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1201311580000
DOI 10.6846/TKU.2013.00907
論文名稱(中文) 平價品牌符號與形象建構之研究-以UNIQLO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Construction of Symbol and Image of Masstige Brand:A Case Study of UNIQL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1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郁璇
研究生(英文) Yu-Hsuan Chen
學號 69905005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12-28
論文頁數 17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振家
委員 - 陳尚永
委員 - 楊明昱
關鍵字(中) 品牌
品牌打造
品牌形象
消費
消費社會
符號消費
關鍵字(英) Brand
Brand build
Brand image
Consumption
Consumer society
Symbolic Consump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平價品牌在台灣消費環境中的面貌,在文獻的部分,首先爬梳消費、消費社會及消費觀念的演變脈絡,接著再談及廣告符號與品牌文化及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並以Barich及Kotler之形象架構、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星野克美之廣告符號學分析架構,綜合討論UNIQLO的品牌形象、傳播溝通工具及廣告文本,藉此除了能窺知其品牌整體的運作邏輯,亦能藉由論述過程與台灣當前的社會文化及消費環境做扣連。
本研究修改自Barich與Kotler的形象影響因素,將UNIQLO的品牌形象歸納為以下七大面向:「企業的社會及奉獻行為」、「公司的企業及服務行為」、「企業的員工及支援行為」、「品牌產品」、「行銷溝通」、「產品價格」、「銷售團隊及通路」。
研究發現UNIQLO在行銷溝通工具上不同於一般企業習慣以電視廣告為宣傳主力,在需要強化品牌印象及識別時,它習慣操作戶外媒體為宣傳主力,電視廣告則是輔助強化消費者的印象,至於長期的廣告行銷,則以報紙媒體為操作主線,而UNIQLO除了在主流媒體及網路媒體刊登其品牌廣告之外,以網路社群活動的方式進行推拉式行銷亦為其一貫的宣傳特色。
至於在廣告的符號操作上,UNIQLO其實也有發展出一套策略,除了緊繫品牌精神,在畫面上強調商品本身的價值,版面也盡量簡單,廣告視覺呈一致性及極簡性,此外,平面廣告並會因應品牌發展周期調整策略,而在報紙及電視廣告符號價值體系的呈現上,則大致可歸納出實用價值、感覺意象、生活意象這三個價值體系。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masstige brand presents the whole look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in Taiwan. This study first discuss the context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society and consumer concept, then talk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dvertising symbol and brand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advertising symbol and consumer culture. Using “Barich and Kotler’s framework of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 “document analysis”, “content analysis”, “Hoshino Katsumi’s advertisement semiotics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brand image of UNIQLO,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advertising text.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be able to know the operational logic of the brand, and also can connect with the current socio-culture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Taiwan.
This study modify the framework of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 which proposed by Barich and Kotler, summarize UNIQLO's brand image as the following seven factors: “corporate social and contributions conduct", “company business conduct and service”, “corporate employees conduct and support”, “product”, “communication”, “price”, “sales force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
The study discover that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UNIQLO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corporate habits, when i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brand image and the brand awareness, it is accustomed to operating outdoor media as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television is assisted to strengthen the impression to consumers. As regards the long-term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t is accustomed to operating newspaper as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In addition to publish the brand advertising