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8201808562100
DOI 10.6846/TKU.2018.00668
論文名稱(中文) 自我提問結合互評提升七年級英文閱讀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and Peer Assessment 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6
學期 2
出版年 107
研究生(中文) 黃文玲
研究生(英文) Wen-Ling Huang
學號 70573005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8-06-28
論文頁數 9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賴婷鈴(tlai@mail.tku.edu.tw)
委員 - 黃儒傑(ruchieh@mail.tku.edu.tw)
委員 - 林秀玉(au4329@mail.au.edu.tw)
關鍵字(中) 自我提問
同儕互評
英語閱讀
關鍵字(英) self-questioning
peer assessment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閱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終身學習的一環。為了提高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有效地閱讀學習,則需由閱讀著手,而閱讀的最終目的在於掌握文章意義,並從文章中獲得訊息。自我提問是促進閱讀理解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自編閱讀學習單運用自我提問策略並加入同儕互評策略,期能檢視學習者透過閱讀活動之練習,套用Raphael問題類型,經由同儕互評融入於課程中,以提高閱讀文本之興趣並提升學習動機,並藉由同儕間之互動刺激深度思考,激發正向學習動力。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之兩班七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實驗課程開始之前先施予全民英檢前測,再分別以「自我提問結合互評」和「傳統講述教學」進行教學,待課程結束後,再施以另一份全民英檢做為後測,以前後測結果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判斷閱讀理解能力有否顯著提升,並於實驗後進行訪談,瞭解學生之學習感受。依實驗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	實施提問結合互評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之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無顯著差異。
二、	在實施提問結合互評後,實驗組學生的提問問題類型有改變。
三、	在實施提問結合互評後,實驗組學生對提問和互評持正面看法,並認為對閱讀理解有幫助。
英文摘要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and peer assessment o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so, the study intended to understand students’ opinions and feelings when the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of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 strategy were introduced in reading. A experimentl of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irty-five seventh grade students of two classe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e of the classes was design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four-week reading classes utilizing self-questioning strategy and peer assessment. After the instruction,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pre- and posttests of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Participants’ responses in the interviews were also collect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 thematic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instruction utilizing self-questioning and peer assessment, quantitative data of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two class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	After the instruction utilizing self-questioning and peer assessment,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intended to make progress in choosing the types of the questions,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3.	Participants’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in English utilizing self-questioning and peer assessment is very positive, expressing the strategies help them better comprehend English storys in class, which activate their own experiences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of each story as well as promote them to read with interest and confid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英語閱讀理解理論及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自我提問教學理論及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互評及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教學實驗流程……………………………………………………5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6
     第一節  閱讀理解成效分析………………………………………………56
     第二節  提問類型…………………………………………………………58
     第三節  學生感受…………………………………………………………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第一節  結論………………………………………………………………69
     第二節  研究建議…………………………………………………………72
參考文獻 …………………………………………………………………………75
附錄一   實驗組教案……………………………………………………………85
附錄二   對照組教案……………………………………………………………89
附錄三   訪談大綱(實驗組)…………………………………………………92
附錄四   訪談大綱(對照組)…………………………………………………93
附錄五   閱讀學習單……………………………………………………………94


 

表圖次

表2-1-1  閱讀三階段之教學重點  ………………………………………………16
表2-1-2  閱讀策略相關研究  ……………………………………………………19
表2-2-1  自我提問相關研究彙整表  ……………………………………………27
表2-3-1  同儕互評相關研究彙整表  ……………………………………………38
表3-1-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  ……………………………………………………43
表3-2-1  本實驗研究對象之人數分布  …………………………………………44
表3-4-1  「問題-答案關係」問題類型得分表  ………………………………51
表3-4-2  同儕評分之標準  ………………………………………………………52
表3-4-3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課程規劃  ………………………………………53
表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全民英檢閱讀部分之前測成績與後測成績摘要表  56
表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全民英檢前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57
表4-1-3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單因子共變量分析  ………………………………57
表4-2-1  問題類別與得分設計  …………………………………………………58
表4-2-2  問題類型分析  …………………………………………………………59
表4-3-1  學生感受整理表  ……………………………………………….………68
圖2-3-1  Glaser(1962)基本教學模式  ……………………………………….30
圖3-1-1  本研究之架構  ……………………………………….…………………42
