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0814321000
DOI 10.6846/TKU.2008.00796
論文名稱(中文) 永續發展與蘇花高開發爭議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roversies of Su-Hua Highway Development Projec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賴冠穎
研究生(英文) Kuan-Ying Lai
學號 6956405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7
論文頁數 12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玫芳
委員 - 杜文苓
委員 - 陳志瑋
關鍵字(中) 蘇花高爭議
永續發展
永續都市
公民參與
環境影響評估
關鍵字(英) Controversies of Su-Hua Highwa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City
Citizen Particip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花蓮在長期交通不便的因素下被冠上「後山」的稱號,使得蘇花高的開發成為許多花蓮人的夢想。由於國人對永續發展的觀念已逐漸加深,在民眾對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各自堅持之下,政策演變成重大爭議。花蓮的在地居民多年來對於蘇花高的觀點分歧不一,無論是主建或反建的民眾皆以維護永續發展作為自身主張,激烈的對立衝突讓政策搖擺不定、延宕多年,蘇花高的爭議始終持續不斷。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蘇花高爭議所展現的政策意涵,採用文件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參與觀察法來探究在地居民對於蘇花高計畫以及永續發展概念的看法與論述,藉以瞭解政策重大爭議何在,同時檢討此項政策之缺失。
  本研究發現支持與反對蘇花高的在地居民對於如何促進地方發展的認知呈現相互衝突對立的情形;而在永續發展觀點方面,受訪居民的概念認知分歧、部分民眾抱持人類中心主義與科技至上的迷思;而原住民人士則著重於社會文化層面,反映出其傳統的文化思想與大環境不平等體制的問題。本研究同時探討永續發展概念為蘇花高爭議所帶來的啟發並凸顯公民參與、預警原則、社會凝聚與團結、公共利益導向、政策整合與全觀,以及綠色運輸之重要性。本文建議政府未來應提升公民參與、強化永續發展教育、注重政策整合、尊重在地獨特文化、增加政策評估時期替代方案的考量,並且改善環評制度之缺失,期能作為政府在類似開發政策上的參考,並促進我國公共政策更能彰顯永續發展的理念。
英文摘要
Many Hualien residents expec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u-Hua Highway can improve the problem of local transportation. Nowadays, people are well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idents in Hualien have conflicting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us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upport their own arguments. The continuing debate and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has led to the policy gridlock.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controvers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ase. It adopts documentary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explore local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 Su-Hua Highwa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on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me people adopt the position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reflect the myth that technology can bring a better society. The aboriginals put emphasis on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ghlight the problem of social inequality.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controversies,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precaution, social coherence, public interests, policy integration and green transportat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citizen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emphasize policy integration, respect local unique culture, consider alternative policy alternatives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defec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research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decision ma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壹、研究背景	1
       貳、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壹、研究問題	3
       貳、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7
       壹、研究流程	7
       貳、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文獻檢閱	9
第一節	永續發展	9
       壹、永續發展歷程	9
       貳、永續發展的意涵與架構	13
       參、台灣永續發展推動歷程	26
第二節	國內永續發展相關研究	30
       壹、理論與綜合性概念介紹	31
       貳、指標、策略之建構研究	32
       參、永續發展概念認知研究	33
       肆、公眾參與之研究	34
       伍、理論應用之研究	36
第三節	蘇花高速公路相關研究	37
       壹、蘇花高爭議之意涵研究	37
       貳、蘇花高影響之綜合分析	38
       參、決策過程之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2
第一節	蘇花高政策個案介紹	42
       壹、國道五號蘇澳到花蓮段(蘇花高)計畫內容	43
