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0520284000
DOI 10.6846/TKU.2005.00551
論文名稱(中文) 《說文》亦聲字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search "yu-sheng" word of the《Shuowen Jiez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許育龍
研究生(英文) Yu-Lung Hsu
學號 6910000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01
論文頁數 1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委員 - 季旭昇
委員 - 盧國屏
關鍵字(中) 說文解字
亦聲
關鍵字(英) ShuowenJiezi
yu-she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許慎《說文》的文字釋例當中,一般多認為以「从某从某」、「从某某」說明的是會意字;以「从某某聲」說明的則是形聲字。然而,在《說文》當中卻另有一類用「从某某,某亦聲」、「从某从某,某亦聲」這樣術語說名的文字存在,這類文字,學者將之稱為「亦聲字」。對於這些亦聲字,歷來學者看法頗為不一,有認為應屬形聲者,也有認為應歸會意者,甚至有人以為可以兼入兩類,或是兩者皆不是。
  本文即是對《說文》「亦聲字」的問題,做一全面討論的工作。在論文第一章,首先整理自南唐到近代歷來亦聲說凡二十九家,希望能夠明其大要及源流;論文第二章則是對大徐、小徐、段注三本《說文》所載之從其分不從其合的二百六十七個亦聲字作版本、聲韻、形義的全面分析。
  最後,再用整理分析的結果,對主張亦聲不能存在、認為亦聲字是孳乳字、從六書四體尋求歸宿,以及另外立一個自己的標準來規範亦聲字等前人對於四大類意見提出一些討論。
英文摘要
In the master work named Shuowen Jiezi(說文解字), we all think that “follow the equiform” means “hui-yi(會意)”. “As the Metre” explains the “xing-sheng(形聲)”. However, we can see special words like “Follow the equiform and as the Metre”. For these words, the researchers named it as “yu-sheng(亦聲)”. For these words, researchers don’t meet each other’s view. Someone says these should belong to “xing-sheng(形聲)” or “hui-yi(會意)”. Some researchers even thinks these words can put in or not classify into these 2 categorize.
    For this paper, I wanna do a fully discuss about the problem of “Yu Sheng” of Shuowen Jiezi(說文解字). In the first chapter, I collect about 29 groups about Yu Sheng from Southern Tang, wish can understand the main organization and the lod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version, metre, equiform from these xu-xuan(徐鉉) revises this master pieces, xu-kau(徐鍇) writes down the footnote of these papers, duan-yu-cai(段玉裁) revises this master pieces from Shuowen Jiezi(說文解字).
    In the end of my paper, I want to use the result from these analyzed data. To discuss with these 4 groups of senior researchers who maintains “yu-sheng(亦聲) should not be existed”, “yu-sheng(亦聲) comes into being the Words transformation”, “categorized in The 4 categories before liu-shu(六書)”, and “create a new format to classify yu-sheng(亦聲)”.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緒 論...............................1
第一章 諸家亦聲說述評.......................3
  (一)南唐.徐鍇………………………………………………………………3
  (二)宋.鄭樵…………………………………………………………………4
  (三)清.張度…………………………………………………………………4
  (四)清.段玉裁………………………………………………………………5
  (五)清.桂馥…………………………………………………………………7
  (六)清.嚴章福………………………………………………………………8
  (七)清.王筠…………………………………………………………………9
  (八)清.朱駿聲……………………………………………………………10
  (九)清.徐灝………………………………………………………………10
  (十)廖平……………………………………………………………………12
  (十一)章炳麟………………………………………………………………12
  (十二)朱宗萊………………………………………………………………13
  (十三)馬敘倫………………………………………………………………14
  (十四)蔣伯潛………………………………………………………………14
  (十五)王力…………………………………………………………………15
  (十六)高明…………………………………………………………………15
  (十七)弓英德………………………………………………………………16
  (十八)林尹…………………………………………………………………17
  (十九)日…白川靜…………………………………………………………17
  (二十)魯實先………………………………………………………………19
  (二十一)江舉謙……………………………………………………………19
  (二十二)龍宇純……………………………………………………………20
  (二十三)李國英……………………………………………………………21
  (二十四)施人豪……………………………………………………………21
  (二十五)許錟輝……………………………………………………………22
  (二十六)蔡信發……………………………………………………………23
  (二十七)王初慶……………………………………………………………23
  (二十八)劉煜輝……………………………………………………………24
  (二十九)金鐘讚……………………………………………………………25
  小 結…………………………………………………………………………26


第二章 說文亦聲字試析......................28
  (一)《說文解字》第一篇之亦聲字………………………………………28
  (二)《說文解字》第二篇之亦聲字………………………………………36
  (三)《說文解字》第三篇之亦聲字………………………………………45
  (四)《說文解字》第四篇之亦聲字………………………………………60
  (五)《說文解字》第五篇之亦聲字………………………………………70
  (六)《說文解字》第六篇之亦聲字………………………………………78
  (七)《說文解字》第七篇之亦聲字………………………………………83
  (八)《說文解字》第八篇之亦聲字………………………………………90
  (九)《說文解字》第九篇之亦聲字………………………………………98
  (十)《說文解字》第十篇之亦聲字……………………………………103
  (十一)《說文解字》第十一篇之亦聲字………………………………115
  (十二)《說文解字》第十二篇之亦聲字………………………………119
  (十三)《說文解字》第十三篇之亦聲字………………………………127
  (十四)《說文解字》第十四篇之亦聲字………………………………135
  小 結………………………………………………………………………146

