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1114194200
DOI 10.6846/TKU.2011.00834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纂圖本草古籍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llustrated Ancient Pen-ts'a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Document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楊靜宜
研究生(英文) Ching-Yi Yang
學號 69702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3
論文頁數 17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哲夫
委員 - 陳仕華
委員 - 盧錦堂
委員 - 吳哲夫
關鍵字(中) 本草
本草插圖
官修本草
纂圖本草古籍
百合

關鍵字(英) Pen-ts'ao
Illustration of Pen-ts'ao
Official revised Pen-ts'ao
Ancient compilation chart herbal medicine book
Lily
Duckwee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本草之學,歷二千年之嬗遞傳承,自成一貫體系,為東方藥學之主流。本論文之撰述,主要依據歷史文獻資料作為研究進路,以首部由官方主持,醫藥學家集體編纂本草之唐代官修本草《新修本草》為起點,終至清朝《植物名實圖考》,就直接資料的各纂圖本草古籍序文,與間接資料如諸家評論、相關論著等,按發展時序分別歸納、整理、分析,以對歷代纂圖本草古籍進行研究。並觀察且交叉比對各本藥圖之同質性與相異性,以及其中創新與傳承之關係,探討各本藥圖之學術價值,期對中國古代纂圖本草重要經典作系統性解析,以獲得較具體、有系統之評述。以下茲將本論文作提剛契領的說明:
論文第一部分,藉由古代字書辭典,考究本草之定義與範圍,以揭示本文之研究主題。論文第二部分,以歷史背景為主軸,概略說明本草典籍之產生、發展、運用、繼承情形;並概述與本草關係密切之中國植物學古籍,繼而闡述本草之功用與本草圖籍之重要性。
論文第三部分,探討中國千餘年來23部重要纂圖本草古籍之演進,就史料、文獻等資料記載中,按歷史時序,分析探討各本草古籍所依附之政府推動、社會風氣、使用者需求等外部因素,全面性了解與掌握該等外部因素,以觀察其成書背景、發展源流、刊印內容等,並說明各本藥圖之因襲承傳與明發革新,整理出23部纂圖本草古籍之重點特色與學術意義,定位其在本草史上之意義,俾便對諸本草圖籍之發展脈絡有一通盤性了解。
論文第四部分,以中國本草古籍各類型藥圖之學術意義進行研究,主要分析唐朝與五代本草藥圖之特色、宋代及其以後本草藥圖之版畫藝術,與宋明兩代之設色本草藥圖等3面向,探討歷代藥圖之科學屬性與畫工繪師之藥學知識關係,期使能客觀分析各本草圖像之科學性、藝術性與學術價值。
又由於版刻墨線藥圖較能隨本草文本廣泛流傳,對本草學發展起了真正推動作用,因此論文第五部分,試舉中國纂圖本草古籍中「百合藥」與「萍藥」之藥文與版刻墨線藥圖為例,除探求藥圖之科學觀與美術觀外,亦試圖詮釋藥文與藥圖之間,不同層次之疏密關係。並藉由藥文與藥圖間之互動關係,解析纂圖本草古籍之類型,以了解本草圖籍編撰者、執政者與傳播者各自所欲傳達之目的。
英文摘要
Studying of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as undergone through two millenniums of evolving and heritage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and becomes the consistent system in place of Oriental. The pose of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history literature research as mainstream, using the first official published and written by scientists in Tang Dynasty called official revised “Hsin-hsiu pen-ts'ao” as a beginning to “Chin-wu ming-shih tu-kao” in the Mandarin Dynasty, both direct information from the ancient compilation chart herbal medicine and indirect information such as reviews of various specialists or related treatises, etc., were filed, reorganize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imeline of th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o the ancient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Hence the study observed and cross-comparison each chart of all the drugs and the relative homogeneity in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to explore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drug, the study would systematic analyzed and make reviews on thes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ereby the following is summary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is to define and scop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rom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inheritance o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lso subsequently elaborates function of herbals from Chinese botany ancient book and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chart.
The third part of the paper i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enty three most important anci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past thousand year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thes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data correlated to official promotion, the social convention, the user demand and other exterior factors from different timeline,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background of each boo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s, and published content, and explained tradition heritage, innovation, key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positioning its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se twenty-three ancient herbal medicine books.
The fourth part of the paper is continually research all types of ancien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hree time phase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bs chart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the fine xylography or woodcut print of herbal medicine chart from Song and other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bs chart in both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y, hence to explore the science of attribute and pharmacological knowledge of all dynasties medicine chart artists, and hence able to analyze the phase image of herbal medicine scientific, artistic and academic value.
