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2200821055800
DOI 10.6846/TKU.2008.01272
論文名稱(中文) 小布希政府時期美中與美台軍事交流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Military Exchanges of U.S.-China and U.S.-Taiwan in the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1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鍾如郁
研究生(英文) Ju-Yu Chung
學號 79426033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1-14
論文頁數 13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正義(cylin@sinica.edu.tw)
委員 - 王高成
委員 - 蔡明彥
關鍵字(中) 軍事交流
美中關係
美台關係
關鍵字(英) Military exchanges
U.S.–China Relationship
U.S.–Taiwan Relationship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美國在兩岸關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從1979年之後,美國歷任政府便面臨到一個戰略難題:美國處心積慮希望在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提供台灣安全保障兩者間維持「均衡」的狀態。小布希總統在2001年入主白宮,他明顯的友台態度,加上2001年4月軍機擦撞事件,使得美中雙邊軍事交流在質與量上均呈現倒退趨勢,美國對台軍事交流則於此時逐漸升溫。但在911事件後,美國亟需中國在反恐議題上的合作,使得原本緊張的美中關係獲得大幅改善的機會。另一方面,台灣延宕採購小布希政府在2001年同意出售的三項重大軍購,使得美方多次質疑台灣是否具有自我防衛的決心,成為美台軍事交流發展的絆腳石。再加上親台官員相繼離職,降低了美台軍事交流突破的可能性。

美國是台海安全的關鍵性因素,美台軍事交流又是台灣安全的基石,因此,如何因應「敵長我消」的態勢,實為台灣國防研究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涉及美中台三邊關係,研究主體為小布希政府對中與對台軍事交流之政策。研究的時間範圍係自小布希總統2001年元月就職以來至2007年底。在研究素材上,以美國政府官方政策文件、重要人士談話為一手資料,輔以報章評論、學術期刊著作為二手資料,作為美國政府對中與對台軍事交流研究的依據,藉此論證其政策立場與發展情況,使本研究能完整呈現出小布希政府時期對中與對台軍事交流的全貌。本研究的目的在藉由分析影響美中、美台軍事交流的關鍵因素,研究美國對中、對台軍事交流的決策機制如何運作,以了解美國對中、對台軍事交流政策的思維、策略與轉變的原因,本研究更將從美中、美台軍事交流動機、策略與實質內容等三個面向,分析美國對中與對台軍事交流政策的異同,及其如何互為影響。更進一步探討美國主要官員如何針對國際環境的變化定義美國的國家利益,做出調整美中、美台軍事交流之決策。

研究結果發現:基於不同時期國家安全戰略不同的考量,美國對中軍事交流政策或鬆或緊,小布希政府上任之初雖然採取緊縮政策,後為因應國際情勢變化而再度與中國進行交流。即便小布希總統有個人的好惡,但著眼於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與龐大的經濟市場利益,美國都必須積極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同時也希望藉由交流加強雙方互信,防範中國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與美國爭霸。在美台軍事交流部分,歷經諸多政治上的爭議後,小布希政府雖然對台灣當局時有批評,或因三項軍購案的延宕,而拒絕提供我F-16 C/D的發價書,看起來美台關係似乎陷入低潮。但是,美台各項軍事交流計畫仍舊照常執行,似乎未受政治紛擾的影響。畢竟對於美國來說,台灣的地位有其戰略價值,台海維持現狀,才能確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故美國必須維持與台灣的軍事交流,提供台灣自我防衛所需的武力,並協助台灣提升聯合作戰的能力,方始符合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利益。
英文摘要
The U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since 1979, each US administration has faced a strategic dilemma - managing the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S-China and US-Taiwan relations. The US keenly hopes to sustain a “balanced” situation between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s well as provide Taiwan with security assistance. Aft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came into office in 2001, his friendly attitude towards Taiwan, in addition to the mid - air collison incident in April 2001, caused US-China military exchange to backslide, both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However, after the September 11 incident,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China began to dissolve due to the fact that US needs China’s cooperation in war of anti-terrorism.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s long-stalled decision to the three major arms procurement has brought the Americans to question Taiwan’s determination to defend itself. Moreover, as more pro-Taiwan US officials continue to leave the office, possibilities for a breakthrough in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have decreased. 

