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301201001152100
DOI 10.6846/TKU.2010.00749
論文名稱(中文) 國小學童應用協同創作平台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s Applying Collaborative Writing Platform to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1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吳俊賢
研究生(英文) Chun-Hsien-Wu
學號 7967402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1-11
論文頁數 13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
委員 - 馮瑞
委員 - 顧大維
關鍵字(中) 網路合作學習
協同創作
Google Docs
合作歷程
關鍵字(英)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Collaborative writing
Google Doc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焦點著重於探討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學習,以及對合作學習歷程的影響進而了解學習之成效,並進一步分析Google Docs 對於國小學童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適用性。學生除課堂時的分工合作之外,並可透過網路於平台上彼此溝通、記錄,分享及展示學習的成果。期望教師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客觀的評鑑學生的學習,也期待能激勵學生積極的參與,避免搭便車情形的發生。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台北市K國小一個五年級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17週「小記者網路合作學習課程」的實施,經由課堂觀察、深入訪談以及小組協作文件的歷程分析來了解學生的合作學習歷程。本研究並於實地採訪結束與成果發表後進行「合作歷程評量」以及成果發表時進行「合作成果評量」來輔佐、了解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Google Docs操作簡單易學,其易於分享,即時呈現的特性,不但能提供團隊協同創作,更能增加學生學習歷程的完整性;而透過定期的進度分享,學生能彼此觀摩學習並能營造正向的競爭氛圍,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互動、社會化價值更是值得重視;而在協作文件上使用個別顏色機制搭配修訂版本記錄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並能彼此督促,有效避免搭便車的情形發生;而由教師與同儕互評的結果顯示,結合Google Docs進行網路合作學習,學生於合作學習歷程前後測達顯著差異(P<.05)且各組合作成果的表現也均獲得老師與同學的肯定。
英文摘要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Google Docs to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f students can actively engage themselves in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nalyzes the applic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Google Docs to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part from the cooperation in class, students can also use the collaborative writing platform to communicate, record, share and present their learning result and achievement.  The research is done with an expectation that teachers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ir students, give objective assessments to their learning, and encourag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so that there will be no “free rider effect”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case-study approach, taking 30 5th graders in the same class from K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as an object of study. There has been a 17-week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of Little Journalists’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rough observations in clas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es of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writing done in groups, we come to realize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fter actual interview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result, we also did “Assessment of the Cooperative Process.”  Also, “Assessment of the Cooperative Result” was done while presenting our result.  Both were done with the aim to assist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Google Docs is easy to learn, operate and sh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immediate visibility not only provides chances for students to do collaborative writing through team work, but also increases chances for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whol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Through sharing the schedule periodically, students can be aware of each other’s learning, and that adds to the creation of a positively competitive atmosphere.  Above all, the intera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and the meaning of socialization is more valuable.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co-writing papers with revised version of the recor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actively involve and monitor each other, so there hasn’t been any “free rider effect.”  The result of mutual assessment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peers indicates that with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via Google Doc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between the “before” and “after” stage of learning process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In addition,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group’s cooperative result has received positive acclaim from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五節	本研究預期貢獻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Web2.0及其相關理論10