o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internet, operating “push and pull strategy” in activities of the social network is also their usual pro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regards the symbolic operation on the advertising, UNIQLO actually develop their own strategy. In addition to tie to the spirit of the brand to emphasize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itself, the layout is also as simple as possible and the whole visual of the advertising is consistent and minimalist. The print ads will follow the industrial cycle to adjust the strategy. And the symbolic value of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ads can be summarized as use value, feeling image and life imag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貢獻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消費權力	10
一、	物品為權力載具	10
二、	消費關乎自主權	10
第二節 消費社會與符號消費	12
一、	物資流通催化消費社會形成	12
二、	從功能的「需求消費」到精神的「符號消費」	13
第三節 非理性消費與理性消費	16
一、	不是需要,而是受到原始慾望驅使	16
二、	「消費聖殿」營造展演舞台	17
三、	盲目迷信名牌的時代,已經過去	19
四、	零符碼(zero code)	19
第四節 低價革命	21
一、	價格高低決定購買行為	21
二、	精明消費者的新消費觀	22
三、	現代社會中的服飾消費	25
四、	平價品牌	27
第五節 品牌與品牌打造	30
一、	品牌定義	30
二、	品牌打造	31
三、	品牌形象	33
四、	企業形象的決定因素	34
五、	品牌與網路社群	35
第六節 廣告符號與品牌、消費文化	39
一、	廣告符號與品牌文化	39
二、	廣告符號與消費文化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分析流程	42
第二節 研究個案簡述	4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8
一、	Barich&Kotler形象架構	48
二、	文獻分析法	49
三、	內容分析法	50
四、	符號分析法	54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7
第一節 平價品牌UNIQLO:品牌形象	57
一、	企業的社會及奉獻行為	58
二、	公司的企業及服務行為	62
三、	企業的員工及支援行為	63
四、	品牌產品	66
五、	行銷溝通	69
六、	產品價格	72
七、	銷售團隊及通路	75
第二節 平價品牌UNIQLO:傳播行銷工具	79
第三節 平價品牌UNIQLO:廣告符號建構	91
一、	平面廣告符號	91
二、	報紙及電視廣告符徵與符旨	101
第五章 結論	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1
一、	品牌形象	141
二、	傳播行銷工具	142
三、	廣告符號建構	1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54
參考文獻	155
一、	中文資料	155
二、	線上資料	158
三、	英文資料	159
附錄	161
附錄一、	報紙廣告	161
附錄二、	雜誌廣告	174
附錄三、	電視廣告	175

 
圖表目錄
圖 1:本論文架構圖	7
圖 2:台灣平價服飾品牌輪廓	29
圖 3:品牌定義整理	31
圖 4:研究分析流程圖	43
圖 5:迅銷株式會社的發展軌跡	47
圖 6:Barich&Kotler形象架構修改圖	49
圖 7:主題分類編碼圖示	52
圖 8:圖像主題分類編碼圖示	53
圖 9:版面元素分類編碼圖示	53
圖 10:廣告符號學分析圖	55
圖 11:日本東北大震災慈善T恤宣傳	61
圖 12:UNIQLO全球店舖數	62
圖 13:運動/休閒服(一年內消費過)	66
圖 14:運動/休閒服購買考慮因素	68
圖 15:UNIQLO男、女裝上衣及下身纇產品價格	75
圖 16:UNIQLO台灣區實體店鋪分佈	76
圖 17:曾上網購物的比例	77
圖 18:五大媒體通路的四大優缺點	79
圖 19: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2010年廣告量佔比	81
圖 20: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2011年廣告量佔比	81
圖 21: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2012年(至9月)廣告量佔比	82
圖 22: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2010-2012(9月)年廣告量佔比	82
圖 23: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2010-2012(9月)年廣告量	83
圖 24:2006-2011媒體接觸率	84
圖 25:2011年台灣總廣告量佔比	86
圖 26:2011年台灣總廣告量統計	87
圖 27:2006-2011網路媒體接觸率	88
圖 28:「UNIQLO LUCKY LINE」	89
圖 29:「UNIQLO LUCKY MACHINE」	90
圖 30:「HAPPY UNIQLO RIBBON」	90
圖 31:報紙廣告主題佔比	92
圖 32:雜誌廣告主題佔比	92
圖 33:報紙廣告圖像主題佔比	93
圖 34:雜誌廣告圖像主題佔比	93
圖 35:報紙廣告版面元素佔比	94
圖 36:雜誌廣告版面元素佔比	95
圖 37:報紙主題操作趨勢	96
圖 38:報紙圖像主題操作趨勢	97
圖 39:報紙版面元素操作趨勢	98
圖 40:雜誌主題、圖像主題、版面元素及周期階段整理	99
圖 41:草創期「UNIQLO TAIPEI 10.07 OPEN」	102
圖 42:草創期「206公克的輕盈,改變世界的冬天」	104
圖 43:草創期「新時尚智慧,冬季保暖輕上陣,HEATTECH」	106
圖 44:穩定期I.「UT 2011-NOW ON T-SHIRTS」	108
圖 45:穩定期I.「NEW CHINOS-清新、簡約、自然。夏日新風格,輕盈上身」	110
圖 46:穩定期I. 「SILKY DRY-感愛無限舒爽的夏天從UNIQLO的SILKY DRY與SARAFINE開始。」	112
圖 47:發展期I.「UNIQLO明曜百貨全球旗艦店-還有2天」	114
圖 48:發展期I.「輕薄保暖新時尚科技HEATTECH」	116
圖 49:發展期I.「與對的毛衣,相遇在對的季節」	118
圖 50:穩定期II.「冬日享溫馨,盡在UNIQLO」	120
