一)……………………………………………..76
圖4-1-20行駛人力推車的輕鐵軌(二)……………………………………………..77

圖4-1-21園區內的指示標誌……………………………………………………77
圖4-1-22本山五坑道體驗區……………………………………………………78
圖4-1-23淘金體驗區……………………………………………………………79
圖4-1-24遊客參與淘金體驗……………………………………………………79
圖4-1-25學校校外教學之情景…………………………………………………79
圖4-1-26紀念品店─金采賣店…………………………………………………81
圖4-1-27礦工便當販賣部外觀…………………………………………………82
圖4-1-28遊客排隊買礦工便當之情景…………………………………………82
圖4-1-29礦工便當販賣部所販售的礦工便當…………………………………83
圖4-1-30黃金館內展示物─礦工便當…………………………………………83
圖4-1-31坑口豆花………………………………………………………………85
圖4-1-32藝術家謝棟樑先生作品《古道上》…………………………………86
圖4-1-33黃金館內展示─大金塊………………………………………………88
圖4-1-34園區日治時期的消防栓………………………………………………90
圖4-1-35太子賓館一隅…………………………………………………………90
圖4-1-36黃金博物館警察局─金瓜石派出所…………………………………90
圖4-1-37黃金神社………………………………………………………………91
圖4-1-38茶壺山步道……………………………………………………………91
圖4-1-39四連棟內紀錄片播放室………………………………………………94
圖4-1-40黃金館內紀錄片播放室………………………………………………94
圖4-1-41四國語言的黃金博物館導覽手冊……………………………………96
圖4-1-42黃金博物館導覽地圖…………………………………………………97
圖4-1-43參觀動線指示圖………………………………………………………97
圖4-1-44參觀指示牌……………………………………………………………9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嵩山 (2012)。博物館與文化。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社。

呂理政 (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

呂理政 (1998)。變遷社會中的博物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文化站,
    第七期,頁1-7。

李怡君編著、廖俊彥攝影 (2006)。台灣的特色博物館,遠足文化。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 (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五南。(原書Uwe 
    Flick,1995著)

邱天助 (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市:桂冠。

林崇熙 (2009)。跨域建構‧博物館學。國立臺灣博物館。

林陽杰 (2006)。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博物館發展趨勢。研究與動態,13,109-130。

周青青 (2013)。《生態博物館如何面對文化資產保存與振興地方觀光的課題─ 
    以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為例》,頁37-46。

高宣揚 (2002)。布爾迪厄。臺北市:生智。

孫武彥 (1995)。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許功明 (1994)。文化、觀光與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8卷第2期,3-8。

許傳陽 (2014)。傳播:新博物館與地方。台北:韋伯文化。

許傳陽、許惠晴 (2013)。《新博物館空間中遊客文化觀覽行為之初探:以淡水馬
    偕街區為例》。大學圖書館,17:(1):頁70-87。

黃光男 (1999)。博物館新視覺。正中書局。

馮久玲 (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商周出版社。

張譽騰 (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輯,稻鄉出版社。

張譽騰 (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

張譽騰 (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五觀藝術出版社。

漢寶德 (2000)。博物館管理。田園城市文化。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維公 (2006)。風格社會。天下雜誌。

蔡文川 (2007)。情意、環境、故事─塑造人地關係的重要因素。中國地理學會
會刊,第三十九期,頁87-102。

蔡文川 (2009)。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市:麗文文化。

蔡宗雄 (2012)。從礦業遺產到生態博物園區:新北市黃金博物館與金瓜石聚落
    的保存發展經驗。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二十二期,頁113-122。

蔡宗雄 (2014)。工業遺產旅遊發展與社區的關係: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邁向第
    十年。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學刊,第二期,頁6-20。

郭義復 (2001)。新博物館學的展示觀。博物館學季刊,15(3),頁3-11。

劉婉珍 (2008)。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博物館學季刊。22(3),頁21-37。

張雅娟 (2003)。《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永青 (2012)。《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觀眾特性、參觀經驗類型與忠誠度之
關係》。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顥月 (2007)。《生態博物館之研究-以黃金博物館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幼倩 (2008)。《社區居民對黃金博物園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雲林:國立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曾摯超 (2009)。《黃金博物園區「生態性實踐」問題之探討》,國立高雄大學都
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旭玲 (2010)。《黃金博物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
    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冠華 (2012)。 《集體記憶的衝突與凝聚─金瓜石地方觀光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慶宗 (2000)。 《博物館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惠晴 (2011)。《新博物館空間中觀覽者文化資本、資訊尋求行為與目的地意象
    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鈞坤 (2001)。《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觀眾參觀行為之研究》。朝楊科技大學休
    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玲 (2010)。《花蓮縣石雕博物館推廣教育與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東華大
    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黃永懿 (2014)。《國立臺灣博物館觀眾之參觀行為與滿意度研究》,台北市立大
    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

林靜旻 (2011)。《異國飲食文化與中介--以日式飲食文化為例》,淡江大學大眾
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曼薇、方郁絹 (2014)。《從文化中介者探討台灣當代時尚文化意涵》,中華
    傳播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

陳彥銘譯 (1996),原著Kenneth Hudson,夢想與現實─哈德遜談生態博物館和
生態博物館學的二十年》,博物館學季刊,10(1),55~63。

Mike, Crang. (2003)。Culture Geography《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
    惠譯 (2004)。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Tim, Cresswell. (2004)。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地方:記憶、想像與認
    同》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Peet, R. (2005)。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現代地理思想》。王志弘、張華
    蓀、宋郁玲、陳毅峰譯(2004)。台北:群學。

John, Urry. (2002)。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 (2007),台北:書林。

Matthew David & Carole D.Sutton. (2004)。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研究方法
    的基礎》。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 (2006),台北縣:韋伯文化
    國際。

Georges Henri Riviere. (1985)。The Ecomuseum : an evolutive definition。《生態博物館─
    演化型定義》。鄭秀嫻譯 (1996),博物館學季刊,8期第4季,P3~6。 

John H. Falk & Lynn D. Dierking. (1992)。《博物館經驗》。林潔盈、羅欣怡、皮淮
音、金靜玉等譯(2002),五觀藝術。

Yi-Fu ,Tuan. (197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經驗透視中
    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 (1998),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Linda Young,為澳洲坎培拉大學文化資產管理系資深講師。湯景光摘譯 (摘自
    ICOM News,(1):5, 2002) 。


二、英文部分

Yi-Fu , Tuan. (1974).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 and
    Valu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Richard Nice, Tra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egan Pau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三、網路資料

黃光男 (2003)。理事長的話。博物館簡訊,24。http://www.cam.org.tw/5-newsletter/24.htm

文化資產局 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http://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http://chweb.culture.ntpc.gov.tw/Default.aspx?wid=c0746986-1231-4472-abce-5c5396450ba9

交通部觀光局:http://taiwan.net.tw/w1.aspx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