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8201210270500
DOI 10.6846/TKU.2012.00953
論文名稱(中文) 凌叔華生平與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Ling Shuhua biography and work resear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林巧茹
研究生(英文) Chiau-Ju Lin
學號 79501008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09
論文頁數 13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指導教授 - 蘇敏逸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徐曉楓
關鍵字(中) 五四時期
凌叔華
女作家
關鍵字(英) 54 time
Ling Shuhua
female writ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代白話文學的開展,隨著新舊世代的更替,社會文化的轉變,自成一股不同於古典文言文的新潮流。文字語言的運用,個人風格的表述,有了更多樣多彩的原創性。因此,也成就了許多五四時期的女作家。
  在西風歐化的洗禮中,在男性專擅主宰的文學領域中,彼等女作家文壇的成就,不讓鬚眉。她們勇敢地表達女性自主的心靈慾望、思想行為,及其嚮往的生活方式。凌叔華身處新舊時代的罅隙中,新文化運動洗滌她的青春年少,白話運動開啟她初嚐寫作的好奇之門。在戰亂頻仍,閃爍不定的流年中,她依然屹立不搖地、恆久執著著女性的書寫,在過眼的古老歲月中,細細尋覓,捕捉稍縱即逝、或已悄然忘懷的女性身影,勾勒女性萬般風情的神態精魂。
  本論文是透過凌叔華作品的研讀欣賞,全文以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生長於北京的文學地理為縱橫,以不同的研究進路,交錯探討著:一、凌叔華一生的際遇和創作的歷程;二、並了解其作品中的京派風格及特色。希望藉此可以更多地領略凌叔華作品中所呈現的文學內涵以及美感。
英文摘要
In the modern vernacular literatur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generation's change from old to new, popular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t becomes one to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writings style into new trend .The wording utilization, unique individual charisma which build up diverse originality. Therefore, she influenced many 54 time female writers then.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writing territory which controlled and dominated by the males; all these female writers’ achievements are no inferior. They bravely expressed their feminine mind and desires, way of thinking and yearning of new life style.Ling Shuhua is i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time’s gap;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leansed her younger days.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opens up a door to her writing career. Even during the war, chaos and continuous fleeing, she stands still, nothing changes her. Her persistence of feminine writing outlined all feminine character and styles from the old days, capturing every detail that faded out in life so quietly.
 My paper is based on studying and appreciating Ling Shuhua’s work, the whole context is based her time and her Beijing's literature geographies. Through different researches, cross discussing: First, Ling Shuhua’s life spelled out good and bad experiences and the course of her writing history. Secondly, understand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jing writing style. Hoping thi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more of the literatur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esthetic which in the Ling Shuhua’s work.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題目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一、學者評論	7
二、學位論文	9
三、小結	10
第二章 凌叔華生平、時代背景及其文學的養成	13
第一節 生平事略	13
一、系出名門:布政使的女兒	13
二、人文啟蒙:文壇成就的培育	14
三、求學歲月:充滿理想熱情	19
四、婚戀成家:終成鴛鴦眷屬	21
五、執教作畫:海外客座講學	24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文學活動	26
一、匯聚的中西文化	26
二、活躍的文學社群	32
第三節 師長的影響	37
一、周作人的影響	37
二、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影響	42
第三章 凌叔華文學的敘事內涵	50
第一節 古都北平的書寫	50
一、紫塞三春猶飛雪:帝都北平的古韻	50
二、胡同深處有人家:文化古城的記憶	55
三、無處不是故園情:文學想像的鄉愁	61
第二節 離亂歲月的印痕	64
一、家國夢影的悲歌:烽火漫天的離亂	64
二、深宅院落的清寂:舊式家族的綑鎖	69
三、休戀逝水的年華:人生自我的探索	75
第三節 芸芸眾生的樣貌	83
一、多元的男性形象	83
二、傳統的舊式女性	86
三、心窩上的安琪兒	89
第四章 凌叔華文學的美文意境	94
第一節 京派美學的核心	94
一、美文之說	94
二、朱光潛的文藝美學理論	95
三、京派美學的特色	96
第二節 清雅的美文意境	98
第三節 齋明的禪意	106
一、禪宗源流	106
二、禪宗思想	107
三、禪宗藝術	109
四、凌叔華文學的禪意	111
第五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凌叔華作品特色	115
一、童年經驗的言說	115
二、社會關懷的情思	116
三、文學原鄉的懷想	117
四、美文意境的營造	119
第二節 在臺的薪傳	120
一、林海音	121
二、張秀亞	122
三、“凌迷”的傳承	124
參考文獻	         128
參考文獻
壹、凌叔華作品
凌叔華著,《凌叔華小說集I、II》,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11月
凌叔華著,陳學勇編,《凌叔華文存(上、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年
  12月
凌叔華著,傅光明譯,《古韻—凌叔華的文與畫》,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年10月
貳、專書
丁成泉著,《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于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 (上、下)》,臺北:光啟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
王國瓔著,《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王喜絨等著,《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志健著,《文學論》,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8月
止庵編,《周作人講演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印行,1990年4月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
司馬長風著,《中國新文學史(上、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
石楠著,《另類才女蘇雪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8月
史靜寰、王立新著,《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
老舍著,王培元編選,《老舍的北京》,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12月
冰心著,卓如編,《冰心全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朱光潛原著、童學潛改編,《文藝心理學》,中和:漢湘文化,2003年1月
