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0922464000
DOI 10.6846/TKU.2009.00857
論文名稱(中文) 網路與運動休閒社群未來之研究:以大型重機團體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of Internet and Sport Leisure Groups-A case study of Heavy Motorcycles Group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2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李泰叡
研究生(英文) Tai-Jui Lee
學號 69670008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09-06-13
論文頁數 11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紀舜傑(jishunji@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建甫(chien-fu@mail.tku.edu.tw)
委員 - 周桂田(ktchou@ntu.edu.tw)
關鍵字(中) 休閒
網路
網絡

重機旅遊
關鍵字(英) Leisure
Internet
Network
Geek
Tourism of Heavy Motorcycl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人類科技與文明的進步,人類越來越重視所謂的休閒生活,也因此創造出了許多新的休閒活動,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進而開放了大型重機進口,台灣合法的重機休閒正式上路,那對大型重機而言,本身便是只是一個交通工具而已,究竟台灣的重車迷從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中得到了哪些樂趣?又是為何一個新興的休閒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招集各路人馬,上街頭遊行抗議向政府訴求相關不平等之法規?

    此外,目前「宅」現象當道,許多人的休閒生活習慣皆以改變,喜歡待在家裡上網,那對於重機團體而言也不例外,台灣第一大的重機網路社群-MotoCity重車論壇,總是有一堆人無時無刻24小時的在上面活動。本研究有鑑於此,便以休閒與網路為主題,透過相關旅遊理論的以及網路的種種特性的探討,試圖藉由質化研究方式來解析重機休閒文化與網路對於此休閒活動的影響與關係,並於文末提出個人的看法並利用未來學方法情節建構出四個可能的未來圖像:(一)火熱加速的重機休閒;(二)萬事皆備止欠東風;(三)單調的交通工具;(四)高度危險的次文化。
英文摘要
Wit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 People think highly of their leisure time than before; therefore, people nowadays create a lot of new leisure activities. Furthermore, because of getting into WTO, Taiwan government started to allow people import huge heavy motorcycles into Taiwan from 2002, after this change having a huge heavy motorcycle has been legal. Hence the issue which related to huge heavy motorcycle gradually be attended to the researcher like “what fun people can get from the huge heavy motorcycle?” and “what magic power the huge heavy motorcycle has can gather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 to protest against unfair legislations together on the street?”.

    In addition, it is “geek” generation today.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staying in home now, people prefer surfing in the internet at home. Take the biggest huge heavy motorcycle forum for example. It is easy to find a huge amount of people on it even at midnight. In this research, we name leisure time and internet to be the topic subjects; through studying related travel theory and lots of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I try to analyze the affe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ge heavy motorcycle culture and internet and leisure activities by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end of this research, we provide our own opinion to the subject and construct four possible future pictures by futures studies. The four possible future pictures: 1). Blooming huge heavy motorcycle activities. 2). All the stuffs are ready yet one thing not. 3). Dull transportation. 4). High-risky subcul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2
第三節	MotoCity重車論壇版面介紹	51
第三章	重機休閒文化建構	60
第一節	重機出遊之樂	60
第二節	複合式的休閒	68
第三節	重機凝聚力與愛心	74
第四章	重機網路社群文化	80
第一節	重機網路社群的妙用	80
第二節	網路社群成功之因素	88
第三節	未來情節建構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一節	新型態的休閒生活方式	104
第二節	網路與休閒的關係	10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7
參考書目	109


圖表目錄
圖1:2002~2007 年台灣地區上網人數比較………………………………………3
圖2:重車論壇網站瀏覽結構分析………………………………………………… 6
圖3:2005 年台灣網路使用概況 …………………………………………………21
圖4:2006 年台灣網路使用概況..............................................................................21
圖5:寬頻網路族群之光纖上網應用服務需求分析...............................................22
圖6:多種可能未來的關係圖...................................................................................44
圖7:研究流程...........................................................................................................50
圖8:重機討論區版陎1 ...........................................................................................51
圖9:重機討論區版陎2………………………………………………………………………………………..52
圖10:車友討論區版陎1...........................................................................................54
圖11:車友討論區版陎2..........................................................................................55
圖12:商務討論區版陎1..........................................................................................57
圖13:商務車討論版陎2..........................................................................................58
圖14:四種可能的未來..............................................................................................99
表1:受訪者資料1 ...................................................................................................46
表2:受訪者資料2 ...................................................................................................47
參考文獻
丁上發、李國光、白榮吉,1999。〈企業知識管理建構模式之探討〉。《科技管理        研討會論文集》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出版。