圖3-2-1  研究流程圖  ………………………………………….…………………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富雲、邱廷榮(2011)。網路學生出題策略應用於國小古典詩課程其成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99-128。
于富雲、賴奕嬛(2014)。網路多元學生出題策略對國小學生認知策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1-33。
于富雲、鄭守杰 (2003)。同儕互評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07,112-124。
于富雲、鄭守杰、杜明璋、陳德懷(2003)。網路同儕互評與評量標準來源對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南師學報,37(2),1-21。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月青(2012)。自我發問教學策略結合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妙萱(2009)。讀寫結合限制式寫作教學方案應用於國中八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王慧筠(2010)。概念構圖在國中地理教學的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毛連塭、陳麗華 (1987)。精熟學習法。臺北市 : 心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朱珮馨(2015)。數位化自我提問閱讀策略教學對中學九年級生英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宗立(1999)。創造思考的激發與教學。高市文教(65),48-52
吳姿瑤(2018)。小學生之字母拼讀同儕互評系統設計與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文化。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2000)。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心理。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佩儒(2012)。國際閱讀教育論壇:閱讀,啟動關鍵學習。親子天下,41,152-154。
宋曜廷、周業太、曾芬蘭(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入學考試與評量變革。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32。doi:10.6209/JORIES.2014.59(1).01
宋曜廷、許福元、曾芬蘭、蔣莉蘋、孫維民(2007)。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9-50
卓宜青(2001)。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及同儕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呂曉惠(2013)。同儕互評分組機制對於國中八年級生寫作表現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弘善(譯)(民90)。評量和記錄心智習性。 (原作者Arthur L. Costa)。臺北市:遠流。
幸曼玲、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教育部。
林可依(2016)。「問題-回答關係策略」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英語能力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貞妤(2013)。配對問答關係教學法實施於國中英語課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秀玲(2008)。發問策略教學對學生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國小四年級國語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宜樺 (2017)。同儕互評運用於七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依蘋(2013)。融入式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國語課文理解、閱讀理解、閱讀自我效能以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清山(譯)(民80)。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臺北市:遠流。
林進材(2001)。高效能教師的教學錦囊。高雄市:復文。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林寶山(1990)。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岳修平(譯)(民87)。E. D. Gagne, C.W. Yekovich & F.R.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臺北市:遠流。
邱春玫(2013)。QAR問答關係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文結構及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薰慧(2015)。運用自我提問策略於九年級地理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Goodman, K. S. )。台北:心理出版。
孫曉雯(2010)。題幹式與6W提問策略對不同閱讀理解能力之六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歷程與布題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教育部。取自https://www.tyc.edu.tw/des/files/edu_read/教育部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pdf
柯華葳(2011)。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13)。閱讀是新世紀必要的學習管道。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4),4-11
陳玉如(2008)。閱讀教學教導自我發問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陳欣希、柯雅卿、周育如、陳明蕾、游婷雅(2011)。問好問題。台北:天衛文化 圖書。
陳明瑩(2017)。運用同儕互評及引導策略於平板電腦對國小學生寫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曼熙(2011)。運用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生藝術鑑賞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台灣寺廟建築與雕塑之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容(2011)。提問教學策略對不同閱讀態度之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提問能力與閱讀理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怡君(2009)。學生網路出題結合練習活動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2011在職教師閱讀教學增能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期刊,30,181-200。
張玉成(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市:心理。
張文哲(譯)(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原作者Robert E.Slavin)。臺北:學富。
張世忠 (2000)。教學原理-統整與應用。臺北:五南。
張春興(2000)。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瑋玲(2012)。以閱讀策略教學提升九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吉男(2013)。運用臉書與同儕互評策略提升高中生英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千慈(2016)。 合作學習策略對提升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能力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黃光雄(1999)。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雅玲(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融入式自我發問策略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馨慧(2004)。高中生對同儕與教師在英文寫作上評改回饋之反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祥鈞(2004)。「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買馨誼(2008)。探討提供評分鷹架對網路同儕互評的學習成效與效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葉靜秋(2015)。同儕互評導入國中八年級數位作品製作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蔡宜君(2008)。運用合作式閱讀策略教學法培養國中生閱讀能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蔡雅雯(2011)。自我發問策略教學對不同國語文能力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發問、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廖杏瑜(2015)。合作學習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蔣佳穎(2008)。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和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潘冠蓉(2012)。線上學生出題關鍵詞提示策略對高中生公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潘慧玉(2013)。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現、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潘麗珠(2009)。閱讀的策略。臺北:商周。
