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1510020800
DOI 10.6846/TKU.2015.00668
論文名稱(中文) 已婚男性以共同居住奉養老年父母之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Married Males Living with and Taking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呂筱薇
研究生(英文) Shiau-Wei Liu
學號 6986900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7-16
論文頁數 12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郭瓈灔
委員 - 林家興
委員 - 鄭玉英
關鍵字(中) 已婚男性
老年父母
奉養方式
關鍵字(英) married males
elderly parents
nourish wa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已婚男性以共同居住的方式奉養老年父母之經驗。採用詮釋現象學方法論做為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共邀請三位已婚男性作為研究參與者,嘗試理解的問題如下(1)與老年父母同住的決定因素為何?(2)與老年父母同住的經驗為何?(3)與老年父母同住過程中會有哪些壓力與困境?又面對這些壓力與困境,是如何做出調適及因應?(4)與老年父母同住過程中感受最大的價值為何?研究結果顯示:
一、決定同住的因素
決定同住因素的考量在現實層面上還是不脫離經濟因素、空間因素以及是否有交換的需要;但在情感面上,過去華人社會著重父母與長子同住的現象似乎沒有過去濃厚,子代會尊重親代的情感需要來做安排。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是否同住的因素上還需要考量子代夫妻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親代對於自己老年生活的規劃。老年父母是否與子女同住在現代社會已並非是單向的討論,而是由親代與子代在各項考量之後共同決定的結果。
二、同住的經驗
在同住的經驗上,首先探討的是夫妻次系統。由於本次研究參與者的配偶都為職業婦女,父母的主要照顧者都是研究參與者本人,因此過去許多研究中所談及由配偶來擔任主要照顧者而產生的問題在本研究當中是較少呈現的;另外在手足次系統的互動上,依循著過去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手足們在與研究參與者的互動上是頻仍、緊密的。另外對三個研究參與者的孩子來說,阿公阿嬤的同住給予的經驗感受都是好的、也提供成長者的。
三、過程中會有的困境及壓力,是如何調適及因應?
因應家庭發展週期的不同,所面臨到的主要困境為親子教養以及排行序為家中的第二個男孩卻需要成為父母主要照顧者的不平衡心理;另外還有面對父母老化所挑起的對於父母以及自己「死亡與存在的焦慮」。
在調適及因應方面,教養上的落差由研究參與者擔任「中間人」來削弱對三代之間的影響力;在非為長子卻擔任父母主要照顧者的角色上,各自以同理與轉念的方式來消融不平衡感受,並在心理漸次增強由自己擔任主要照顧者的準備度。最後,在被喚起的生死焦慮,最終都以「遇到了就面對」的哲思來作為因應。
四、同住過程中感受到的最大價值
因應家庭發展週期的不同,研究參與者在感受同住價值的階段上也有不同。首先是能夠讓父母「含飴弄孫」的喜悅;更進一步則是對於透過同住陪伴父母變老,提供反哺、回饋的孝行終極價值。另外,也由於可以真實地陪著一個老人「變老」,在其中得以開啟思考自己的老化準備以及死亡準備之歷程。
最後經由本研究的結果與建議提供後續研究者與諮商實務工作者建議。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married males living with and taking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interpretation phenomenology and there are three married mal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tending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factors deciding to live with elderly parents? (2) What are the experiences living with elderly parents? (3) What are the pressure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living period? How to adjust and overcome those difficulties? (4) What is the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during living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as below:
1. The factors of deciding to live together:
The factors of deciding to live together consider the practical level as economic, space factor and the need of exchanging. In affection perspective, it is less important to arrange the eldest son to live with parents in Asian community. Now, children take parents’ opinions to arrange it. Also,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about the power between couples’ and parents’ life plans. It is not one way thinking about if elder parents live with children in modern society but consider every element and decide it together.

2. The experiences of living together:
In the experiences of living together, the first discussion is couples subsystem.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spouses are all career women and main caregivers are participants themselves so it less presents for the problems that occur on wives being main caregivers. Otherwise, the sibling’s subsystem bases on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their siblings is frequent and close. Furthermore, participants’ children have good experiences living with grandparents.

3. How to adjust and overcome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amily development cycle, the main difficulty comes from the second son’s unbalanced feeling to be parents’ caregiver. In addition, participants have to face death anxiety and existential anxiety aroused by parents’ aging. In the way of adjusting and overcoming, participants as intimidators weaken the effects between three generations under the educational discrepancy. Not being the eldest but the main caregiver of parents, eliminates unbalanced felling by empathy and mind-changing. Consequently, participants use philosophy thinking as “facing it, dealing with it “ to adapt death anxiety.

4. The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during living period: 
With different family development cycle, participants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on the value of living together. First, grandparents have happiness by playing with grandkids. In addition, company parents when they are getting older and show appreciation. Furthermore, with company elderly parents getting older, participants have chances to prepare the aging and death process of themselves.

