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1416483600
DOI 10.6846/TKU.2014.00930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流行歌手形象塑造之未來圖像
論文名稱(英文) The Future Imag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Pop Singer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2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彭曼甄
研究生(英文) Man-Jan Peng
學號 60170006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6-17
論文頁數 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瑞貴(wilhelm@mail.tku.edu.tw)
委員 - 紀舜傑(jishunji@mail.tku.edu.tw)
委員 - 盧非易(feiilu@nccu.edu.tw)
關鍵字(中) 流行音樂
流行歌手
未來圖像
形象塑造
情節分析
關鍵字(英) Pop Music
Pop Singer
Future Image
Image building
Scenario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流行音樂可穿越不同文化及語言,反映出特定地區的年代背景與價值觀,堪稱人們生活中隨處可得的重要媒介,也是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項目。而流行音樂中的歌手與流行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稱為是流行音樂的靈魂項目之一,在流行音樂產業已無法由銷售唱片獲取所需利潤的今日,如何形塑歌手形象進而形成品牌,成為了產業價值鏈中的販售重點,本研究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如何塑造歌手形象進而建立起個人品牌及識別系統,達到歌手形象塑造的目的,據以分析結果使用未來學方法中的情節分析描繪出未來圖像,並對流行音樂產業提出相關建議。
英文摘要
Pop music can spa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guages reflecting people’s values and ages from their backgrounds and regions. It is important not only in our life but in popular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 music and pop music singer is very close, however, singer plays an vital role more than ever. Nowadays music industry can not earn from only selling CDs. The selling point has turned to create singers’ image and to establish their brands. The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issue of how to create singers’ images and establish their brands and identificat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haping them.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 use the scenario analysis to get the future ima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I
表目錄……………………………………………II
圖目錄……………………………………………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5
第三節	 研究流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流行音樂之於文化產品…………………10
第二節 台灣音樂發展概況………………………14
第三節 品牌理論…………………………………25
第四節 台灣音樂產業行銷策略…………………31
第五節 情節分析與未來圖像……………………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40
第三節  訪談對象與資料分析……………………41
第四節  未來圖像分析……………………………45
第四章	台灣流行歌手的形塑分析………………47
第一節  歌手形象的變遷…………………………47
第二節  傳播媒介宣傳與歌手形塑………………50
第三節  實體活動宣傳與歌手形塑………………55
第四節  形象塑建與歌手品牌……………………59
第五節  形象識別與定位…………………………62
第六節  歌手全球化形塑…………………………63
第五章	台灣流行音樂歌手的未來圖像…………67
第一節  情節分析…………………………………67
第二節  故事行銷與形象建立……………………72
第六章	結論………………………………………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77
第二節  研究應用…………………………………78
第三節  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83
附錄  訪談大綱……………………………………91


表目錄
表2-1 台灣現存唱片公司名稱與成立年份………………………20
表2-2 台灣音樂市場零售銷售統計………………………………23
表2-3  1997年至2010年台灣唱片市場國際排名…………………24
表2-4 企業識別內涵與歌手識別內涵……………………………31
表3-1 受訪者列表…………………………………………………43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9
圖2-1 品牌權益金字塔………………………………………28
圖2-2 情節發展………………………………………………37
圖3-1 研究架構圖……………………………………………39
圖4-1 企畫宣傳流程圖………………………………………49
圖4-2 傳播媒介宣傳管道分類圖……………………………50
圖4-3 實體活動宣傳管道圖…………………………………56
圖5-1台灣流行音樂歌手未來圖像分析圖……………………6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小信豬(2008)。100種生活。參考網址http://www.fridae.asia/tc/lifestyle/2008/11/11/7099.,檢索日期2014/04/15。
文化部(2013)。價值產值化-文創產業價值鏈建構與創新。臺北:文化部,http://www.moc.gov.tw/law.do?method=find&id=264,檢索日期2013.09.24。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2)。100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台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瀚(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
王維玲(2008)。實境選秀節目的夢想建構—以【超級星光大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家慶(1996)。從符號學詮釋批判臺灣的流行音樂文化。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韻(2007)。明星品牌塑造-以周杰倫媒介展演與形象建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蘭山(1995)。形象魅力。台北:希代文化。
