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5201718253900
DOI 10.6846/TKU.2017.00805
論文名稱(中文) 任務型教學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於九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with Reading Strategies into the Ninth Graders' English Reading Less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李孟庭
研究生(英文) Meng-Ting Lee
學號 7047300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5-19
論文頁數 19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何俐安
委員 - 朱則剛
委員 - 顧大維
關鍵字(中) 英語閱讀教學
任務型教學
閱讀理解策略
關鍵字(英)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閱讀能力是學習語言及獲得新知識的重要技能,在現今知識社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近年教育改革提倡的重點項目。
本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課堂參與度,採用任務型教學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於英語閱讀教學,以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每課80分鐘,共六課的行動研究,教學流程依據任務型教學三步驟,分成閱讀前、閱讀及閱讀後階段,藉由任務引導學生熟悉運用閱讀策略(判斷主題句、掌握段落間的邏輯關係、問題引導閱讀、總結策略),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研究結果顯示運用任務型教學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於英語閱讀教學,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課堂參與度均有所提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教師運用任務學習單能促進閱讀理解。
二、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能促進學習遷移。
三、學生運用閱讀策略能提升解題成效。
四、異質分組對於小組討論有正向效果。
五、學生對於同儕合作學習持正向態度。
六、本策略適用於學習態度積極、班級凝聚力高的班級。
七、透過行動研究,可促進教師教學知能的增長,教學心態也更為開放。
    研究者進一步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未來相關教師與研究者做為參考。
英文摘要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highly valued since it is viewed as an important skill for students to learn languages and gain knowledge.  Therefore, enhanc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English teacher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 through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on ninth gr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and their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27 ninth-grader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were selected as participants for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tasks were designed for an eighty-minute reading lesson, six lessons in total.  Based on the TBLT framework suggested by Willis (1996), each less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 consisting of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Four specific strategies (finding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finding out the logical order of the article, answering the question based on an article, and summarizing) were adopted to teach via a TBLT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students who were taught reading strategies through TBLT had better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was also more effective.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es, the major finding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reading tasks can improve students’ linguistic, 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 to enhanc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2. With this instruction,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reading English articles with reading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he reading strategie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hievement.
    4. Heterogeneous grouping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group discussion.
    5. Most of the students had positive responses toward the strategy instruction.
    6. This instruction is highly recommended for the students who hav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and better social skills.
    7.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instruction, the instructor has an improvement on pedagogical knowledge and becomes more open-minded.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were made for th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英語閱讀理解的內涵與教學 13
    第二節 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 33
    第三節 英語閱讀的教學設計 49
    第四節 任務型教學與閱讀策略之相關研究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71
    第三節 教學設計 7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0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8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9
    第一節 教師實施任務型教學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於英語閱讀教學的歷程
           與困難解決 89
    第二節 學生接受本教學策略後的學習結果 108
    第三節 教師實施任務型教學融入閱讀理解策略於英語閱讀教學後的專
           業成長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1
附錄一  教案 158
附錄二  教師教學日誌 176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77
