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0823294200
DOI 10.6846/TKU.2008.00785
論文名稱(中文) 明刊《西廂記》戲曲版刻插圖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Illustrations in Woodcut Printed ”Xi Xiang Ji ”Chinese Opera in Mi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Document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惠珍
研究生(英文) Hui-Chen Lin
學號 69228010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03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仕華
委員 - 陳仕華
委員 - 周彥文
委員 - 蔡孟珍
關鍵字(中) 西廂記
版畫
閔齊伋
圖像學
戲曲文獻
出版文化
關鍵字(英) Xi Xiang Ji
Woodcut Prints
Chi-gi Ming
Lconology
Literature of Chinese opera
Print Cul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西廂記》是在唐人元稹傳奇小說《會真記》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戲曲家不斷的改編、創作而成,直到元代,王實甫重新加工、豐富並提煉了崔張故事原有的內容,完成了《西廂記》這齣以愛情為主軸的戲曲。之後的數百年間,《西廂記》在舞台上長演不衰,文本刊刻風行不絕。本論文以明代刊刻的《西廂記》戲曲版畫為研究對象,討論戲曲版畫的圖像與戲曲表演、戲曲文學間的關係。
本論文希望能透過多部的《西廂記》插圖分析比較,就下面幾個方向作深入的研究:
一、繪製《西廂記》插圖的因素及社會背景
    現存的明代戲曲版畫數量之多所反映的現象,筆者所關注的是:一、明代戲曲的興盛影響了刻書坊的出版方向。二、出版業的欣欣向榮使得書坊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各家書坊開始嘗試設計不同形製的版畫,以贏得讀者的青睞。筆者欲探討社會、戲曲、出版三者之間的關聯為何?三者之間是否互相影響?
二、對於現存的《西廂記》版畫進行有系統的整理
    《西廂記》插圖版畫橫跨時間的寬度之大,風格樣式之多,幾乎涵蓋了古版畫的各個流派。筆者將能見的《西廂記》版畫依時代進行分類,並加以分析探討,希望能比較出不同插圖版本的差異性,並突顯出各種版本的獨特性。
三、以不同的方式來詮釋圖像的意涵
    筆者在眾多的《西廂記》插圖中,選擇了閔齊伋繪刻的《西廂記》彩圖進行圖像詮釋,這二十一幅彩圖可說是中國版畫史上的巔峰之作,無論是印刷、刻工、構圖、色彩,都可說是前所未見的上乘之作,本論文欲以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sky)圖像學的方法,來解讀每一幅插圖與戲文的關聯,企圖能從圖像中發掘出這套版畫更為深刻的意涵及價值。
四、深入地探討戲曲版畫與戲曲演出的關係
    戲曲版畫絕不能獨立於戲曲之外來處理看待,雖然無法直接證明版畫的構圖是舞台表演的真實再現,但兩者互為影響仍是可從圖像中找出蛛絲馬跡,本論文將嘗試從《西廂記》版畫中找出舞台演出的痕跡,並從而探討圖像與戲曲搬演兩者間的關聯,希望能對戲曲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角度。
過去對於戲曲版畫的研究仍是停留在收集、整理的階段,或是將其視為藝術品,從藝術鑑賞的角度來剖析它。本研究嘗試將明刊《西廂記》版畫插圖置於文獻出版的框架之下,進行圖像研究中第三層次-圖像學的解釋,從多元的角度去審視明刊《西廂記》版畫插圖。最後,再剖析明代的戲曲發展對於《西廂記》版畫繪製的影響,並進而探討文本、版畫、演出三者間的交流。冀望透過上述的研究歷程,深入了解明刊《西廂記》版畫插圖的文化意涵與價值,藉以呈顯戲曲版畫插圖在中國版畫史與出版史上的關鍵地位。
英文摘要
”Xi Xiang Ji ”is the composition based on the legendary novel”Huei Chen Ji” by Chen Yuan in Tang Dynasty.After being modified by number of compositors, Shi-Fu Wang in Yuan Dynasty re-contractured, fertilized and finally turned the story out to be ”Xi Xiang Ji ”, a love story musical.Hundreds years after, ”Xi Xiang Ji ” was being played constantly on the stage, and printed copies were also published continually.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 of Chinese Opera in Woodcut Prints, Chinese Opera performing and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Xi Xiang Ji ”Chinese Opera in Woodcut Prints in Ming Dynasty.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the below point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illustrations from different copies of ”Xi Xiang Ji ”:
The causes of making artwork of ”Xi Xiang Ji ”and background.
    The phenomena appeared due to the existing numbers of Chinese Opera in Woodcut Prints during Ming Dynasty. What the author cares are: 
1.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Opera in Ming Dynasty affected the publishing direction of  publishing firm.
2. The hard competition of publishing business would push publishers to design different woodcut prints to attract readers.Wha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ety, Chinese Opera and publishers? Did they affect each other?
 To classify the existing woodcut prints of ”Xi Xiang Ji ”systematically.
    There are many types and styles of woodcut prints of ”Xi Xiang Ji ”during the hundreds of years, which almost covered all the branches of ancient woodcut prints.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available woodcut prints of ”Xi Xiang Ji ” regarding to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analyze them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ich may indicate the uniqueness of each version.
To disclose the meanings of images through different ways.
    Among all the illustrations of ”Xi Xiang Ji ”, Chi-gi Ming’s 21 color paintings were chosen to decode the meaning of image. The paintings with outstanding printing, carving, composing and coloring work were on the peak of Chinese woodcut prints history.  The thesis would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painting and script by iconology from Erwin Panosk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eper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m.
To deepl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cut Prints and Chinese Opera performing.
    Woodcut Prints is never independent from Chinese Opera. Although we can not directly prove the composing of woodcut prints is the re-appearing of stage performing, but the influence between each other can still be tracked through some clues from the images. The thesis would try to point out the footprints of stage performing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s and Chinese Opera performing, which may hopefully offer a new angle for Chinese Opera studying.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f woodcut Prints stayed in collecting and sorting stage, or people only took them as an art which was analyzed from art appreciating.The research  tries to put the woodcut prints of ”Xi Xiang Ji ” in Ming Dynasty under the frame of document publishing to go through the third level of image studying- the explanation of iconology and check the illustrations of  ”Xi Xiang Ji ”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Finally,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Opera development in Ming Dynasty to woodcut prints making of ”Xi Xiang Ji ” and discus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inting copies, woodcut prints and performing. Hope the culture meaning and value of illustrations from ”Xi Xiang Ji ” can be deeply understood in order to indicate the key position of illustrations in Chinese woodcut prints and publishing history though the above stud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明代《西廂記》戲曲版畫研究之價值……………………………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四節	預期研究成果…………………………………………………………8

