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1513045600
DOI 10.6846/TKU.2015.00672
論文名稱(中文) 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之使用效能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n Usability of Digital Game-based App in Learning Physic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黃柏阡
研究生(英文) Po-Chien Huang
學號 60173016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4
論文頁數 15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陳圳卿
委員 - 賴玲玲
關鍵字(中) 遊戲式數位學習
基礎物理
使用性
關鍵字(英) Digital Game-based Leaning
Physics
Usabi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藉由使用性測試來評估現有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之介面設計與操作流程,透過文獻中發現遊戲式學習的發展潛力及使用性日趨重要的研究議題,探討並歸納使用者對於遊戲式物理學習App的期待與使用經驗,最後提出介面改善建議,提供未來遊戲式數位學習開發廠商參考,希望能夠有效地設計遊戲式物理學習App,進而幫助學習者在使用數位教材時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本研究使用「3D互動虛擬實驗室」(徐新逸&周雲虎,2012)中的三款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作為研究標的。研究方法採用使用性測試、問卷與訪談,研究對象為三位使用性專家與三十名國高中學生,分別進行啟發式評鑑與任務測試,並在任務前後進行訪談,分析並探討使用者的期待、經驗為何以及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之介面問題為何,歸納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介面設計之建議。
本研究得到的結論有:
一、使用者對於使用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來學習物理抱持著正面的看法,但也有抱持否定的看法,必須謹慎地思考是否適宜使用此學習方式,以免產生反效果。
二、遊戲式物理學習App設計必須考量系統與使用者認知之間的差距,以及思考如何維持使用者對於遊戲式物理學習App的學習動機。 
三、經由使用者與專家測試結果,歸納出遊戲式物理學習App軟體須修正支建議重點,以便有較佳的使用效能。建議重點如下:增加教學目標、主動說明操作方式、適時適當的提示與回饋、文字及圖像以使用者熟悉的語言及概念呈現、使用者遭遇困難時給予協助、降低系統錯誤率、凸顯重要的圖像與內容、提供簡捷的操作步驟、提供控制遊戲進度的自由、直覺的操作設計、支援多種解析度。
英文摘要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usability test on the interface design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Also the study summarizes users’ expect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study will giv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face improvement to the developers for helping learners to enjoy more decent learning effect. 
The study took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s of the 3D virtual laboratory project (Shyu & Chou, 2012) as research tools. The subjects were three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the usability and thirty students who receive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subjects took the usability test and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also they finished the interview for compiling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ng result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the heuristic evaluation and the usability tasks, giving interview to the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the usability test as well. Last, the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would b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o refine the interface design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of the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1.The users took both convinced and unconvinced points of view toward the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In view of this,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developers to ruminate that whether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the application to learn or not since the counter-effect may be occurred. 
2.The designers of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mus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users, also the rumination toward the persiste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s on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should be taken as well.
3.There is a need for the refinements of 3D virtual laboratory’s digital game-based application in learning physics, includ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initiatively explanation  on system to the operation of game, th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provision of tips and feedbacks, familiar language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presented in text and graphics to the users, proper assistances when the users encounter difficulties. Furthermore, the developers should reduce system error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images and contents, providing a simple operating procedure, enabling the users to control the progress of the game at their pleasure, providing intuitive operation design, and supporting various resolutions on system.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基礎物理 8
第二節 遊戲式數位學習 12
第三節 使用性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7
第四節 研究標的 2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9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任務前之期待 41
第二節 任務後之經驗 44
第三節 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之介面改善建議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 專家使用性檢核表 136
附錄二 遊戲式物理學習App訪談 145
附錄三 遊戲式物理學習App使用性任務 147

表次 
表2-2-1遊戲類型與適合學習內容                                                                        13
表2-2-2國內遊戲式數位學習與自然科學領域學習相關之研究                        16
表3-3-1專家名單與背景相關經驗                                                                        27
表4-1-1一般受試者任務前訪談問題一                                                                41
表4-1-2一般受試者任務前訪談問題二                                                                42
表4-2-1Newton Rabbit專家使用性檢核表結果                                                   44
表4-2-2Newton Rabbit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45
