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6200514421500
DOI 10.6846/TKU.2005.00546
論文名稱(中文) 程廷祚之《易》學及其思想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Chen Ting-zuo's Yi thoughts and his philosoph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楊奕成
研究生(英文) Yih-Cherng Yang
學號 69100007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01
論文頁數 1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
指導教授 - 蔣秋華
委員 - 曾昭旭
委員 - 詹海雲
關鍵字(中) 清代
程廷祚
顏李學派
易經
天德
人道
關鍵字(英) The Ching Dynasty
Chen Ting-zuo
Yen-Lee school of thought
Yi-jin (The book of Changes)
Tian-de (Moral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e)
Ren-dao (huma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從程廷祚的《大易擇言》、《易通》及《讀易管見》等著作中,理出他的《易》學淵源,並由他對佛、老的導正,架構出他的時中觀,另外,則是爬梳他的《易》學著作中的義理,把握他「彰顯天德,挺立人道」的思想脈絡,分別按單元主題論述,呈現他的天道論、人性論、實踐論。
  本論文凡八章,第一章<緒論>分別是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且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分析評論。第二章<程廷祚之生平>分別介紹其家世淵源、顏李學派的關係、交遊關係及學術著作,大致勾勒廷祚一生的學行。第三章<廷祚之《易》學觀>分別探討其《易》學淵源、對義理及象數的會通,進而建立起其實踐為導向的《易》學觀。第四章<廷祚《易》學之天道論>此部分筆者運用清儒王船山的「二端一致論」來確立乾坤生成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外緣,而「易簡」則是維持宇宙秩序和諧的內因,順此理路言之,筆者又依據曾春海所提出的三大宇宙運動變化的自然律(相互對待的變通律、總體和諧的均衡律、終則復始的循環律)來確立廷祚《周易》著作中的天道觀。第五章<廷祚《易》學之人性論>此部分則討論廷祚的性命一元論、人性論,進而從心知肯定主體的價值。第六章<廷祚《易》學之實踐論>此部分說明廷祚以為「心」只有一個,至於人心與道心,天理與人欲皆只是權說,最終目的是要回復天理、道心,俾使人道完成。第七章<廷祚《易》學之時中觀>此部分乃廷祚針對佛氏舍命言性的貴空思想,老氏遺形全神的尚無精神,以致外王事業無法開出的癥結,提出了「時中」理念,唯有掌握「時中」,王道方有可能。第八章<總結>則是對本論文的回顧及檢討。
英文摘要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origin of Chen Ting-zuo’s Yi thoughts from his writings of Da-Yi-Ze-Yan (The opinions of the Yi thoughts), Yi-Ton (Understanding of the Yi) and Du-Yi-Guan-Jian (Sights when reading the Yi). Besides, it also builds up his Shi-Zhong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obeying the mean) by his rectification to Fo (Buddha) and Lao (Lao-tzu). Moreover, by holding his thoughts of “enhancing the moral philosophy and keeping up the humanity”, the thesis also excavates the principles and meanings of his Yi writings, and discusses his theories of Tian-Dao (moral philosophy of the universe), humanity and practices.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one is constituted by the research motive, methodology,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en Ting-zuo’s autobiography” in Chapter 2 draws the outlines of his study and behavior by introducing his family background, relationship with Yen-Lee school of thoughts, associations and academic writings. “Ting-zuo’s thoughts of the Yi” in Chapter 3 probes into the origin and understanding of his Yi philosophy and discusses his practice-oriented point of view. In Chapter 4, “the moral philosophy of Ting-zuo’s Yi thoughts”, the author uses Wan Chuan-shan’s theory of “unity in two extremities” to establish firmly that Quan Kun (heaven and earth) is the rim to make the universe alive and kicking, and Yi Jian (simple) is the principle part to make the universe concord and harmonic. In view of the above, the author again uses Zen Chun-Hai’s “natural theory of the three changes in the universe (flexibility of mutuality, equilibrium of macro-coordinance , and rounding of circulation” to assure Ting-zuo’s moral philosophy in his writing, “Cho Yi.”  In Chapter 5, “The humanity in Ting-Zuo’s Yi thoughts”, two of Ting-zuo’s theories, “unity of life” and “humanity thoughts”, are discussed to reveal the value of unit.  “Practice of Ting-zuo’s Yi thoughts” in Chapter 6 illustrate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heart” in Ting-zuo’s point of view. Human heart, moral heart, universe principle and human desire are all doctrines and will be unified back to universe morality and principles and make the humanity completed.  Chapter 7, “the Shi Zhong theory of Ting-zuo’s Yi thoughts”, discusses his thoughts to Buddha, Lao-tzu and the crux of Wan Dao’s (the operation of politics) obstacle, and thus he brings up the Shi Zhong theory to make Wan Dao possible. Finally, a summary of the thesis and self-criticism in Chapter 8 is proposed to make it comple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04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10
第二章	程廷祚之生平.............13
         第一節 家世淵源...........14
         第二節 顏李學派之傳人........19
         第三節 交遊關係...........28
         第四節 學術著作...........36
第三章	廷祚之《易》學觀...........47
         第一節 綿莊《易》學淵源.......48
         第二節 循象數,明義理........60
         第三節 彰顯天德,挺立人道......73
第四章	廷祚《易》學之天道論.........78
         第一節 乾坤生成論-兩端一致論的確立.79
         第二節 「易簡」是萬物和諧的內因...87
         第三節 陰陽的剛柔、動靜的變化....93