Because the xylography or woodcut print was popularly in used in herbal medicine chart, which helped on Chinese medicine stud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fifth part of paper took the medicine articles and the engraving ink line drug chart of “lily drug” or “duckweed medicine” from Chinese ancient compilation chart herbal medicine book as examples to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view of medicine and art view in regards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ween chart figures and text description in depth level, furthermore analyzed different types of ancient Pen-ts'ao char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goal of the transmission of compliers, governors and disseminato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01
  第二節 研究成果現況---------------------------------------------------------------0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004
  第四節 預期成果---------------------------------------------------------------------009
第二章  本草釋義------------------------------------------------------------010
  第一節 本草之定義------------------------------------------------------------------010
  第二節 本草之範圍------------------------------------------------------------------017
第三章  中國主要本草古籍內涵及發展概述---------------------------021
  第一節  中國主要本草古籍發展概述---------------------------------------------021
  第二節  與本草關係密切之中國植物學古籍------------------------------------027
  第三節 纂圖本草古籍之功用------------------------------------------------------030
第四章  歷代主要纂圖本草古籍之探討---------------------------------035
  第一節  唐朝、五代之纂圖本草書------------------------------------------------036
  第二節  宋朝之纂圖本草書---------------------------------------------------------043
  第三節  明朝之纂圖本草書---------------------------------------------------------055
  第四節  清朝之纂圖本草書---------------------------------------------------------070
第五章  歷代本草古籍藥圖之學術意義---------------------------------075
  第一節  唐朝、五代本草藥圖特色------------------------------------------------076
  第二節  宋代及其以後本草藥圖之版畫藝術------------------------------------080
  第三節  宋、明兩代之設色本草藥圖---------------------------------------------098
第六章  本草古籍藥文與版刻墨線藥圖實例---------------------------108
  第一節  以「百合藥」為例---------------------------------------------------------109
  第二節  以「萍藥」為例------------------------------------------------------------121
  第三節  中國本草古籍藥文與版刻墨線藥圖之關係---------------------------137
第七章  結論------------------------------------------------------------------138
參考書目------------------------------------------------------------------------142
表目次
表2.1:「本」字延伸義與古文獻證例----------------------------------------------------011
表2.2:本草範圍示意表--------------------------------------------------------------------018
表3.1:中國纂圖本草古籍沿革示意表--------------------------------------------------029
表4.1:《大觀本草》版本一覽表----------------------------------------------------------049
表4.2:《政和本草》版本一覽表----------------------------------------------------------050
表4.3:《本草綱目》「一祖三系」版本一覽表-----------------------------------------066
表6.1:百合藥別名表-----------------------------------------------------------------------110
表6.2:13幅百合藥圖所掌握之原基特徵形態表-------------------------------------120
表6.3:萍藥別名表--------------------------------------------------------------------------124
附錄表1:唐顯慶4年《新修本草》撰成頒行後,唐朝發生之戰役表--------------160
附錄表2:歷代主要纂圖本草古籍著述編年一覽表----------------------------------162
附錄表3:23部纂圖本草古籍於本草史上之意義-------------------------------------163
 
圖目次
圖5.1:《圖經本草》引用《天寶單方藥圖》之水英圖、麗春草圖、紫堇圖----077
圖5.2:《圖經本草》插圖-------------------------------------------------------------------081
圖5.3:《圖經本草》4種威靈仙插圖----------------------------------------------------082
圖5.4:《圖經本草》「漏蘆」插圖--------------------------------------------------------082
圖5.5:《圖經本草》「越州虎杖」藥圖--------------------------------------------------083
圖5.6:《圖經本草》「單州菟絲子」藥圖、「椰子」藥圖----------------------------084
圖5.7:「銅砂」藥圖、「氣砂」藥圖、「鵬砂」藥圖----------------------------------084
圖5.8:《大觀本草》插圖-------------------------------------------------------------------085
圖5.9:《政和本草》之插圖----------------------------------------------------------------086
圖5.10:《政和本草》「潞州人蔘」插圖-------------------------------------------------086
圖5.11:《道藏》本《圖經衍義本草》插圖--------------------------------------------086
圖5.12:《救荒本草》插圖-----------------------------------------------------------------087
圖5.13:《大觀本草》「穀精草」藥圖----------------------------------------------------088
圖5.14:《本草綱目》金陵本「穀精草」藥圖-----------------------------------------------088
圖5.15:《本草綱目》金陵本「辟虺雷」藥圖-----------------------------------------------090
圖5.16:又名「朱砂蓮」之「辟虺雷」實際藥物圖----------------------------------090
圖5.17:《本草綱目》金陵本插圖-----------------------------------------------------------091
圖5.18:左《本草綱目》金陵本「猩猩」、「狒狒」藥圖、中錢蔚起本「猩猩」、「狒狒」藥圖、右張紹棠本「猩猩」、「狒狒」藥圖----------------------------------093
圖5.19:《本草原始》插圖-----------------------------------------------------------------094
圖5.20:《本草匯言》插圖之3種貝母藥材圖-----------------------------------------094
