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1201514325300
DOI 10.6846/TKU.2015.00701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經濟發展及戰略意涵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n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1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吳怡萱
研究生(英文) Yi-Hsuan Wu
學號 70127017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1-12
論文頁數 13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共同指導教授 - Shixian,Zhang
委員 - 郭建中
委員 - 魏艾
關鍵字(中) 區域經濟
區域發展
「中部崛起」
「十二五」規劃
關鍵字(英)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部崛起」戰略是大陸基於現代化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域性出發點作出的重大決策,其推動層級及規模與「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等戰略不相上下,面對區域發展關鍵時刻,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任務不但艱巨且時間緊迫。
自2006年4月15日中國大陸頒布「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後,八年來區域內各城之間互利共生、協同演進,不同層次的城鎮與鄉村融合成有機整體,推動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使中部地區的產業基礎和發展環境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中部地區在區位、資源、產業、科教等方面具備明顯的戰略優勢,利用這些特點和條件,中部地區可望建設成為中國大陸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要地和綜合交通樞紐,這是實現中部地區崛起的主要支撐力量
「中部崛起」是區域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是大陸在新的歷史階段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全域性和長遠性的謀略,其戰略視野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規劃中部六省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及輻射八方的空間佈局,其發展涉及許多方面,包括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推進,經濟體制的轉軌,轉變政府職能,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建設統一市場以及改善投資環境等。
中部地區在大陸「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推動階段,顯現出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較能達致原先設定的目標,而民生、資源環境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持續改善,也反映出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升,但中部地區在特定領域的發展卻面臨相當的困境,且受諸多非經濟因素的制約,諸如農民工社會問題、戰略發展觀念淡薄、保糧與發展矛盾、產業結構調整欠佳及城市化推動觀念偏差等問題頗為棘手,伴隨城鎮化加速發展,上述問題將更加凸顯,並成為窒礙中部地區未來經濟發展重大課題。
隨著資訊化和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演化,產業結構日益朝向高級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在宏觀政策的引導下,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雖有所調整和優化,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壓力依然很大,產業發展的協調性還有待加強。
英文摘要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Plan” is a major decision made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the global viewpoint on modernized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omotion level and scope of this plan has been on par with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eastern regions,” “develop western regions on a large scale,” and “revitalize old north-eastern industrial bases.” At a critical tim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t is an urgent and difficult task to promote the rise of central regions.
    Since China issued “Several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on 15th April 2006, cities within the central regions have formed mutualistic relationships and evolved together in these eight years. Urban towns and rural villages at different tiers were combined as an organic entity, which boosted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s.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s have thus been considerably enhanced and improved, and so has the economic endogenous growth.
The central regions possess apparent strategic strengths in terms of location, resources, industries, science and education.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se features and conditions, the central regions can be expec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od production base, raw material base of energy, important location for moder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as well as transport hub of China. These formed the main support for the rise of central regions.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marks a process of accelera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t is a global and long-term tactic, taking a crucial part in overall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entire China in a new historical phase. Plann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whole nation, the strategy has set the six provinces of the central regions as spatial nodes, which connect districts from east to west, north to south. Its development covers many aspects, including evolu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long with a change in economic system, alter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outse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llaboration,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market and improvement i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During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 the central regions have shown its ability to reach the original goal of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The adv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e in benefits has been reflected in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s in people’s livelihood,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fields in the central regions has encountered obstacles to a large extent, which are conditioned by many non-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social problems between farmers and workers, shallow knowledge about strategic development, conflict between food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mal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iated concepts of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With the acceler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se knotty problems will become conspicuous and may become the major hindrance to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regions.
   With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dvanced toward optim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cro strategies, althoug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regions has been adjusted and optimized, there is still great pressure on the adjust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ill requires improve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基本概念之界定…………………………………………………………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6
 第四節 研究架構…………………………………………………………………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的政策框架體系…………………………………13
 第一節 「中部崛起」的戰略背景及戰略地位……………………………………13
 第二節 「中部崛起」的機遇與挑戰………………………………………………23
 第三節 「中部崛起」對大陸整體之影響…………………………………………31
 第四節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戰略的具體政策與措施…………………………36
第三章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的戰略佈局………………………………………46
 第一節 「中部崛起」的戰略構想…………………………………………………46
 第二節 「中部崛起」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佈署……………………………………52
 第三節 「中部崛起」主體功能區戰略思路………………………………………61
 第四節 「中部崛起」戰略區域協調整合策略……………………………………66
第四章 中國大陸「中部崛起」經濟發展的效益及其展望………………………74
 第一節 「中部崛起」經濟發展概況………………………………………………74
 第二節 「中部崛起」經濟發展效益剖析…………………………………………89
 第三節 「中部崛起」「十二五規劃」之評析……………………………………101
第五章 結論………………………………………………………………………116
參考書目……………………………………………………………………………127
 