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2009)。流行音樂產業的核心價值-創作力為流行音樂產業的核心能量。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reativity/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jY2Mw==&siteId=MTEx&subMenuId=609,檢索日期2013.09.27。
池祥蓁(1996)。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化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原作者:Anselam Strauss & Juliet Corbin)。台北:濤石出版。(原著出版年:1998)
吳佳珍(2003)。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價值鏈的轉變。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會論文。
吳牧學(2005)。臺灣文化產業特性與產業關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吳彥臻(2008)。音樂娛樂產業價值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吳漢中(2004)。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毓星(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之探討。華人前瞻研究,7(1),113-119。
何東洪(2005)。通俗音樂研究的反思。台灣社會學2005年會論文。台北大學。
沈怡蓉(2005)。臺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月華、丁學敏(2006)。以顧客為基礎的品牌權益之探討。台北科技大學學報,39(1)。
李季(2011)。盲人歌手蕭煌奇自剖心路歷程:不用擔心傷害我。參考網址:http://big5.chinanews.com:89/yl/2011/04-25/2995676.shtml,檢索日期:2014/04/25。
李逸歆(2001)。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玲(2007)。顧客基礎網路品牌權益構面之再思。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修盛(2006)。台灣唱片產業企宣人員行銷服務品質評量準則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邱莉玲(2014)。華研陸總部台研發 要當華人文創平台No.1。參考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6/122014010200090.html,檢索日期2014/04/15。
卓麗純(2004)。以愉悅性消費為基礎探索流行音樂購買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欣宜(1999)。當代台灣音樂工業產銷結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逸(2008)。文化產業群聚與創新之治理:臺北音樂產業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怡伶(1995)。臺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2006)。臺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裡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31,153-188。
施力群、陳秋雯、陳若齡(2004)。台灣流行音樂的再發現—一個生活風格觀點的關照。2004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施韻茹(2005)。從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銷結構轉變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如虹(2009)。失明16年 如果能再看得見...蕭煌奇力拚重見光明。參考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paper/284796,檢索日期:2014/04/25。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馬瑞璿(2013)。華視新聞:國內娛樂圈首例  華研將上櫃。
http://news.cts.com.tw/udn/money/201311/201311271344113.html,檢索日期2013.12.01。
翁家銘(2008)。甜甜、輕輕的「棉花糖」。參考網址http://katncandix2.pixnet.net/blog/post/13132882,檢索日期2014/04/15。
徐世同(譯)(2008)。策略品牌管理(原作者Kevin Lane Keller)。臺北: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翁嘉銘(1992)。從羅大佑到崔健:當代流行音樂的軌跡。台北:時報出版。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3)。台灣音樂市場銷售統計。http://www.ifpi.org.tw/record/sales/Total.pdf,檢索日期:2013/07/25。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2013)。台灣唱片業發展現況。http://www.ifpi.org.tw/record/image/RIT%2025週年-215.gif,檢索日期:2013/07/2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曹百奎(2007)。明星個人品牌開發及評價體系研究。參考網址http://www.arting365.com/vision/discourse/2007-01-15/content.1168857764d142337.html,檢索日期2013/11/25。
張釗維(2003)。誰在那裡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張容瑛(2008)。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形構及其治理。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雅惠(2014)。那卡西走唱熬出頭!江蕙童年遭逼陪酒。參考網址:http://news.tvbs.com.tw/entry/518735,檢索日期:2014/04/25。
傑米鹿(2013)。傑米鹿潮樂COOL談-周杰倫《十二新作》哥練的是毅力,不是腹肌。參考網址http://www.cool-style.com.tw/wd/archives/43154,檢索日期2014/04/16。
黃一義、李勇、冀書鵬(譯)(2004)。第六感:運用情景方法加速組織學習(原作者Kees van der Heijden、Ron Bradfield、George Cairns、George Wright)。北京:人民郵電出版。(原著出版年:2002)
黃文祥(2007)。Yahoo!奇摩知識+突破9百萬則知識 星光幫再現網路魅力。參考網址:http://www.taiwanpage.com.tw/news/000011245.html,檢索日期:2014/04/25。
黃亞琪(2012)。實體唱片難活 華研憑什麼興櫃。商業週刊,1305,68-72。
黃奕瀠、蔡百蕙(2014)。戲夢人生 笑看辛酸 江蕙︰我是運氣好。
參考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04000324-260102,檢索日期:2014/04/25。