附錄四  閱讀任務學習單 178
附錄五  課程教學回饋單 198

表次

表2-2-1  任務(task)的定義 34
表3-3-1  英語閱讀教學目標	74
表3-3-2  本研究之英語閱讀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 76
表3-5-1  本研究問題與研究工具對照表 85
表3-6-1  資料編碼與意義對照表 88
表4-1-1  本研究小組討論分組名單 90
表4-1-2  本行動研究的教學流程與課程內容 106
表4-1-3  本行動研究的教學省思與修正 107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70
圖3-4-1  研究實施流程圖 81
圖4-1-1  心智圖摘要 94
圖4-1-2  第六課閱讀階段學習單1—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99
圖4-1-3  第六課閱讀階段學習單2—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99
圖4-1-4  第六課閱讀階段學習單3—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100
圖4-1-5  第六課閱讀階段學習單4—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100
圖4-1-6  改寫句子及找出有特定文法句構句子的題型 102
圖4-1-7  文法選擇題型 102
圖4-2-1  第七課閱讀階段學習單—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110
圖4-2-2  第八課閱讀階段學習單—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110
圖4-2-3  第九課閱讀階段學習單—找出段落主題句、判斷邏輯順序	111
圖4-2-4  第六課閱讀階段學習單—問題引導閱讀	111
圖4-2-5  第七課閱讀階段學習單—問題引導閱讀	112
圖4-2-6  第八課閱讀階段學習單—問題引導閱讀	112
圖4-2-7  第九課閱讀階段學習單—問題引導閱讀	112
圖4-2-8  第七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1—摘要 113
圖4-2-9  第七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2—摘要 113
圖4-2-10  第七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3—摘要 113
圖4-2-11  第八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摘要 114
圖4-2-12  第九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摘要 114
圖4-2-13  第七課閱讀階段學習單—文法重點整理 115
圖4-2-14  第八課閱讀階段學習單1—文法重點整理 116
圖4-2-15  第八課閱讀階段學習單2—文法重點整理 116
圖4-2-16  第五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歷屆會考題模擬試題	118
圖4-2-17  第六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歷屆會考題模擬試題	119
圖4-2-18  第七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歷屆會考題模擬試題	119
圖4-2-19  第八課閱讀後階段學習單—歷屆會考題模擬試題	12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竹君(2011)。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國文科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探討。屏東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國民教育社群網(1999)。九年一貫課程新舊課程比較
[公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1999年11月1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
王烈琴、李建魁(2009)。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與斯溫納的輸出假設的比較研究。寶
	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9(2),87-91。
王陽(2014)。淺析圖示理論指導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
	版),4,193。
王曉平(2008)。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述
	評。教育探索,12,55-57。
王曉璐、陳莉霞(2015)。初中生英語閱讀策略應用分析。新校園,1,33。
方紅梅(2007)。英語閱讀理論對EFL閱讀教學的啟示。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2,45-46。
文秋芳(2000)。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包丹風(2010)。輸入、輸出假設和任務型教學法。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8,
	132-133。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關於PISA評量內涵。取自
    http://pisa.nutn.edu.tw/pisa_tw_03.htm
任強(2007)。任務型教學及可行性思考。河北經貿大學學報,6,104-108。
任智強(2010)。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和田師範專科學院學
	報,29(2),146-147。
全樹雲(2009)。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
	學,1,173-174。
朱效惠、隋桂嵐(2008)。英語閱讀理論與模式。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10(2),
	202-204。
宋張靜(2013)。淺談英語閱讀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華章,29,178。
杜銘花(2016)。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閱讀理解的障礙因素及解決策略。科教導
	刊,18,126-127。
吳莉(2010)。談英語傳統和任務型教學法相結合的原則。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
學,2,160-160+171。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吳惠琪(2004)。高中學生科學閱讀歷程與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
	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登諾(2013)。淺談圖式閱讀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商情,28,255。
李欣(2010)。閱讀的本質、目的及教學策略。基礎英語教育,12(4),100-102。
李建英(2014)。淺析任務型教學法的利與弊。讀與寫雜誌,11(8),7。
李家同(2013)。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五南。
李雅絲(2009)。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提昇自閉症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富源(2014)。英語閱讀:有效的理解策略教學活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
學報,9,61-82。
沈錦坤(2005)。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成人教育,3,
	67-78。
辛丹、袁菲(2009)。任務型教學法中的人本主義。現代企業文化,11,192-193。
余芬芬(2010)。建構主義理論關照下的任務型外語教學法及其可行性分析。湖南
	科技學院學報,31(10),178-180。
何湘君(2016)。英語閱讀理論回顧及對閱讀教學的啟示。語文學刊,6,127-128。
位俊明(2014)。淺析英語閱讀理解及解題技巧。中學生英語,2,93。
林可依(2016)。「問題—回答關係策略」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英語能力學童閱讀理
	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林汝軒(2012)。鷹架教學理論在身心障礙學生語言教學上的應用。國小特殊教
	育,53,55-66。
林家盈(2016)。初級華語課程中之口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驗—以華裔青年來臺
	學習之短期班為範圍。臺北市立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Mayer, R.