表4-2-3Newton Rabbit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47
表4-2-4Newton Rabbit防範錯誤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49
表4-2-5Newton Rabbit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51
表4-2-6Newton Rabbit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52
表4-2-7Newton Rabbit技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54
表4-2-8Newton Rabbit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55
表4-2-9Newton Rabbit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56
表4-2-10Newton Rabbit受試者任務難易度回饋與完成率                                 57
表4-2-11Newton Rabbit一般受試者任務後訪談                                                 58
表4-2-12Newton Rabbit之問題整理                                                                     60
表4-2-13Super Balance專家使用性檢核表結果                                                  63
表4-2-14Super Balance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64
表4-2-15Super Balance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66
表4-2-16Super Balance防範錯誤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67
表4-2-17Super Balance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69
表4-2-18Super Balance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70
表4-2-19Super Balance技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72
表4-2-20Super Balance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73
表4-2-21Super Balance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74
表4-2-22Super Balance受試者任務難易度回饋與完成率                                  75
表4-2-23Super Balance一般受試者任務後訪談                                                  77
表4-2-24Super Balance之問題整理                                                                      78
表4-2-25Crazy Tramcar專家使用性檢核表結果                                                 80
表4-2-26Crazy Tramcar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1
表4-2-27Crazy Tramcar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3
表4-2-28Crazy Tramcar防範錯誤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4
表4-2-29Crazy Tramcar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6
表4-2-30Crazy Tramcar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7
表4-2-31Crazy Tramcar技巧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89
表4-2-32Crazy Tramcar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90
表4-2-33Crazy Tramcar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平均分數與標準差                     91
表4-2-34Crazy Tramcar受試者任務難易度回饋與完成率                                 92
表4-2-35Crazy Tramcar一般受試者任務後訪談                                                 93
表4-2-36Crazy Tramcar之問題整理                                                                     95
表4-3-1Newton Rabbit介面改善建議之重點                                                     104
表4-3-2Super Balance介面改善建議之重點                                                      113
表4-3-3Crazy Tramcar介面改善建議之重點                                                     119

圖次 
圖2-3-1系統接受性模式                                                                                        18
圖2-3-2學習曲線圖                                                                                                19
圖2-3-3影響使用性因子                                                                                        20
圖3-1-1研究流程圖                                                                                                25
圖3-4-1Newton Rabbit起始畫面                                                                           30
圖3-4-2Newton Rabbit關卡一畫面                                                                       31
圖3-4-3Newton Rabbit關卡二畫面                                                                       32
圖3-4-4Newton Rabbit關卡三畫面                                                                       33
圖3-4-5Newton Rabbit結算畫面                                                                           33
圖3-4-6Super Balance起始畫面                                                                            34
圖3-4-7Super Balance關卡選擇畫面                                                                    35
圖3-4-8Super Balance關卡一畫面                                                                       35
圖3-4-9Super Balance關卡二畫面                                                                        36
圖3-4-10Super Balance關卡三畫面                                                                      36
圖3-4-11Crazy Tramcar起始畫面                                                                         37
圖3-4-12Crazy Tramcar遊戲畫面                                                                         38
圖3-4-13Crazy Tramcar結束畫面                                                                         38
圖4-2-1Newton Rabbit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回答結果                                       45
圖4-2-2Newton Rabbit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回答結果                       47
圖4-2-3Newton Rabbit防範錯誤之回答結果                                                       49
圖4-2-4Newton Rabbit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回答結果                                   51
圖4-2-5Newton Rabbit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回答結果                                           52
圖4-2-6Newton Rabbit技巧之回答結果                                                               54
圖4-2-7Newton Rabbit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回答結果                   55