US is a crucial factor to the security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the security of Taiwan; therefore, how to deal with an increasing advantage towards China is indeed a significant issue for Taiwan defense researchers. This research touches on US-China-Taiwan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Bush Administration’s military exchange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Taiwan. The time frame of the research runs from the inauguration of President Bush in January 2001 to the end of 2007. As for research sources, US government official documents are used as first hand materi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as second.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US-China and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of its decision - mak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ationale and tactics in US-China and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ill examine how US key officials define U.S.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as well as adjust their policy towards military exchanges with China and Taiwan.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US policy towards military exchange with China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different times; thoug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put forward a more strict policy towards China after his inauguration, it began to interact with China later on due to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Even if President Bush has any personal preferences, US still has to actively maintain a friendl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based on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its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 well as lucrative economic interests. In terms of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thoug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sometimes criticize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or even refused to give Taiwan a LOA for the F-16 C/D fighter jets, US-Taiwan military exchange is still carrying on. After all, to the US, Taiwan’s geographic position has great strategic value and the US can ensure its strategic interes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only if the Strait maintains stable. To continue military exchange with Taiwan and provide it with assistance needed in order to protect itself and enhance its joint operation capability, would be the only way to meet US national interes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九一一事件前後美中台關係外部安全環境的發展……… 13
  第一節  美國國家利益與中國的崛起:現實主義的觀點……… 13
  第二節  美中關係………………………………………………… 18
  第三節  美台關係………………………………………………… 25
  第四節  兩岸關係………………………………………………… 28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小布希政府軍事交流決策機制…………………………… 34
  第一節  美國政府體制與軍事交流政策決策…………………… 34
  第二節  白宮與國安會…………………………………………… 38
  第三節  國務院與駐外使館……………………………………… 44
  第四節  國防部與太平洋司令部………………………………… 52
  第五節  國會與非政府部門……………………………………… 57
  第六節  小結……………………………………………………… 61
第四章、美國與中國軍事交流……………………………………… 62
  第一節  美對中軍事交流動機…………………………………… 62
  第二節  美對中軍事交流策略…………………………………… 65
  第三節  交流實質內容…………………………………………… 67
  第四節  小結……………………………………………………… 84
第五章、美國與台灣軍事交流……………………………………… 85
  第一節  美對台軍事交流動機…………………………………… 85
  第二節  美對台軍事交流策略…………………………………… 86
  第三節  交流實質內容…………………………………………… 89
  第四節  美中與美台軍事交流的比較……………………………104
第六章、結論…………………………………………………………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7
  第二節  研究心得…………………………………………………109
參考書目………………………………………………………………112
附表……………………………………………………………………123
  附表1:2000年迄今美台關係重要事件表……………………… 123
  附表2:小布希政府時期重要涉台事務官員一覽表…………… 126
  附表3:陳水扁總統任內出訪行程一覽表……………………… 128
  附表4:小布希政府時期美中重要軍事交流事件表…………… 130
  附表5: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台重要軍事交流事件表…………… 134
圖目次
圖1-1:研究架構………………………………………………………11
圖3-1:美國政府對中、對台軍事交流政策決策圈…………………37
圖3-2:美國涉台、涉中事務官員架構圖……………………………43

表目次
表2-1:美中軍事關係演變表…………………………………………17
表2-2:中國歷年國防預算……………………………………………19
表2-3:中國對俄羅斯武器採購之主要裝備項目……………………20
表2-4:2003年度中國國防預算金額估算……………………………22
表2-5:2006年度台灣民眾對國家認同的看法………………………28
表3-1:二次大戰以後美國總統對中、對台態度……………………38
表3-2:台灣歷年國防預算……………………………………………41
表4-1:美中歷次國防諮商對話召開情形……………………………71
表4-2:美中歷次歷次「副外長級戰略安全、多邊軍備管制和防止武器擴散問題磋商」召開情形………………………………………….72
表4-3:美中歷次「高層(戰略)對話」召開情形…………………75
表4-4:美中年度「海上軍事磋商協議」會議召開情形……………78
表5-1:美台歷年「蒙特瑞會談」召開情形…………………………96
表5-2:美台歷年「國防檢討會談」召開情形………………………98
表5-3:美台歷年「國防工業會議」召開情形…………………….102
表5-4:小布希政府時期美中與美台軍事交流項目比較表……….105
參考文獻
政府出版品: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February 2006.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Regnery, 1999.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2.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中國國務院,《2002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中國國務院,《2004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中國國務院,《2006中國的國防》白皮書。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情勢》。
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
國防部,《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
國家安全會議,《2006國家安全報告》。