第二章 明代戲曲版畫形成的時代背景……………………………………………11
第一節	明代社會文化與戲曲版畫讀者分析………………………………11
一、	重商風氣與市民興起………………………………………………11
二、	書籍出版與文化消費………………………………………………15
第二節	明代出版事業與戲曲版畫刊行概況………………………………17
    一、民間出版業的興盛…………………………………………………17
        二、戲曲版畫主要刊行據點與特色……………………………………21
第三節	戲曲版畫專業化與文人化…………………………………………30
    一、刻工與畫工的專業化………………………………………………31
    二、文人雅士品味的滲透………………………………………………33

第三章 明代《西廂記》現存版畫插圖之版本概述………………………………36
第一節	明萬曆以前的《西廂記》版畫插圖概述……………………………36
        一、元末明初刻《新編校正西廂記》……………………………………36
        二、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金臺岳家書坊刻《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詮釋西廂記》……………………………………………………37
        三、嘉靖三十二年(1553)福建書林詹氏進賢堂刻《新刊摘匯奇妙戲式全家錦囊北西廂》……………………………………………………40
        四、隆慶三年(1569)蘇州眾芳書齋顧氏刻《增補會真記》…………41
第二節	明萬曆前期的《西廂記》版畫插圖概述……………………………45
一、萬曆間(1573-1619)建安劉龍田喬山堂刻《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45
第三節	明萬曆中期的《西廂記》版畫插圖概述……………………………49
    一、萬曆間(1573-1619)汪廷訥環翠堂刻《元本岀相西廂記》……49
第四節	明萬曆後期至明末的《西廂記》版畫插圖概述……………………52
    一、萬曆四十二年(1614)山陰朱朝鼎香雪居刻《新校注古本西廂記》
        ………………………………………………………………………53
        二、天啟間(1621-1627)烏程凌氏刻《西廂記》……………………57
        三、崇禎十二年(1639)張深之刻《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密本》……60