第二節	合作學習相關理論及內涵25
第三節	網路合作學習37
第四節	國內應用協同創作平台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相關實證研究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50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59
第五節	資料蒐集及分析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應用協同創作平台於網路合作學習對學生合作學習歷程的影響68
第二節	應用協同創作平台於網路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	93
第三節	Google Docs對於國小學童進行網路合作學習的優勢與限制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第二節  建議111
參考文獻	114
    中文	114
    英文	118
附錄	120
    附錄1  小記者網路合作學習教學活動設計120
    附錄2  小記者合作成果作品評量表	123
    附錄3  小記者合作學習歷程互評表	124
    附錄4  小記者合作學習歷程自評表	125
    附錄5  小記者合作學習歷程教師評量表126
    附錄6  小記者網路合作學習訪談大綱127
    附錄7  訪談紀錄(舉例)	128
    附錄8  學生訪談同意書	135


表  目  次
表 2-1  Web1.0與 Web2.0 的比較11
表 2-2  Google 與Netscape 在將Web 作為平台發展之比較17
表 2-3  網路合作學習歷程檢核表36
表 2-4  建構網路合作教學的ASIA 目標內涵表42
表 2-5  國內應用協同創作平台於網路合作學習之面向48
表 2-6  Wiki與Google Docs的功能比較49
表 3-1  小記者網路合作學習課程設計與ASIA目標對照表56
表 3-2  各階段研究時程表58
表 3-3  質性資料編碼表65
表 3-4  研究問題與資料蒐集、分析的對軸檢視表66
表 4-1  家中每週上網頻率統計表69
表 4-2  小記者採訪人力分配表87
表 4-3  合作學習歷程Kendall’sW和諧係數考驗摘要93
表 4-4  合作學習歷程評分者信度考驗結果94
表 4-5  合作學習成果Kendall’sW和諧係數考驗摘要94
表 4-6  合作學習成果評分者信度考驗結果94
表 4-7 「合作學習歷程」前、後測各面向平均數及標準差統計摘要表	95
表 4-8 「合作學習歷程評量」前後測成對樣本t考驗摘要表96
表 4-9  各組合作成果各向度平均數、標準差之統計摘要97
表 4-10  合作學習成績總表98
表 4-11  協作文件合作行為類型編碼99


圖  目  次
圖 2-1  長尾理論示意圖14
圖 2-2  演化中的Web 2.0 的思維圖15
圖 2-3  台灣Google Docs操作介面17
圖 2-4  無名小站可說是國內最有名的網路相簿服務21
圖 2-5  部落格是聚集人氣的好地方,也能讓人一夕成名22
圖 2-6  全球資訊網上熱門新聞與資訊來源—維基百科23
圖 2-7  目前最熱門的影音分享網站 YouTube.com	23
圖 2-8  HEMiDEMi共享書籤24
圖 3-1  Maxwell(1996)研究設計的互動模式51
圖 3-2  立體兩維互動模式52
圖 3-3  研究架構圖	53
圖 3-4  研究流程與步驟54
圖 3-5  K國小Google Docs首頁60
圖 3-6  Google Docs的操作介面60
圖 3-7  Google Docs提供之「線上共用」功能61
圖 3-8  Google Docs提供之「網路發佈」功能61
圖 3-9  Google Docs提供之「修訂版本紀錄」功能	62
圖 3-10  Google Docs提供之「修訂版本紀錄」功能62
圖 4-1  第四組3/16的工作分配與進度確認單70
圖 4-2  Google Docs編輯衝突的錯誤提示畫面71
圖 4-3  老師的協作指導72
圖 4-4  第四組成果編輯區裡的參考資源	75
圖 4-5  第三組「成果編輯區」裡的小組互動76
圖 4-6  第五組「成果編輯區」裡的新聞稿78
圖 4-7  協作文件上組員給予夥伴的建議	85
圖 4-8  協作文件合作歷程行為分析100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金國(2005)。共同教學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     
    學報,22,103-130。
王雨涵(2007)。應用Wiki平台設計視覺藝術教學的群組活動之研究 。國立臺    
    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國棟(2005)。促進學習者有效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操作策略。國立臺南大
    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樂成、林佑聖、葉欣怡(譯)(2002),J. Slevin(著)。網際網路與社會。         
    臺北:弘智。(原著出版於2000年)
吳麗寬(2000)。 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怡慧(2001)。 網路教學環境上群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
    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明、周宜芳、胡瑋珊、楊美臨(譯)(2006),C. Anderson(著)。長尾理
論打破80/20 法則的新經濟學。臺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2006 年)
李建億(2006)。網際網路專題學習互動歷程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1),
101-120。
周立勳(1994)。 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怡君、林建仲、吳俊憲(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運用Google Docs
的學習成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3),02-08。
林佩璇(1992)。 臺灣省國立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政德(2005)。 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
    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林天祐(1996)。合作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13。
邱上真(2003)。 Bandura 社會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輯於張新仁(主編),
    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53-80)。臺北:心理。
胡詠翔(2008)。 合作學習法搭配WEB2.0概念線上學習平台實作與評估。國立
    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文騏(2004)。 以Wiki(維基)為互動式學習機制,探討線上學習之相關研
    究。國立中興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夏希璿(2005)。 以Wiki 為基礎建構供線上小組合作與線上教材使用的知識
    共建平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晁瑞明、劉蕙華、邱顯翔、呂理賢(2006)。以Wiki實現自由線上協同音樂創作
教學與學習滿意度及成效之研究。國際藝術教育學刊,4(2),151-170。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 : 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
評量。臺北:心理。
徐新逸(1998)。 情境教學中異質小組合作學習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
    館學,36(1),30-52。
張芳全(1997)。 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3.4),7-16。
張修齊(2007)。在地圖上寫日記。Intelligent Times 資訊與電腦,(319),
12-1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欣汝(2009)。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旻萃(2007 年02 月01 日)。實驗中的Web 3.0 將快速取代Web2.0?。載自
學習園區電子報,(49),2008 年10 月9 日,取自:
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CE867CC0-CC41-4A54-BA28-7D9B5728
陳迺臣(2001)。教育哲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碧祥、李佩瑜(2007)。網際空間社群互動特色及其效應之探究。教學科技與
媒體季刊,(81),36-53。
