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1911412900
DOI 10.6846/TKU.2019.00693
論文名稱(中文) 以親子共讀增進同理心表現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Using Parent-Child Reading to Promote Performances of Empathy:A case stud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梁育慈
研究生(英文) Yu-Tzu Liang
學號 6047503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20
論文頁數 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劍涵
委員 - 林君憶
委員 - 林怡君
關鍵字(中) 親子共讀
同理心
關鍵字(英) Parent-child Reading
Empath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採個案研究方式探究一名幼兒彤彤與其母親(即研究者)進行親子共讀的歷程個案同理心變化之過程。研究者運用共讀式對話閱讀之技巧設計提問與活動設計,讓幼兒進行換位思考,以增進幼兒之同理心,並經由觀察及與訪談,深入了解幼兒同理心表現之歷程。研究結果發現,以對話式親子共讀之策略設計提問,能促進幼兒同理心之發展,幼兒由自我中心到感人所感,並做出體貼他人之行動,且透過活動的安排能讓幼兒更迅速進入他人的角色。
  相較於一般研究者只能利用部分時間觀察個案,家長是幼兒最長時間相處的對象,家長應善用此優勢,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同理心表現,並運用技巧以提升其同理心,觀察的時間及地點較無限制,進行的方式也可彈性調整,且研究結束後可進行長時間的後續觀察與追蹤。
英文摘要
This is a qualitative oriented research, in which the researcher (i.e. the mother)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her child, named Tong-Tong, to observe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child’s empathy in the course of Parent-Child Reading.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skills of shared book reading and dialogic reading to design questioning and activities, in order to excite the child’s transposition thinking so that the child’s empathy c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the child’s performances of empathy. It is found in this study that it can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empathy by questioning designed to dialogic Parent-Child Reading. The child changed from being self-centered to being considerate, making actions to show consideration to others. The result also reveals that children can play the role of others more quickly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activitie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ordinary researchers, who can only take parts of time to observe the case, parents are people with whom children get along for the longest time. Parent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advantage, observing their children's empathy performance in daily life and using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ir empathy. The time and venue of observation are relatively unlimited, and the manner of implementation can also be flexibly adjusted, and a long-term follow-up observation and tracking can be performed after the study is comple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6 -
壹、	研究目的	- 6 -
貳、	待答問題	- 6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
壹、	幼兒	- 7 -
貳、	親子共讀	- 7 -
參、	同理心	- 7 -
肆、	繪本	- 7 -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
壹、	研究範圍	- 8 -
貳、	研究限制	- 8 -
第五節 研究預期貢獻	- 9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
第一節	幼兒心理發展	- 10 -
壹、	幼兒利社會行為	- 10 -
貳、	培養幼兒利社會行為	- 14 -
第二節	同理心的意涵	- 16 -
壹、	同理心的定義	- 16 -
貳、	同理心的要素	- 22 -
參、	增進幼兒同理心的方法	- 23 -
第三節	親子共讀與繪本	- 25 -
壹、	繪本	- 25 -
貳、	親子共讀的意涵及相關研究	- 27 -
參、	親子共讀的策略	- 33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8 -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8 -
壹、	個案研究法	- 38 -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 39 -
壹、	研究場域	- 39 -
貳、	研究者	- 43 -
第三節	研究文本的選擇與共讀技巧	- 46 -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53 -
壹、	資料的蒐集	- 53 -
貳、	資料的分析	- 53 -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56 -
壹、	尊重幼兒、幼兒家長及協同教師之意願	- 56 -
貳、	確保幼兒隱私	- 56 -
參、	不危害幼兒的身心	- 56 -
肆、	遵守誠信原則	- 56 -
伍、	客觀分析及報導	- 57 -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8 -
壹、	【阿虎開竅了】之共讀歷程	- 58 -
貳、	【看不見】之共讀歷程	- 63 -
參、	綜合討論	- 68 -
肆、	小結	- 72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3 -
第一節 結論	- 73 -
第二節 建議	- 73 -
壹、	對父母的建議	- 73 -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 74 -
參考文獻	- 75 -

表次
表2-1 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11
表2-2 Eisenberg 利社會道德推理階段........................................................    14
表2-3 幼兒同理心之相關研究...............................................................................19
表2-4 國內親子共讀之相關研究.................. …………………………………….29
表3-1 研究計畫甘梯圖..........................................................................................42
表3-2  阿虎開竅了教案設計................................................................48
表3-3 看不見教案設計.................................................................51
表3-4 研究資料代碼表................................................................54
表4-1 阿虎開竅了教案設計............................................................58
表4-2 看不見教案設計............................................................63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45
圖3-2 阿虎開竅了繪本封面....................................................................................48
圖3-3 看不見繪本封面...........................................................................................52
圖3-4 資料三角驗證...............................................................................................55
圖4-1 蒙著眼走迷宮...............................................................................................65
圖4-2 張開眼走迷宮...............................................................................................65
參考文獻
中文
王煥深、柯華葳 (1999) 。青年心理學。台北:心理。
江韋逸(2011) 。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辛綺麗 翟敏如(2014)。影響幼兒利社會及其它相關因素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