專書:
《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2006年7月。
《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
王央城,《戰略與區域安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出版,2006年。
吳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書局,1998年。
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汪毓瑋編,《「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1989年。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胡鞍鋼、門紅華主編,《解讀美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郝雨凡、張燕冬主編,《限制性接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張清海,《美國對台軍售政策研究─決策的視角》,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4月。
劉連第編著,《中美關係的軌跡:1993-2000年大事縱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5月。

英文專書: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
Stevenson, Charles A. SECDEF: The Nearly Impossible Job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s, 2006.
Kegley, Charles W. Jr. and Eugene R. Wittkop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Lake, David A. and Robert Powell edited, Strategic Choi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rcella, Gabriel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Interagency Process: Forward into the 21st Century,” in Douglas T. Stuart edited, Organizing for National Security, Carlisl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Allison, Graham and Phili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1999.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9.
Spanier, John Games Nations Play,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1993.
Pollpeter, Kevin U.S.- China Security Management: Assessing the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hip, Santa Monica: RAND, 2004.
Wortzel, Larry M. edit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Carlisle: US Army War College, 1999.
Tucker, Nancy Bernkopf edited, Dangerous Strait: The U.S.-Taiwan-China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Hilsman, Roger To Move a Nation: The Politics of Foreign Policy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F. Kennedy, New York: Doubleday, 1967.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einmo, Sven Kathleen Thelen, and Frank Longstreth edited,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Dunne, Timothy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Khalizad, Zalmay David T. Orletsky, Jonathan D. Pollack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RAND, 2001.
Khalizad, Zalmay M.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1999.

