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1508102900
DOI 10.6846/TKU.2015.00667
論文名稱(中文) 宋代經筵講義探析 ──以廖剛《詩經講義》與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nalysis of the Lectures for Emperors in the Sung Dynas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彭莉婷
研究生(英文) Li-Ting Peng
學號 69801022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10
論文頁數 12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共同指導教授 - 林慶彰
委員 - 蔣秋華
委員 - 許維萍
關鍵字(中) 袁燮
廖剛
詩經講義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詩經學
宋代
關鍵字(英) Liao Gang
Yuan Xie
The lectures for emperors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Sung Dynas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宋代名臣廖剛(1070─1143)所撰《詩經講義》及袁燮(1145─1224)所撰之《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為論題中心。兩書皆為教授君王《詩經》之授課底本,內容重視治國安民之道,宣揚其政治理想。二書作者廖剛及袁燮皆不抄寫〈小序〉,卻依循《詩序》解詩,藉由說解詩歌來闡發個人經世濟民的思想,教導君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發展進路。袁燮為心學代表人物,師承陸九淵,將其心學理論實踐至政治上。本文簡述廖剛及袁燮生平,分析、闡明《詩經講義》及《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的篇目、內容義理、解經方式,歸納兩書對君主的教化意義及在宋代《詩經》學史中的地位。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famous officials of Song Dynasty, Liao Gang(廖剛)and Yuan Xie(袁燮). They both wrote lectures for teaching emperors of Song Dynasty about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Shi Jing詩經). 
     By focusing on“The Lecture of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 and “The Lecture of Jie Zhai”for “The Book of Odes and Hymns”which  Liao Gang and Yuan Xie wrote, here are three points of view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dissertation:  First, political  ideals of  Liao Gang and Yuan Xie. Second, how did the two books influence emperors. Thir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wo books in Song Dynas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3
第二章  宋代《詩經》學及經筵講義之背景	8
   第一節  兩宋《詩經》學背景	8
   第二節  宋代經筵制度概述	11
第三章  廖剛、袁燮傳略及著作	13
   第一節  廖剛傳略	13
   第二節  廖剛著述及《廖剛文集》版本	15
   第三節  袁燮傳略	17
   第四節  袁燮著述	21
第四章  《詩經講義》體例與內容	23
   第一節  《詩經講義》之體例	23
   第二節  維護傳統《詩序》	28
   第三節  「性」、「情」的關係及定義	30
   第四節  天道觀	33
   第五節  人的主體性	35
   第六節  闡揚治國之方,明述聖主特質	36
   第七節  君臣關係	45
第五章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著書體例與內容析論	48
  第一節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之體例	48
  第二節  《詩經》概論	59
  第三節  闡述心、性、情之內容與價值	65
  第四節  鬼神觀	74
  第五節  重「仁義」,持「敬和」	76
  第六節  聖君待人接物之特點	79
  第七節  賢德后妃處世特色	107
  第八節  良臣特質	112
  第九節  不可輕用兵,得民心方可以武力抗外侮	116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朝代先後排列)
(一)經部 
1、《詩經》類
(1)毛詩正義  (唐)  孔穎達撰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1989年
(2)呂氏家塾讀詩記  (宋)  呂祖謙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73 冊  臺北市  商務印書館  1983年
(3)詩本義  (宋)  歐陽脩撰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1965 年。
(4)詩集傳  (宋)  朱熹撰  臺北市  臺灣中華書局  1971年10月
(5)詩經集註  (宋)  朱熹撰  臺北市  華正書局  1996年8月
(6)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宋)  袁燮撰  林慶彰主編  《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叢書:宋代編》第4冊  臺北市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2年12月  
(7)詩經通論  (清)  姚際恆撰  臺北市  廣文書局  1971年12月  
(8)毛詩傳箋通釋  (清)  馬瑞辰撰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4年2月

2、經學概論
(1)經學通論  (清)  皮錫瑞  北京市  華夏出版社  2011年4月
(2)宋學淵源記  (清)  江藩  臺北市  廣文書局出版社  1977年
(3)經義考新校  (清)  朱彝尊撰  林慶彰等四人主編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1月
(4)經義考  (清)  朱彝尊撰,許維萍等點校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7年6月
(5)十三經注疏  (清)  阮元校勘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