E.原著)。(原著出版年:1986)。
林群(2005)。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大慶師範學院學報,
	25(3),73-74。
周文娟(2013)。任務型教學法研究評述。中學生英語,7,42-44。
周希(2015)。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中職英語閱讀中的運用。才智,25,165。
周敏(2006)。任務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
	篇),10,17-20。	
周彩梅(2015)。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校園英語,5,168。
周麗(2010)。英語閱讀理論與EFL閱讀教學。科技信息,30,188-189。
易千紅(2003)。英語閱讀理論與模式的研究現狀與進展。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
	版,5(1),105-108。
洪瑄鍞(2010)。以任務型教學活動應用於海外兒童華語教材之原則—以菲律賓僑
	校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姚喜明、潘攀(2004)。英語閱讀理論研究的發展。外語教學,25(1),72-74。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詠吟主編學習輔導,308-343。臺北:
	心理。
紀淑雲(2011)。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閱讀理解之
	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胡唐毓(2010)。互動式閱讀策略教學法對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效益之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侯穎(2008)。任務型教學法簡評。海外華文教育,1,6-10。
唐紅芳(2002)。淺談語篇分析與閱讀障礙。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8(2),207-209。
馬海英(2008)。圖式理論與英語閱讀。安陽師範學院學報,3,117-119。
馬國英(2005)。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太原科技,5,86-87。
馬維信(2011)。國外英語閱讀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青海民族大學學
	報,5,77-80。
翁啟軒(2006)。國小六年級歷史科文本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知識表現概況及其與閱
	讀理解能力、閱讀動機之關聯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
孫娟(2012)。初中英語閱讀理解障礙探究及對策之我見。成才之路,27,9。
孫蓉(2008)。英漢語篇模式的差異與中國學生的英語閱讀。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
	報,28(12),104-105。
郝英麗(2007)。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策略分析。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5,
80-82。
郝惠珍、張亞蜀(2005)。任務型英語教學淺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7(5),109-112。
高博銓(2009)。教育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60(2),32-46。
柴潔(2013)。學生英語閱讀理解中的障礙分析。教學與管理,3,103-105。
莊訓齊(2012)。任務型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崔永芳(2015)。高中生英語閱讀理解障礙及其對策研究。基礎教育論壇,12,
	16-17。
崔林(200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其對我國外語教學的啟示。遼寧師範大學社會
	科學版,25(2),32-34。
崔俊禮(2013)。有效提高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中學課程輔導,24,
	49-50。
張小兵、胡磊(2010)。英語語篇閱讀理論多維度分析。教學與管理,4,63-64。
張本幸(2012)。心智圖法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必隱(1992)。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張秀華(2011)。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考試週刊,75,
	106-107。
張玲(2009)。論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讀後階段中的運用。景德鎮
	高專學報,24(3),99-100。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浩文(2013)。基於圖式理論的英語閱讀。神州,12,294。
張桂芳(2006)。英語閱讀課堂中的閱讀策略指導。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60-62。
張彩萍(2006)。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31,
	27-29。
張菀真(2007)。國小學童圖文閱讀的理解策略。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鈿富、吳京玲、吳慧子、葉連祺、周文菁(2008)。國際與區域組織相關教育政
	策研究。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曉軍、王曉靜(2015)。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英語教師,3,
	126-128。
郭芳(2009)。英語閱讀能力提升策略。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5,147-148。
陳伶俐(2013)。淺談任務型教學法的任務設計原則。北方文學,10,209-210。
陳育琳(2007)。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
    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秀鳳(2015)。任務型教學法在國中英語教學上之成效。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長青(2011)。引導閱讀與思考活動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語文能力影響之
	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兒童英
	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金霞(2011)。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中學英語之
	友,1,66。
陳畇棋(2015)。以預測策略及提問策略提升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陳海雄(1982)。如何實施形成性評量。師友月刊,184,22-23。
陳莘(2011)。從語篇分析的角度淺論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長沙鐵道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12(2),169-170。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19。
陳添益(2011)。高中英語閱讀理解障礙中的非語言因素。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
	學版,z1,234-235。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惠芬、尹玲夏(2004)。圖式理論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南京社會科學,10,
85-89。
陳潔明(2009)。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青年文學
	家,18,176-177。
陳靜、李淼(2009)。基於語言習得的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研究。理論
界,8,188-18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6)。105年國中教育會考試
題說明 [公告]。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6年5月15日,取自
http://cap.ntnu.edu.tw/exam/105/105P_Description.pdf
閆娟(2013)。任務型教學法研究綜述。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14-16。
陸亞麗(2010)。課堂教學中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12(12),71-76。
湯珮君(2011)。字義推論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字彙學習及閱讀理解成
	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信(2007)。英語閱讀理解中的障礙及克服策略。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3(7),
104-107。
黃政傑(1999b)。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發表於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
	學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辦。1999年12月16-18日。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冠學。
黃彥超(2009)。「 聯合國閱讀素養十年計畫」探究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學