圖 51:穩定期II.「輕暖膚觸-溫柔家居體驗」	122
圖 52:穩定期II.「讓每個人更有色彩--UNIQLO連帽外套系列」	124
圖 53:發展期II.「UT 2012 NEW ARRIVAL--台中中友百貨店新北市徐匯廣場店3月2日盛大開幕」	126
圖 54:發展期II.「讓每個人更有色彩--九分褲SKINNY FIT系列」	128
圖 55:發展期II.「206G極致輕盈--LIGHTNESS輕盈的創新」	130
圖 56:「女裝HEATTECH咖啡館篇」廣告符號學分析圖	133
圖 57:「男裝HEATTECH吉他篇」廣告符號學分析圖	136
圖 58:「特級羽絨外套女9/20篇」廣告符號學分析圖	138
圖 59:「特級羽絨外套男9/20篇」廣告符號學分析圖	140
圖 60:UNIQLO品牌形象架構	141
圖 61:UNIQLO媒體佔比及扮演角色	143
圖 62:UNIQLO報紙廣告符號意象圖	148
圖 63:UNIQLO電視廣告符號意象圖	15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資料
天下編輯著(1995)。《低價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王一芝(2011)。<衣服是門好生意>,《遠見雜誌》,2011年11月號 第305期。
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怡民(2002)。<消費者對於商店品牌態度與購買行為關聯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朱若慈(2009)。<從視覺文化觀點看無印良品廣告圖像的社會文化意義>,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奕欣譯(2008)。《消費地理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呂雅惠(2008)。<業者如何運用名人代言塑造品牌性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亞傑(2007)。<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三卷 第一期。
李侑珊(2010)。<解析快速時尚之符碼意義、價值與消費>,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裕、林妙雀、林君怡、劉宛琳(2007)。<文化商品品牌形象之研究-鶯歌陶瓷之實證研究>,行銷評論 2007年秋季 第4卷,第3期。
李佩珍(2005)。<文化創意商品的品牌經營策略研究-以幾米為例>,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辛巴譯(2001)。《高感性品牌行銷》,台北:藍鯨出版。
林聖偉、李君如(2006)。<品牌形象、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旅行社海外團體套裝旅遊為例>,旅遊管理研究 第六卷 第一期。
柳井正(2010)。《一勝九敗》,台北:天下雜誌。
柳井正(2011)。《成功可以一日丟棄》,台北:天下雜誌。
夏嘉玲、陳光達譯(2003)。《Shopping演化史》,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世同譯(2008)。《策略品牌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高登第譯(2001)。《品牌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動腦編輯部(2012)。<2011年台灣總廣告量微幅成長>,《動腦雜誌》,2012年3月號 第431期。
張玉穎(2005)。<完全行銷攻略-Marketing 2010>,台北:桂冠圖書。
張懷予(2009)。<企業社會責任與行銷溝通工具、企業特徵對購買態度影響之研究-以食品業為例>,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國際企業組碩士論文。
陳呂維(2005)。<極簡主義思維下的產品設計>,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俐雯譯(2006)。《便宜是好事》,台北:商智文化。
陳建豪(2006)。<10倍效益 戶外廣告成功圍堵消費者>,《遠見雜誌》,2006年6月號 第240期。
陳琇玲譯(2002)。《新消費者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
陳智凱著(2010)。《消費是一種翻譯》,台北:博雅書屋。
陳慧芬(2003)。<電視廣告、品牌形象與麥當勞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澤義、盧葦蓁(2006)。透過品牌要素、廣告代言人形成品牌態度之研究:以少淑女流行服飾業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5:35-68。
陳麗秋譯(1990)。《新˙階層消費的時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眭凱玲(2007)。<Lounge bar的空間符號對消費者之影響-一個體驗行銷的觀點>,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彭南儀譯(2010)。《C型行銷:下一波商品熱賣密碼》,台北:天下雜誌。
晴天譯(2008)。《新媒體消費革命》,台北:商周文化。
馮建三譯(1992)。《廣告的符碼》,台北:遠流。
黃光玉(2006)。<品牌文化:品牌研究的新觀點>,《廣告學研究》,27:105。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雨凡(2010)。<UNIQLO之經營形態與日本的消費文化>,輔仁大學日本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倩蓉、林靜宜整理。<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看2011消費者趨勢-買Prada 的惡魔>,《30雜誌》,2011年1月號 第77期。
廖美玲(2010)。<用故事打造節慶品牌的客家桐花季之研究>,台北: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廖慧淑譯(2010)。《全世界都穿UNIQLO》,台北:八方出版。
趙郁竹採訪、撰文(2011.5)。<競爭力3.0 2011 數位服務力大調查>,《數位時代》,2011年5月號 第204期。
趙偉妏(2009)。<咖啡的美學體驗:符號空間與消費者實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歐陽致平(2007)。<相似性指數與卡方檢定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彥廷(2008)。<部落格的品牌社群經營與購買意願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敏宏(1994)。<從羅藍巴特與布西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湘文(2005)。《廣告傳播》,台北:威仕曼文化。
戴至中、袁世珮譯(2004)。《IMC整合行銷傳播》,台北:麥格羅希爾。