第四章 《西廂記》版畫插圖之圖像分析-以閔齊伋繪刻《西廂記》彩圖為例……
        ……………………………………………………………………………69
第一節	閔齊伋繪刻《西廂記》彩圖的出版背景……………………………69
一、	明代套印技術的發展………………………………………………69
二、	套印技術與插圖製作的結合………………………………………71
三、	閔氏家族刻書………………………………………………………76
第二節	科隆本《西廂記》彩圖版畫的出版考述……………………………78
第三節	閔齊伋繪刻《西廂記》彩圖版畫的圖文轉譯………………………82

第五章  明代戲曲演出與《西廂記》版畫關係……………………………………109
第一節	西廂故事發展為戲曲劇目的淵源與過程…………………………109
一、	西廂故事之淵源……………………………………………………109
二、	西廂戲曲之濫觴-《王西廂》……………………………………112
三、	《西廂記》戲曲的改編與傳播……………………………………115
第二節	《西廂記》在明代的搬演情形……………………………………124
    一、《北西廂》在明代演出情形考述……………………………………124
        二、《南西廂》在明代演出情形考述……………………………………127
第三節	戲曲表演對於《西廂記》版畫的影響……………………………129
一、	舞台呈現與版畫之關係……………………………………………129
二、	戲曲的表演身段與版畫人物姿態…………………………………134
三、	戲文與版畫構圖之關係……………………………………………139

第六章  結論………………………………………………………………………152
第一節	研究與發現…………………………………………………………152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展望……………………………………………………155

參考書目……………………………………………………………………………158
附錄:王實甫《西廂記》明代刊本簡表…………………………………………167
參考文獻
參考及引用資料

一、中文

(一)古籍

1.《西廂記》版畫版本

*有關《西廂記》的版本請見附表

2.史料

(宋)王鞏,《侯鯖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59。
(元)王實甫著 金聖嘆批點,《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1982年。
(元)賈仲明,《錄鬼簿》,台北:洪氏,1982年。
(元)鍾嗣成,《錄鬼簿》,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明)王驥德,《曲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何俊良,《曲論》,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呂坤,《呻吟語》,台北:正大印書館,1975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凌濛初,《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
(明)唐寅,《唐伯虎全集》,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社,2002年。
(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明)張琦,《衡曲麈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
(明)張翰,《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陸楫,《蒹葭堂雜著摘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明)槃薖碩人,《槃薖碩人增改定本西廂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褚人獲,《堅瓠集》,江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明)鄧志謨編,《蔬果爭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明)謝肇淛,《履園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明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毛奇齡,《西河詞話》,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王國維,《錄曲餘談》,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清)李漁,《閒情偶寄》,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清)李調元,《雨村曲話》,台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4年。
(清)金聖嘆,《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台北:成文,1978年。
(清)陳棟,《北涇草堂曲論》,昆明:中華書局,1940年。
(清)焦循,《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
(清)劉廷璣,《在園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二)專書

