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7200810431000
DOI 10.6846/TKU.2008.00787
論文名稱(中文) 小一學生同儕關係發展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一個臺北市國民小學的班級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Graders' Pe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its correlative factors: a class in a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李貴貞
研究生(英文) Guey-Jen Lee
學號 79412023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6
論文頁數 13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wumc@mail.tku.edu.tw)
委員 - 高熏芳(kittykao@mail.tku.edu.tw)
委員 - 吳毓瑩(yuhyin@tea.ntue.edu.tw)
關鍵字(中) 同儕關係
小一學生
人際吸引
關鍵字(英) peer relationship
first grader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基於同儕關係是兒童期重要的發展任務,小學須在兒童入學之初予以關心並善加輔導,因此本研究探討小一學生同儕關係的發展狀況及其相關之因素,俾能提供學校教師充分了解並積極關注小一學生的同儕關係發展,促進良性的親師溝通,並作為學校行政安排級任教師之參考。
    本研究以臺北市乙所國小30位小一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非參與式自然觀察法為主,採時間抽樣、不定時觀察,每週二次進行入班觀察,每次40分鐘;每週二次進行課間觀察,每次10分鐘,觀察記錄小一學生課堂表現及課間同儕互動的情形。除觀察外,本研究兼採訪談、問卷調查及社會計量方法,藉以多方面了解並分析小一學生之同儕關係及其發展狀況。依據研究結果之分析,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小一學生在同儕關係的發展中,並不具有明顯的發展階段特徵。
二、在同儕發展的起始狀態中,接近性(即學生座位安排)是影響同儕關係的主要因素,接近性較高則有利於增加同儕互動的機會,促進同儕關係的發展。
三、小一學生會因熟悉性(即學生們的共同興趣)的因素,而形成班上的次級團體,且成員間關係緊密、穩定發展。
四、能力(學業成就)及個性(愉悅的人格特質)為小一學生人際吸引的主要特徵,具備此特徵的小朋友,其同儕關係之質與量的發展較佳。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學校行政及班級教師提出多項建議,以供新生輔導與班級經營實務之應用;對於未來後續研究之對象、內容與方法,本研究亦提供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children must establish good peer relationship from the beginning of schooling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help children to fulfill their developmental task,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its correlates of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first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with an intention to help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be actively aware of the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rst graders so as to cultivate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pupils in class. It was also attempted to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to be better in teacher assignment. 
This study adopted methods of non-participant natural observations (time sampling, random observations with 40 minute-class observations and 10 minute-recess observations each twice per week),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social measurement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thirty first grader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no obvious stag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first graders.
2.Proximity (seat arrangement) was the main factor which increased the opportunity of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benefited initial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first graders.
3.Subordinate groups with close and steady relationship sprouted on the base of familiarity (mutual interests).
4.Ability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sonality (affability and benignancy) were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children with thes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 better pe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ded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to improve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first grader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suggestions in sub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for further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際關係之意涵與功能9
第二節  人際關係之理論基礎18
第三節  人際關係之發展歷程27
第四節  影響人際關係之因素38
第五節  兒童同儕關係的相關研究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方法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程序60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2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小一學生同儕關係的發展狀況64
第二節  小一學生同儕關係發展的影響因素69
第三節  小一學生同儕關係質與量的變化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3
第二節  建議105

參考文獻108
附錄一  小一學生背景資料與同儕關係的起始狀態紀錄表112
附錄二  小一學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朋友特質訪談紀錄表113
附錄三  同儕提名問卷114
附錄四  社會矩陣115
附錄五  同儕關係省思表116
附錄六  訪談與觀察家長同意書117
附錄七  觀察紀錄表118
附錄八  訪談紀錄表119
附錄九  文件清單紀錄表120
附錄十  訪談、觀察及問卷實施時間表121
附錄十一  小一學生同儕關係質與量的變化分析表123
附錄十二  小一學生受歡迎、不受歡迎的朋友社會矩陣分析表130