       貳、交通部工程規劃	45
       參、計畫演變	4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58
       壹、研究途徑	58
       貳、研究方法	59
       參、研究限制	62
第四章  利害關係人對蘇花高興建影響之看法	63
第一節	交通安全與經濟層面	63
       壹、交通安全與安全性爭議	63
       貳、繁榮經濟與邊緣化問題	66
       參、農產品運輸與產業發展	68
       肆、對觀光的影響與在地特色	69
第二節	環境與生活品質	72
       壹、資源與生態保育層面	72
       貳、景觀破壞	75
       參、生活品質層面	76
第三節	社會與文化層面	78
       壹、社會結構與文化	78
       貳、原住民傳統領域層面	79
第五章  永續發展論述與蘇花高爭議	83
第一節	在地居民對永續發展的觀點分析	83
       壹、永續發展等於永遠發展	83
       貳、經濟重於環境	84
       參、未考量代內與代間正義	84
       肆、自然被視為工具性價值	85
       伍、科技至上	85
       陸、與自然密不可分	86
       柒、環保考量的優先性	86
第二節	在地居民對蘇花高整體政策觀點	88
       壹、公民參與不足	88
       貳、資訊未公開透明	89
       參、非理性的對立	90
       肆、政治化操弄	90
       伍、無替代方案可供選擇	91
       陸、環評制度缺失與原住民保障不足	91
       柒、各部門政策相互牴觸	93
第三節	在地居民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93
       壹、蘇花高為發展之本	94
       貳、良好的基礎建設與生活品質	94
       參、資源維護完善	95
       肆、地方特色的發揚、而非同質化	96
0       伍、地方競爭力的提升	96
       陸、原住民自決	97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壹、永續發展觀點	98
       貳、永續發展對政策啟發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壹、政策建議	103
       貳、後續研究建議	106
參考書目	107
附件一  蘇花高政策大事紀	115
附件二  受訪者編號	119
附件三  訪談大綱	120
表次
表2-1 二十一世紀議程四大面向	12
表2-2 永續發展階段與途徑	24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7
圖2-1 永續發展三項目標	16
圖2-2 永續發展為核心的都市善治面向	18
圖2-3 永續發展轉型圖	20
圖3-1 國道蘇花高路段示意圖	44
參考文獻
壹、	中文
方偉達,(2007),<蘇花高速公路?生態金字塔的殺手>,《人本教育札記》,第
    217期,頁6-10。
方凱玲,(2000),《從台灣鄉村產業的轉型探討農地的永續利用-以桃園縣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俊秀,(2005),<永續台灣評量系統的社會論述:理念與實務>,《都市與計   
    劃》,第32卷,第2期,頁179-202。
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部落格,(2006),<促進會緣起與大事紀>,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sustainable/taiwan(2008年1月12日)。
江彥輝,(2004),《日月潭地區休閒產業相關人員對地方朝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 
    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04),<組織與沿革>,網址:http://sta.epa.gov.tw/NSDN/(2008年1月10日)。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訊網,(2006),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緣起>,
    網址:http://www.nsc.gov.tw/csdr/ct.asp?xItem=5155&ctNode=1159
   (2008年1月10日)。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李公哲主編,(1998),《永續發展導論》,台北:教育部環保小組。
李永展,(1999),《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
杜文苓、陳致中,(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3期,頁33-62。 
杜姿緯,(2000),《永續發展觀點下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政策之檢視》,暨南國際大
    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汪銘生、林錦郎,(2007),<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之研究-多
    元社會的觀點>,永續發展科技與政策研討會:台北。          
周添城,(2004),<蘇花高速公路停建的思辨>,《經典雜誌》,第66期,頁26。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原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洪德生,(2007),<蘇花高速公路興建問題>,《卓越國際媒體月刊》,第274
    期,頁24。
胡幼慧編,(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孫志鴻、連敏芳、劉英毓,(2005),<地方永續發展與民衆參與-以宜蘭縣示 
    範計畫為例>,《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5期,頁66-78。
徐世榮,(2006),<永續發展新典範的倡導>,蕭新煌、顧忠華、曾建元、張茂     
    桂、陳明通、徐世榮合編,《台灣新典範》,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徐志謙,(2003),<蘇花高建不建 縣長停看聽>,《東海岸雜誌》,卷182,頁
    18-20。
高雪芳,(2005),《北宜高坪林交流道開放通行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 
    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工局,(2005),<蘇花高計畫簡介>,網址:
http://gip.taneeb.gov.tw/mp.asp(2007年10月18日)。
國工局,(2005),<安全永續迴瀾路>,網址: 
    http://gip.taneeb.gov.tw/ct.asp?xItem=20911&CtNode=3778
   (2007年10月11日)。 
張世賢,(2002),<聯合國與地方永續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56卷,第 5 
    期,頁33-38。                                      
張世賢,(2004),〈聯合國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  
    13卷,第2 期,頁135-156。
