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1314555600
DOI 10.6846/TKU.2013.00939
論文名稱(中文) 王安憶小說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塑造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matic 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ization studies in Wang An Yi’s Fi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徐瓊貞
研究生(英文) Chiung-Chen Hsu
學號 79601002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1
論文頁數 14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yen1101@mail.ndhu.edu.tw)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王安憶
主題意識
人物塑造
知青
80年代
90年代
關鍵字(英) Wang An Yi
Theme consciousness
Characterization
Educated youth
80 years
90 year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王安憶在中國當代文壇,創作數量眾多,風格不斷變化。她橫跨新時期的傷痕思潮、文化尋根、先鋒精神等文學潮流,被冠以「新時期文學中的旗幟人物」。細究王安憶的小說作品,不僅題材豐富,人物形象也時有創新。本論文將以王安憶90年代的中、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透過王安憶寫作遭遇的瓶頸及精神危機,重新檢視其作品中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形象塑造。
    由於王安憶的小說具有不同時期,對某一相同或相類的主題採取不同切入角度加以書寫成篇的特點,因此,她的小說往往隨著不同的時期而有不同的著重方向,例如:80年代中期,大陸文學界興起一股「文化尋根」風潮,王安憶也在此風潮中找到日後創作的重要主題—尋根,她透過「尋根」的過程,確立自己的身份位置。此外,知青及農村題材小說也曾分別在她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出現,但早期的知青小說著重描寫文革的傷痕,而90年代末的一系列知青與農村小說,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另外,以女人與城市為題的作品,被公認是王安憶90年代創作轉型的歸宿。在王安憶筆下,小說人物的表演舞台總是設立於城市與鄉村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不論是女性情欲、婚姻關係,甚或是小百性的生活百態,都是上演於「上海」這個隱身的幕後舞台,而在觀察到農村生活感性、富有人性的一面後,王安憶也藉由小說寫出她對農村新的認識。
王安憶的小說擅長以現實生活中的小老百姓作為故事主角,藉由他們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來「再現」人們的生活,並表達出深刻的主題思想,給予讀者真實親切的感受,因而能耐人咀嚼、回味再三。
英文摘要
Wang An-Yi is writing numerous works and ever-changing styl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New era scars across her ideas, seeking root of cultural, pioneer spirit and other literary trend, dubbed "the banner of the New Literature characters". Careful study of Wang An-Yi's novels, not only the rich themes, characters can innovate sometimes. This thesis will take Wang An-Yi’s 1990s nov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ottleneck encountered by Wang An-Yi's writing and spiritual crisis, re-examine her work in theme consciousness and portrayal establishment.
  As Wang An-Yi's novel has a different period for the same or a similar theme to take a different aspect to cut in and write a chapter as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her novels often with different times and with different emphasis directions, For example: the mid-1980s, Continental literature promoting a "seeking cultural roots" movement, Wang also found this trend in the future creation of an important theme – seeking roots, through her "seeking roots" process, to establish herself identity position. In addition, youth intellectual and rural novels were also in her early 80s and the late 90s, early youth intellectual novels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wound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n the late 1990s a series of youth intellectual and rural fiction, it presents very different aspect. In addition to the theme of women and cities’ works are recognized a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s Wang An-Yi’s destination in1990s. In Wang An-Yi’s writing, novel’s character performance stage are always established in urban and rural two distinct spaces, whether female sexuality, marriage, or even people living phenomena, are staged in the "Shanghai" and stealth behind the stage, and observe rural life in emotional, for sake of humanity aspect, Wang An-Yi also write her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ural village. Wang An-Yi’s novels specialize in real-life story of the people as protagonist, with their every movement, emotions to "reproduction" of people's lives, and express profound theme ideas, to give readers the real intimate feelings, and thus the ability of people chewing, pondering over and over agai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意義...................................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9
第二章	王安憶的成長經驗與創作..........................12
第一節	童年生活........................................13
第二節	文革知青時期....................................17
第三節	寫作生涯與轉型期................................20
第三章	王安憶90年代以前的小說表現......................27
第一節	個人經驗抒寫與人生理念的安置(1978~1983).........27
一、知青經歷與文革反思...................................27
二、69屆知青理想的失落與重建.............................35
第二節	人的重新發現與尋根(1984~1989)...................39