	校行政雙月刊,64,126-136。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為例。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學院主辦 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民雄。1999年
11月1-3日。
黃彥豪(2015)。閱讀理解策略對國小中年級社會領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誕平(2009)。從多維視角看任務型語言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9(6),24-28。
曾建國、周震(2007)。英語閱讀理解障礙分析及對策。科技諮詢導報,2,248-249。
曾敏姿(2010)。概念構圖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影響。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禎雅(2006)。任務型教學在國小英語教學的運用。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碩士論,未出版,嘉義。
曾澤懷(2010)。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大家學札,3,
	93-94。
彭登龍(2007)。高效率的英語閱讀策略(一)。師友月刊,476,71-77。
彭登龍(2007)。高效率的英語閱讀策略(二)。師友月刊,477,76-81。
彭登龍(2007)。高效率的英語閱讀策略(三)。師友月刊,478,82-89。
閔莉(2014)。初中英語閱讀理解障礙中非語言因素的探討。中學生英語‧中旬刊,
	8,46。
單鶯(2015)。掌握策略高效閱讀——高年級學生英語閱讀策略的指導和訓練。科
	學大眾,8,91-92。
楊延從(2007)。任務型閱讀的整體教學設計。中小學外語教學,6,1-4。
楊夕(2016)。談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關愛明天,2,566。
楊娉(2011)。英語閱讀初探。商情,46,189。
楊善江、馬曉燕(2008)。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原則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
	用。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2(1),46-48。
葉惠貞(2002)。語文閱讀策略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董榮松(2010)。現代閱讀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教學與管理,9,51-53。
詹慧玲(2007)。結合相互教學法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中學生閱讀科學文章的
	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葛文山(2006)。課文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從2005年蘇州市高中英語優質課活動說
	起。中小學外語教學,6,1-7。
趙秀英(2013)。任務型教學法對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的借鑒意義。中國校外教育,
	7,88-89。
劉成蘭、趙貫麗(2009)。商務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科技資訊,33,
	185-186。
劉延(2007)。試論“任務型教學”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西安外國語大學
	學報,1,92-94。
劉津開(2006)。任務型教學的核心思想。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5,11-13。
劉洪輝(2005)。少年兒童圖書館服務永恆的主題-培養自主閱讀者。圖書館工作
與研究,4,89-91。
劉軍懷(2002)。英語閱讀理解障礙分析及策略研究。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10(4),86-89。
劉影(2016)。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知識經濟,15,78-80。
劉麗萍(2014)。閱讀策略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領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幸穎(2007)。任務型教學法對國小學童英語字彙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1)。課程改革實驗。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蔡雅雯(2011)。自我發問策略對不同國語文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發問、閱讀
	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
蔡銘津(2009)。增進英語閱讀理解成效的策略探討。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
	5(2),1-12。
蔣虹、趙子良(2005)。影響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原因及應對策略。遼寧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5,112-114。
鄭昭明(1987)。認知心理學與教學研究--一般介紹。現代教育,4,86-114。
蔣皓、徐國琴(2011)。任務型教學法的任務設計。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4,
	73-75。
鄭新蓉(2015)。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科學導報,8,
	59。
鄭慧媛(2013)。閱讀策略與英語閱讀教學。經濟研究導刊,11,259-260。
歐用生(2000)。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19-147。
鄧依蘋(2016)。摘要與心智圖策略對國中生數位閱讀理解的影響之研究分析。健
	行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鄧格紅(2012)。任務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
	學,4,98-100。
賴俊安(2016)。任務型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閻鋰(2005)。英語專業學生閱讀策略調查研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2(6),719-721。
駱瑋(2010)。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87-88。
蕭秀琴(2015)。協同學習對於國中生國語文學習動機及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
	刊,364,2-16。
謝欣欣(2010)。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閱讀課程中的應用研究。天中學刊,25(5),
	128-130。
謝美寶(2002)。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彩瑤(2001)。臺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謝慧娟(2014)。提問策略運用於國小二年級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薛金梅(2009)。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4,
	139-141。
薛依寧(2016)。探討閱讀策略教學對高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力之影響:以臺灣五位
	高中挫折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豐玉芳(2008)。培養英語閱讀技巧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8(6),1-5。
豐玉芳、唐曉岩(2004)。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外語與外語教
	學,6,35-38。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
	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
顏偉華(2008)。任務型語言教學簡述。科技教育創新,15,244-245。
譚海紅(2016)。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閱讀中的應用探析。速讀,3,53。
簡清華、蔡佳霏(2012)。結合鷹架教學與非例行性數學問題發展學生數學解題能
	力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0(6),563-586。
鐘俏(2008)。如何消除大學生英語閱讀理解障礙。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14(3),
	159-161。
鐘啟泉(2001)。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蘇慧珍(2012)。探討閱讀策略融入數學教學對高中學生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數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英語部分