張齡方,(2003),《淡水地區藍色公路發展現況與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福興,(2000),<蘇花高速公路話從頭>,《東海岸評論》,第146期,頁6-7。
張永明,(2004),《我國重大交通建設決策過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 
    公路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2004),<蘇花高爭議的社會文化意義>,《大地地理雜誌》,第190
    卷,頁8。  
許木柱,(2003),<蘇花高電視說明會紀實>,《東海岸雜誌》,184期,頁13。                   
郭鴻裕,(2007),<蘇花高環差分析-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紀錄>,國工局
    蘇花高主題網,網址: 
    http://gip.taneeb.gov.tw/public/Attachment/712269274522.pdf
   (2008年1月24日)。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毅峰,(2007),<反對蘇花高-論述與社會運動的自我撿視>,《東海岸評論》,
    第211期,頁27-31。
陳玉峰,(2007),<保留後代選擇權-再論蘇花高>,《生態臺灣》,第16期,
    頁7-9。
陳亭君(2004),《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推動地方永續發展之夥伴模式:以台北
    縣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芬,(2002),《地方民主與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案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玲、王茜穎,(2007),<大建設,大崩壞>,《商業週刊》,第1008期,
    頁94-95。
陳櫻汝,(2005),《桃米生態村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宗哲,(2005),《非營利組織在交通議題的倡議角色-以蘇花高速公路為例》,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利,(2005),《我國重大公共建設決策過程中民意因素之研究-以國道五號
    公路蘇澳花蓮段興建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薪雅,(2006),《以永續發展觀點探討觀光產業開發對蘭嶼環境與文化的衝
    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哲,(2003),《非營利組織在交通議題的倡議角色-以蘇花高速公路為例》,              
    南華大學非營利管理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利,(2005),《我國重大公共建設決策過程中民意因素之研究-以國道五號
    公路蘇澳花蓮段興建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婉瑜,(2005),《挑戰民粹:從國道五號高速公路蘇澳花蓮段興建政策觀察環
    保團體與綠色政黨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揭陽,(2005),<停建蘇花高-經費拼觀光>,《財經.文化周刊》,第193期,
    頁32-36。 
童慶斌、陳韻如,(2003),<永續發展與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全球變遷通
    訊雜誌》,第39期,頁1-6。
黃書禮、翁瑞豪、陳子淳,(1997),<台北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建立與評估
    >,《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1期,頁23-42。     
黃啟峰、盧誌銘,(1995),〈全球永續發展的源起與發展>,《工業污染防治》,    
    第56期,頁1-23。
楊東震、陳穎、葉家伶,(2005),<台灣漁業永續發展政策指標之建立與評估>,
    《公共事務評論》,第6卷,第1期,頁75-110。   
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懿如,(2007),<蘇花高速公路與生態>,《生態臺灣》,第16期,頁12-13。
葉俊榮,(2005),<轉型與發展: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
    綱領>,《研考雙月刊》,第29卷,第5期,頁6-18。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台灣觀點》,台北:巨流。
葉國樑、黃禎貞、陳珮英,(2005),<台北市大安區國中生永續發展行為意圖
    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第25期,頁21-44。
遠見雜誌,(2004),<蘇花高即將動工 花蓮你準備好了嗎?>,《遠見雜誌》,
第213 期,頁220-232。
遠見雜誌,(2004),<謝深山:高門檻興建蘇花高>,《遠見雜誌》,第213 期,
    頁234-236。
潘中道、胡龍騰、黃瑋瑩合譯,(2000),Ranjit Kumar原著,《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 C.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uas原著,
    《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魯炳炎、張永明,(2006),<政策倡導聯盟架構之研究-以國道五號蘇花段高速
    公路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30期,頁161-163。
蕭代基,(2002),<台灣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展望>,薛天棟主編,《台灣的
    未來》,台北:華泰文化。
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合著,(2003),《永續台灣
    2011》,台北:天下遠見。
蕭新煌,(2005),《蕭新煌的台灣觀察筆記:剖析台灣轉型的五大挑戰》,台北:
    新自然主義。
蕭代基,(1998),<永續發展的意義與政策方向>,《經濟前瞻》,第56期,頁
    44-49。
賴世懷,(2004),《社區參與地方觀光永續發展之研究:以九份地區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政濱,(2005),《企業參與地方永續發展之研究—以台北縣製造業為例》,國立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寶珠,(2000),<令人頭昏眼花的蘇花高速公路>,《東海岸評論》,第146期,
    頁10-12。
鍾寶珠,(2007),<花蓮真的需要蘇花高嗎?>,《天下雜誌》,卷367,頁186。
簡秀芳,(2004),《高高屏公務人員對於永續發展認知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崑鈞,(2006),《交通與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以中橫青山段暫緩復建政策為
    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	西文
Achterberg, W. (1993). “an liberal democracy survive the environment crisis? 