表次
表2-1 人際關係的功能比較表18
表2-2 國外學者對於人際關係理論基礎的主張25
表2-3 國內學者對於人際關係理論基礎的論述25
表2-4 人際關係發展階段比較表34
表2-5 兒童選擇友伴時考慮的因素49
表2-6 受歡迎者的特質50
表2-7 兒童人際關係相關研究51
表4-1 三十名新生同儕關係的起始狀態65
表4-2 開學前已認識的朋友及兩週後選擇成為朋友調查紀錄表68
表4-3 小一學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朋友特質對照表70
表4-4 小一學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朋友特質次數分配表73
表4-5 三十名小一學生學期總成績統計表75
表4-6 學業成就「前6名」學生被選次數及個性特質描述對照表77
表4-7 學業成就「後3名」學生被選次數及個性特質描述對照表78
表4-8 小一學生座位的安排與課間活動分組狀況的關聯表80
表4-9 小一學生人際吸引的特徵與改進缺點的省思98
表4-10 人緣最好的小朋友人際吸引的特徵100
表4-11 小一學生省思需要改進的缺點101
表4-12 被選為人緣最佳的小朋友人際吸引特徵及省思改善之缺點102

圖次
圖1-1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步驟7
圖2-1  相互依賴理論 (Levinger&Snoek,1972)29
圖2-2  DeVito人際關係發展的六階段31
圖3-1  研究方法58
圖4-1  三十名小一學生同儕關係起始狀態分析圖66
圖4-2  960831-961101第一次班級學生座位安排圖82
圖4-3  961101-961116第二次班級學生座位安排圖83
圖4-4  961116—961204第三次班級學生座位安排圖83
圖4-5  961204—961225第四次班級學生座位安排圖84
圖4-6  961225—970118第五次班級學生座位安排圖84
參考文獻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華國(2003)。人際溝通。臺北市:五南。
林欽榮(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文化。
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編著) (1996)。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侯玉波(編著) (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皎眉和鐘思嘉(2002 )。人際關係。臺北:幼獅文化出版。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合著(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利中(2004)。心理學。臺北縣:普林斯頓國際。
張春興(1999)。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宏文、邱文芳(編著) (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高尚仁(主編) (1996)。心理學新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秦  偉(主編) (2005)。心理學新論。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黃培鈺(編著) (2004)。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管秋雄(編著) (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縣:華立圖書。
鄭佩芬(編著) (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文化。
伍培瑛等譯(2003)。人際溝通。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余淑娟譯(2003)。Rita Robison(1992)原著。和你做朋友。臺北:麥田出版。
武躍國、武國城譯(2003)。心理與生活。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洪英正、錢玉芬譯(2003)。人際溝通。臺北市:學富文化。
韋子本和張榮皋譯(2000)。Sullivan H.S. (1953)原著。精神病學的人際關係。臺北:昭明出版。
游梓祥、劉文英、廖婉如譯(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國樞,張春興主編(1994)。CharlesA.S. (1982)原著。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臺北:桂冠出版。
趙居蓮譯(1995)。安‧韋伯(1992)原著。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 冠。
謝美惠譯(2001 )。Ramsey PatriciaG.(1991)原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臺北:桂冠出版。
王建權(2004)。動作協調不良兒童運動友誼與同儕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李佳倫(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邱瓊瑩(2003)。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秋蘭(200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吳素真(1999)。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適應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珮君(2003)。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淑娟(2003)。遊戲團體對被拒絕兒童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市。
陳雪梅(2003)。多元智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韻如(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市。
陳嘉惠、陳淑芳(1999)。照顧者的社會互動意願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怡貞(1998 )。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關因素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美珍(2006)。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惟亮(2002)。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 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 -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南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蘇英玫(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蘇秋碧(199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274。
林天德(2000)。生活背景對小學生人際關係技能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2,62-67。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69,104-113。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蘇建文(1993) 。幼兒與母親之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報,2,263-292。
李駱遜(無日期)。「教室中的隱形人」:被忽略幼兒的研究。民國2004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4/index.htm
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民國2004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iest.edu.tw/study/CHILD/teach.htm
兒福聯盟(2003)。兒盟兒童月專題企劃,103 (3),2-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10-23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10-23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