圖目錄
圖1:研究架構圖……………………………………………………………………9
圖2:中國大陸中部地區地理位置圖………………………………………………11
圖3:2012年上半年以來中部六省投資增速與全陸比較…………………………78
圖4:2011年中國大陸各區域糧食總產量  ………………………………………78

 
表目錄
表1:中國大陸中部各省占全中部地區面積及比例數據…………………………10
表2:2012年中國大陸中部六省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統計………………………13
表3:中國大陸國家戰略層級「區域經濟規劃」表…………………………………14
表4:2012年中部地區與全陸主要礦產資源比較…………………………………19
表5:2008年中部六省主要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及其占全陸的比重…………20
表6:2012年中部地區綜合交通線路基本情況……………………………………23
表7: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52
表8:中國大陸及其部分省份選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53
表9:中部六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55
表10:「十二五」時期(2011年)中部六省概況與經濟比較………………………74
表11:2006至2012年中國大陸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大陸比………………………75
表12:2012年中部地區生產總值GRP比較表………………………………………76
表13:中部六省2012年以來GDP增長情況…………………………………………76
表14:2012年中部地區各省全社會固定資產佔比…………………………………77
表15:2012年中部六省工業產業發展情況…………………………………………79
表16:中部六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較……………………………………79
表17:2012年中部地區與其他區交通運輸里程比較………………………………80
表18:2012年中國大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統計表……………………81
表19:2011年中部六省服務業發展情況……………………………………………82
表20:2006至2012年中國大陸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大陸比………………………89
表21:2006至2012年中部六省GDP一覽表…………………………………………90
表22:2008年至2012年中部地區人均生產總值比較………………………………91
表23:2006至2009年中部與其他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占全陸比重…………92
表24:2012年中部與其他區全社會固定資產及房產投資比較……………………92
表25:2012年中部六省三次產業發展與結構比較………………………………93
表26:2002至2012年中部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情況…………………………………94
表27:2012年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統計表……………………………………………95
表28:中部六省2013年前三季度對外貿易情況  …………………………………96
表29:2004、2008年中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占全陸比重……………97
表30:中部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對比   …………………………98
表31:2006至2012年全陸及中部各省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情況…99
表32:2008至2012年中部各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比較……………………………………………………………………………………100
表33:2010 至2012年中部六省產業增加值及結構比較………………………121
表34:2012年中部地區與其他區三次產業比較…………………………………122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及文獻

一、官方資料及出版品
1、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2010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
2、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2011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年)
3、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2012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年)
4、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編,2013年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2010年8月2日。

二、專書
1、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編,2007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中部塌陷與中部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朱有志,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2012-2013):中部崛起戰略平臺建設回顧與展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3、李劍閣,中部崛起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4、李建平,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7~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5、汪玉奇,2011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0月)
6、阮華彪、梁瑞,「2013—2014年中部地區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安徽省經濟資訊中心經濟預測處研究報告。
7、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8、周紹森,論中國中部崛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
9、周紹森,2006中國中部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10、周紹森、陳棟生,中部崛起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11、南昌大學中國中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
12、胡樹華、侯仁勇、楊潔著,區域戰略與中部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13、張五岳,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14年)
14、郭慧伶,「中部地區的定位與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議」,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15、陳曉紅等,中部崛起過程中的新型工業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
1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中部六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17、張銳、林憲齋,2010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
18、郭生練、劉彩木、胡樹華,中部發展的現況、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年)
19、喻新安,2013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5月)
20、喻新安、吳海峰,新型三化協調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21、傅春、周紹森,2013年中國中部經濟社會競爭力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22、湯尚穎,中國中部地區區域創新模式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
23、趙淩雲, 2006年: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4、劉勇,中部崛起戰略與對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5、劉文綱,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大陸企業(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26、鄭克強、周紹森,2011年中國中部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5月)
27、科技部中部崛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南大學中國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中部崛起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11月)
28、陳繼林,知識資本與中部崛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
29、湖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聚焦中部崛起----2005中部崛起戰略論壇文集(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年1月)
30、魏後凱,中部崛起戰略評估與政策調整(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年)

三、翻譯專著
Doti James、Lee Dwight、林季紅譯,The Market Economy經濟大師談市場(臺北:經濟新潮出版社,2006年) 