一、尋根主題的開拓	.......................................41
二、女性情欲的自覺.......................................45
第三節	上海位置的初步確立..............................50
第四章	王安憶90年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55
第一節	尋根的延續──家史的「紀實」與「虛構」..........55
第二節	女性的成長與救贖................................60
第三節	城市小說的書寫..................................65
一、上海舊事.............................................65
二、雙城記──香港與上海.................................68
三、女人與城市的故事──《長恨歌》.......................71
第四節	回歸鄉村的小說..................................76
第五章	王安憶90年代小說的人物塑造......................81
第一節	女性人物形象塑造................................82
一、身體感官、感情自主者.................................82
二、為生存而奮鬥者.......................................86
三、富有母性的混合體.....................................87
第二節	男性人物形象塑造................................90
一、被動、依附的男性.....................................90
二、徬徨的知識青年	.......................................94
第三節	城市與知青下鄉人物形象塑造......................97
一、城市人物形象.........................................97
二、知青下鄉人物形象....................................104
第四節	王安憶小說人物形象特質.........................106
一、庸常化..............................................106
二、懷舊化..............................................109
三、邊緣化..............................................113
第六章	結論...........................................116
參考書目................................................123
附錄....................................................13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王安憶著作(為便查檢,此部分依出版時間為序)
1.《母女漫游美利堅》,香港:三聯書站,1986。(王安憶、茹志鵑合著)
2.《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3.《雨,沙沙沙》,臺北:新地,1988。
4.《逐鹿中街》,臺北:麥田,1992。
5.《乘火車旅行》,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
6.《紀實與虛構》,臺北:麥田,1996。
7.《一個故事的三種講法》,濟南:明天出版社,1997。
8.《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9.《憂傷的年代》,臺北:麥田,1998。
10.《處女蛋》,臺北:麥田,1998
11.《接近世紀初》,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12.《獨語》,臺北:麥田,2000。
13.《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妹頭》,臺北:麥田,2001。
15.《富萍》,臺北:麥田,2001。
16.《小說家的13堂課》,臺北:印刻,2002。
17.《上種紅菱下種藕》,臺北:一方,2002。
18.《香港情與愛》,臺北:麥田,2002。
19.《茜紗窗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20.《流水三十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21.《我讀我看》,臺北:一方,2002。
22.《剃度》,臺北:麥田,2002。
23.《尋找上海》,臺北:印刻,2002。
24.《隱居的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25.《米尼》,臺北:印刻,2003。
26.《現代生活》,臺北:一方,2003。
27.《海上繁華夢》,臺北:印刻,2003。
28.《閣樓》,臺北:印刻,2003。
29.《流逝》,臺北:刻,2003。
30.《桃之夭夭》,臺北:印刻,2004。
31.《兒女英雄傳》,臺北:麥田,2004。
32.《荒山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33.《小城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34.《錦繡谷之戀》,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35.《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
36.《叔叔的故事》,臺北:麥田,2004。
37.《長恨歌》,臺北:麥田,2005。
38.《遍地梟雄》,臺北:麥田,2005。
39.《化妝間》,臺北:二魚文化,2006。
40.《冷土》,臺北:印刻,2006。
41.《王安憶讀書筆記》,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42.《王安憶導修報告》,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43.《啟蒙時代》,臺北:麥田,2007。
44.《傷心太平洋》,臺北:印刻,2007。
45.《王安憶短篇小說編年》(全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6.《崗上的世紀》,臺北:印刻,2008。
47.《王安憶散文》,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8.《王安憶散文:插圖珍藏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9.《情感的生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50.《疲憊的都市人》,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51.《窗裏與窗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52.《月色撩人》,臺北:麥田,2008。
53.《弄堂裡的白馬》,臺北:九歌,2009。
54.《天香》,臺北:麥田,2011。
55.《雅致的結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56.《故事和講故事》,上海:復旦大學,2011。

(二)專書
1. 王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新論》(二版),臺北:麥田,2007。
3.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
4.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臺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1991。
5. 王曉明、陳清僑編:《當代東亞城市:新文化和意識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6. 王曉明:《半張臉:中國的新意識形識》,香港:牛津出版社,2003。
7.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三卷),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
8. 王曉明主編:《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學分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9. 艾恩.瓦特(Watt Ian):《小說的興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
10.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11. 汪暉:《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紀的終結與90年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12.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2。
13.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年。
