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8201601213500
DOI 10.6846/TKU.2016.00711
論文名稱(中文) 《帝鑑圖說》之教育意義與價值
論文名稱(英文)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and values of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王莛
研究生(英文) Ting Wang
學號 60201025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5-23
論文頁數 12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傅錫壬
委員 - 殷善培
委員 - 楊振良
關鍵字(中) 帝鑑圖說
童蒙讀物
兒童教育
版畫
關鍵字(英)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educational meaning
Ming Wan-li
childre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帝鑑圖說》成書於明萬曆元年,全名《歷代帝鑑圖說》,為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內閣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和禮部尚書呂調陽上呈給當時年僅十歲的明神宗,是明代宮廷專給年幼皇帝的兒童讀物。《帝鑑圖說》收錄從中國古代堯舜時期到北宋徽宗,一共四千年間的帝王事蹟,全篇共一百一十七篇故事。文章淺顯易懂、故事生動有趣、附有插圖點綴等特色,讓《帝鑑圖說》在民間廣泛流傳,沿襲至今。
    蘊含豐厚教育意義的《帝鑑圖說》卻鮮少人研究,十分可惜。因此本論文分析《帝鑑圖說》的內容、版畫,再與《三字經》、《二十四孝》、《養正圖解》、《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弟子規》六本經典童蒙讀物比較,找出童蒙讀物的差異性與共通性,最後再用現代兒童教育理論證明《帝鑑圖說》在現代仍具教育意義與價值。
英文摘要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year of Wan-li of Min dynasty, served as childhood reading for emperors of Min dynasty. It includes 117 articles in emperors’ stories across four thousand years from ancient China yao and shun (堯舜) era to Song Huizong (北宋徽宗). Those articles are easy understanding, active and interesting with illustrations making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a popular book in society until now.
However, it is a pity that such an educational book has been rarely studied.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illustrations of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as well as compare and contrast with six classically enlightened childhood books. We intend to locat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demonstrate A Mirrir for the Empero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s modern educational meanings and values by means of support from modern childhood educational theor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
一、研究方法 2
二、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一、《帝鑑圖說》之版本 	4
(一)、明代版本 4
1、明萬曆癸酉元年(1573年)原刊本 4
2、明萬曆癸酉元年(1573年)金陵書坊胡賢刊本 5
3、萬曆癸酉元年(1573年)純宗堂刻本 6
4、萬曆乙亥三年(1575年)雲南監察御史郭庭梧刻本 6
5、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金濂刻本	 7
6、天啟二年(1622年)刻本	 8
(二)、清代版本	9
1、乾隆年間江陵鄧氏翻刻明萬曆元年刻本 9
2、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純忠堂刻本 9
3、清內府圖繪寫本 9
(三)、域外版本 10
日本安政五年(1853年)木村蔚刻本 	10
二、前人之研究成績 11
(一)、書籍 11
(二)、學位論文 	11
(三)、期刊論文	12
1、版本	 12
2、帝王教育 12
3、版畫	 13
第二章   《帝鑑圖說》之評析 14
第一節   成書背景、原因	 14
一、成書背景 14
二、成書原因 17
第二節   書寫形式 18
一、文章 19
(一)、聖哲芳規	21
(二)、狂愚覆轍	52
二、版畫 66
第三節   內容表現 79
第四節   歷史與藝術價值	82
一、歷史價值 82
二、藝術價值 83
第三章   《帝鑑圖說》與其它古代兒童讀物之比較 85
第一節   與《三字經》之比較(南宋末年) 86
一、形式 86
二、內容 87
第二節  與《二十四孝》之比較(元) 89
一、形式 89
二、內容 90
第三節  與《養正圖解》之比較(明萬曆年間) 91
一、形式 92
二、內容 92
第四節  與《龍文鞭影》之比較(明萬曆年間) 93
一、形式 93
二、內容 94
第五節  《幼學瓊林》之比較 (明末) 95
一、形式 95
二、內容 95
第六節  與《弟子規》之比較(清康熙年間)	97
一、形式 97
二、內容 97
第四章   以現代兒童教育理論分析《帝鑑圖說》 99
第一節   現代兒童教育的定義與理論 99
第二節   分析《帝鑑圖說》的內容	 102
第三節   分析《帝鑑圖說》的插圖	 108
第五章   結論 113