Aliakbari, M., & Jamalvandi, B. (2010). The Impact of “Role Play” on Fosering EFL Learners’ Speaking Ability: A Task-Based Approach,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4(1), 15-29.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4).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P.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255-291). New York: Longman.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98).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P. L. Carrell & J. Devin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pp.37-5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tlett, F. C. (1932). Remembering. Cambridge: CUP.
Brown, 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Collins, A., Brown, J. S., & Newman, S. E.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Resnick, L. B.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Hillsdale, NJ: Lawe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David, N.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chema Theory and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9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S. S., Evans, W. H., & Mercer, C. D. (1986). Assessment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ey and Bacom, Inc.
Goodman, K. (1973). 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ough, P. (1972). One Second of Reading. Cambridge: MIT Press.
Harris, T. L., Hodges, R. E., &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95). The literacy dictionary: The vocabula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Newark, Del: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Hayati, M. & Jalilifar, A. (2010). Task-based teaching of micro-skills in an EAP situation, Taiwan International EAP Journal, 2(2), 49-66.
Iranmehr, A., Erfani, S. M., & Davari, H. (2011). Integrating Task-based Instruction a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An Action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1(2), 142-148.
Krashen, S.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Langer, J. A. (1983).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 Language Arts, 60(2), 168-175.
Larsen-Freeman, D. & Long, M. H.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enski, S. D., & Nierstheimer, S. L. (2002). Strategy instruction from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Reading Psychology, 23(2), 127-143.
Lerner, J. W. (1988).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5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McNiff, J. (2002).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0).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NIH Publication No. 00-4769).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 (1991).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25(2), 279-295.
Nuttall, C. (2002). Teaching Reading Skill in a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aris, S. G., Wasik, B. A., & Turner, J. C.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readers. In R. Barr, M. L. Kamil, P. B. Mosenthal & P.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609-640). New York: Longman.
Perfetti, C. A. (1985).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
Piaget, J. (1969). The Mechanisms of Percep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Prabhu, N. S. (1987).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and Rogers, T. (2002).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UP.
Richards, J. C. (2006).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gers, C. R. (1969).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16, 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Rumelhart, D. E., & A. Ortony. (1997). The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memory. In R. C. Anderson (Ed.), School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pp. 99-135). Hillsdale, NJ: Erlbaum.
Shaimaa, A. E. F. T. (2006). The Effectiveness of a Task-Based Instruction Program in Develop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Speaking Skills of Secondary Stage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Ain Shams University, Cairo.
Smith, F. (1971). Understanding Read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mith, F. (1978). Rea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novic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 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7, 157-159.
Swaby, B. E. R. (1989). Diagnosis and correction of reading difficulti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Ulijn. J. (1980). Foreign-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3, 17-3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8). The global literacy challenge. Paris: Author.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09a). United nations literacy decade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action. Paris:
Author.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2-56, 79-91.
Waltz. D. & J. Pollack. (1985). Massively parallel parsing: A strong interactive model of natural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Cognitive Science, 5, 51-74.
Weber, R. M. (1984). Reading: United Stat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 111-123.
Willis, Janes.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 – Based Learning. Englan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Winsler, A., & Berk, L. E.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12, 20-34, 81-100, 118-12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