黃彥達(2002)。 CRM 與大量客製化。2008 年11 月15 日,取自: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152
黃彥達(2006)。 Web 2.0 革命(四)Google 典範。2008 年11 月15 日,取
    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45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初版)。臺北:五南。
經濟部技術處(2006)。 WEB2.0 網路上有錢 創意在裡面。臺北:資策會。
經濟部技術處(2006)。 什麼是web2.0。2009年1月13日取自
http://www.itmag.org.tw/magazine/article_single_138.htm
詹志祥(2007)。 使用自由公眾創作工具於合作學習之五年級作文教學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維基百科(無日期a)。 Web2.0。2008 年12 月18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eb2.0&variant=zh-tw
維基百科(2009/1/20)。Wiki。2009 年1 月6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variant=zh-tw
蔡宜坦(2004)。 以Wiki輔助網頁語法教學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元濱(2006)。 中國Web2.0旋風捲進80億美元熱錢。2008年10月25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index.php?mod=locality&func=view&id=178
劉旨峰、鄭姍姍、李光宇、林俊閎、鄭鈞安(2008)。Google Doc.融入網路合
作學習之研究。第一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頁104-108)。桃園:中 央大學。
劉姿麟、李宗洋(2007)。不必透過電腦 手機也能看YouTube。2007 年10 月
1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5/17/mets.html
劉晉豪(2007)。 網路合作學習對六年級學童修辭能力的影響。銘傳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錫麒(1993)。 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歐文(2004)。 教育哲學。臺北:考用。
蕭富峰(2006)。 群眾智慧 激盪創意點子。2008 年12 月13 日,取自:
http://udn.com/NEWS/main.html
蕭惠姿(2002)。 合作學習在低年級自然科的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科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蕭維蒂(2007)。 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造句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玉清(2003)。 獎勵結構對國小兒童社會科合作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簡妙娟(2000)。 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簡妙娟(2003)。 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輯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
    學新趨勢(頁403-463),臺北:心理。
羅勝文(2005)。 以鬆散結合型態之公眾創作工具建構數位學習管理暨分享中
    心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蘇健華(2007)。 WEB 2.0發展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3,1-124。


貳、	西文文獻
Centre for Learning &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2009). Top 100 Tools for Learning 
2009,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09, from http://www.c4lpt.co.uk/recommended/top100.html
Chiu, C. H. , Chen, H. P. , Wei, L. C. , & Hu, H. W. (1999). Approaching effective
network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San Antonio, Texas, USA.
Hilke, E. V.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Bloomingto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7).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3).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6thed.).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b). The new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c).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4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Boston: Allyn & Bacon.
McKenzie, J. (1998). The wired classroom: Creating technology enhance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FNO: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 7(6). Retrieve October 12, 2008, from http://www.fromnowon.org/mar98/flotilla.html
O'Reilly, T. (2005). What Is Web 2.0?,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08 ,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
ml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i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Riel, M. M. (1989). Four models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nections to 
thefuture. Education & Computing, 5(3), 261-274.
Riel, M. M., & Levin, J. A. (1990). Building electronic communiti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computer network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2), 145-169.
Sharan, S., & Shachar, H.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classroom. N.Y.:Springer Verlag.
Slavin, R. E. (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48(2),71-8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evenson, N. (1995).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Social Theory and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Swigger, K., & Brazile, R. (1997). The Victual Collaborative University. Computers
& Education, 29, 55-61.
Tomlinson, H., & Henderson, W. (1995).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schools: A distributed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6(2),133-140.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0-04-23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0-04-23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