14. 李歐梵:《上海摩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5.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6.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17. 林建法、喬陽主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尋找文學的靈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
18. 金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19.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20. 查建英主編:《八十年代:訪談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21.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臺北:文建會,1996。
22.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
23.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4. 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5.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26. 徐岱:《邊緣故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27.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紀文學出版社,1991。
28. 張旭東:《紐約書簡:隨筆、評論與訪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29. 張放:《大陸新時期小說論》,臺北:東大出版社,1992。
30. 張新穎、王安憶著:《談話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1. 張器友:《現當代文學思潮散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2.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33. 曹文軒:《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4. 許紀霖、羅崗等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35. 許紀霖、羅崗等著:《啟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界重大論爭》,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36.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臺北:麥田,2000。
37. 陳美蘭:《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38. 陳佩華:《毛主席的孩子們:紅衛兵一代的成長和經歷》,臺北:桂冠,1997。
39. 陳信元:《從臺灣看大陸當代文學》,臺北:業強,1989。
40. 陳思和:《中國當代關鍵詞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1.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3-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1。
42. 陳思和主編:《新時期文學概說1978-200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43. 梁麗芳:《從紅衛兵到作家──覺醒一代的聲音》,臺北:萬象,1993年。
44. 楊澤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4。
45.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46.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1987年。
47.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8.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49.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三)	期刊論文
1. 王蒙:〈王安憶的「這一站」和「下一站」〉,《文匯報》,1982年3月18日。
2. 王泉:〈論王安憶女性小說敘事的獨特性〉,《益陽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3. 王雪瑛:〈生長的狀態──論王安憶九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2期。
4. 方克強:〈雯雯三十年── 一次綜覽:讀王安憶的《六九屆初中生》〉,《文學報》,1984年11月。
5. 石曉楓:〈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海派傳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8年9月第11期。
6. 吳俊:〈瓶頸中的王安憶──關於〈長恨歌〉及其後的幾部長篇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5期。
7. 李靜:〈不冒險的旅程──論王安憶的寫作困境〉,《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1期。
8. 李泓:〈構築城市日常生活的審美形式──論王安憶的城市小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001年第6期。
9. 李奭學:〈家史與族史的辨證法──「紀實與虛構」王安憶著、「心靈史」張承志著〉,《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3月。
10.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一期,2005。
11. 陳思和:〈從細節出發──王安憶近年短篇小說藝術初探〉,《上海文學》,2003年第7期。
12. 陳思和:〈營造精神之塔──論王安憶九0年代初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13. 陳思和:〈雙重疊影.深層象徵──從〈小鮑莊〉談王安憶小說的一種敘事技巧〉,《中國作家》,2009年第1期。
14. 錢理群:〈矛盾和困惑中的寫作〉,《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03期。
(四)學位論文
1.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1976-1995)》,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2. 黃淑褀:《王安憶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4.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5.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6.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7.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8.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的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9. 薛雯珊:《後新時期上海圖像──以陳丹燕、程乃珊、王安憶之都市散文為主》,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0. 陳冠薇:《當代中國歷史變動與知識分子的理想追尋:王安憶心靈史的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11. 王佩馨:《王安憶小說主題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12. 李佩樺:《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13. 吳昭嬉:《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以《長恨歌》、《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為例》,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14. 徐綉惠:《王安憶轉型期(1988-1996)小說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15. 曾靜渝:《從王安憶的創作歷程閱讀當代中國精神主體的建構過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