圖5.21:《本草備要》插圖-----------------------------------------------------------------095
圖5.22:《本草從新》插圖-----------------------------------------------------------------095
圖5.23:《植物名實圖考》卷24毒草類「鬼臼」藥圖-------------------------------097
圖5.24.1:明鈔繪本《履巉巖本草》藥圖-----------------------------------------------099
圖5.24.2:明鈔繪本《履巉巖本草》藥圖-----------------------------------------------100
圖5.25:《本草品彙精要》插圖-----------------------------------------------------------102
圖5.26:《金石昆蟲草木狀》插圖--------------------------------------------------------103
圖5.27:《食物本草》插圖-----------------------------------------------------------------105
圖5.28:《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插圖-----------------------------------------------------106
圖6.1.1:《大觀本草》「滁州百合」藥圖------------------------------------------------117
圖6.1.2:《大觀本草》「成州百合」藥圖------------------------------------------------117
圖6.1.3:《救荒本草》「百合」藥圖------------------------------------------------------117
圖6.1.4:《本草綱目》左錢蔚起本、右張紹棠本「山丹」藥圖--------------------117
圖6.1.5:《本草綱目》左錢蔚起本、右張紹棠本「卷丹」藥圖--------------------117
圖6.1.6:《植物名實圖考》「百合」藥圖------------------------------------------------117
圖6.1.7:《植物名實圖考》「山丹」藥圖------------------------------------------------117
圖6.1.8:《植物名實圖考》「卷丹」藥圖------------------------------------------------117
圖6.1.9:《植物名實圖考》「山百合」藥圖---------------------------------------------117
圖6.1.10:《植物名實圖考》「紅百合」藥圖--------------------------------------------117
圖6.1.11:《植物名實圖考》「綠百合」藥圖--------------------------------------------117
圖6.1.12:《植物名實圖考》「野百合」藥圖--------------------------------------------117
圖6.1.13《證類本草》之「百合」藥圖--------------------------------------------------118
圖6.2.1:《圖經本草》「水萍」藥圖右出自《證類本草》、左出自《大觀本草》---------------------------------------------------------------------------------------135
圖6.2.2:《本草綱目》左錢蔚起本、右張紹棠本「水萍」藥圖--------------------135
圖6.2.3:《本草綱目》左錢蔚起本、右張紹棠本「蘋」藥圖-----------------------135
圖6.2.4:《植物名實圖考》「水萍」藥圖------------------------------------------------135
圖6.2.5:《植物名實圖考》「蘋」藥圖---------------------------------------------------135
圖6.2.6:《本草備要》「浮萍」藥圖------------------------------------------------------135
 
附錄目次
  01.《新修本草》撰成頒行之後,唐朝103場戰役表--------------------------158
  02.歷代主要纂圖本草古籍簡明書目-----------------------------------------------160
  03.唐孔志約《新修本草》序--------------------------------------------------------163
  04.補注所引書傳-----------------------------------------------------------------------164
  05.《開寶重定本草》序--------------------------------------------------------------165
  06.《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卷末附刊宋《補注本草奏敕》、《圖經本草奏敕》-----------------------------------------------------------------------------166
  07.宋掌禹錫《嘉祐本草補注總敘》-----------------------------------------------167
  08.宋蘇頌《圖經本草》序-----------------------------------------------------------168
  09.林樞密《重廣補注神農本草並圖經》序--------------------------------------169
  10.宋艾晟《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序-----------------------------------------------170
  11.宋曹孝忠《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序--------------------------------171
  12.《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相關紀錄-----------------------------------171
    12-1重修本草之記----------------------------------------------------------------171
    12-2重修證類本草序-------------------------------------------------------------172
    12-3翰林學士宇文公(宇文虛中)書證類本草後-------------------------172
  13.《救荒本草》序--------------------------------------------------------------------173
    13-1明卞同《救荒本草》序----------------------------------------------------173
    13-2徐春甫《救荒本草》序----------------------------------------------------174
    13-3明李濂山西重刻版《救荒本草》序-------------------------------------174
  14.《本草品彙精要》序例-----------------------------------------------------------175
  15.王世貞《本草綱目》序-----------------------------------------------------------176
  16.清陸應穀《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序--------------------176
  17.明劉文泰〈進本草品彙精要表〉-----------------------------------------------17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列)
1.	《山海經》,見《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	十三經注疏本:《詩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20年(1815)重刊《十三經注疏‧附阮元等校勘記》,1982)。
3.	十三經注疏本:《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4.	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5.	十三經注疏本:《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6.	周.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7.	周.韓非,《韓非子》,見《四庫全書。子部》。
8.	漢.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9.	漢.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見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10.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55)。
