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1201413461200
DOI 10.6846/TKU.2014.00891
論文名稱(中文) 曼陀羅繪畫在薩提爾家族治療中之運用--以國小認輔志工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actice of Mandala Drawing in Stair Family Therapy: Using Counselling Valunteers in Primary School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2
學期 1
出版年 103
研究生(中文) 蘇燕玲
研究生(英文) Yann-Ling Su
學號 6976900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4-01-18
論文頁數 16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柯志恩
委員 - 陸雅青
委員 - 李佩怡
關鍵字(中) 曼陀羅
榮格
薩提爾家族治療
溝通姿態
家庭關係
認輔志工
情緒轉化
自我覺察
關鍵字(英) Mandala
Carl Gustav Jung
Stair Family Therapy
Communication Stances
Family Relationships
Counseling Volunteer
Emotional Transition
Self-Awarenes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輔志工透過曼陀羅繪畫於家庭關係之探索、情緒的抒解與轉化,以及自我覺察等內在經驗與歷程。研究進行方式以台北市某國小認輔志工團隊的團體治療形式為之,團體成員共16人,皆為已婚女性,本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從中選取4人參與研究的進行。並透過深度訪談法蒐集文本資料,主題分析法來回於文本間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而研究者根據研究問題,最後整理出之研究結果呈現於下:
壹、從曼陀羅圖畫中的圖像、顏色,呈現出父母的人格特質與家人間的關係;從彼此間的位置、距離,透露出孩子為父母爭戰中的代罪羔羊。
貳、曼陀羅圖畫中呈現出複製於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模式。
叁、透過創作曼陀羅學習情緒宣洩的方法,及藉由繪畫後所升起的覺察來學習不
同於過往的溝通方式,打破家庭成員間固有的僵化模式,關係呈現新曙光。
肆、創作過程中專注力從「糾結的情緒」轉到「圖像」,情緒在此得到轉化並對
事件產生新觀點與創造意義。
伍、複製於父母的人際互動與親子教養模式;童年時期對父母未滿足的期待,投
射到孩子身上藉以獲得滿足。
陸、透過曼陀羅圖畫中的圖像對自我現狀產生覺察,進而邁向改變之路。
柒、透過不同的視覺效果,改變圖畫中之象徵意義,藉以貼近內在更真實的自我。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Mandala Drawing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the inner experiences and journeys of emotional transition and self-awareness that take place, using a case study conducted by counseling volunteers. The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a group of 16 married female counseling volunteers in a Taipei Elementary School, with four that were selected with Purposive Sampling for further studies. Meanwhile,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matic analysis for reference articles compiling and data analysis were also conduct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issue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I. Patterns and Colors of Mandala Drawings were representative of parents’ character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layouts and distances revealed that the children had been suffering from their parents’fighting.
II. Parents’ marriage models from the Families-of-Origin had been duplicated into Mandala Drawings. 
III. Through Emotional Transition of Mandala Creation and Self-awareness of Drawing Expression, new communication stances different from past ones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IV.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oted creation, “Tangled Emotions” were transformed into “Drawings” as an accomplishment of Emotional Transition for new perspectives and meanings to be derived. 
V. The Copies of Parenting Models from the Families –of-Origin: The unsatisfied expectations of the parents from the Families-of Origin were projected onto and satisfied by the realizations of their own children.