(二)史部
(1)四朝名臣言行錄別集  (宋)  李幼武撰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社影印室編輯    2006年  宋代傳記資料叢刊(第二十六冊)
(2)宋史  (元)  脫 脫等撰  臺北市 鼎文書局出版社  1983年11月
(3)宋元學案(上)   (明)  黃宗羲撰、(清)  全祖望補  臺北市  世界書局出版社  2009年7月  《中國學術名著》第三輯
(4)四朝名臣言行錄別集  (宋)  李幼武撰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宋代傳記資料叢刊》(第26冊)
(5)四庫全書總目  (清)  紀 昀等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1974年
(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  紀昀、永瑢撰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7)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清)  紀昀、永瑢撰  臺北市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
(8)宋會要輯稿  (清)  徐松撰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6年

(三)子部
(1)朱子語類  (宋)  朱 熹撰,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  臺北市  華世出版社 1987年

(四)集部
 (1)廖剛文集  (宋)  廖剛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2)敝帚稿略8卷補遺1卷  (宋)  包恢撰  (清)李之鼎輯  《叢書集成續編》第130冊  臺北市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 年 
(3)北山小集 清抄本   (宋)  程俱撰  舒大剛、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宋集珍本叢刊》第三十三冊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4年    
(4)廖剛文集  (宋)  廖剛撰  上海市  上海辭書出版社   曾棗莊、劉琳主編2006年8月  《全宋文》第138冊
(5)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  (宋)  真德秀撰  臺北  商務印書館  王雲五編 1975年
(6)蒙齋集  (宋)  袁甫撰  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嚴一萍輯選  1968年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經部 
1、《詩經》類
(1)詩經通釋  王靜芝撰  臺北市  輔仁大學文學院  1985年
(2)詩經今論  何定生撰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3)詩經正詁  余培林撰  臺北市  三民書局  1993年3月
(4)詩經釋義  屈萬里撰  臺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0年
(5)詩經詮釋  屈萬里撰  臺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年	
(6)詩經鑑賞集成  周嘯天  臺北市  五南出版社  1993年
(7)中國歷代詩經學  林葉連  臺北市  學生書局  1995年
(8)詩經學史  洪湛侯撰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2年5月
(9)詩經研究史概要  夏傳才撰  臺北市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3年
(10)詩經講義稿  傅斯年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11)詩經六論  張西堂  上海市  商務印書館  1957年
(12)詩經簡釋  黃忠慎  臺北市  駱駝出版社  1995 年
(13) 朱子《詩經》學新探  黃忠慎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年1月
(14)宋代詩經學探析:以歐陽修、蘇轍等六家為中心的考察  黃忠慎撰  花木蘭出版社  2009年  
(15)《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五編第16冊  臺北縣永和市  花木蘭文化  2009年
(16)詩序新考  程元敏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5年
(17)詩經研讀指導  裴普賢撰  臺北市  東大圖書公司 1984年
(18)詩經欣賞與研究(一)~(四)  糜文開、裴普賢撰  臺北市  三民書局  1972年
(19)詩經研究史  戴維撰  長沙市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經學概論
(1)中國經學史  本田成之撰  臺北市  古亭書屋  1975年
(2)經學史附附錄三種  安井小太郎等撰  連清吉、林慶彰合譯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6年10月
(3)中國經學史十講  朱維錚撰  上海市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4)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李威熊撰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
(5)中國經學史  吳燕南、秦學頎、李禹階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5年8月
(6)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  林慶彰編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92年
(7)群經概論  周予同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1月
(8)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撰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
(9)中國經學思想史  姜廣輝撰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10)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撰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1982年
(11)宋初經學發展述論  馮曉庭撰  臺北市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1年8月
(12)兩宋詩經著述考  陳文采撰  臺北市  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2005年
(13)宋人疑經改經考  葉國良撰  臺北市  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1980年
(14)經學側論  葉國良撰  新竹市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年11月
(15)經學概述  裴普賢撰  臺北市  臺灣開明書局  1969年
(16)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  蔡方鹿撰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2004年4月


(二)史部
(1)二十五史補編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  臺北  開明書局  1959年
(2)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昌彼得等四人主編  臺北市  鼎文書局  2001年6月
(3)北宋文化史述論  陳植鍔撰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4)中國印刷通史  張樹棟等著  臺北市  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  1998年10 月
(5)四庫目略  楊立誠編  臺北市  中華書局  1960年6月
(6)中國史學名著  錢穆撰  臺北市  三民書局  1983年