12.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13.	漢.班固《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4.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5.	魏.吳普,《吳普本草》(尚志鈞等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6.	晉.郭璞注、邢昺疏,《十三經注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17.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臺北:台灣古籍,2005)。
18.	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1973)。
19.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見《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唐.《新修本草》,岡西為人重輯為《重輯新修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
21.	唐.《新修本草》,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選印(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22.	唐.張鷟,《朝野僉載》,見《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23.	宋.掌禹錫《嘉祐本草》,尚志鈞輯校《嘉祐本草(輯復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24.	宋.唐慎微撰、艾晟校,《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71)。
25.	宋.唐慎微撰、曹孝忠校,《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尚志鈞、劉金生校點。
26.	宋.陸佃,《埤雅》(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7.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28.	宋.李昉,《太平御覽.藥部.芝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29.	宋.沈括,《元刊夢溪筆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30.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
31.	宋.方勺,《泊宅編》,見《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
32.	宋.王介,《履巉巖本草》(明抄彩繪本)。
33.	宋.徐鍇,《說文解字繫傳通釋》,見《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4.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傳引自錢遠銘等《經史百家醫錄》(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6)。
35.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見《四部刊要.集部.楚辭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36.	明.朱橚,《救荒本草》(臺北:文興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37.	明.蘭茂,《滇南本草》,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增補(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10)。
38.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39.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張印生、韓學杰、趙慧玲校注,《明代本草名著校注《本草蒙筌》》(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40.	明.高濂,《遵生八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41.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4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錢超塵、溫長路、趙懷舟、溫武兵等重新校正為《金陵本《本草綱目》新校正》,(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43.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明萬曆40年(1612)雍丘李氏刻本。
44.	明.王磐,《野菜譜》,見《食物本草》(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1990)。
45.	明.文俶,《金石昆蟲草木狀》(明彩繪本)。
46.	明.謝肇淛,《五雜俎》,明德聚堂刻本。
47.	明.《正統道藏》洞神部靈圖類(臺北:台灣藝文印書館影印,1962)。
48.	明.倪朱謨,《本草匯言》(清順治2年刻本,1645)。
49.	明.倪朱謨,《本草匯言》(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6)
50.	明.倪朱謨,《本草匯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
51.	清.汪昂,《本草備要》(臺北:力行書局有限公司,1992)。
52.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
53.	清.吳儀洛,《本草從新》(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8)。
54.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55.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本草經典論著十人書系列(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56.	清.陳士鐸,《本草新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57.	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58.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59.	清.嚴洁、施雯、洪煒,《得配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60.	清.汪灝,《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御定廣群芳譜》(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61.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臺北:中華書局,1963)。
62.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電子書。
63.	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91,3版)。
64.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65.	清.陸以湉,《冷廬醫話》(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37)。
66.	《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電子書。
67.	張元濟纂輯:《四部叢刊》,電子書。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先後列)
1.	龍伯堅編著,《現存本草書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2.	王嘉蔭,《本草綱目的礦物史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	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4.	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
5.	耿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
6.	廣東省植物研究所《采藥知識》編寫組,《采藥知識》(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77)。
7.	沈玉成,《左傳譯文》(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8.	薛愚主編,《中國藥學史料》(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9.	福州市人民醫院校譯,《脈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0.	謝文全,《本草學總論》(臺中: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1985)。
11.	王孝濤主編,《歷代中藥炮制法匯典─古代部分》(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2.	吳哲夫,《版畫的歷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
13.	俞慎初,《中國藥學史綱》(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87)。