朱嘉雯著,《追尋,漂泊的靈魂:女作家的離散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9年2月
朱榮智著,《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朱恆夫主編,《文學文化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佘小杰著,《中國現代社會言情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12月
吳中杰著,《中國現代文藝思潮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吳兆路著,《中國性靈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宋生貴編,《凌叔華的古韻夢影》,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8月
李小江著,《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李正治著,《中國詩的追尋》,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10月
李歐梵、陳建華著,《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年12月
李奭學著,《台灣觀點:書畫中國與世界小說》,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7月
李潤新著,《文學語言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岫著,《20世紀文學的東西方之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5月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4年7月
艾曉明主編,《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林文月著,《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林杉著,《秀韻天成凌叔華》,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林海音著,《英子的鄉戀》,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2月
林海音著,《城南舊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林海音著,《我的京味兒回憶錄》,臺北:遊目族文化,2000年5月
林海音著,《剪影話文壇》,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12月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周作人著,張麗華編,《我的雜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周作人著,楊牧編,《周作人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7月
周仁政著,《京派文學與現代文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周昌龍著,《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
  年2月
周海波著,《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周海波、孫婧著,《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邱陽著,《胡同面孔》,臺北:大旗出版社,2005年
封德屏主編,《永不凋謝的三色堇: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臺灣
  文學館,2005年12月
南帆主編,《文學理論新讀本》,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
柯慶明著,《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
胡萬川等著,《中國文學新境界》,新店:立緒文化,2005年3月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胡適著,《胡適作品集:文學改良芻議》,臺北:胡適紀念館授權遠流出版,1986
  年2月
徐志摩著,《我所知道的康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
倪墨炎著,《苦雨齋主人周作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凌叔華著,陳學勇編,《中國兒女--凌叔華佚作‧年譜》,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年6月
徐仲佳著,《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5年7月
馬力著,《中國現代風景散文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1月
祖華著,《五四文學思想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夏祖麗等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0年
夏祖麗、應鳳凰、張至璋等著,《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臺北:天下
  遠見出版社,2003年
張中良著,《五四文學—新與舊》,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7月
張俊才、李揚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主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5月
張秀亞著,封德屏編,《張秀亞全集》,臺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秀亞著,《張秀亞散文精選》,臺北:台灣商務,2008年6月
張秀亞著,《寫作是藝術》,臺北:東大圖書,1985年9月
張燕瑾、呂薇芬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現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1年12月
張素貞著,《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1986年10月
張素貞著,《續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3月
張瑞芬著,《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
張清治著,《道之美—中國的美感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90年5月
張節末著,《禪宗美學》,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2003年3月
盛英著,《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梁公主編,《基督教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郭延禮著,《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陳平原著,《當代中國人文觀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
  年5月
陳平原著,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5月
陳思和著,《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3月
陳炳良著,《中國現代文學新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
陳順馨著,《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
  月
陳學勇著,《舊痕新影說文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年10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三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范銘如著,《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8
  月
黃昌勇著,《磚瓦的碎影—中國現代文學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3
  月
黃河濤著,《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8月
黃修己著,《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8月
彭修銀著,《美學範疇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程光煒、劉勇、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合著,《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編》,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4月
傅光明著,《凌叔華:古韻精魂》,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1月
傅光明著,李輝主編,《人物聚焦叢書:林海音》,香港:三聯書店,2003年10
  月
傅光明主編,《凌叔華卷》,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年1月