1.版畫藝術類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余鳳高,《插圖的文化史》,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吳哲夫,《版畫的歷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年。
李茂增,《宋元明清的版畫藝術》,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杜松儒,《世界版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周心慧,《中國古代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中國版畫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周心慧、王致軍撰集,《徽派、武林、蘇州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撰集,《中國古代戲曲版畫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心慧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周蕪編,《中國版畫史圖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周蕪編著,《中國古代版畫百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周蕪編著,《日本藏中國古版畫珍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
周蕪編著,《金陵古版畫》,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
金霈霖編,《古本戲曲版畫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祝重壽,《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高居翰,《江案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台北:石頭,1997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張光福編著,《中國美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張國標編撰,《徽派版畫藝術》,安徽:安徽省美術出版社,1996年。
張滿弓編著,《古典文學版畫-戲曲(一)》,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莊伯和,《永遠的童顏》,臺北:雄獅圖書,1992年。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彭德,《中國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黃裳,《榆下說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董捷,《明清刊《西廂記》版畫考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年。
潘元石編,《明代版畫藝術圖書特展專輯》,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鄭振鐸,《劫中得書記》,台北:木鐸,1982年。
韓叢耀,《圖像傳播學》,台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


2.印刷出版類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杜信孚,《明代版刻綜錄》,江蘇:廣陵古籍印刻社,1983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鎮偉,《中國版本文化叢書-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葉樹聲 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趙前,《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明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劉尚恆,《徽州刻書與藏書》,揚州市:廣陵書社,2003年。
劉尚恒,《徽州的刻書與藏書》,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潘吉星,《中國科學技術史-造紙與印刷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蔣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蕭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4年。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薛冰,《中國版本文化叢書-插圖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謝水順 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魏隱儒,《中國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88年。
羅樹寶編著,《中國古代印刷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3年。


3.《西廂記》研究

林宗毅,《西廂記二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段啟明,《西廂論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孫遜,《董西廂和王西廂》,台北:萬卷樓,1993年。
張人和,《西廂記論證》,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慶煌,《西廂記的戲曲藝術》,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寒聲等編,《西廂記新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賀新輝等編著,《西廂記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0年。
趙山林編,《西廂妙詞》,,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蔣星煜,《西廂記研究與欣賞》,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蔣星煜,《西廂記新考》,台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蔣星煜,《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
霍松林,《西廂述評》,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譚正璧,《曲海蠡測.王實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廂〉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戲曲研究

王季思,《玉輪軒曲論三編》,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撰 馬美信疏証,《宋元戲曲史疏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余秋雨,《中國戲劇文化史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呂效平,《戲劇本質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修生,《元雜劇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施旭升,《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孫遜,《董西廂和王西廂》,台北:萬卷樓,2004年。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陳維昭,《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戲曲卷》,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黃卉,《元代戲曲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廖奔,《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廖奔,《中國戲劇圖史》,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齊如山,《京劇之組織》,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蔡毅編,《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鍾濤,《元雜劇藝術生產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5.其他相關著作

丁言昭,《中國木偶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皋于厚,《明清小說的文化視野》,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三)期刊論文