謝亦欣(2003)。<電視廣告、符號消費與麥當勞之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藍美貞、高仁君譯(2004)。《公民品牌,感性行銷》,台北:天下雜誌。
二、	線上資料
于國欽(2012/09/19)。<都會房價貴 跨縣市通勤人口比率攀升>,《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12年10月12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0919000033&cid=1210
王乾任(2011/11/07)。<平價時尚的年代來了>,《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2年1月1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1107000374&cid=1206
何中勛(2012/04/13)。<Social Commerce五大行銷動力>,上網日期:2012/6/1,取自「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網站」。http://www.iama.org.tw/Article/SharedDel/87
黃蕾(2004/10/07)。<2004秋冬LOOK 女裝 2005春夏 預告LP主義>,《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12月26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forums.chinatimes.com/life/fun_sunday/93110711.htm
數位時代(2007/06/01)。<美感的平價化>,上網日期:2012/07/05,取自「數位時代網站」。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767
三、	英文資料
Biehal, Gabriel J; Sheinin, Daniel A (1998). Managing the brand in a corporate advertising environment: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brand manag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7, 2: 99-110.
Diffley, Sarah; Kearns, James; Bennett, WiIliam; Kawalek, Peter (2011). Consumer Behaviour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mplications for Marketers. 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 2: 47-65.
Eva Martinez and Leslie de Chernatony (2004). The effect of brand extension strategies upon brand image.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1,1: 39-50.
Howard Barich and Philip Kotler (1991).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2, 2: 94-104.
Law, Ka Ming; Zhang, Zhi-Ming; Chung-Sun, Leung (2004). ACADEMIC PAPER: Fashion change and fashion consumption: the chao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8, 4: 362-374.
Meenaghan, Tony (1995). The role of advertising in brand image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4, 4: 23.
Park, C Whan; Jaworski, Bernard J; MacInnis, Deborah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4: 135-145.
Piacentini, Maria; Greig Mailer (2004). Symbolic consumption in teenagers' clothing choices.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3, 3: 251-262.
Quinton, Sarah; Harridge-March, Sally (2010). Relationships in online communities: the potential for market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active Marketing, 4, 1: 59-73.
Rong-An Shang; Yu-Chen, Chen; Hsueh-Jung Liao (2006). The value of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nsumer communities on brand loyalty. Internet Research, 16, 4: 398.
Royo-Vela, Marcelo; Casamassima, Paolo (2011). The influence of belonging to virtual brand communities on consumers' affective commitment, satisfaction and word-of-mouth advertising.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35, 4: 517-542.
Sicilia, Maria; Palazón, Mariola (2008). Brand communities on the internet: A case study of Coca-Cola's Spanish virtual community.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13, 3: 255-270.
Terhi-Anna Wilska (2003). Mobile phone use as part of young people's consumption styles. 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6, 4: 441-463.
Zukin, Sharon; Jennifer Smith Maguire (2004). Consumers and consump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 173-19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