溫儒敏著,《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童慶炳著,《美學與當代文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
  月
馮天瑜主編,《中國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講集》,武漢:武漢大學出
  版社,2001年9月
雷欣編選,《北大演講百年精華》,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年1月
趙冬梅著,《小城故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小城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年
趙毅衡著,《雙單行道:中西文化交流人物》,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解志熙著,《和而不同—中國現代文學片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
  月
楊莉馨著,《20世紀文壇上的英倫百合—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中國》,北京:人
  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楊義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著,《京派海派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楊義著,《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0月
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文化,2008年
  4月
賓恩海編著,《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裴毅然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人性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
  月
劉乃慈著,《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年9月
劉進才著,《京派小說詩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樊和平著,《中國倫理的精神》,臺北:五南圖書,1995年7月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9年12月
閻崇年著,《中國古都北京》,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10月
賴賢宗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6月
錢少武著,《莊禪藝術精神與京派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7
  月
錢理群著,《周作人》,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8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2002年2月
錢穆著,《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魏淑凌著、張林杰譯,《家國夢影:凌叔華與凌淑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8年10月
蕭乾著,《北京城雜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11月
嚴家炎著,《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4
  月
嚴家炎著,《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羅森鮑姆著,《歲月與海浪:布魯姆斯伯里文化圈人物群像》,南京:江蘇教育出
  版社,2006年7月
蘇雪林著,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主編,《蘇雪林作品集‧短篇文
  章卷第五冊》,臺南:財團法人蘇雪林教授學術文化基金會,2010年9月
叁、單篇論文
李欽業,〈凌叔華小說論〉,《小說與戲劇》第8卷,1996年1月
余文博、陳卓,〈從凌叔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透視其女性主義立場〉,《重慶郵電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二期
李佩璇,〈家院之內、城門之外--凌叔華小說中的女性空間及其活動〉,《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7月
吳軍英,〈論凌叔華筆下的女性敘事〉,《延安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2007
  年2月
吳軍英,〈一曲雙奏:論《古韻》與《呼蘭河傳》的童年敘事〉,《淮海工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期,2008年9月
艾璘,〈五四時期女作家研究概論〉,《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6
  年5月
畢艷,〈覺醒迷惘與抗爭—中國早期現代女作家自我書寫的三重奏〉,《中國文學
  研究》2007年第2期
張昌華,〈凌叔華畫事〉,《傳記文學》第80卷第二期,2002年2月
梅家玲,〈高門鉅族的安琪兒:凌叔華及其小說〉,《聯合文學》第222期,2003
  年4月
馬美愛,〈叛逆“父親的女兒”型:對古典戀愛模式的超越〉,《語文學刊(高教版)》
  2007年第7期
張瑞芬,〈張秀亞的散文美學及其文學史意義〉,《文訊》第233期,2005年3月
張玫,〈從《酒後》管窺丁西林喜劇的特色〉,《語文學刊》2008年第1期
張揚,〈寫意人生—讀凌叔華《瘋了的詩人》〉,《語文學刊》2008年第1期
崔濤,〈凌叔華小說敘事視角透視〉,《常州工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
  年6月
陳平原,〈「五方雜處」說北京〉,《聯合文學》第222期,2003年4月
陳曦,〈自傳、性別與歷史:對凌叔華《古韻》的解讀〉,《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08年10月
黃海蓉,〈置身於自我放逐中—重讀凌叔華的小說集《花之寺》〉,《漳州師範學院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1期,2006年第3期
馮慧敏,〈凌叔華小說的敘事藝術〉,《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
  第4期,2006年7月

楊昌年,〈古典美女凌叔華〉,《歷史月刊》第一八四期5月號,2003年5月
趙毅衡,〈朱利安與凌叔華〉,《聯合文學》第192期,2000年10月
聞雨,〈論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河北學刊(石家莊)》,1939年6月
楊萌芽,〈泰戈爾訪華與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壇〉,《中州學刊》第154期,2006
  年7月
楊瑜,〈女性價值的追尋與幻滅—斯坦貝克《菊花》與凌叔華《繡枕》的比較〉,
  《江寧行政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
楊慧,〈“高門巨族”中說話的女人們—凌叔華與曼斯菲爾德小說的比較研究〉,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6年7月
廖冰凌,〈對虛性/實性和諧的批判與期待:論凌叔華小說中的父親形象〉,《淡江
  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劉秀珍,〈論凌叔華與林海音小說的女性關懷書寫〉,《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13
  卷第2期,2008年4月
劉剛,〈試論《花之寺》中的女性形象〉,《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5
  年5月
鄭斯揚,〈凌叔華小說女性人物描寫新論〉,《欽州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9
  年2月
韓冷,〈京派小說性愛敘事的文學史意義〉,《中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2008
  年10月
蔡玫姿,〈「太太客廳」--民國初年文人雅集模式(salon)以及女性作者初探〉,《中
  國文學研究》第二十期,2005年6月
蔡玫姿,〈逝去的野孩子—五四閨秀作家的童年經驗與女性角色呈現〉,「家庭與
  工作:變遷現象與多元想像」研討會,2007年10月
蔡玫姿,〈五四作家之跨國互文考察--以林徽因與吳爾夫,凌叔華與契訶夫、曼
  殊菲爾為例〉,《應華學報》第六期,2010年1月
蔡登山,〈重審愛情的潘朵拉:凌叔華與林徽音的「奪寶記」〉,《傳記文學》第
  90卷第三期,2007年3月
羅中琦,〈凌叔華小說中的群芳圖—新舊交替中的女性世界〉,《國文天地》第19
  卷第220期,2003年9月
薛雙芬,〈試論凌叔華小說敘事風格〉,《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
  卷第4期,2006年4月
肆、學位論文
時玉麟,《凌叔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婚戀問題研究》,私立南華大學,2000 
  年6月
張景妃撰,《凌叔華小說研究》,私立東海大學,1999年6月
范嘉倩撰,《冰心、凌叔華小說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8年1月
蔡佳瑩撰,《凌叔華小說藝術手法研究》,私立東吳大學,1999年12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