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2022375900
DOI 10.6846/TKU.2020.00674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聯性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Taoyuan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黎世圓
研究生(英文) Shih-Yuan Li
學號 70774011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08
論文頁數 19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趙貞怡
委員 - 蔡森暉
關鍵字(中) 學習適應
學習動機
家庭背景
家庭類型
主要教養者
教養風格
關鍵字(英) learning adapt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family backgrounds
family type
main educator
parental styl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家庭背景之七年級國中生在學習適應和學習動機之關聯性。家庭背景分為四種項目,分別是性別(男性、女性)、家庭類型(包括核心家庭、單親家庭、祖孫家庭、其他)、主要教養者(包括父、母、父母二人、祖父母、其他)、教養風格(包括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低權威)。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針對桃園地區兩所公立國民中學108學年度入學之七年級全體學生進行資料收集,共發放18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81份(有效樣本回收率98%)。本研究之資料處理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發現:(1)不同性別之國中七年級生在學習適應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女性優於男性。(2)不同教養風格之國中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的表現上有顯著差異,高關懷高權威教養風格在學習適應各向度上表現顯著優於其他教養風格。(3)不同性別之國中七年級生在學習動機的表現上無顯著差異。(4)不同家庭背景之國中七年級生在學習動機的表現上無顯著差異。(5)國中七年級生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呈現中度正相關。(6)國中七年級生的學習適應對學習動機具有顯著且正向的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對未來學術研究、國中學生家庭背景對學習適應、學習動機之影響提出各項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unfol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of sevent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Family background is divided into four items, gender (male, female), family type (including nuclear family, single parent family, grandparent family, other), main educator (including father, mother, two parents, grandparents, other ), and parental style (including highly loving and highly authority, highly loving and less authority, less loving and highly authority, less loving and less authority). This is a survey research and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all the seventh graders enrolled in the 2019 of the two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ity. A total of 183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8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effective sample recovery rate was 98%). The data processing in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by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1)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women are better than men.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among the seventh graders . The highly-care and highly-authority education styl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other culture styles in learning adaptability.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the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4)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the seventh graders of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5)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the seventh grader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6)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the seventh grad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s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learning motiv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ademic research, the impac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 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ii
中文摘要………………………..……………………………………………….…...…...iii英文摘要………………………..……………………………………………….…...……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名詞解釋………………………………….………..………...……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學習適應之意涵與相關研究………………………..…………………21
第二節	學習動機之意涵與相關研究……………..…………………………43
第三節	家庭背景、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相關研究…………………………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7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81
第三節	研究工具…………………………………………………………………85
第四節	實施程序…………….……………………………………………………9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10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05
第一節	 研究變項的描述性統計…………...…….……….………………….....105
第二節	不同家庭背景對學習適應的差異性分析……………………………....121
第三節	不同家庭背景對學習動機的差異性分析……………………………....133
第四節	學習適應對學習度菁的影響程度分析………………………….……...143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5
第一節	研究與結論………………………………………..………………….…155
第二節	建議…………………………………………………..……………….…159

參考文獻……………………………………………..……………………….…163
附錄一  專家效度用卷……………………………………..………………………..174
附錄二  表面效度用卷................................................................................................179
附錄三  正式施測用卷……………………………………..………………………..186 

表次

表1-1-1  99-106年全台各年度單親與祖孫家庭戶數與比例……………..…..….…..2
表1-1-2  99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綜合分析…………..................4
表1-1-3  99-106年度起家庭收支表的統計結果(不同家庭類型之休閒與文化支出差異)……………………..……………………. …………………….………….…...…..6
表1-1-4  99-106年度起家庭收支表的統計結果(不同家庭型態之教育支出差異)
……………………………………………………………..…….……...…..6
表1-1-5  99-106年度起家庭收支表的統計結果(不同家庭型態之餐廳及旅館支出差異)…………..……. ……………………………………………………….……....…..7
表1-4-1  108學年度桃園市某兩所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人數(含預試)…..………17
表2-1-1  Adaption 與 Adjustment字義上的差異…………………………..………22
表2-1-2  適應的定義………………………………………………….………………23
表2-1-3  學習適應的定義………………………………………….…………………25
表2-1-4  學習適應的測量向度……………………………….………………………30
表2-1-5  關於學習適應的實徵性研究……………………….………………………32
表2-2-1  學習動機的定義…………………………………….………………………44
表2-2-2  學習動機的測量向度……………………………….………………………46
表2-2-3  學習動機的實徵性研究與結果…………………………….………………54
表2-3-1  各家庭類型戶數比例的變化趨勢(%)…………………….….…….………65