14.	趙素云、李文虎整理,清.劉善述著《草木便方》(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15.	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著,《歷代中藥文獻精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6.	唐明邦,《本草綱目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89)。
17.	郭藹春,《中國分省醫籍考》(天津:科技出版社,1989)。
18.	高橋長雄,《人體的地圖》(臺北:暢文出版社,1990)。
19.	陳榮福編著,《中藥藥理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1)。
20.	唐明邦,《李時珍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1.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22.	梅全喜主編,《本草綱目補正》(河北: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
23.	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24.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
25.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6.	陳新謙編著,《中華藥史紀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
27.	盧澤民編譯,《身體檢查》(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1994)。
2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
29.	王劍,《李時珍學術研究》(河北:中醫古籍出版社,1996)。
30.	朱盛山、辛年香、鍾瑞建編著,《本草綱目用藥實例傳記》(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
31.	宋天彬、胡衛國,《道教與中醫》(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32.	朱保華、徐雨華主編,《名醫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33.	容志毅,《中國煉丹術考略》(上海:三聯書局,1998)。
34.	鄭建明,《張仲景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5.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6.	葉德輝,《書林清話》,(長沙:岳麓書社,1999)。
37.	王善慶,《民間醫俗》(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8.	關培生、江潤祥編著,《本草研究入門》(沙田:香港中文大學,1999)。
39.	葉定江、張世臣,《中藥炮制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9)。
40.	謝明村編著,《方劑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99)。
41.	中國文化研究會編纂,《中國本草全書》(臺北:華夏出版社,1999)。
42.	江靜嫻編著,《臨床用方十講》(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43.	芶萃華,《醫藥雙絕─李時珍與《本草綱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44.	那琦,《本草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0)。
45.	邱德文等編,《本草綱目彩色藥圖》(上、中、下卷)共三冊(貴州:薪傳出版社,2001)。
46.	盛增秀主編,《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
47.	王孝濤、曹暉等編著,《中藥采制與炮制技術》(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8.	黃志杰等主編,《遵生八箋、茶經、飲膳正要、食物本草精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49.	錢遠銘主編,《本草綱目精要》(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0)。
50.	劉祥文,《彩色本草綱目》(臺北:立得出版社,2000)。
51.	李飛主編,《中醫歷代方論精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2.	沈映君主編,《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53.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畫通史》(臺北:學苑出版社,2000)。
54.	張拙夫,《中國本草學》(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01)。
55.	王新華,《中醫基礎理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56.	呂宗力等,《中國民間諸神》上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7.	呂宗力等,《中國民間諸神》下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8.	郝近大編注,《新編補注雷公藥性賦》(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9.	焦樹德,《用藥心得十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60.	宋峴,《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
61.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62.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
63.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64.	陳元朋,《粥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65.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
66.	彼得.芬頓著、薛絢譯,《聖境醫療》(臺北:立緒文化,2001)。
67.	龔錫麟,《天寶本草新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
68.	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69.	潘富俊,《楚辭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70.	栗山茂久,《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2002)。
71.	《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論文集》(臺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2)。
72.	趙立勛編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續錄》(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73.	張碧員、張蕙芬,《台灣野花365天》(臺北:大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74.	陸文郁,《詩草木今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
75.	潘富俊,《紅樓夢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76.	鄭金生,《藥林外史》(臺北:大東圖書,2005)。
77.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78.	鄭金生整理,《南宋珍稀本草三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9.	明.朱橚,《《救荒本草》校釋與研究》(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80.	宿白,《張彥遠和《歷代名畫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1.	鄭驍鋒,《本草春秋:中國歷史的中藥敍述》(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82.	高曉山,《本草文獻學綱要》(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83.	尚志鈞,《中國本草要籍考》(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84.	倪根金、張翠君,《救荒本草校注》(香港: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0)。
85.	黃興邦著,余波繪畫,《本草物語(手繪插圖珍藏本)》(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三、外文專著(依出版先後列)
1.	中尾万一,《本草書目の考察》(京都:京都藥學專門學校總會,1928)。
2.	白井光太郎,《中國及日本本草學之沿革及本草家傳記》(東京:岩波講座生物學,1930)。
3.	中尾萬三,《科學(本草の思潮)》(東京:岩波書店,1934)。
4.	岡西為人,《本草概說》(大阪:創元社,1976)。