學術期刊:
2005年中共年報,「有歧見的合作:現實主義下的『中』美關係」,《中共年報》,2005年6月,頁129-145。
Harding, Harry,「美國在臺海爭議中的角色」,《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2005年7月),頁1-14。
Pillsbury, Michael,「美國在臺灣國防改革中的角色」,《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2003年冬季號),頁68-80。
Rubinstein, Gregg A.,「台灣防衛性武器獲取的優先項目」,《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4期(2003年夏季號),頁6-28。
丁樹範,「1996年後美國檢討對台海兩岸軍事交流意涵及未來可能發展」,《「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汪毓瑋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頁1-30。
丁樹範,「九一一事件後美臺軍事關係的發展」,《國際事務季刊》,第2期(2002年春季),頁43-56。
王央城,「美中軍事交流與軍事透明化」,《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2006年8月),頁43-46。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75-102。
丘立崗,「論中共後撤飛彈與美國對臺軍售之關聯性」,《交流》,第67期(2003年2月),頁20-23。 
古直,「『兩會』後的兩岸情勢分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4期(2006年4月),頁21-29。
任向群、彭光謙,「構建新型的建設性中美軍事關係」,《中國評論》(香港),第110期(2007年2月),頁10-12。
余莓莓,「布希政府東亞戰略的框架與內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秋季號),頁61-82。
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頁137-159。
吳志中,「美國、臺灣與中國地緣政治關係展望」,《交流》,第75期(2004年6月 ),頁20-23。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艾斯塔納峰會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4期(2005年8月),頁31-34。
吳釗燮,「美國新政府之下美中臺關係的展望」,《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5-108。 
吳衛,「中共近年對外軍事交流發展初探」,《陸軍學術月刊》,第41卷第481期(2005年9月),頁39-53。
吳衛,「從『戰略三角』理論,對現階段美、中、臺三邊關係發展蠡測」,《國防雜誌》,第17卷第9期(2002年3月),頁25-41。
呂芳城,「摘評柯林頓政府亞太安全戰略─對小布希政府政策建議」,《國防雜誌》,第16卷第11期(2001年5月),頁11-18。
宋學文,「二十一世紀美-『中』-臺三角關係的持續與轉變:美國對臺安全策略之形成、鬆動與轉變」,《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3期(2001年7月),頁82-115。
宋學文,「美台對軍購案認知之差距」,《戰略安全研析》,第20期(2006年12月),頁33-36。
李大中,「1990年代以來的美台安全關係:突破與限制」,《國防政策評論》,第6卷第2期(2005年冬季號),頁30-55。
李本京,「衝撞之三邊關係:李登輝訪美至陳水扁公投」,《淡江國際論壇》,2004年3月,頁62-84。
李亞強,「解讀中美海軍海上搜救演習」,《艦船知識》(北京),第328期(2007年1月),頁8-9。
李毓峰,「從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看美中戰略競爭」,《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秋季號),頁43-59。
李銘義,「美中臺三邊關係與臺海安全」,《東亞論壇》,第452期(2006年6月),頁19-32。
沈有忠,「美中臺三角關係:改良的戰略三角分析法」,《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3期(2006年3月),頁20-40。
汪士鑑,「對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評析」,《空軍學術月刊》,第557期(2003年4月),頁15-45。
周茂林,「美印民用核子合作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12期(2006年4月),頁39-42。
周益群,「談美對臺潛艦售案之轉折」,《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3期(2001年春季號),頁185-191。
林文程,「2001年至2003年之美中軍事交流」,《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中研院歐美所,2006年7月,頁67-96。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頁83-129。
林文程,「美中臺關係與臺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31期(2005年9月),頁53-66。 
林文程,「美國大選與美國之臺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6-20。
林文程,「剖析美中臺三邊關係的變化」,《交流》,第58期(2001年8月),頁4-9。
林正義,「『臺灣安全加強法案』的意義」,《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12月),頁99-100。
林正義,「2006-2007年美中台關係」,《戰略安全研析》,第24期(2007年3月),頁6-9。
林正義,「中美軍機擦撞事件與布希政府危機處理」,《中美關係專題研究:2001-2003》,中研院歐美所,2006年7月,頁1-28。
林正義,「布希政府臺海兩岸政策初探」,《中國事務》,第7期(2002年1月),頁67-81。
林正義,「由美國三份報告論臺灣的國防安全」,《政策月刊》,第49期(1999年8月),頁7-9。
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0期(2002年12月),頁27-43。
林正義,「美台軍事合作關係的隱憂」,《戰略安全研析》,第20期(2006年12月),頁26-28。
林正義,「美國的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6-37。
林正義,「美國新政府對臺海兩岸政策觀察」,《國策專刊》,第16期(2001年3月),頁2-4。 
林正義,「美國與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2005年11-12月  ),頁1-28。
林正義,「臺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VS.國會」,《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1期(2000年10月),頁42-68。 
林志峰,「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華戰略學刊》,2004年秋季刊,頁101-137。
林濁水,「中美臺三方的雙重加碼」,《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21-33。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頁37-53。
林麗香,「後冷戰時期中俄美軍事合作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4期(2000年4月),頁73-84。
邵宗海,「美國對台軍售政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22。
邱坤玄,「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台三角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4。
邱坤玄,「錢尼訪「中」與美「中」台三邊關係」,《交流》,第75期(2004年6月 ),頁46-49。
邱延正,「中國制訂『反分裂國家法』週年回顧」,《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2006年3月),頁20-24。
洪丁福,「美、中、台政經與軍事安全的多重性互賴」,《華岡社科學報》,第17期(2003年6月),頁43-58。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1期(2004年1-3月),頁105-134