表2-3-2  近20年來美國家庭類型變化比例(%)………………….……..…..………66
表3-2-1  A校各班級與性別人數…………….……………….…………………...…81
表3-2-2  B校各班級與性別人數………………………………….………….………82
表3-2-3  108學年度桃園市某兩所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人數……….…….………82
表3-2-4  參與正式施測人數統計表…………………………...………….….………83
表3-3-2  學習適應各項信度與測量標準誤………………………….……..…..……88
表3-3-3  學生身分調查表專家建議及修訂表…………………….………..…..……92
表3-3-4  學習動機量表專家效度建議與修訂表…………………….………..…..…94
表3-3-5  學習動機量表表面效度修正建議表……………………….……..………..95
表3-3-6  預試學習動機各構面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96
表3-3-7  正式施測學習動機各構面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表…………………….…98
表4-1-1  性別比例表……………………………..………………….………………106
表4-1-2  家庭類型比例表……………………………..……………………………107
表4-1-3  主要教養者比例表……………………………..……………….…………107
表4-1-4  教養風格比例表……………………………..…………………….………108
表4-1-5  學習適應量表五向度現況統計數據………….. …………..…….……….109
表4-1-6  學習適應各題項得分摘要表…………..…………………..….…………..110
表4-1-7  學習動機量表三向度統計表…………..…………………...……………..115
表4-1-8  學習動機各題項得分摘要表…………..….………………..……………..117
表4-2-1  不同性別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整體及各向度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
表..…………………..…………………..…………………..………………122
表4-2-2  不同家庭類型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整體及各項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24
表4-2-3  主要教養者不同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整體及各項度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126
表4-2-4  不同教養風格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適應整體及各項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29
表4-3-1  不同性別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
表....................................................................................................................133
表4-3-2  家庭類型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35
表4-3-3  教養者不同之七年級學生在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37
表4-3-4  不同教養風格之七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39
表4-4-1  七年級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之相關分析摘要
表…..………………………………………………………………………..144
表4-4-2  學習適應對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表…………..…………………..……..145
表4-4-3  學習適應各向度對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表…………..…………………146
表4-4-4  學習適應各向度對學習動機之正向情感的迴歸分析表…………..……147
表4-4-5  學習適應各向度對學習動機之負向情感的迴歸分析表…………..……148
表4-4-6  學習適應各向度對學習動機之價值與期望的迴歸分析表…………..…149
表4-5-1  研究結果驗證表…………..…………………..…………………..………151

 

圖次

圖2-1-1  學習適應循環過程……………………………………….…..………….…26
圖2-3-1  Williams (1958)父母管教方式象限圖………………………………….….72
圖3-1-1  研究架構……………………………………………………...……….……80
圖3-3-1  學習適應各分量表的內容…………………………………….………..….87
圖3-3-2  學習動機量表架構…………………………………………..………..……90
圖3-4-1  實施步驟…………………………………………………...………….…..101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Katarzyna Korona (2013)。在臺歐洲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台北
    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智弘(2014)。自我調節學習。國家文官學院飛訊,183,1-17。
王淑俐(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127/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20)。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2020.3.10更
    新版)。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申筠竹(2011)。隔代教養家庭青少年性教育內容需求之調查研究—以原高雄縣
  隔代教養國中生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家庭收支表(108年10月)。台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2015)。家庭政策。台北市: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
    委員會。
朱鈺雲(2013)。教師管教方式、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以新北市某
國小為例。台北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朱奕潔(2014)。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社會資本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武典(1985)。學習輔導。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
吳嫦娥(2010)。隔代教養單親學童的堅毅力、社會支持與其學習適應之相關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語融、楊少頤、鄭如意(2018)。淺談重組家庭。家庭教育雙月刊,76,29-
    34。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
    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李財星(1987)。犯規與無犯規國中生之自我觀念、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能力之
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
    27,8-21。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緖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怡慧(2007)。新台灣之子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彰化某國小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玉鳳(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文化資本、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
    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
李宜玫(2014)。學習輔導的新觀點—檢視學習動機的三種迷思。國民教育,
    54(6),15-21。
李佳璇(2015)。新住民子女的教養與學習適應問題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
    55,6-15。
李紫芸(2017)。七年級學生個人背景、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聯性研究-以
    桃園市某國中為例。淡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
    經營管理學刊,14,P68 – 86。
余宗勳(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南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余世琪(2011)。國中生英語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之研究。雲林科技
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
呂燕清 (2009)。學習習慣對成績之影響-以八年級明星高中生為例。中華大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呂筱婷(2017)。新住民家庭教育資本與其子女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
    某國中為例。中國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縣。
沈孟樺、林淑玲(2013)。國中生家庭社會資本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家
庭教育雙月刊,41。
沈玉琴。2005。單親問題面面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
衛生福利部(2014)。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
    院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8-113.html
教育部(2015)。近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家庭背景概況。教育統計簡訊,25。