圖目錄

圖一 4
圖二 5
圖三 6
圖四 7
圖五 8
圖六 10
圖七 20
圖八 68
圖九 69
圖十 71
圖十一 72
圖十二 73
圖十三 74
圖十四 74
圖十五 75
圖十六 76
圖十七 77
圖十八 77
圖十九 78
圖二十 106
圖二十一 107
圖二十二 108
圖二十三 111
圖二十四 111

表目錄

表一 52
表二 65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先秦˙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臺北:中華書局,1983年。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西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尚書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西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西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西漢˙劉向,《說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西漢˙劉向,《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0年。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唐˙吳競,《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德裕,《次柳氏舊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後晉,劉煦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朱熹,《童蒙須知》,收於《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出版社,1976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歐陽修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宋˙邵博,《聞見後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元˙《宋史全文》,《欽定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
明˙張居正、呂調陽,齊衣整理,《帝鑑圖說》,北京: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明萬曆元年(1573)刻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明萬曆元年(1573)金陵書坊胡賢刊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明萬曆元年(1573)純宗堂刻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明萬曆三年(1575)雲南監察史郭庭梧刻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金濂刻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清乾隆年間江陵鄧氏翻刻明萬曆元年刻本。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鑑圖說》,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純忠堂刻本。
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劉若愚,《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二)、近人論著

Diane E. Papalia; Sally Wendkos; Ruth Duskin Feldman, Human Development,譯者張慧芝《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臺北: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文華《小領袖必讀的皇帝故事:帝鑑圖說˙上冊、下冊》,臺北:小熊出版˙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王飛飛《皇帝是這樣煉成的─帝鑒圖說賞析》,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96年。
王鳳暟《中國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王夢鷗《文藝論談》,臺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方衛平《兒童˙文學˙文化: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化論集》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9年。
朱光潛《談文學【插圖本】》,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
朱自強《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化進程》,浙江: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年。
李琪明等《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臺北:教育部,2007年。
李鍾桂《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吳哲夫《書的歷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
吳哲夫《版畫的歷史》,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年。
林文寶等《兒童文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林真美《繪本之眼》,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林寶山《教學原理》,臺北:以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
岡田正章等《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孟森著,國立編譯館主編《明代史》,臺北:華香園出版社,1993年。
孟憲承《中國古代教育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二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馬自毅《新譯幼學瓊林》,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陳正治《童話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0年。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木刻英華》,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年。
曾文星《兒童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黃文樹《張居正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臺北:秀威出版,2003年。
黃文樹《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臺北:威秀出版,2010年。
黃志民《國民中學國文第二冊》,臺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黃沛榮《新譯三字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雪門等《兒童讀物研究》,臺北:小學生雜誌畫刊社,1965年。
詹棟樑《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葉詠琍《兒童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廖卓成《兒童文學批評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廖修平《版畫藝術》,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潘美月《華夏之美:圖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熊賢君《皇子教育:雕龍刻鳳盼成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趙一葦《當代教育哲學大綱》,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趙天儀《兒童文學與美感教育》,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蔡尚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編輯部《西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鄭明進等《認識兒童讀物插畫》,臺北:天衞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蕭東發、楊虎《插圖本中國圖書史》,高雄:鳳儀知識產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韓耀叢《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2005年。
錢文忠《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三)、學位論文

李宜庭《《幼學瓊林》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宋志霞《中國古代蒙學文獻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呼慶偉《古代蒙學讀本及其借鑒價值》,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俞若英《傳統蒙學教材《龍文鞭影》價值探究》,蘇州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袁倩《從養成教育視角談《弟子規》的意義、作用及侷限》,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4年。
陳鑫《中國古典蒙學教材《龍文鞭影》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黃慧紅《現代語文教育視野下的《龍文鞭影》探析》,華中師範大學語文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柏舟《兒童插畫之應用與研究─以故事繪本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慧衡《論《弟子規》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湖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莊慧敏《《帝鑑圖說》與《養正圖解》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燦《《弟子規》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鄭紅《中國古代學前兒童教育心理學思想》,江西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