VI. Through Mandala Drawings, Self-awareness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VII. With a variety of visual effects, symbol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rawings were utilized for better expressions of the true inner selv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曼荼羅意涵…………………………………………9
第二節	  榮格的「曼陀羅」心理學意涵…………………………………16
第三節	  薩提爾家族治療理論……………………………………………22
第四節	  認輔志工的相關理論……………………………………………36
第五節	  曼陀羅繪畫於薩提爾家族治療中之運用………………………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設計…………………………………………………44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45
第三節	  團體方案設計……………………………………………………51
第四節	  研究工具…………………………………………………………52
第五節	  研究流程…………………………………………………………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9
第七節	  研究嚴謹度………………………………………………………67
第八節	  研究倫理…………………………………………………………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認輔志工透過曼陀羅繪畫歷程探索自己和家庭成員間之關係…72
第二節	 認輔志工藉由曼陀羅創作的情緒轉化過程………………………105
第三節	 認輔志工藉由曼陀羅繪畫及諮商師透過曼陀羅作品協助認輔志工
 進行自我覺察的過程………………………………………………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3
第二節	 研究者的反思………………………………………………………148
第三節	 建議…………………………………………………………………150

參考文獻………………………………………………………………153
附錄…………………………………………………………………………………160
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160
二、	 作品拍攝與授權同意書…………………………………………………161
三、	 前導性訪談大綱…………………………………………………………162
四、	 正式訪談大綱……………………………………………………………163
五、	 學者專家倫理議題審核評論……………………………………………165


圖表目錄

圖3-1  研究實施流程圖………………………………………………………59
表2-1  曼陀羅的方圓象徵—胎藏界與金剛界………………………………13
表2-2  高自我價質與低自我價值對照表……………………………………31
表2-3  薩提爾模式四種求生存時的溝通姿態………………………………32
表3-1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50
表3-2  十八週的團體單元內容………………………………………………56
表3-3  文本的編號說明………………………………………………………61
表3-4  文本的謄製節錄………………………………………………………62
表3-5  文本整體閱讀的初步理解……………………………………………63
表3-6  文本發現事件與脈絡視框劃記編碼與反思示例……………………64
表3-7  共同主題與次主題命名………………………………………………66
表4-1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73
表4-2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83
表4-3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89
表4-4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94
表4-5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106
表4-6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126
表4-7  受訪者的曼陀羅含意…………………………………………………13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秀(1999)。國小輔導師資培育之研究(三)--國小輔導相關人員對學校輔
    導工作者角色知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王信宜(2002)。榮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映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高雄。
王純琪(2007)。敘事取向的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261,25-29。
正木晃(2007)。曼陀羅心靈彩繪。台北市:非馬。
吉布,楊典(2009)。唐卡中的曼陀羅。台北縣:達觀。
全佛編輯部(1999)。佛光大辭典。台北市:全佛文化。
全佛編輯部(2004)。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台北市:全佛文化。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新北市:緒立文化。
光寶文教基金會(2001)。兒童認輔的推動與實例。台北:光寶文教基金會。
李咏吟(1992)。我國國民小學輔導單位的組織和員額編制調查研究。教育部輔
    導工作六年計劃專案研究報告。
李郁文(2001)Satir家庭動力治療概念評述(上)。 諮商與輔導月刊,191,2-7。
李郁文(2001)Satir家庭動力治療概念評述(下)。 諮商與輔導月刊,192,25-27。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
    究,9,3-52。
李燕蕙(2006)。曼陀羅奧義初探。「佛教史與佛教藝術:明復法師圓寂一週年
    紀念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際台北大學國際會議廳。
李瑞玲譯(2001)。熱鍋上的家庭:一個家庭治療的心路歷程。台北:張老師文
    化。
李俊毅譯(2004)。割腕的誘惑。台北:心靈工坊。
李淑君譯(2002)。躁鬱奇才-不凡創造力的背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李宇宙等譯(2007)。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第四版)。台北市:
    心靈工坊。
何盼盼譯(2003)。象徵的名詞(原作者:David Fontana)。台北:米娜貝爾。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後學校輔導工作。輔導通訊,50,2-6。
吳嘉瑜(2005)。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而同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
刊,41(1),21-28。
吳銀玉(2000)。搭起另一座學習的橋—談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概況。光寶
    文教通訊,9,3-6。
呂坤政(2006)。從家庭系統分化看家庭關係。諮商與輔導,249,20-24。]
吳就君譯(2002)。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
    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麗文文化。
林美珠(2000)。國民小學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