蔡瀅竹(2014)。[問題—答案關係]策略對國中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芮妘(2015)。學生提問策略與學生出題策略運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學科教學對學生課前預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思嫻(2016)。運用教師提問教學法、學生出題策略提升國中八年級學生閱讀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麗嬌(2016)。概念構圖結合網路同儕互評對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感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奕嬛(2010)不同線上學生出題導引策略融入國小學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賴榮興(2008)自我發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發問與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簡馨瑩(2010)。學生提問策略教學對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之影響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3),125-163。
PISA 閱讀素養評量架構OECD(2006)。臺灣PISA研究中心。TAIWAN PISA (2012)。國家PISA研究中心。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data/TaiwanPISA2012ShortReport.PDF


 
二、英文部分
Ammer, J. J. (1998). Peer evaluation model for enhancing writ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4(3), 263-276.
Ausubel, D.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 Rinehart &Winton. cognitive view (2nd ed. ).
Baker, L., & Brown, A. L.(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rs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353-394). NY: Longman.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ook, L. K., & Mayer,R.E. (1983). Reading strategies training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from prose. In M. Pressley & J. R. Levin (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 (pp. 87-131).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Downing, J., & Leong, C.K. (1982). Psychology of read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Duffy, G.G., & Roehler, L.R. (1989). Why strategy instruction is so difficult and what we need to do about it. In C. McCormick, G. Miller, & M. Pressley(ED. ),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From basic research to educational applicαtions , 135-154.New York: Springer-Verlag.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Goodman, Y., & Goodman, K. (1993). Vygotsky in a whole language perspec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bson, E. J., & Levin, H. (1975).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Cambridge, MA: MIT Press.
King, A. (1991). Improving lecture comprehension: Effects of a metacognitive strateg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5(4), 331-346.
King, A. (1994).Guiding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classroom: Effectional of 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question and how to explai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1(2),338-368.
Heilman, A., Blair, T.,& Rupley, W.(1990).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 Columbus, OH: Merrill
Kucer, S.B. (2004). What every teacher needs to know about comprehens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8(3). 272–280.doi:10.1598/RT.58.3.5
McCagg, E. C., & Dansereau, D. F. (1991). A convergent paradigm for examining knowledge mapping as a learning strategy.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84(6), 317-324.
Mayer, R. E. (1989). Models for Understand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1), 43-64
Mayer, R. E. (2003).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Neufeld, P. (2005).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content area classes. The Reading Teacher, 59(4), 302-312.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arson, P.D., & Johnson, D.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aphael, T. E. (1982). Question-answer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 The Reading Teacher, 36, 186-190.
Raphael, T. E., & Pearson, P.D. (1985). Increas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 answering quest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2(2), 217-235.
Rosenshine, B., Meister, C. & Chapman, S. (1996). Teaching students to generate questions: A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stud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2), 181-221.
Wong, B.Y. L. (1985). Self-questioning instruc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55), 227-268.
Strickland, D., Snow, C., Griffin, P., Burns, M.S., and McNamara, P. Preparing our teachers: opportunities for better reading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J. Henry Press.,(2002)
Topping, K. J. (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3), 249.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