圖4-2-8Newton Rabbit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回答結果                                       56
圖4-2-9Super Balance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回答結果                                        64
圖4-2-10Super Balance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回答結果                      66
圖4-2-11Super Balance防範錯誤之回答結果                                                      67
圖4-2-12Super Balance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回答結果                                  69
圖4-2-13Super Balance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回答結果                                          70
圖4-2-14Super Balance技巧之回答結果                                                              72
圖4-2-15Super Balance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回答結果                  73
圖4-2-16Super Balance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回答結果                                      74
圖4-2-17Crazy Tramcar系統狀態的可見性之回答結果                                     81
圖4-2-18Crazy Tramcar系統與真實世界的關聯程度之回答結果                     83
圖4-2-19Crazy Tramcar防範錯誤之回答結果                                                     84
圖4-2-20Crazy Tramcar使用辨認比回想更佳之回答結果                                 86
圖4-2-21Crazy Tramcar美感及極簡設計之回答結果                                         87
圖4-2-22Crazy Tramcar技巧之回答結果                                                             89
圖4-2-23Crazy Tramcar使用者愉悅及充滿尊重的互動之回答結果                 90
圖4-2-24Crazy Tramcar使用者控制和自由之回答結果                                     91
圖4-3-1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97
圖4-3-2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98
圖4-3-3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98
圖4-3-4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99
圖4-3-5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0
圖4-3-6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1
圖4-3-7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1
圖4-3-8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2
圖4-3-9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2
圖4-3-10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3
圖4-3-11Newton Rabbit改善建議圖                                                                   104
圖4-3-12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6
圖4-3-13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7
圖4-3-14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7
圖4-3-15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8
圖4-3-16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8
圖4-3-17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09
圖4-3-18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10
圖4-3-19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10
圖4-3-20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11
圖4-3-21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12
圖4-3-22Super Balance改善建議圖                                                                    112
圖4-3-23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4
圖4-3-24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5
圖4-3-25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5
圖4-3-26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6
圖4-3-27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7
圖4-3-28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8
圖4-3-29Crazy Tramcar改善建議圖                                                                   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怡文(2012)。在地化環境特色水資源數位遊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水資源保育態度與水資源保育行動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秉程(2011)。應用擴增實境於兒童教育用品設計對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 ─ 以國小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柔翔(2009)。融入環境特色之科學數位遊戲學習對學校認同與環境覺知的影響~以「校園植物」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維聰、王建喬(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46-51。吳叔鎮(2011)。悅趣化數位學習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承峰(2011)。建構遊戲式數位學習教材使用效能評估流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政穎(2009)。數位遊戲式學習在環境教育上之應用—以全球暖化對水資源影響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環境資源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倩如(2009)。大學生英作線上評分系統優使性評估。教育科技與媒體,90, 49-62。
李永吉(2008)。遊戲式學習應用於數位學習之探討-以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環境污染為例。南開科技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周書暉、林佑全(2011)。結合情境與情緒:人機互動理論沿革與發展。傳播與管理研究,11(1),29-68。
周逸璇(2013)。結合角色扮演策略與模擬情境的高中電磁鐵數位教學遊戲之發展與評估。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柏鴻(2012)。人性化的行動介面裝置。科學發展,472,44-49。
邱駖珍(2013)。科學教學中融入數位遊戲學習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柯兆欣(2011)。競賽式遊戲學習系統導入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科學教育與傳播論壇(2012)。2012科學教育與傳播論壇-你今天科學了沒?談科學普及的途徑與轉型緣起說明。民102年9月1日,取自:http://activity.ntsec.gov.tw/p2012/index.html。
范綱正(2011)。數位遊戲式學習融入自然領域對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台北。
徐新逸、周雲虎(2012)。3D互動虛擬實驗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100-2511-S-032-001),未出版。
徐新逸、周雲虎(2012)。牛頓兔APP  (Newton Rabbit)。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3D虛擬互動實驗室-國高中物理力學篇( I )。(編號:MOST100-2511-S032-004),未出版。
徐新逸、周雲虎(2012)。靜力平衡APP (Super Balance)。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3D虛擬互動實驗室-國高中物理力學篇( I )。(編號:MOST100-2511-S032-004),(編號:MOST100-2511-S032-004),未出版。