    報,8,51-76。
林正宜(2008)。藝術治療中的心靈能量轉化-由曼陀羅創作談起。中華 
    民國能量醫學學會第四屆第九次學術研討會,高雄。
林沈明瑩等譯(2004)。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沈明瑩等譯(2005)。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林正義(1996)。認輔制度之認識與態度。輔導通訊,46,45-46。
林昭宏(2000)。認輔關係對機構式處遇中受輔少年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武昌(1998)。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金耀基(1992)。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邱小萍(1998)。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亦麗、羅兆輝譯(2001)。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
台北市:台灣商務。
侯禎堂(2009)。家族藝術治療介入認知障礙者手足之親子關係。台灣藝術治療
    學刊。1,33-53。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
    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
    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市:楊智文化出版社。
黃碧慧等譯(2012)。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台北市:心靈工坊。
黃毓萍、洪怡菁(2008)。諮商與輔導,274,14-18。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市:心
    理。
許智傑、謝政廷、施玉麗(2009)。曼陀羅創作在冥想中的運用。未出版之期
    刊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梁以正(2007)。榮格原型理論對西藏曼荼羅意象的解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丁榮(2002)。全腦開發與超覺思考。台北市:敬業。
陳金燕(1996a)。自我覺察訓練方案初探。輔導季刊,3,43-50。
陳金燕(2003)。自我覺察在諮商專業中之意涵:兼論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
    心理研究18,59-87。
陳學添(2000)。藝術治療介入對受虐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個案研究。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重佑(2009)。成年男性父子衝突中的「離」與「合」以象徵隱喻圖卡為媒
    介之敘說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麗芳譯(2003)。靈魂調色盤-讓內在藝術家活躍起來。台北市:生命潛能。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臺北縣市國小為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慧珍(2000)。親子三角關係的問題行為。輔導通訊,67,44-48。
陳皎眉(199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教育部社教司婦女教育叢書。
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市:心靈工坊。
陸雅青(2005)。藝術治療第三版。台北市:心理。
張雯琦(2005)。國中認輔志工服務動機、內容及困境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游琬娟譯(2008)。曼陀羅小宇宙。台北市:生命潛能。
傅佩榮譯(2008)。創造的勇氣。新北市:立緒文化。
曾慧嘉(2005)。家族治療理論介紹。基層醫學,20(10),244-252。
曾端真(2000)。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7,34-38。
曾昭旭(1998)。自我探索與心靈成長—從中國生命哲學談意識與潛意識的溝通。
    台中師友,337,4-7。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楊儒賓譯(2002)。黃金之花的秘密(原作者:C.G.Jung)。新北市:商鼎。
廖世德譯(2004)。榮格。台北市:生命潛能。
趙梅如(2006)。父女親情的知覺與情結。輔導季刊,42(4),1-10。
鄭崇珍(1995a)。認輔制度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學生輔導,36,12-1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國彬、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劉乃誌等譯 (2010)。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臺北:心靈工坊。
劉修全(1999)。從依附理論談青少年的自殺行為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67,14
    -16。
葉光輝(2009)。再論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的幾個關鍵性議題。本土心理學研究。
    32,207-248。
葉光輝、林廷叡、王維敏、林倩如(2006)。父女關係與渴望父愛情結。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9(1),93-119。
賴慧峯(2010)。教師生命意義與曼陀羅圖形的相關研究-以佛光山生命教
    育研習營教師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南投縣。
龍玉琴(2004)。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錦忠(1994)。認輔制度話從頭—生命的春天是可以期待的。輔導通訊,40,
    1-4。
蔡碧藍(2005)。創造力與精神疾病。長庚護理,18,1。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市:巨流。
龔卓軍譯(2001)。。人及其象徵(原作者:C.G.Jung)。台北市:立緒。
蘇珊、黃維仁(2002)。愛就是要彼此珍惜。台北:張老師文化。

二、英文文獻:
Braun.,&Clark,V.(2006).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cher in Psychologr,3,77-101.
Gadamer,H.G(1996)。Truth and method (J.Weinsheimer&
        D.G.Marshall,Trans.).New York:Cotinuum.
Julia Marshall(2007).Image as Insight:Visual Image in Practice-Based 
Research.(49(1)23-41).Stedies in Education A Journal of Issues 
and Research.
三、網路資料:
Artheal (2008)。 靈性再現-曼陀羅藝術治療團體。取自
http://arts.imagenet.com.tw/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70&forum=2
吳垠慧(2007)。曼陀羅繪畫和自己對話。中時電子報。2008 年9 月16 日,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126/4/oub6.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