5.	山田慶兒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9)。
6.	山田慶兒,《中国医学はいかにつくられたか》(東京:岩波書店,1991)。
7.	山田慶兒,《本草と夢と鍊金術と─物質的想像力の現象學》(東京:朝日新聞社,1994)。
8.	山田慶兒,《東アジアの本草と博物学の世界》(東京:思文閣出版,1995)。
9.	立木鷹志,《毒藥の博物誌》(東京:青弓社,1996)。
10.	小曾戶洋,《漢方の歷史:中國‧日本の傳統醫學》(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
11.	中村璋八、佐藤達全,《食物本草》(東京:明德出版社,2000)。
四、論文集(依出版先後列)
1.	中國醫藥會藥學史學會編,《李時珍研究論文集》(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	中國醫藥會藥學史學會編,《紀念李時珍誕辰480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
3.	《整合中醫學年刊3》(台北:整合醫學研究小組,2000)。
4.	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期(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1)。
5.	科技、醫療與社會學會主編,《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二期(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
6.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法國漢學─科技史專號》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7.	《科技、醫療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
五、相關本草綱目研究的期刊論文
1.	宋大仁,〈十六世紀偉大的醫藥學家、植物學家李時珍〉,《中華醫史雜誌》3(1953),pp. 145-148。
2.	陳存仁,〈李時珍先生的本草綱目傳入日本以後〉,《中華醫史雜誌》4(1953),pp.199-202。
3.	王吉民,〈李時珍本草綱目外文譯本談〉,《中華醫史雜誌》4(1953),pp.203-207。
4.	李濤,〈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中華醫史雜誌》3(1954),pp.168-178。
5.	劉伯涵,〈關於李時珍生卒的探索〉,《中華醫史雜誌》1(1955),pp.1-2。
6.	陳文秀,〈《本草綱目》與李朝醫書〉,《中華醫史雜誌》11:2(1981),p108。
7.	靳士英,〈《本草綱目》傳日及其影響〉,《中華醫史雜誌》11:2(1981),pp.102-105。
8.	洪貫之,〈校點本《本草綱目》讀後瑣述〉,《中華醫史雜誌》14:3(1984),pp. 159-161。
9.	李鍾文,〈李時珍對本草學整理方法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pp. 35-39。
10.	徐興鼎,〈試論李時珍對中藥用酒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14:4(1984),pp. 222-225。
11.	王敦清,〈《本草綱目》中幾種會致人死命的節肢動物〉,《中華醫史雜誌》15:2(1985),pp. 122-124。
12.	陳如泉,〈《本草綱目》醫學學術思想〉,《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pp. 42-45。
13.	李裕,〈關於李時珍的生卒年代〉,《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p 45。
14.	朱明方、王平,〈《本草綱目》對血證的貢獻〉,《中國醫史雜誌》19:3(1989),pp. 141-143。
15.	齊守正,〈《本草綱目》對口腔醫學的貢獻〉,《中國醫史雜誌》22:2(1992),pp. 84-86。
16.	尚志鈞,〈金陵版《本草綱目》引《日華子本草》誤注例〉,《中華醫史雜誌》27:1(1997),pp. 59-61。
17.	陳維廉,〈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李時珍〉,《歷史月刊》71,pp. 22-31。
18.	李學勇,〈承先啟後的《本草綱目》〉,《歷史月刊》71,pp. 32-40。
19.	李思孟,〈《本草綱目》中的真菌學知識〉,《自然科學史研究》7:2(1988),pp. 184-190。
20.	蘭毅輝,〈從《本草綱目‧釋名》看中國古代動植物命名的方法〉,《自然科學史研究》8:2(1989),pp. 166-170。
21.	雷磊、尤昭玲,〈《本草綱目》對婦科病外治療法的貢獻〉,《中醫文獻雜誌》4(2000),pp. 12-13。
22.	劉山永,〈《本草綱目》版本源流概況─兼論首刻金陵版本特點〉,《中醫文獻雜誌》1(2000),pp. 1-2。
六、相關本草研究的期刊論文
1.	李濤,〈隨唐時期我國醫學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1953年3月),pp. 14-26。
2.	洪貫之,〈證類本草與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1953年6月),pp. 100-103。
3.	細野史郎等著,〈芍藥甘草湯的研究〉,《中華醫史雜誌》2(1953年6月),pp. 109-111。
4.	渡邊幸三,〈作為配方原則的「君臣佐使」〉,《中華醫史雜誌》3(1954年9月),pp. 187-190。
5.	洪貫之,〈證類本草與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1954年6月),pp. 100-103。
6.	王筠默,〈證類本草和本草衍義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4(1954年12月),pp. 242-245。
7.	洪貫之,〈唐顯慶新修本草藥品存目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4(1954年12月),pp. 239-241。
8.	李鼎,〈孫星衍和醫藥書籍〉,《中華醫史雜誌》1(1954年3月),pp. 25-27。
9.	李濤,〈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中華醫史雜誌》2(1954年6月),pp. 86-97。
10.	張贊臣,〈我國歷代本草的編輯〉,《中華醫史雜誌》1(1955年3月),pp. 3-8。
11.	李濤,〈明代本草的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1955年3月),pp. 9-17。
12.	李鼎,〈考察本草的著述修訂和改移〉,《中華醫史雜誌》2(1955年6月),pp. 90-93。
13.	馬繼興,〈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藥典學著作─唐新修本草〉,《中華醫史雜誌》2(1955年6月),pp. 83-85。
14.	馬繼興,〈關於證類本草的一些問題的商榷〉,《中華醫史雜誌》3(1955年9月),pp. 182-185。
15.	王筠默,〈吳其濬漢植物名實圖考〉,《中華醫史雜誌》4(1955年12月),pp. 253-258。
16.	耿鑑庭,〈醫藥金石過眼錄〉,《中華醫史雜誌》4(1955年12月),pp. 285-287。
17.	余景讓,〈中國本草學起源試測─山海經與神農本草經〉,《大陸雜誌》23:5(1961年9月),pp. 135-142。
18.	魯深,〈初唐畫家王定墓誌銘〉,《文物》第8期(1965年8月)。
19.	陳鐵凡,〈唐本草考〉,《大陸雜誌》40:10(1970年5月),pp. 307-316。
20.	余巖,〈宋元以後本草藥理論概要〉,收入《醫學革命論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pp. 5-9。
21.	那琦、劉正雄,〈本草學總論之研究(2):明清兩代惟一勅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及續集之考察〉,(私立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第8期(1977年6月),pp. 621-699。
22.	鄭金生,〈《唐本草》以前本草圖〉,《中華醫史雜誌》10:2(1980年4月),pp. 82。
23.	丁志安,〈關於《本草補遺》作者龐安時〉,《中華醫史雜誌》11:4(1981年10月),pp. 220。
24.	何愛華,〈《新修本草》東傳日本考〉,《中華醫史雜誌》12:1(1982年1月),pp. 54-55。
25.	鄭金生,〈宋代本草史〉,《中華醫史雜誌》12:4(1982年10月),pp. 204-208。
26.	傅再希,〈《本草品彙精要》的評價問題〉,《江西中醫藥》(1982年2月),pp. 8-11。
27.	吳哲夫,〈中國版畫上〉,《故宮文物月刊》1:6(1983年9月),pp. 106-111。
28.	吳哲夫,〈中國版畫中〉,《故宮文物月刊》1:7(1983年10月),pp. 105-112。
29.	吳哲夫,〈中國版畫下〉,《故宮文物月刊》1:8(1983年11月),pp. 108-113。
30.	吳哲夫,〈中國版畫續篇〉,《故宮文物月刊》1:9(1983年12月),pp. 124-131。
31.	戴藩瑨,〈纂修《本草品彙精要》始末與定稿後之遭遇〉,《西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3年7月),pp. 68-77。
32.	謝宗萬,〈關於《滇南本草》內容特色的探討〉,《中華醫史雜誌》14:1(1984年1月),pp. 40-45。
33.	熊同檢,〈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藥物初探〉,《中華醫史雜誌》14:2(1984年4月),pp. 112-116。
34.	那琦,〈明代惟一敕撰本草「本草品彙精要」原本之流落海外與其藥圖之百餘年後摹寫本「金石昆蟲草木狀」之刊行價值〉,《科學史通訊》3(1984年12月),pp. 35-43。
35.	尚志鈞,〈寇宗奭和《本草衍義》〉,《中華醫史雜誌》14:3(1984年7月),pp. 146-149。