夏立平,「中美安全合作與軍事交流的成果與問題」,《中國評論》(香港),1998年12月號。
孫煒,「比較政策研究的新制度研究途徑: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初步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1期(2003年1、2月),頁19-45。
袁易,「美國總統大選對美中臺關係影響之簡析」,《中國訊息資料彙編》,第19期(2000年12月),頁1-5。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國安民,「台政局紛擾牽動美中台三角互動」,《中共研究》,第40卷第6期(2006年6月),頁18-30。
張如倫,「淺談美國『防衛台灣』」,《國防雜誌》,第17卷第3期(2001年9月),頁17-27。 
張旭成,「新世紀台美關係重心--落實台灣關係法防止台海戰爭」,《國策專刊》,第16期(2001年3月),頁5-8。 
張德方,「美國介入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之分析」,《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9期(2002年9月),頁17-33。 
莫大華,「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視」,《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1999年7月),頁27-38。
莫大華,「美國全球軍力部署調整計畫與亞太地區安全的發展」,《遠景基金會季刊》,第6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72。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102。
陳一新,「911事件與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展望」,《中華戰略學刊》,91年春季號(2002年4月),頁219-226。
陳一新,「不再平衡的美國兩岸政策(2004年)」,《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秋季號),頁1-26。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27。
陳一新,「美中台三邊關係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政治學報》,第31期(2000年12月),頁315-357。 
陳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體系變遷對美中台的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18期(2003年12月 ),頁147-179。
陳一新,「從布希外交團隊與領導風格看美國外交與兩岸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33
陳一新,「錢尼訪問大陸後的美中台關係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6。
陳子平,「中國對北韓試射飛彈的態度與立場」,《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2006年8月,頁22-24。
陳建民,「美國小布希時期的中國政策與台灣安全」,《中共研究》,第40卷12期(2006年12月),頁49-64。
陳建民、范世平,「從大陸擴大開放民眾來金旅遊看胡錦濤對台政策之嬗變」,《中共研究》,第40卷第6期(2006年6月),頁77-91。
陳國雄,「中國軍事現代化與美國對台軍售問題」,《交流》,第57期(2001年6月),頁22-26。
陳頎,「小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9期(2001年9月),頁87-100。
陳龍騰,「美、中、台三邊互動與兩岸關係」,《正修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5年6月 )161-179。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
彭光謙,「中美關係的晴雨錶:彭光謙評述中美軍事關係」,新華網,2004年2月16日。
彭錦珍,「論析我國紀德艦採購政策」,《復興崗學報》,第83期(2005年6月),頁223-257。
曾怡禎,「國際情勢環境議題管理初探--新世紀美中台關係發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9期(2001年9月),頁104-116。
童振源,「美國總統大選後的台美中三邊關係」,《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43-53。
黃介正等,「胡錦濤訪美後對美中台三邊關係影響」,《中共研究》,第40卷5期(2006年5月 )頁104-128。
黃虹堯,「亞太區域安全格局下的臺灣安全」,《危機管理學刊》,第3卷第1期(2006年3月),頁75-84。
楊力明,「從美國與中共的對台戰略探討臺灣安全」,《黃埔學報》,第49期(2005年10月),頁49-61。
楊仕樂、卓慧菀,「美國小布希政府對台軍售之分析:維持兩岸軍力平衡」,《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6期(2003年11-12月),頁67-96。
裘兆琳,「『臺灣安全加強法案』與美國國會之爭」,《新世紀智庫論壇》,第8期(1999年12月),頁101-102。
熊玠,「布溫會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1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12。
趙介民,「國際恐怖主義的擴張對美中台關係影響」,《空軍學術月刊》,第586期(2005年9月),頁58-66。
趙永生,「中共加速軍事現代化的戰略目的及其戰略意涵」,《國防雜誌》,第19卷第4期(2004年4月),頁88-98。
劉振安,「小布希時期美中軍事交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23-44。
劉振安,「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現況發展」,《空軍學術月刊》,第592期(2006年6月1日),頁113-129。
劉復國,「美印戰略夥伴關係的建構」,《戰略安全研析》,第11期(2006年3月),頁29-32。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意涵」,《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1-131。
潘錫堂,「鮑卿訪北京與美『中』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8期(2001年10月),頁152-153。
蔡明彥,「中俄軍事合作:背景、發展及對台灣安全之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3期(2002年春季號),頁34-52。
蔡明彥,「布希外交決策與行政部門角色─以國務院、五角大廈與國安會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秋季號),頁83-101。
蔡明彥,「亞洲的陰影:中國對美國軍事優勢地位之挑戰」,《國防政策評論》,第6卷第3期(2006年春季號),頁6-18。
蔡明彥,「美國與中國軍事交流之發展與限制」,《台美中關係專題研究:2004-2007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30日,中研院歐美所,頁1-14。
蔡政修,「911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29-165。
蔡政修,「從台灣的公投、新憲議題看美國小布希政府的兩岸政策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07-136。
蔡裕明,「美國對中共戰略的演變與發展」,《中華戰略學刊》,2000年12月冬季刊,頁81-150。
鄭大誠,「美國與中國軍事交流展望─既友善又敵對」,《全球防衛雜誌》,第278期(2007年10月),頁90-97。
鄭榮新,「中共推動軍事交流對亞太安全之影響」,《陸軍學術月刊》,第39卷第458期(2003年10月),頁50-57。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1-37。
戰略安全情勢論壇,「美國期中選舉對美國外交政策及作為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20期(2006年12月),頁41-60。
賴怡忠,「比較高爾和小布希的亞太政策及其對台灣的影響」,《交流》,第54期(2000年12月),頁14-18。
韓江,「如何看美中關係比歷史任何時期都好」,《海峽評論》(香港),第161期(2004年5月1日),頁15-18。
龐解,「現階段美台軍售進展與困境」,《中山學報》,第26期(2005年12月),頁31-38。