(三)其他
(1)中國思想史 王邦雄等四人撰  臺北市  里仁書局2005年9月
(2)陸九淵研究  刑舒緒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  2008年10月
(3)陸象山弟子研究  徐紀芳  臺北市  文津出版社  1990年4月
(4)心學之路:陸九淵思想硏究張立文 北京市 人民出版社2008 年
(5)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臺北市 三民書局 1993 年
(6)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劉述先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1982 年2 月
(7)中國思想史講義 錢新祖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3 年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1)史泠歌《廖剛研究》,河北: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9 年。
(2)汪敏《袁燮心學思想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1年。
(3)李冬梅《宋代詩經學專題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
(4)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 至2012 年《詩經》學研究探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5)夏健文《甬上四先生經世思想之探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年6 月
(6)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西安:西北大學博士論文 2005 年。
(7)黃忠慎《宋代之詩經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8)程穎穎《論呂氏家塾讀詩記》,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9)郭麗娟,《呂祖謙詩經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
(10)簡澤峰《宋代詩經學新說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 年5 月。
(11)謝艷飛《袁燮思想研究》,浙江:寧波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四、期刊論文
(一)詩經類
(1)李冬梅〈網羅散佚 精選細校──讀《全宋文》之《詩》學文獻〉,《社會科學研究》2007 年第3 期,頁194 -195。
(2)車行健〈論《詩經》多重義與「詩」本義的詮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3期,2001 年6 月,頁97-130。
(3)林慶彰,〈《毛詩序》在《詩經》解釋傳統的地位〉,收入楊儒賓編,《中國經典 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年,頁 38-41。
(4)郝桂敏〈論宋代《詩經》學的主要發展階段及其特點〉,2003 年第5 期,頁35-38。
(5)楊晉龍〈臺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一九四九─一九九八〉,《漢學研究通
訊》20 卷3 期,2001 年8 月,頁28-50。
(6)楊晉龍〈陳奐及《詩毛氏傳疏》的評論與傳播〉,《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9期,2011 年9 月,頁147-186。
(二)經學類
馮曉庭〈臺灣研究宋代經學概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 卷3 期(2002 年9月),頁7-46。

(三)經筵類
(1)吳國武〈北宋經筵講義考論〉,《國學學刊》,2009 年第3 期,頁41-52。
(2)姜鵬〈經筵講讀與史學義理化〉,《復旦學報》2009 年第3 期,頁117-124。
(3)鄒賀〈宋朝經筵官設置考〉,《宋史研究論叢》2012 年12 月,頁101-113。
(4)鄒賀〈宋朝制度補闕〉,《貴州文史叢刊》2012 年第2 期,頁18-23。
(5)鄒賀〈宋朝經筵制度成因論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2 年第15 卷第3期,頁56-64。
(6)鄒賀〈論宋朝經筵制度〉,《蘭州學刊》2013 年第7 期,頁42-46。
(7)衛彥紅〈宋代經筵研究綜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2 年第14 卷第10期,頁90-96

(四)廖剛、袁燮相關論文
(1)史泠歌〈節流重於開源──廖剛的經濟思想研究〉,《科學大眾》,2008 年第8 期,頁25。
(2)明磊〈廖剛詩集稱御覽〉,《福建史志》,2007 年第3 期,頁61。
(3)姚惠蘭〈《全宋詞》訂補〉,《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 年第3 期,頁64-65。
(4)范立舟〈論甬上四先生的政治構想和教育實踐〉,《地方研究》,2014 年第4期,頁10-28。
(5)范立舟〈論甬上四先生的存養工夫〉,《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4 年第4期,頁1-12。
(6)范立舟〈論甬上四先生對象山新學的修潤〉,《哲學研究》,2014 年第9 期,頁63-71。
(7)郝桂敏〈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的特點及成因〉,《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4 卷第7 期,2007 年7 月,頁110 -111。
(8)陳小亮〈論甬上四先生之一──袁燮的學術思想〉,《寧波工程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 期,2011 年3 月,頁6-10。
(9)陳小亮〈袁燮《毛詩經筵講義》心學思想淺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3 卷第6 期,2013 年11 月,頁134-138。
(10)陳小亮〈淺論袁燮詩的心學特色〉,《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 年第4 期,2013 年12 月,頁1-4。
(11)陳良中〈袁燮《絜齋家塾書鈔》學術價值探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 卷第4 期,2013 年8 月,頁116-122。
(12)惠冬〈南宋紹興名臣廖剛及其思想略論〉,《蘭臺世界》,2012 年第21 期,2012 年7 月,頁74 -75。
(13)張實龍〈袁燮的世家理念及其現實意義〉,《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4 年第1 期,2014 年1 月,頁75-79。
(14)張建民〈袁燮《絜齋家塾書鈔》初探〉,《華夏文化》,2010 年第3 期,頁57-59。
(15)張如安〈淺論南宋學者袁燮的社會和諧思想〉,《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 年第5 期,頁108-113。
(16)謝艷飛〈南宋學者袁燮的哲學與政治倫理思想〉,《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 卷第3 期,2010 年6 月,頁 65-7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