王智宏,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偉琴,2005。《以台北市上班族自由時間管理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2008。人行道高於住家,被批宅男設計。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8日,檢自:http://n.yam.com/tlt/society/200808/20080829424923.html

野村總合研究所-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2006。《瞄準御宅族》。江裕真譯。台北:商周出版。

紐曼(W. Lawrence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鮑曼(Zygmunt Bauman),2002。《社會學動動腦》。朱道凱譯。台北:群學出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新工時制度》。台北:行政院。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1日,檢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33601c

高田公理,1990。《遊戲化社會》。李永清譯。台北:遠流出版。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 -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

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巫國豪、程致剛、顏向瑜,2008。〈創用CC-談網路社會中的共享運動〉。《資訊社會研究》,14,1-68。
史托柯福斯基(Patricia A. Stokowski),1996。《休閒社會學》。吳英偉、陳慧玲譯。台北:五南出版

林一真,1995。〈休閒輔導模式與休閒輔導實務〉。《學生輔導》,39,31。

林一真,1992。〈休閒輔導〉。《學生輔導通訊》,21,4-13。

林山田,1996。《刑法各罪論》,台大法學院。

林東泰,1992。〈休閒覺知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教育期刊》,21,59-144。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

Philip Lee Ralph,Robert E. Lerner,Standish Meacham,Edward McNall Bruns,2003。《世界文明史-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及其後果》。林姿君譯。台北:五南出版。

邱明宗,2006 。《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台中市大坑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冠中、郭美懿,2000。《E-businesses時代風潮》。台北:博碩出版。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Gene Bammel,Lei Lane Burrus-Bammel,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桂冠出版。

洪煌佳,2001。《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朋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出版。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7。2007年台灣網路使用狀況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4日,檢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96305a.doc

陳文長、張耿介,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陳佳君,2006。〈工作壓力與休閒生活的均衡-以教師生涯為例〉。《諮商與輔導》,252,52-56。

陳坤波、李明濱,2004。〈網路成癮也是病?〉。《健康世界》,221,6-11。

陳建甫,1999。〈未來學基本原則與定義〉。《社會未來學》,台北:華泰出版。

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陳國華,1999。〈未來研究的預測與研究方法〉。《社會未來學》,台北:華泰。

陳瑞貴、林志鴻,1999。《未來學》。台北:華泰出版。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義雄,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台北:師大書苑出版。

托佛勒(Alvin Toffler),1994。《第三波》。黃明堅譯。台北:時報出版。

黃美照,2008。〈網路犯罪的特徵與類型〉。《諮商與輔導》,268,2-5。

黃俊彥,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127-138

黃鴻珠,1991。〈Internet資源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8,118。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2004。《等待週末:周秀二日的起源與意義》。

梁永安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梁實秋,1990。《遠東英漢大辭典》。台北:遠東出版。

梁德馨,2008。《97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委託研究)。台北: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4日,檢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0804c.pdf

加藤秀俊,1989。《餘暇社會學》。彭德中譯。台北:遠流出版。

教育部,2007。網際網路Internet簡介。上網日期:2008年11月2日,檢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725

華視新聞,2008。宅小孩世代,6成愛窩在家上網。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7日,檢自: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1716667&isMediaArticle=true

葉人豪,2008。《生態工作假期的建構、展演與實踐-以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智魁,1994。〈莊子的逍遙之道—道家的休閒智慧〉。《戶外遊憩研究》,16(3),1-22。

張建邦,1984。《預見為來-未來研究的基礎理論》。台北:淡江大學。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5。台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
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503_2.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6。台灣地區網路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
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611_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4。Lifestyle網路生活型態大調查。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4日,檢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lifestyle/lifestyle_10_04.html

資策會FIND,2008。寬頻網路族群之光纖上網應用服務需求分析。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7日,檢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01