第三章 《說文》亦聲字的歸類..................151
  (一)對「亦聲說不能存在」之討論……………………………………151
  (二)對以「文字孳乳現象來解釋亦聲現象」之討論…………………153
  (三)對「在六書的『四體』 中尋求亦聲字歸屬」之討論…………156
  (四)對「為亦聲字提出另一套新標準者」之討論……………………158
  (五)亦聲字歸類與六書系統的關係……………………………………160
  小 結………………………………………………………………………166

結 論.............................169

參考書目............................174

附 錄
  (一)大徐、小徐、段注三本亦聲字對照表。
  (二)徐鉉注亦聲字表
  (三)徐鍇注亦聲字表
  (四)段玉裁注亦聲字表
  (五)徐鉉新附亦聲字表
參考文獻
書籍專著部份

(一)原典部份
東漢.許慎撰、南唐.徐鉉校定。說文解字真本。臺四版。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五年五月。清乾隆大興朱筠仿宋重雕本。
東漢.許慎撰、南唐.徐鉉校定、民國.黃侃批校。黃侃手批說文解字。一九八七年七月。清嘉慶陽湖孫星衍仿宋小字本。
東漢.許慎撰、南唐.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二○○三年一月。清同治番禺陳昌治翻孫刻一篆一行本。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十月。清道光祈嶲藻影宋重刻本。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十月。經韻樓本。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七月。描修湖北崇文書局本。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一月。道光三十年刻本。
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五十五年九月。
清.莫友芝。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本。
民國.楊家駱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四版,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清.張度。說文解字索引。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靈鶼閣叢書本。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25-2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清.錢坫。說文解字斠詮。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二)近人著作
廖平。六書舊義。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蔣伯潛。文字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一年十月。
錢玄同.朱宗萊。文字學音篇.文字學形義篇。三版。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三月。
帥鴻勳。六書商榷。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四月。
江舉謙。說文解字綜合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民國五十九年元月。
章炳麟。國學略說。台北:學藝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四月。
魯實先。假借遡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杜學知。六書今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六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十月。
李國英。說文類釋。修訂三版。台北:南嶽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八月。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月。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五年四月。
魯實先。珍本文字析義真蹟。台北:魯實先全集編輯委員會,一九九三年六月。
弓英德。六書辨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版,一九九五年六月。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台北:五四書店,定本再版,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王師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四版,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八年九月。
蔡信發。說文商兌。台北:萬卷樓,民國八十八年九月。
許錟輝。文字學簡編.基礎篇。台北:萬卷樓,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蔡信發。六書釋例。台北:萬卷樓,民國九十年十月。
白川靜。白川靜著作集.別卷:說文新義。東京:平凡社,二○○二年一月。
王師初慶。中國文字結構 ── 六書釋例。台北:洪葉文化,二○○三年十一月。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沈寶春。桂馥的六書學。台北:里仁書局,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學位論文部份

曾勤良。二徐說文會意形聲字考異。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六年。
劉煜輝。說文亦聲考。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九年。
張達雅。說文諧聲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徐士賢。說文亦聲字二徐異辭考。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九年。
金鐘讚。許慎說文會意字與形聲字歸類之原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闕蓓芬。說文段注形聲會意之辨。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巫俊勳。說文解字分部法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劉雅芬。《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鄭佩華。《説文解字》形聲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莊舒卉。說文解字形聲考辨。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張進明。《說文解字》會意探原。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
馬偉成。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聲符兼義」探析。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黃婉寧。《說文》誤形聲為會意字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劉承修。《說文》形聲字形符綜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
方怡哲。六書與相關問題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吳憶蘭。徐鍇六書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單篇論文部份

施人豪。說文所載形聲字誤為會意字考。女師專學報,2期(民國六十一年八月):頁265-278。
施人豪。說文所載形聲字誤為會意字續考。女師專學報,4期(民國六十三年三月):頁261-288。
高明。說文解字傳本考。東海學報,16期(民國六十四年六月):頁1-19。
高明。說文解字傳本續考。東海學報,18期(民國六十六年六月):頁1-24。
王英明。對「聲符兼義」問題的再認識。語言文字學,語言文字學,1990年3期:頁25-33。
金鐘讚。由文說論《說文》亦聲字。第五屆國際寄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新竹: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民國八十五年五月。
任胜國。《說文》亦聲字說略。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期:頁46-49。
呂慧茹。《說文解字》亦聲說之檢討。東吳中文研究集刊,6期(民國八十八年五月):頁137-160。
李師添富。段玉裁形聲說商兌。紀念陳伯元教授榮譽退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二○○○年:頁87-95。
吳東平。《說文解字》中的「亦聲」研究。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期:頁145-148。
蔡信發。形聲字聲符兼義之商兌。第六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民國九十二年三月廿、廿一日。
沈林。《說文》「亦聲字」讀若探求。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5期:頁49-51。
朴真哲。《說文》亦聲說之檢討。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0期(民國九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頁21-32。
蔡信發。段注《說文》會意有輕重之商兌。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四月十七、十八日。
馬偉成。《說文解字》部首亦聲字初探。第十五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四月十七、十八日。
王宏傑。《說文》亦聲字之「會意兼聲」性質初探。輔大中研所學刊,14期(民國九十三年九月):頁53-81。
王師初慶。再論《說文》說解本不及六書。許錟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二○○四年九月:頁281-295。
陳新雄。從形聲立場看六書體用與造字之本說。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許錟輝。從四體六法說看形聲。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李宗焜。龍宇純先生六書形聲說。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王師初慶。形聲探微。形聲專題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