(四)、期刊論文

王世華〈我國古代的兒童教育〉,江蘇:《江蘇教育》第10期,1983年10月。
王光龍〈傳統蒙書《龍文鞭影》初探〉,山西:《山西師大學報》第4期,1991年10月。
王有英〈從《帝鑑圖說》管窺帝王教育〉,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9年5月。
王娟、龍玉蘭、劉鑫〈敘事對5~6歲兒童道德認知的影響〉,湖南:《學前教育研究》第241期,2015年1月。
王麗梅〈論張居正對神宗朱翊鈞的教育〉,北京:《張居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6月。
王藍亭〈視覺圖像的類型與再認記憶之研究〉,臺南:《臺南女院學報》, 2004年10月。
牛建強、汪維真〈從《帝鑑圖說》看16世紀末的中國帝政〉,河南:《史學月刊》第4期,2000年4月。
方石〈中國古代蒙書中的道德教育初探〉,江西:《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4年1月。
肖群忠、李杰〈領導者的修養─《養正圖解》的道德政治智慧〉,北京:《理論視野》第9期,2011年9月。
吳雙〈試論美術教育與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浙江:《藝術科技》第1期,2015年1月。
吳哲夫〈中國版畫(上)〉,臺北:《故宮文物月刊》第6期,1983年9月。
吳哲夫〈中國版畫(中)〉,臺北:《故宮文物月刊》第7期,1983年10月。
吳哲夫〈中國版畫(下)〉,臺北:《故宮文物月刊》第8期,1983年11月。
吳哲夫〈中國版畫(續篇)〉,臺北:《故宮文物月刊》第9期,1983年12月。
林麗江〈明規諫版畫《帝鑑圖說》之研究〉,臺北:《故宮學術季刊》第三十三卷第2期,2015年12月。
金健豪〈淺析隱喻手法在插圖創作中的運用〉,河南:《美與時代、城市》第2期,2015年2月。
孟昭信〈讀《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史學集刊》第3期,1999年3月。
抱樸〈《二十四孝》面面觀〉,臺北:《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4期,2014年11月。
夏平〈繪本插圖的非繪畫性視覺表現研究〉,山西:《編輯之友》第2期,2015年2月。
陳宏平〈釐清兒童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讀《中國兒童教育30年》〉,北京:《中國教育報》,弟8期,2009年5月。
陳谷嘉、吳增禮〈論《二十四孝》的人倫道德與價值〉,湖南:《倫理學研究》第4期,2008年7月。
許振興〈新編排印本《帝鑑圖說》商榷〉,吉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3期,1999年3月。
張晗、張昀〈簡論兒童時期藝術訓練的重要性〉,河北:《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第11期,2015年11月。
張清榮〈《龍文鞭影》之兒童文學價值探析〉,臺南:《台南師院學報》第21期,1988年。
劉美鴻〈小皇帝的教科書《帝鑑圖說》及其版畫藝術〉上,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訊》第2期,1998年5月。
劉美鴻〈小皇帝的教科書《帝鑑圖說》及其版畫藝術〉下,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訊》第2期,1998年8月。
劉忠世〈《二十四孝》中的社會交換與傳統孝道〉,山東:《齊魯學刊》第221期,2011年2月。
劉輝煌〈中國插圖史述略〉,廣東:《裝飾》第6期,1996年6月。
劉薔〈《帝鑑圖說》及其版本淺談〉,黑龍江:《北方論叢》第9期,2000年9月。
趙慶峰〈刻版的言說:關於《帝鑑圖說》的啟蒙價值〉,廣東:《裝飾》第3期,2014年3月。
謝建英〈試析《二十四孝》的敘事魅力〉,四川:《文史雜誌》第2期,2012年2月。
顏丙震〈《帝鑑圖說》與清代的幼帝教育〉,河南:《史學月刊》第2期,2011年2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