    Sustainable, liberal neutrality and overlapping consensus,” in A. Dobson and P. 
    Lucardie (eds.) The Politics of Nature: Exploration in Green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pp. 62-81.
Agarwal, A. & Narain, S. (1990). “Towards Green Villages: a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ly sound and 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New Delhi. 
Baker, S. & Kousis, M. & Richardson, D. & Young, S. (1997). The Poli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Routledge.
Braat, L. (1991). “The Predictive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uik and H. Verbruggen.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57-70.
Brink, B. T. (1991). “The AMOEBA Approach as a Useful Tool for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earch of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 Kuik and H. Verbruggen. (ed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71-87.
Court, T. De La. (1990). Beyond the Brundtland. New York: Zed Books.
Dunn, W.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arrell, K. N. & Kemp, R. & Hinterberger, F. & Rammel, C. & Ziegler, R. (2005). 
    “From ‘for’ to governance fo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urope: What is at
    stak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1/2):127-150.
Gorz, A, (1980).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Gutés, M.C. (1996).“The concept of weak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 
    17:147-156.
Hall, P. & Pfeiffer, U. (2000). Urban Future 21: A Global Agenda for Twenty-
First Century City. London: E&F spon.
IUCN & UNEP & WWF. (1980).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Living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and: Switzerland.
Jacobs, M. (1991). The Green Econom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uture. London: Pluto Press.
Kemp, R. & Parto, S. & Gibson, R. B. (2005).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8(1/2):12-30.
Kerlinger, Fred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Fort Worth:Holt 
    Rinenart and Winston.
Lele, S.M. (199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World Development, 19(6):607-621.
Lafferty, W. (1998). “The Polit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Norms for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in J. Dryzek & D. Schlosberg(eds.), Debating the 
    earth: the environment politics rea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65-284.
Meadows, D. H. & Randers, J. & Behrens, W. W. (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London: Earth Island.
Milbrath, L. M. (1984) Environmentalist: Vanguard for a New Socie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unasinghe, M. (1993).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OECD (2001). “Policies to Enh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http://www.p2pays.org/ref/18/17866.pdf (24 October 2007).
OECD (2002).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OECD Case Studies. 
    Paris: OECD.
O’Riordan, T. (1985). “What does sustainable really mea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of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Industrial Economy, Proceeding of a Conference held at Queen’s college, 
    Cambridge, 23-25 June, Cambridge: UK Centre fo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O’Riordan, T. & Voisey, H. (1998). The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The Politics of 
    Agenda 21 in Europe. London: Earthscan.
Pearce, D. W. & Markandya, A. & Barber, E. B. (1989).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A Report for the UK Department for the Environment. London: 
    Earthscan.
Redclift, M. (198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Contradictions. New 
    York: Methuen & Co. Ltd.
Robinson, J. G. (1993).“The Limit to Caring: Sustainable Living and the Loss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Biology, 7:20-28.
The Ecologist. (1993). Whose Common Future: Reclaiming the Commons. 
    Philadelphi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1992).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
icleID (23 October 2007).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eh, J. R. (1996). “Institutional Capacity-Building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iwa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Clim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aw, 6(2):229-27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