周坤潭(2009)。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忠信(200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   
    生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淑芬(2006)。台東縣國小學童家庭內社會資本、學習風格、社交技巧與學習
    適應關係。國立台東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學報27(1),93-121。
林吟霞、吳秀霞(2018)。從自主學習觀點探討德國工作站學習法的教學運用。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
林雅惠(2005)。人口與家庭統計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取自
    https://www.mohw.gov.tw/dl-15289-2c8609fc-0bb2-49c4-9b54-
    a08d0e67f271.html
范文術(2018)知覺價值、同儕關係、學習動機與學習適應及學習績效之研究-以
在台越南留學生為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柯乃文(2006)。台東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之學習適應與其相關影響因素。國
    立台東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縣。
桃園市(2019)。107年度桃園市家庭收支訪問調查報告。桃園市:桃園市政府主
    計處。
涂冠妤(2013)。國中生親子關係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41,31-41。
涂龍進(2019)。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適應與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某
軍事高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志恆、林清文(2008)。國中學生自我學習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編制與效度研
    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1-36。
陳曉慧(2008)。桃園縣國小國樂團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台東大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龍永(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教養方式、親師溝通方式對學童學
習適應、學業表現之影響─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宜蘭縣。
陳旻杰(2011)。國小學童科學學習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大學,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嘉義市。
陳明宏、陳建廷、張珈瑛(2015),大專籃球運動選手社會支持、學校適應與參
    與動機量表編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3),20-32。
陳怡妤(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
    淡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陳宥慈(2016)。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信木、林佳瑩(2017)。我國家庭結構發展推計(106-115年)。國家發展委員會
    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DSD-105-007),未出版。
張憲卿(2002)。大學生行為控制之研究:學習動機之機轉。國立成功大學,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偉國(2009)。十年來台灣貧窮趨勢分析-以1994、2001、2004年低受入戶調
查為例。社會發展季刊,124。
張自立(2010)。國小學童家長婚姻滿意度、親職信念與學童學習適應之相關研
究。嘉義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映芬、程炳林(2011)。國中生涉入動機之分類結構及其他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3(2),521-546。
張勝衍(2012)。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張映芬、程炳林(2015)。國中生自我決定動機、目標導向與動機涉入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6(4),541-564。
張芳全、陳俐君(2016)。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自然科學習興趣對
    自然科學習動機影響之縱貫性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32(2),1-33。
張芳慈、陳淑瑜(2016)。國小高年級的學習適應與學習動機關係之試探性研究-  
    以新竹市一所國小為例。清華教育學報,34(1),105-162。
許秀甘(2015)。桌上遊戲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加減法能力與數學學習動機之影
響。中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
許雅惠(2017)。高風險通報系統中的隔代教養樣貌。社區發展季刊,159,168-
184。
許雅惠(2016)。隔代教養家庭生活需求及福利服務研究調查成果報告。台北
    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取自
    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
黃琇青(2005)。單親家庭教育介入策略。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9。
黃郁文(2014)。台北市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參與學生學習及學生學習適應之研
    究。淡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彭月茵(2002)。目標層次、回饋訊息對數學工作表現與學習動機之效果:考量
    國中生的控制信念。國立成功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楊楚虹(2012)。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學習行為、家長教養方式與學業成
    就關係之研究—原漢學生的比較。佛光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宜蘭
    縣。
楊少頤、鄭如意、吳語融(2018)。國內兒少安置機構發展歷程之初探。家庭教
    育雙月刊,75,P6 – 19。
詹秀雯、張芳全(2013)。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台中教育大學學
報:教育類,28(1),49-76。
溫雲皓(2018)。臺南市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學習動機之
相關研究。台南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蔡育慧(2012)。國小新住民學童之自我概念、家長參與與學習適應對偏差行為
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
蔡玫(2014)。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明道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
潘維琴(2007)。從「貧窮線」的概念談福利國家之相關倫理議題。應用倫理研
究通訊地42,56-6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綜合分析。台北市:衛生福
利部統計處。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1772-113.html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 與生活滿意
度之關係。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85-98。
賴志成(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
    台北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協志(2013)。學生學習本位之學校效能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五/「學習態度對學
    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AER-101-24-C-1-03-07-1-17),未出版。
賴宏昇(2017)。106年桃園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桃園市政府
社會局。
蔣恩芬(1999)。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佳穎、王智弘、倪芳瑜(2008)。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歷程中工作自我效能之
    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74。
謝佩容(2010)。國中資源班學生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中縣、台中市為例。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
簡宏光(1998)。台北市國小生家庭型態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以中山國小為
    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簡嘉菱、程炳林(2013)。環境目標結構、自我決定動機與學業情緒之關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44(3),713-734。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
    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鐘培齊(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
    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二、	英文部份
Wigfield, Allan. (1994).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Volume 6, Issue 1, pp 
   49–78.