This study provides research result and suggestion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and therapis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決定同住的因素     13
第二節  同住的困境與因應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4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      37
第七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A以共同居住奉養父母之經驗文本分析  4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B以共同居住奉養父母之經驗文本分析  5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C以共同居住奉養父母之經驗文本分析  76
第四節  以共同居住奉養老年父母經驗普遍結構的理解   92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決定與老年父母同住因素之置身結構       98
第二節  與老年父母同住經驗底下的置身結構       101
第三節  同住過程中會有的困境與壓力,又如何調適及因應的之置身結構 102
第四節  與老年父母同住底下最大價值的置身結構     103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7
第四節  研究建議                   108
第五節  研究省思                   109
參考文獻
文獻                         110
附錄
附 錄 (一) 研究邀請函                 114
附 錄 (二) 研究參與同意書               115
附 錄 (三) 訪談大綱                  116
附 錄 (四) 訪談筆記                  117
附 錄 (五) 逐字稿檢核表                118
附 錄 (六) 研究參與者B部份文本構成主題範例       119 
表     次
表 3-2-1  研究參與者資料一覽表            29
表 3-6-1  研究參與者檢核一覽表            38
表 4-4-1  決定與父母同住因素一覽表          93
表 4-4-2  與父母同住的經驗一覽表           94
表 4-4-3  同住過程中會有的壓力與困境  / 如何調適與因應表 95
表 4-4-4 與父母同住的最大價值一覽表          97
圖次
圖4-1-1  研究參與者A家庭圖               44
圖4-2-1  研究參與者B家庭圖               59
圖4-3-1  研究參與者C家庭圖               78
參考文獻
人口及住宅普查(2010)。檢索於2015年01月10日,自內政部主計總處國勢普查
處。網址: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4/bc6/census029(final).html
內政部統通報-2009年老人狀況調查結果(2011)。檢索於2014年11月30日,自內政
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5060
內政部統計通報(2014)。檢索於2014年11月30日,自內政部統計處。
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 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原著:Riessman, C. K., 1993)。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81&CtUnit=690&BaseDSD=7&xq_xCat=02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朱瑞玲與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
李明德(2006)。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家庭照護關係的論述。榮總護理,23(4),429-434。
李維倫 (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用心理研究,22,157-200。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利翠珊(2000)。親子情感、家庭角色與個人界域—已婚女性代間情緒糾結的經驗與內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4),77-107。
吳嘉瑜(2004)。子代夫妻對偶代間關係經驗;「他」的矛盾?「她」的矛盾?。中華輔導學報,15,123-149。
呂寶靜(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王雅各編)。台北:心理。
利翠珊、張妤玥(2010)。代間照顧關係:台灣都會地區成年子女的質性訪談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99-124。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台北:濤石。(原著:Pattion, M.Q., (1980)。
吳嘉瑜、趙淑珠(2004)。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75-111。
林子瑜(2006)。老年人的家庭歸宿—一個動態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研究所,台南。
邱怡玟(2004)。家庭變遷下老年人之長期照顧何去何從。社區發展季刊,106, 176-186。
姚美華(1995)。機構自費安養老人代間關係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 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卓馨怡、利翠珊(2008)。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滿意度的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0,155-197。
柯瓊芳(2002)。誰來照顧老人?歐盟各國奉養態度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24,1-32。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起之旅。台北:麗文。
孫得雄(1991)。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家庭:以台灣為例。中國家庭及其變遷,33-51。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張桂霖與張金鶚(2010)。老人居住安排與居住偏好之轉換:家庭價值與交換理論觀點的探討。人口學刊,40,41-90。
許承德(2007)。中年世代之代間支持、代間規範、代間矛盾與老年居住安排期望。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學刊,23,1-34。
許敏桃(2001)。臺灣老人家庭照顧研究之評析:護理人類學的觀點。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2),167-177
許皓宜(2013)。從婆媳關係探討代間互動對更年期父母身心症之影響。諮商與輔導,331,30-32。
陳肇男(1999)。90年代台灣地區老人之居住安排。載於胡勝正主編,老人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陳寬政、林子瑜與張雅君(2011)。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動態:MarKov模型的設計與估計。台灣社會學刊,48,201-229。
陸洛、陳欣宏(2002)。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學,14,221-249。
陳寬政、賴澤涵(1980)。我國家庭形式的歷史與人口探討。中國社會學刊,5,15-40。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增訂版。台北:雙葉書廊。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
費孝通(2006)。家庭結構變動中的老人贍養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黃堅厚(1982)。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285-297。
曾瀝儀、張金鶚、陳淑美(2006)。老人居住安排選擇—代間關係之探究。住宅學報,15(2),45-64。
葉光輝(1995)。孝道困境的消解模式及其相關因素。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87-118。
葉光輝(1997)。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孝道觀點的探討。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21-168。
董素芬、黃惠汝與何偲安(2000)。現象學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楊國樞(1982)。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159-174。
廖苑如、林麗嬋(2013)。三代同堂式微下的代間照顧。遠流護理,7(2),22-28。
魯慧中、鄭保志(2012)。孝道的認同與實踐—以「成年兒子與父母同住決策」為分析對象。人口學刊,45,111-145。
簡文吟(2001)。父系社會下的從女居現象—臺灣與上海的比較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12,65-94。
簡雅芬、吳淑瓊(1999)。影響子女照顧失能父母意願之因子。中華衛誌,18(3),189-198。

Angel, J. L., Angel, R. J., McClellan, J.L., & Markides, K. S .(1996). Nativity, Declining Health, and Preferences in Living Arrangements among Elderly Mexican Americans: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36(4), 464-473.   
Cicirelli, V. G.(1988). A measure of filial anxiety regarding anticipated care of elderly parents. 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8(4), 478-482. 
Homan, R., & Blieszner, R. (1990). Home admission. The Gerontologist,25, 364-369.
Lee, Y.J., Parish, W.L. & Willis, R.J.(1994). Sos, Daughters, and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4), 1010-1041.
Lin, I. J., Goldman, N., Weinstin, M., Lin, Y.H., Gorrindo, T. & Seeman, T.(2003).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 Children’s Support of Their Par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1), 184-200. 
Polanyi, M.(199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inc.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