36.	宋知行,〈中醫血肉有情藥的發展研究〉,《中華醫史雜誌》14:4(1984年10月),pp. 218-221。
37.	吳哲夫,〈本院珍藏醫藥圖書〉,《故宮文物月刊》2:6(1984年9月),pp. 90-93。
38.	羅桂環,〈《救荒本草》在日本的傳播〉,《中華醫史雜誌》15:1(1985年1月),pp. 60-62。
39.	尚志鈞,〈《名醫別錄》作者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15:2(1985年4月),pp. 112-116。
40.	杜曉陽,〈中藥醫學與醫學地理學〉,《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35-139。
41.	孫啟明,〈《華陀神醫祕傳》所謂神方析源〉,《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73-175。
42.	羅桂環,〈朱橚和他的《就荒本草》〉,《自然科學史研究》4:2(1985年),pp. 189-194。
43.	王育學,〈《山海經》醫藥記載〉,《中華醫史雜誌》15:3(1985年7月),pp. 192-193。
44.	藍醒生,〈藏文《甘珠爾‧丹珠爾》“醫方明”和《四部醫書》的傳入蒙古及其蒙醫術的反映〉,《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年10月),pp. 233-235。
45.	李經緯、傅芳,〈隋唐時期中外醫藥之交流〉,《中華醫史雜誌》15:4(1985年10月),pp. 236-242。
46.	吳哲夫,〈名醫李時珍及其本草〉,《故宮文物月刊》3:3(1985年6月),pp. 122-127。
47.	宋之琪、程之范,〈藥理學的發展〉,《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年1月),pp. 44-49。
48.	孫漙泉,〈試論《新修本草》對唐代以前藥物學的整理〉,《中華醫史雜誌》16:1(1986年1月),pp. 63-65。
49.	潘金陵,〈我國春秋以前及春秋時期的預防醫學史料〉,《中華醫史雜誌》16:2(1986年4月),pp. 108-111。
50.	李經緯、傅芳,〈《四部醫典》之創傷外科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6:2(1986年4月),pp. 119-123。
51.	盛紅,〈汪宏所稱“嘉祐本”《神農本草經》的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6:3(1986年7月),pp. 172-176。
52.	梁茂新,〈論《吳普本草》在本草學發展史中的地位〉,《中華醫史雜誌》16:3(1986年7月),pp. 177-182。
53.	李永謙,〈我國現存最草的石刻古方─龍門藥方〉,《中華醫史雜誌》16:4(1986年10月),pp. 222-224。
54.	劉昌芝,〈《本草圖經》中的生物學知識〉,《自然科學史研究》5:2(1986年),pp. 154-158。
55.	鄭金生,〈李中立及其《本草原始》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年1月),pp. 32-34。
56.	尚志鈞,〈《海南本草》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1(1987年1月),pp. 35-37。
57.	高曉山,〈《回回藥方》考略〉,《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65-67。
58.	梁茂新,〈“《本草經》佚文”取捨當議〉,《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68-70。
59.	任旭,〈《小品方》殘卷簡介〉,《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71-73。
60.	宋子然,〈華陀“麻沸散”古讀“麻痺散”考〉,《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76-78。
61.	孫啟明,〈《本經》女菀與《唐本草》女萎質疑〉,《中華醫史雜誌》17:2(1987年4月),pp. 94。
62.	孟乃昌,〈沈括和李時珍對“秋石”的理論闡釋〉,《中華醫史雜誌》17:3(1987年7月),pp. 187-189。
63.	張興乾,〈藏醫藥的發展概況〉,《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21-224。 
64.	郝近大,〈對煙草傳入及藥用歷史的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25-228。
65.	崔秀漢,〈《鄉藥集成方》及其引書考〉,《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p. 234-240。
66.	尚志鈞,〈《吳普本草》成書年代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7:4(1987年10月),p 241。
67.	譚學林,〈苗族醫學發展概要〉,《中華醫史雜誌》18:1(1988年1月),pp. 33-35。
68.	孫其斌、茍延德,〈《五十二病方》的按摩醫學〉,《中華醫史雜誌》18:1(1988年1月),pp. 56-57。
69.	尚志鈞,〈敦煌本《本草經集注序錄》和《證類本草》引陶隱居序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8:2(1988年4月),pp. 124-126。
70.	羅桂環,〈《圖經本草》的藥用植物學成就〉,《中華醫史雜誌》18:3(1988年7月),pp. 167-171。
71.	趙匡華、曾敬民、郭保章,〈中國古代煉丹術及醫葯學中的氧化汞〉,《自然科學史研究》7:4(1988年),pp. 356-366。
72.	鄭金生,〈宋代政府對醫藥發展所起的作用〉,《中華醫史雜誌》18:4(1988年10月),pp. 200-206。
73.	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研究概述〉,《中醫藥學報》第3卷,(1988年5月),pp. 53-55。
74.	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版本及其源流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29-134。
75.	鄭金生,〈中國古代彩繪藥圖小史〉,《浙江中醫雜誌》(1989年9月號),pp. 422-424。
76.	王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著作考辨〉,《中華醫史雜誌》19:1(1989年1月),pp. 25-27。
77.	蘇瑩輝,〈論﹝食療本草﹞在中國醫藥學上的貢獻〉,《故宮文物月刊》8:7(1990年10月),pp. 92-96。
78.	宋之琪、王廣生,〈地膽、斑螫在我國古代的醫療應用及其考證〉,《中華醫史雜誌》19:2(1990年4月),pp. 107-110。
79.	孫啟明,〈《五十二病方》醫方流長選探〉,《中華醫史雜誌》19:2(1989年4月),pp. 121-124。
80.	尚志鈞,〈論《吳普本草》和《本草經集注》之關係〉,《中華醫史雜誌》19:2(1989年4月),pp. 125-127。
81.	曹暉等,〈《本草品匯精要》版本及其源流考察〉,《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29-134。
82.	李良松,〈《太平御覽》中的醫藥學內容概論〉,《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35-140。
83.	鍾贛生,〈宋金元時期藥性理論主要成就初探〉,《中華醫史雜誌》19:3(1989年7月),pp. 163-169。
84.	曹暉,〈《本草品彙精要》流傳海外考〉,《浙江中醫雜誌》,(1990年7月號),pp. 315-317。
85.	李經緯,〈北宋皇帝與醫學〉,《中國科技史料》10:3(1989年9月),pp. 3-20。pdf全文下載http://www.6lib.com/view_46BD75542157684795.html
86.	徐利圖,〈葡萄考〉,《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年7月),pp. 178-179。
87.	齊云,〈《新修本草》載藥數考〉,《中華醫史雜誌》20:3(1990年7月),pp. 187-189。
88.	林蔚文,〈古越人醫藥衛生略論〉,《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29-232。
89.	尚志鈞,〈《開寶本草》研探〉,《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36-239。
90.	陳修源,〈《本草綱目拾遺》成書考〉,《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0-241。
91.	洪貫之,〈《新修本草》藥品總數分歧之由來〉,《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2-243。
92.	林娜、高曉山,〈“七情表”再校〉,《中華醫史雜誌》20:4(1990年10月),pp. 244-246。
93.	杜石然,〈歷史上的中藥在國外〉,《自然科學史研究》9:1(1990年),pp. 78-90。
94.	馬丙祥,〈祖國醫學“嬰病調母”療法探源〉,《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14-16。
95.	王家葵,〈《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新證〉,《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56-59。
96.	樂崇熙,〈瓜萎與天花粉的本草考證〉,《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46-51。
97.	賈志宏等著,〈從避諱談龍門石窟藥方的刻制年代〉,《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60-61。
98.	陽太,〈醫籍名義三題〉,《中華醫史雜誌》21:1(1991年1月),pp. 62-63。
99.	王冀青,〈敦煌唐人寫本《備急單驗藥方卷》在英國首次發現〉,《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1-75。