林天佑(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芳菁(2010) 。 繪本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芳寧 (2002)。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國立成大學教育研究所 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玲如(2008) 。其實我懂你的心 ---以繪本探究幼兒『同理心』 之行動研究。
林敏宜、簡淑真 (2010) 。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2,78-103。
林菀萍(2016)。故事討論對國小低年級同理心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翠湄譯(1995)。D. R. 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維芬、陳意玫(2007)。繪本讀書治療取向之助人行為介入方案對國小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實踐之效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7,97-131。
林燕宗(2004)。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儷瑜 (1984)。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情緒改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柯華葳(2009)。 培養 Super 小讀者 。台北:天下雜誌。
教育部 (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2007年1月13日。
教育部 (2004)。品德教育網。http://ce.naer.edu.tw/
黃志成、王淑芬、陳玉玟(2010)。幼兒發展。台北:揚智。
黃美恩(2008)。跟孩子談同理心。
黃慧真譯 (1989)。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文樹(2010)。幼稚園繪本教學理念與實務。台北:秀威出版社。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2009) 。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出版社。
郭靜晃 (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威仕曼。
陳李綢 (1992) 。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淑敏譯(2010)。社會人格發展。台北市:華騰。
陳淑婷、林思玲譯(2010)。學問:100 種提問力創造 200 倍企業力。台北:開放智慧引導科技出版社。
陳英豪(2009)。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18,91-100。
陳豐祥 (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15,1-53。
陳凱婷、陳慶福(2008)。繪本團體在喪親兒童輔導上之應用。輔導季刊,四十四卷四期,1-1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慧如(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同理心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瀞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 DIY。臺北市:匡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麗芬(2010) 。親子共讀中的數學對話。台北:秀威出版社。
張德銳等(2014)。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趙恕平(2006) 。利社會學習活動對幼兒利社會行為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國家教育部大辭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5462/?index=1
姜宜生(2016)。以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慧萍(201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楊淑雅(2004)。打開心靈之窗走進親子共讀的世界–探討兒童共讀的重要。幼教資訊176。50-55。
鄭如安、藍菊梅(2009)。一個家暴家庭親子互動遊戲治療的互動改變歷程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31(1),55-80。
劉斐玟、朱瑞玲 (2014)。同理心、情感與互為主體 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台北:中央研究院。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161-179。
鄭明進 (1987) 。圖畫書的認識。兒童文學研究叢書,3-64-69。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家興、曾端真、李淑娟(2008)。家庭與親職。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偉華。
黃迺毓譯(1999)。阿虎開竅了。臺北市:上誼。
蔡兆倫(2012)。看不見。臺北市:小兵。
史丹利‧葛林斯班(2010)。優秀孩子的10大關鍵能力。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邱志鵬(2002)。台灣幼兒教育百科辭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蘇貞夙(2009)。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幼兒同理心發展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
Snow, C. E., & Ninio, A. (1986). The contracts of literacy: What children learn from learning to read book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116-138.
Yeates,K.O.,&Selman,R.L(1989).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schools: Toward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 9,64-100.
Glazer,J.I.(1991).Literature of for young child-ren.(3 rd e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Feshbach, N. D. (1978). Studies of empathic behavior in children. In B. A. Maher (Ed.), Progress in experimental personality research (Vol. 8, pp. 1-4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ostelnik, M. J., Gregory, K. M., Soderman, A. K., & Whiren, A. P. (2012). Guidi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Shaffer, D. R. (2005).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Davis,1983)Defines empathy as the “reactions of one individual to the observed experiences of another. Merriam, S. B. (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Robert K. Yin(199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ram, D. (2008).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 1-6.
Broke, H .(1971).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of young children: Egocentrism or empathy ? Developemental psychology, 5 . 
Fabes, R .A ., Eisenberg ,N,Nyman ,(1991) Young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Others' Spontaneous Emotional Reactions.
Estrada,P.(1987).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12),
Fauver, M (1979).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12), 4325A.
Miller, N.E. , and Dollard, J. (1941). 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 A., and Walter, R. H.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Whitethurst,G.J., & Lonigan,C.J.(2003). Emergent literacy:Developmetn from prereaders to readers.In S.B.Neuman & D.K.Dickinson(Eds.),Handbook literacy research.New York:The Guilfors press.
Henniger, M. L. (2009).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earson.
Linder,R. (2007). Text Talk with Picture Books:Developing Vocabulary in Middle school. 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35 (4) ,3-1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