么書儀,〈《西廂記》在明代的發現〉,《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頁120至127。
小林宏光,〈明代版畫の精華:ケルン市立東亞美術館所藏崇禎十三年刊閔齊伋本西廂記版畫について〉,《古美術》,1988年第85期,頁32-50。
毛文芳,〈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文與哲》,2005年第7期,頁251至291。
王平,〈論明清小說傳播的基本特徵〉,《文史哲》,2003年第6期,頁33至37。
王秀雄,〈中國套色版畫發展史之研究(一)〉,《師大學報》,1985年第三十期,頁579。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94至107。
李咏梅,〈明代私人刻書業經營思想成熟的五個表現〉,1996年第4期,頁77至80。
李咏梅,〈試論明代私人刻書業與思想文化的關係〉,《四川圖書館學報》,1997年第2期,頁76至80。
杜丹,〈淺析明代戲曲小說插圖本中的視覺符號〉,《東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5卷第1期,頁52至55。
林鶴宜,〈晚明戲曲刊行概況〉,《漢學研究》,1991年第9卷第1期,頁287至326。
表野和江,〈明末吳興凌氏刻書活動考-凌濛初和出版〉,《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3期,頁57至67。
金寧芬,〈試論王實甫《西廂記》的流傳及影響〉,《群眾叢論》,1980年第三期。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1988年第5期,頁28至50。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2002年第13期,頁201至277。
馬孟晶,〈意在圖畫-蕭雲從《天問》插圖的風格與旨意〉,《故宮學術季刊》,2001年第18卷第4期,頁103至140。
馬東明,〈明清印刷出版狀況窺視〉,1995年第6期,頁42至48。
高榮生,〈插圖創作中的語言轉換〉,《美術研究》,1998年第4期,頁8至11。
崔慕岳 王國強,〈論坊刻的歷史地位和文獻價值-兼論文獻的綜合評價問題〉,《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頁104至107。
張人和,〈《西廂記》的版本系統概觀〉,《圖書學研究》,1997年第3期,頁216至223。
張國標,〈徽派版畫與吳興寓五本《西廂記》考〉,《美術觀察》,2000年第12期,頁61至64。
張傳峰,〈明代刻書廣告述略〉,《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2卷第1期,頁74至80。
陳少欽,〈試論王實甫《西廂記》的獨特地位〉,《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年,頁13。
陳平原,〈在圖像與文字之間〉,《讀書》,2000年第7期,頁94至102。
陳平原,〈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圖文書的崛起及其前景〉,《學術界》,2004年第3期,頁255至266。
陳平原,〈晚清教會讀物的圖像敘事〉,《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頁112至126。
陳炳熙,〈論插圖〉,《濰坊學院學報》,2001年第1卷第1期,頁99至108。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74至83。
董捷,〈古本《西廂記》版畫插圖考〉,《新美術》,2001年第3期,頁67至74。
趙成民,〈陳洪綬的藝術及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榮寶齋》,2005年第二期,頁45。
趙春寧,〈《西廂記》的文本傳播〉,《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頁87至96。
趙春寧,〈《西廂記》的禁毀與流傳〉,《內蒙古大學學報》,2005年第37卷第2期,頁63至67。
趙春寧,〈論《西廂記》的插圖版畫〉,《廈門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頁115至121。
趙達雄,〈中國古籍插圖研究〉,《中國文化月刊》,2004年第278期,頁93至109。
劉美玲,〈浪漫西廂-八種附圖《西廂記》賞析〉,《故宮文物月刊》,2006年第275期,頁60至71。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至124。
蔣星煜,〈中國版本學中的《西廂記》現象〉,《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頁1至7。
蔣星煜,〈明刊《西廂記》插圖之體制與方式〉,《河北學刊》,2000年第1期,頁61至63。
鄭文惠,〈身體、慾望與空間疆界-晚明《唐詩畫譜》女性意象版圖的文化展演〉,《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第2期,頁53至88。
蕭麗玲,〈版畫與劇場-從世德堂刊本琵琶記看萬曆初期戲曲版畫的特色〉,《藝術學》,1991年第5期,頁133至184。
應金飛,〈可以轉換與不可轉換-關於文字與圖像〉,《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2卷第4期,頁101至107。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失大學報》,2005年第3期,頁110至119。


(四)學位論文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私立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2003年。
胡俊,《中國傳統書籍插圖的視覺元素研究》,同濟大學設計藝術系碩士論文,2005年。
許文美,《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昭珍,《明代書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曾瓊連,《西廂記之版本及其藝術成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趙春寧,《西廂記傳播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劉虎,《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與風格研究》,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5年。
蕭麗玲,《晚明版畫與戲曲和繪畫的關係以《琵琶記》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圖書文物組碩士論文,1991年。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魏欣,《傳播學意義上的圖像興起研究》,山東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二、外文

(一)外文譯書

Alberto Manguel著 吳昌杰譯,《閱讀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Erwin Panofsky著 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Lucien Febvre and Henri Martin著 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台北:貓頭鶯書房,2005年。
Michael Payne著 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2005年。
Timothy Brook著,《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柯潤璞(J.I.Crump),《元雜劇的戲場藝術》,台北:巨流,2001年。
珍.杜南,《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雄獅,2006年。
萊辛著 朱光潛譯,《拉奧孔-論畫與詩的界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二)外文著作

1.英文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Woma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Robert E. Hegel.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日文

傳田章:《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屬東洋學文獻,1970年。
傳田章:《增訂明刊元雜劇西廂記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