Wigfield, Allan.& Eccles, Jacquelynne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Fishbach, Ayelet. & Labroo, Aparna A. (2007).Be Better or Be Merry: How Mood 
   Affects Self-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93, No. 2, 
   158 –173
Wigfield, Allan. & Eccles, Jacquelynne S. (2000).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
   81 .doi:10.1006/ceps.1999.1015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Boudon, R. (1974).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New York: Wiley. 
Berndt, T. J., & Miller, K. E. (1990).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hiev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 319-326.
Bandura, A. (1986). Prentice-Hall series in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US: 
Prentice-Hall, Inc.
Berkeley, Bennie. (2010). Deconstructing Fou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Pupil Achievement.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Vol.2 No.8.
Schunk, Dale H. (1991).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ourna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Volume 26, Issue 3-4 ,Pages 207-231
Squires, David R. (2014). M-Learning: Implications in Learning Domain Specificities, Adaptive Learning, Feedback, Augmented Reality, and the Future of Online Learning. I-manager ’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 No. 3.
Danner, Fred W.& Lonky, Edward. (1981).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he Effects of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Child Development Vol. 52, Iss. 
3.
McClelland, David C. (1985). How Motives, Skills, and Values Determine What 
   People Do.American Psychologist.Vol. 40, No. 7, 812-825 
McClelland, David C.& Koestner, Richard. & Weinberger, Joel. (1989). How Do Self- 
   Attributed and Implicit Motives Differ?Center for Applied Social Sci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Vol.96,No.4,690-702
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Pajares, Frank.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V.43
Gardner, R.C. (1968).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Their Role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ESOL 
   Quarterly Vol. 2, Iss.
Gardner, Robert C. & Lambert, Wallace E. (1959).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13, Iss. 4.  
Corkett, J. & Hatt,B. & Benevides, T. (2011). Student and teacher self-efficacy and the connec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4(1),65–98.
Brownell, Mary. (1997).Coping with Stress in th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0, 1.
Miyamoto, Misako. (1981). Instrumental activity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1.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23, No.2, 79-87
Mulder, P. (2015). McClelland Motivation Theor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oolshero.com/psychology/theories-of-motivation/mcclelland-motivation-theory
Pintrich, Paul R. & De Groot, Elisabeth V. (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82(1) 33-40.
Ryan, R.M. & Deci, E.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87. 
Rowell, L.L. & Hong, E. (2013).Academic Motivatio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ounseling Approaches.Featured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7363978_Academic_Motivation_C
 oncepts_Strategies_and_Counseling_Approaches
Schindler, S. (2010). Assessing the Cumulative Impac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ffects on the Way from Elementary to Tertiary Education. A Simulation Study for 
   Germany. Equalsoc. Retrieved from
http://www.equalsoc.org/uploaded_files/publications/sim_schindler_2010.pdf
Tillery, M.Toure. & Fishbach, A. (2014).How to Measure Motivation: A Guide for the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ist.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8(7) · July 2014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8). National Single Parent Day: Families by 
    Presence of Own Children1 Under 18: 1950 to Pres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nsus.gov/newsroom/stories/2019/single-parent-day.html
Wigfield, Allan. & Eccles, Jacquelynne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81.
Wilkesmann, Uwe. & Fischer, Heike. & Virgillito, Alfredo. (2015). Academic motivation of students - the German ca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