100.	尚志鈞,〈《法古錄》評議〉,《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6-78。
101.	嚴健民,〈《五十二病方》“巢者”考釋〉,《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79-80。
102.	林森榮,〈川貝母始載本草文獻〉,《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81-82。
103.	李珍,〈溫州藥用植物“百草園”始末記〉,《中華醫史雜誌》21:2(1991年4月),pp. 102-103。
104.	孫啟明,〈李時珍對《證類本草》蛤蟆條的綜合治理〉,《中華醫史雜誌》21:3(1991年7月),pp. 150-152。
105.	刑哲斌,〈張仲景對防治醫源性疾病的貢獻〉,《中華醫史雜誌》21:3(1991年7月),pp. 153-156。
106.	蘇漢良,〈試論漢狀醫藥交流〉,《中華醫史雜誌》21:4(1991年10月),pp. 225-227。
107.	王安邦,〈冬葵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1:4(1991年10月),pp. 244-246。
108.	林乾良,〈古今養生方概述〉,《中華醫史雜誌》22:1(1992年1月),pp. 26-29。
109.	廖育群,〈陶弘景本草著作中諸問題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2:2(1992年4月),pp. 74-79。
110.	歐陽新燕,〈徐之才《藥對》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年7月),pp. 137-139。
111.	孫啟明,〈陳藏器創“十劑”證據二則〉,《中華醫史雜誌》22:3(1992年7月),pp. 140-141。
112.	黃可泰,〈陳藏器《本草拾遺》及其博物學價值〉,《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22-223。
113.	譚真,〈試論敦煌醫學價值〉,《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24-231。
114.	黃素英、劉曉莊,〈明代醫學發展得失談〉,《中華醫史雜誌》22:4(1992年10月),pp. 248-250。
115.	曹暉、謝宗萬、章國鎮,〈《本草品彙精要》內容特色考察〉,《基層中藥雜誌》7:4(1993年),pp. 1-4。《基層中藥雜誌》現名為《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
116.	劉昌芝,〈《本草圖經》中貝類與魚類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1(1993年),pp. 53-57。
117.	王玉麟,〈本草名物訓詁史概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6:6(1993年11月),pp. 2-5。
118.	田育誠,〈試論中國古代藥酒〉,《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30-32。
119.	莫蓮英、何最武,〈瑤族醫藥的特點及傳錄方式〉,《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52-54。
120.	梁茂新等,〈《神農本草經》成書年代的計量分析〉,《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60-63。
121.	尚志鈞,〈現行單行本《神農本草經》文是陶弘景整理的〉,《中華醫史雜誌》23:1(1993年1月),pp. 64。
122.	尚志鈞等著,〈中藥菊花的本草考證〉,《中華醫史雜誌》23:2(1993年4月),pp. 114-117。
123.	伊尼岩,〈內蒙古藥材資料開發史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3:2(1993年4月),pp. 118-121。
124.	鄭金生,〈《天寶單方藥圖》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58-161。
125.	齊云,〈《本經》藥物“采造時月”佚文考〉,《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62-164。
126.	林麗梅等著,〈《蒙古祕史》中的醫學史料〉,《中華醫史雜誌》23:3(1993年7月),pp. 177-180。
127.	萬金榮,〈《本草綱目拾遺》所引本草類文獻及其特點〉,《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54。
128.	邵殿文,〈藥方洞石刻藥方考〉,《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42-249。
129.	尚元藕,〈評《陶弘景本草著作中諸問題的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3:4(1993年10月),pp. 236-241。
130.	趙宇明、劉海波、劉掌印,〈《居延漢簡甲乙編》中醫藥史料〉,《中華醫史雜誌》24:3(1994年7月),pp. 163-171。
131.	萬芳、鍾贛生,〈《證類本草》毒藥粗論〉,《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7:1(1994年3月),pp. 19-22。
132.	劉大培,〈尚志鈞輯《新修本草》特色評述〉,《中華醫史雜誌》24:3(1994年7月),pp. 191-192。
133.	萬芳、鍾贛生等著,〈酒病與解酒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4:4(1994年10月),pp. 203-206。
134.	王家葵、孫啟明,〈黃奭輯《本草經》增補23條佚文匯考〉,《中華醫史雜誌》24:4(1994年10月),pp. 238-239。
135.	尚志鈞、劉曉龍,〈貝母藥用歷史及品種考察〉,《中華醫史雜誌》25:1(1995年1月),pp. 38-42。
136.	尚志鈞、劉大培,〈張存惠重修《政和本草》所題己酉年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5:2(1995年4月),pp. 94。
137.	龔純,〈毒物在我國古代軍事上的應用〉,《中華醫史雜誌》25:4(1995年10月),pp. 216-218。
138.	漆浩,〈試論《飲膳正要》的食療學成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8:5(1995年9月),pp. 28-29
139.	王家葵,〈煉丹家本草《丹房鏡源》考略〉,《中華醫史雜誌》26:1(1996年1月),pp. 56-59。
140.	張宗棟,〈蒙汗藥初探〉,《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84-86。
141.	程軍,〈《本草經籍注》原名、卷數考〉,《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106-108。
142.	何愛華,〈評勞費爾博士《中國伊朗編》有關中國醫藥的幾個問題〉,《中華醫史雜誌》26:2(1996年4月),pp. 120-126。
143.	馬濟斌,〈一份與藥物產地有關的珍貴歷史資料〉,《中華醫史雜誌》26:3(1996),pp. 146。
144.	張顯成,〈馬王堆醫書藥名“汾菌”試考〉,《中華醫史雜誌》26:4(1996年10月),pp.204。
145.	牛德錄,〈醫藥奇文《錢本草》〉,《中華醫史雜誌》27:4(1997年10月),pp. 200。
146.	萬方,〈“蒙汗藥”音義一解〉,《中華醫史雜誌》27:4(1997年10月),pp. 228-230。
147.	黨毅、肖培根,〈《飲膳正要》對開發現代保健食品的貢獻及啟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1:3(1998年5月),pp. 9-10
148.	尚志鈞,〈吳普所引神農藥性與《證類》“本經藥”索引神農藥性同異考〉,《中華醫史雜誌》28:3(1998年7月),pp. 161-164。
149.	孟繁洁、于虹,〈蟲類藥應用源流談〉,《中華醫史雜誌》28:4(1998年10月),pp. 216-217。
150.	趙普干、劉曉平,〈莨菪類成分藥物臨床應用發展簡史〉,《中華醫史雜誌》29:1(1999年1月),pp. 46-47。
151.	姜大成,〈《本草圖經》與現代中藥鑑定學的淵源〉,《中華醫史雜誌》29:2(1999年4月),pp. 85-87。
152.	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書名出現時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35-138。
153.	胡濱,〈明清時期中醫藥文獻述評〉,《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41-144。
154.	談宇文,〈《五十二病方》蛇傷方藥簡析〉,《中華醫史雜誌》29:4(1999年10月),pp. 227-229。
155.	周益新、張芙蓉,〈五石散之治療作用及毒副作用當議〉,《中華醫史雜誌》29:4(1999年10月),pp. 230-232。
156.	尚志鈞,〈《神農本草經》書名出現時代的討論〉,《中華醫史雜誌》29:3(1999年7月),pp. 135-138。
157.	張鶴琴,〈日本的本草學〉,《東方雜誌》21:3(1924年2月),pp. 44-46。
158.	蔡璧名,〈重審陰陽五行理論:以本草學的認識方法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12(2000年5月),pp. 1-80。
159.	胡之璧,〈評《中華本草》〉,《中國中藥雜誌》25:12(2000年12月),pp. 760-762。
160.	孫啟明,〈三幅唐《天寶單方藥圖》考訂〉,《中藥材》,(2002年10月),pp. 25。
161.	鄭金生,〈明代畫家彩色本草插圖研究〉,《新史學》14:4(2003年12月),pp. 68。
162.	徐樹楠、李慶升、劉海麗,〈《本草蒙筌》的學術特色探討〉,《浙江中醫雜誌》(2004年2月號),pp. 37-3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