徐新逸、周雲虎(2012)。瘋狂礦車 APP (Crazy Tramcar)。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3D虛擬互動實驗室-國高中物理力學篇( I )。(編號:MOST100-2511-S032-004),未出版。
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科學教育月刊,307,15-30。
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國科會。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基礎物理」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民102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8104&Index=3&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梁朝雲(2010)。實踐「寓樂於教」理念的數位學習設計。T&D 飛訊,91,1-19。
梁朝雲、陳德懷、楊叔卿、楊接期(2008)。「悅趣化數位學習」研究宣言。
許逸如(2012)。電子書使用者經驗研究─以城邦「隨身e冊」為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雅雁(2012)。數位遊戲式輔助教學對八年級學童科學態度和學習動機之影響初探─以「大氣壓力」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卉綺(2012)。探討數位悅趣式學習使用效能對於國中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勇全(2012)。國小自然科「認識昆蟲」單元之虛擬實境式悅趣學習設計與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建雄(譯)(2009)。互動設計:跨越人-電腦互動(原著者:Jennifer  Preece., Yvonne Rogers., Helen Sharp)。台北:全華圖書。(原著出版年:2009)
陳建興(2011)。數位遊戲對於學生科學批判思考與環境教育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盈如(2009)。應用數位情境校園植物學習遊戲軟體輔助教學對高年級學生科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裕民(2012)。節能減碳數位遊戲之發展及其對國小學童相關概念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俊儒、張世敏(譯)(2008)。人機介面設計(原著者:Soren Lauesen)。台北:學貫行銷。(原著出版年:2005)
曾奕霖(2013)。使用情感運算技術評估數位遊戲式學習之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婉瑜(2011)。利用悅趣化數位學習系統輔助能源教育以提升學習者能源認知與意識。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家榮(2009)。融合科學與英語學習之數位遊戲模式發展及成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桂芝、曾憲雄、翁瑞鋒、何筱婷(2008)。採遊戲式學習教育平台之科學教育活動設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創刊號,56-71。
黃詩惠(2011)。教學平台使用效能對於大學生網路學習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經濟部工業局(2013)。我國產業發展策略與措施。民102年9月20日,取自:http://elite.ttd.com.tw/archives/20130719shnrungjin.pdf。
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學教育學刊。15(6),627-646。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2015)。計畫緣起。民104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scicommtw.com/plan.asp。
趙貞怡、楊琮熙(2011)。從人機介面談輔助創造力發展的設計原則。教學科技與媒體,96,43-62。
歐建榮(2013)。嵌入數位遊戲於5E學習環教學法對八年級學生學習光學概念之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宜良(2011)。擴增實境式星體運動悅趣學習設計與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福興、游光昭、蕭顯勝(2008)。從新學習遷移觀點發掘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價值。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37-278。
蔣昱雯、王學武(2009)。應用於國中小學之悅趣化數位學習教材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媒體,88,4-33。
盧昉暄(2012)。以數位遊戲設計作為心智工具對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世偉(2010)。建構網路教學平台使用效能評估方法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魏澤群(2007)。優使性2.0。台北:喬立達數位行銷。
 
二、英文部分
Freedman(2012). University Physics with Modern Physics 13th edition. San Francisco, CA: Addison Wesley.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 441-467.
Gavin Sim, Stuart MacFarlane, Janet C. Read.(2006). All work and no play: Measuring fun, usability, and learning in software for children. Computers & Education,46, 235-248.
Gee, J. P. (2003). What video games g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New York, NY: Palgrave.
Gee, J. P.(2005) Good Video Games and Good Learning. Academic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Co-Lab. Retrieved July 22, 2012, from http://www.academiccolab.org/resources/documents/Good_Learning.pdf.
Martin, O., Caroline, P.(2005) The things we learned on Liberty Island designing games to help people become competent game players. Changing Views – Worlds in Play. Digital Games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ducted in Vancouver, Canada.
New Media Consortium(2012).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K-12 Edition.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Nielsen, J.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Boston: AP Professional. H.D. Young, R.A. 
Nielsen, J. (1994). Usability Inspection Method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Oblinger, D. (2004).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ional engagement. Journal of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2004(8), 1-18.
Oronzo Parlangeli, Enrica Marchigiani, Sebastiano Bagnara. (1999). Multimedia systems in distance education: effects of usability on learning.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12,37-49.
Oztekin, A., Kong, Z. J., & Uysal O. (2010). Use Learn: A novel checklist and us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e-learning system by criticality metric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40, 455-469
Prensky, M.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Riber, L. P. (1996). Seriously considering play: Desig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based on the blending of microworlds, simulations, and gam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44(2), 43-58.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et al. (2003).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 71-94.
Sun, C. T., Wang, D. Y., & Chan, H. L. (2011). How digital scaffolds in games direct problem-solving behaviors. Computer & Education, 57(3), 2118-2125.
Whitney, Quesenbery. Using the 5Es to understand users. Retrieved Retrieved Apr 26, 2012,from http://www.wqusability.com/articles/getting-started.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2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