四、期刊
1、文軍,「中部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全國商情研究,第7期,2010年
2、王明,「中部六省『十一五』大佈局」,經濟視角,第6期,2006年
3、王俊,「當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路解讀」,福建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
4、王發曾、呂金嶸,「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的評價與時空演變」,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
5、李新安,「中部崛起的優勢條件、制約因素及路徑分析」,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2006年
6、李仁安、申家峰,「中部地區城市群城市競爭力評價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8期
7、吳愛軍,「金融危機下中部經濟發展的思考」,長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8、和紅,「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歷程的回顧與展望」,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9、周甲祿,「中部之憂;中國經濟凹地」,半月談,第2期,2004年7月
10、周宏亮,「新時代背景下中部崛起戰略的新內涵」,科技進步與對策,第11期,2012年
11、周宏亮,「中部崛起戰略新思路」,科技進步與對策,第11期,2012年
12、周宏亮,「中部崛起戰略的功能定位」,科技創新月刊,第5期,2012年
13、柯善諮,「擴散與回流: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導作用」,管理世界期刊,2009年
14、胡樹華,「中部崛起的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國軟科學期刊,第5期,2005年
15、胡家華,「落實改革措施、核心維護核心利益」,中國大陸研究,48卷第6期,2014年
16、唐宇文、彭蔓玲、蔡建河,「中部崛起的希望-六省優先發展區域帶及湖南『一點一線』發展態勢」,學習導報,第9期,2009年
17、徐浩程,「中部如何彎道超車」,決策,2009年第2期
18、郝小林,「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構想」,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山西),第29期2007年
19、許學強、程玉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競爭力時空演變」,地理研究,2006年第3期
20、陳龍桂,「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兩個重要關係」,中國區域發展監測與評估,第2期,2007年
21、陳棟生、羅序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中部地區科學崛起的新引擎」,社會科學期刊,第1期,2011年
22、張耕田,「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環境保護期刊,第13期,2011年
23張可,「金融危機下中部崛起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年第12期
24、童中賢,「我國中部地區城市群的空間整合」,區域與城市期刊,第8期,2010年
25、鄭瑜,「創新驅動戰略突破寧波發展瓶頸-寧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現實基礎與對策措施分析」,今日科技,第4期,2008年
26、熊華、支曉娟,「中部地區省會城市競爭力實證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6年第3期。
27、潘學芳,「農民工轉型的權利實現途徑分析」,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第3期, 2012年
28、劉洋、羅建敏、王健康,「中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經濟地理,第3期,2009年
29、羅序斌、周紹森,「中部地區經濟增長因素貢獻的定量研究」,晉陽學刊,第2期,2010年
30、羅海平、阮陸寧,「中部六大先行試驗區發展規劃的比較研究」,江淮論壇,2011年6月

五、碩博士論文
1、吳國樑,「特殊國與國關係」對兩岸關係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2、李練軍,「中部地區開放型經濟的實證與對策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3、林憶青,「中國大陸中部崛起與中部地區產業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4、張海冰,「我國醫療保險全權覆蓋模式下的收支平衡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六、網路資源
1、1財網,http://www.yicai.com/
2、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
4、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政府網http://www.henan.gov. cn/
5、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6、中國經濟新聞網http://district.ce.cn/
7、中國社會網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8、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
9、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資訊網http://www.sinoss.net/
10、江西新聞網http://news.jxwmw.cn/
11、合肥新聞網http://news.hefei.cc/
12、地圖驛棧網站  http://romangu.blog.163.com/
13、亞洲資本論壇網http://www.asiancapital.org/
14、宜昌市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s-yichang.gov.cn/
15、鉅亨網新聞中心http://news.cnyes.com/
16、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17、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18、管理者論壇網,http//www.onlyit.cn/

七、報紙類
1、吳讓松、劉衛橋、散琦,「中部崛起的涵義、地位與對策研究」,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6月27日,版7。
2、李智聰,「抓住中部崛起的突破口」,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6月6日,版4。
3、李淩,「兩湖GDP首超滬津渝並列第一」,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01月30日,版7。
4、林毅夫,「中國經濟發展要以中部為突破口」,經濟參考報,2003年,第5版。
5、宋洪遠,「中國農村改革三十年歷程和主要成就」,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4月24日。
6、徐光春,「在應對危機中抓住中部地區崛起的機遇」,河南日報,2009年4月26日
7、高萍、喻建齊,「中部地區工業發展比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8、張又暉,「兩會強調「中部崛起」,河南大河報,2005年3月5日,版2。
9、康文柔,「鴻海砸247億在山西發展電動車」,中國時報,2014年9月4日,A11版。
10、溫家寶「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面」,人民日報,2004年3月17日,版A8。
11、魏文其,「六省政協上書中央要優惠政策,中部崛起看齊西部」,21世紀經濟導報,2005年6月1日,版3。
12、蘆瑞,「中部幾省中,河南占了好幾項第一,我省服務業啥水準,昨天用資料亮出了家底兒」,河南東方今報,2014年09月24日,版6。

八、專案計畫
郭露、戴志敏,「主體功能區經濟發展與融資結構」,2010年中國大陸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金研究報告,基金項目編號JD10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