英文期刊
Ber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2, March/April 1997, pp. 18-32.
Campbell, Kurt M. and Derek F. Mitchell,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 4, July/August 2001, pp. 21-22.
Christensen, Thomas J., “Posing Problem without Catching UP,”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4, Spring 2001, pp.5-40.
Perry, William J. “Defense in an Age of Hope,”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6, November/ December 1996, pp. 67-79.
Rice, Condoleezza, “Campaign 2000: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 Feb 2000, pp. 45-62.
Ross, Robert S., “Beijing as a Conservative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2, March/April 1997, pp. 33-44.

論文:
申云翰,「美國與中共軍事戰略角力對亞太地區之影響—以地緣政治學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正文,「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文程,「美國與中共軍事交流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NSC89-2414-H-001-004),2001年。
耿濟川,「中共國際軍事交流對台安全之衝擊:就軍事角度衡量」,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玉枝,「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台互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守珩,「小布希政府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2001-2003」,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麗卿,「柯林頓政府與中共軍事交往政策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黃銘毅,「冷戰後中共與美俄軍事交流活動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虞思祖,「小布希政府華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振安,「美國與中共的軍事交流之研究:國家利益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鄭智元,「九一一事件對亞太區域安全理念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賴淙仁,「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中共政策之研究(2001.9至2003.12),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台美中關係專題研究:2004-2006》,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2007年11月。

報章雜誌:
中國時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蘋果日報(台北)
人民日報(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文匯報(香港)
大公報(香港)
明報(香港)
星島日報(香港)

網際網路: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www.aei.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www.csis.org
外交事務季刊(Foreign Affairs) www.foreignaffairs.org
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ww.fpri.org
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www.iiss.org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ww.ncafp.org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www.rand.org
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www.acus.org
布魯金斯研究所(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www.brookings.org
海軍分析中心(The CNA Corporation)www.cna.org
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www.heritage.org
中華歐亞基金會www.fics.org.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www.mac.gov.tw
美中經濟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www.uscc.gov
美台商業協會(U.S.-Taiwan Business Council)www.us-taiwan.org
美國參議院(U.S. Senate)www.senate.gov
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www.defense.gov
美國國務院(U.S. Department of State)www.state.gov
美國眾議院(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www.house.gov
國會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www.loc.gov/crsinfo/
國關在線 www.irchina.org/index.asp
學習時報 www.studytimes.com.cn
總統府網站www.president.gov.tw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