第五章	廷祚《易》學之人性論.........103
         第一節 性、命的理論內涵與開展....104
         第二節 人性論之主張與實踐......114
         第三節 從心知肯定主體價值......124
第六章	廷祚《易》學之實踐論.........131
         第一節 人心與道心的開展與實踐....133
         第二節 天理與人欲的調和.......140
         第三節 天德的落實與人道的完成....149
第七章	廷祚《易》學之時中觀.........156
         第一節 對佛、老思想的導正......157
         第二節 「中」與「時」的內蘊闡發...169
         第三節 時中原理與人道實踐......178
第八章	結論.................188
         第一節 本文主要內容的回顧......188
         第二節 本文未來發展的前瞻及缺失...191
 附.程廷祚年譜................192
 參考書目...................195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經部類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
魏.王  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冊
魏.王  弼《周易略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
閣四庫全書》第7冊
魏.何  晏集解,梁.皇  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5冊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 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3冊
宋.司馬光《溫公易說》,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冊
宋.楊  簡《楊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冊
清.李  塨《周易傳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冊
清.李  塨《論語傳注問》,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2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73冊
清.程廷祚《大易擇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7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
清.程廷祚《易通》,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2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37冊
清.程廷祚《讀易管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20冊
清.程廷祚《晚書訂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44冊
清.程廷祚《論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53冊
(二)史部類
清.馮辰纂、惲鶴生訂《李恕谷先生年譜》,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叢書集成三編》第85冊
清.戴  望《顏氏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952冊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清人書目題跋叢刊》第8冊
嚴文郁編《清儒學案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三)集部類
宋.朱  熹《朱子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2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9冊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72年11月
清.顏  元《存學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第23冊
清.李  塨 《恕谷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20冊
清.方  苞《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中國文學名著》第3冊
清.程廷祚《青溪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叢書集成續編》第190冊
清.程廷祚《青溪文集續編》,香港九龍:海天出版社,1965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南:世一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2月
清.袁  枚《小倉山房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32冊
清.袁 枚《小倉山房尺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袁枚全集》第5冊
清.程晉芳《勉行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33冊
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第1442冊
(四)近代專著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胡  適《顏李學派的程廷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7月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5月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10月
牟宗三主講,蔡仁厚輯錄《人文講習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2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2003年7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9月
杜松柏《佛學思想綜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年9月
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9月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6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9月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2月15日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姜廣輝《顏李學派》,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1月
丘為君《戴震學的形成》,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2004年7月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陳沛然《佛家哲學通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1月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7年1月
張麗珠《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5月15日
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月15日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3月
周興陸《吳敬梓詩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
二.	論文
(一)單篇論文
姜廣輝<顏李後學程廷祚>,《江淮論壇》,1984年第6期
周兆茂<論程廷祚的哲學思想>,《安徽師大學報》,1988年第1期
衷爾鉅<王源、程廷祚對顏李學派哲學思想的闡發>,《甘肅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
周昌龍<戴震義理學中的情欲之社會基礎與驗證>,《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中央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2月
(二)學位論文
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5月
康全誠《清代易學八家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