誠品好讀編輯小組,2007。〈御宅力量大 OTAKU GoGoGo!!!〉。《誠品好讀》,81,26-27。

誠品好讀編輯小組,2007。〈宅問宅答.NO!你搞錯了!─御宅十大冤案〉。《誠品好讀》,81,28-31。

佛里曼(Thomas Friedman),2007。《世界是平的》。楊振寧、潘勛譯。台北:雅言文化出版。

楊怡寧,2007。《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探索休閒多樣性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宏志,2007。〈詹宏志解讀web3.0〉。《時報周刊》,1525。上網日期:2008年11月3日,檢自:   http://magazine.sina.com.tw/chinatimesweekly/1525/2007-05-15/ba33610.shtml

張隆憲,2002。《國際企業員工工作步調與休閒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萬隆水、梁瑞文,2007。〈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95-317。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出版。

蔡俊傑、羅鴻仁,2008。〈休閒阻礙對高中生健康狀況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之研究》,3(1),15-23。

劉威麟,2007。《Sweet Spot:一夕爆紅網路效應》。台北:寶瓶文化出版。

謝天助,2003。《休閒導論》。台北:歐語出版。

謝妙吟,2006。《休閒教育之休閒知覺自由與生活滿意關係之探討-以台南市民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出版。

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1999。《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薛絢譯。台北:商務出版。

顏妙桂 ,1998。〈現代公民的休閒生活教育-論學校休閒教育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21-36。

聯合報導,2008。宅男追正妹,勝算有多高?。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8日,檢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04/72/r8d4.html

Bauer,H.H.,Grether,M.,and Leach,M., 2002.Building Customer Relations over the Interne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31(2),155-163.

Baym, N. K.,1994.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Cybersociety: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Professi.

Bucher,C.A.,Shivers,J.S.&Bucher,R.D,1984.Recreation for Today’s Soiety.(2nd).NJ:Prentice-Hall.

Carla,M.,Meneghello,S.,&Minghetti,V.,2004.From’’Predatory’’to’’Experience’’Tourism:Estimating Tourist Fruition for a Greenway.In Weiermair,K&Mathies,C(Ed.),The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Shaping the Future(Chap.18).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Carlson,R.E.,et al.1979.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3rd ). 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ook, Karen S.,2005. Networks, Norms and Trus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ocial Capital.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8(1),4-14.

Dellaert,B.,Haubl,G.,2004.Electronic Travel Recommendation Agents and Tourist Choice.In Weiermair,K&Mathies,C(Ed.),The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Shaping the Future(Chap.21).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Dumazedier,J.,1974.Socialogy of Leisure.NY:Prentice-Hall.

Eckstein,C.E.,1983. Communication networks of visitors to recreation locations along the Great Lakes: implications for increasing tourism. MS thesi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Edensor, Tim. 1998. Tourists at the Taj. London: Routledge,105-148.


Godbey,G.,1999. 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A: Venture Publishing. 

Graham T. T. Molitor, 2003. Power to Change the World: The Art of Forecasting .World Future Society Publishing. 
Inayatullah, S.,2002. Question The Future: Methods And Tools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y Transformation.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Lesser, E. L.,2000.Leveraging social capital in organizations, in Lesser ,E.L.(Eds),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1-16.

Matos,R.,2004.Can Slow Tourism Bring New Life to Alpine Regions?.In Weiermair,K&Mathies,C(Ed.),The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Shaping the Future(Chap.6).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

Muphy,J.,1974.Conceps of Leisure: Philosophyical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Parker, S.,1971.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 Praeger.

Prakash,A., 1996.The Internet as a Global Strategic IS Tool.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13(3),45-49.

Preece, J.,2000. Online Communities. Designing Usability . Supporting Sociability , Chichester, England:John Wiley and Sons.

Rheingold, H., 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MA: Addison-Wesley.

Robert,K., 1983.Youth and Leisure. London:allen and Unwin.

Roberts, Teresa L.,1998.Are Newsgroups Virtual Communities?. In: Karat, Clare-Marie, Lund, Arnold, Coutaz, Joelle and Karat, Joh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HI 98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onference April 18-23, 1998, Los Angeles, California. pp. 360-367. 

Roper Organization, 1990 .Roper reports, 90-10.NY: Roper Starch Worldwide.

Stokowski, P. A.,1988. A revised sociology of leisur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structures of leisure behavi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