黃顗穎(2003)。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建章、呂心純(2009)。音樂學研究的空間新視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簡訊,11(1),15-23。
葉千慈(2010)。台灣年輕族群對流行音樂演唱會體驗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行銷管理碩士論文。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1985-1999。台北:博揚出版。
管中祥、陳伊禎(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長。傳播與管理研究,2(2),105-133。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4,101-132。
鄭凱元(2011)。文化主體性之組成-談文化消費與藝術活動之策略。藝術學報,89,350-370。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鼎(1998)。跨國唱片公司在台灣的歷史分析:1980-1998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劉俊裕(2007)。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國際文化研究,3(1)。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28 ,189-228。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學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 ,113-136。 
潘瑞香(2002)。歌迷社群的愉悅與反抗:以偶像歌手之歌迷俱樂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臺北:五南。
謝光萍(2006)。誰在那裡聽自己的歌─ 台北live house 樂迷與音樂場景。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威仕曼文化。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蘋、蘇振昇(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的價值:五種理論觀點的詮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新竹。
羅毓嘉(2013)。直同志、大遊行、還有一個張惠妹。參考網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0/article/14,檢索日期2014/04/15。
蘇稚蘋(2011)。七零年代校園民歌對現今流行音樂與社會的影響。實踐博雅學報,16。
英文文獻 
Ashley, W. & Morris, J. (1995). Anticipatory Management. Virginia: Issue Action Publication.
Bell, W. (2003). Foundations of Futures Studies: History, Purposes, and Knowledg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ezold, C. (2010). Lessons from using scenarios for strategic foresight.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513-1518. 
Courtney, H. (2003). Decision-driven scenarios for assessing four levels of uncertainty. Strategy & Leadership, 31(1),14-23.

Croteau, D. & Hoynes,W. (2002).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England: Sage.
Drew, S. (2006). Building technology foresight: using scenarios to embrace innov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9(3), 241-257.
Frith, S. (1988). Music for Pleasure: Essays in the Sociology of Pop.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irth, S. (1992).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opular Music. in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eds. Lull, J. pp. 49-74.England: Sage. 
Hesmondhalgh, D. (2007).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England: Sage.
Hirsch, P. M. (1971).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pop music phenomen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4(3),69-86.
Inayatullah, S. (2009). Questioning Scenarios.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13(3),75 - 80.
Kouzes, J., & Posner, B. (1996). Envisioning Your Future: Imagining Ideal Scenarios, the Futurist (May-June), 14-19. 
Lewis, G. H. (1987). Patterns of meaning and choice: Taste cultures in popular music. in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eds.Lull, pp. 198-211. England: Sage.
Lull, J. (2000). Media,Communication,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Columbia: Columbia Univ.
Mooney, H. F. (1954). Song, Singers and Society, 1890-1954. American Quarterly, 6, 220-230. 
Paris, K. A. (2000). Scenarios As a Power Tool for Planning. Office of Quality Improvement.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Ratcliffe, J.(2006). Challenges for corporate foresight: towards strategic prospective through scenario thinking. Foresight, 8(1), 39-54.
Ralston, B., &Ian Wilson, I. (2006). The Cenario-Planning Handbook. Connecticut: Thomson.
Tevis, R. E. (2010). Creating the future : Goal-oriented Scenario Planning. Futures,42, 337-344.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England: Sage.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