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1314291200
DOI 10.6846/TKU.2013.00877
論文名稱(中文) 兩岸互信機制:緣起與發展
論文名稱(英文) Cross strait mutual trust mechanism: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許紹軒
研究生(英文) Shao-Shuen Hsu
學號 7942600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0
論文頁數 21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中斌
委員 - 曾復生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軍事互信
軍事安全互信
兩岸關係
關鍵字(英) CBMs
cross strai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告一段落,形成海峽兩岸分治的現實,在超過半世紀的歲月中,兩岸多次爆發軍事衝突,造成重大人命死傷。如今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動,兩岸逐步走向和解,但軍事上的敵對卻絲毫沒有鬆懈,究宛如不定時炸彈,時時刻刻威脅著區域的穩定。
    信心建立措施的名詞與理論雖然發源自西方,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不乏類似的實踐,本研究試圖透過中外信心建立措施的發展歷史與內涵,來研究兩岸發展信心建立措施或是讓南海太平島成為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實驗區的可能性。
    另外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8年底所提出「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本研究也將此一新名詞的定義與內涵,與傳統信心建立措施相比較,以尋找兩者之間的相異處。
    研究發現,在美中台架構下,台灣力量最小,也是最需要信心建立措施的一員,但受到國際政治權力架構的影響卻最大,對於這項議題總是身不由己。對中共來說,「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本質與傳統「信心建立措施」有不小差異,而「一中原則」與「台灣停止對美軍購」等兩大要件,更是中共對台「防獨促統」的重要手段。對美國而言,兩岸能減少誤判避免擦槍走火為當務之急,但兩岸過於親近或是敵對卻又不符合美國利益,兩岸應當持續對話,但若要討論軍事議題,事先應讓美方知悉。
    至於南海的信心建立措施,研究發現複雜度遠高於海峽兩岸,所牽涉的不僅是美中台,更須顧慮其他南海主權聲索國的感受,難度更大。
英文摘要
As the Chinese Civil War came to an end in 1949 and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were governed by separate administrations thereafter, several military conflicts still broke ou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nd caused high death toll during the following half century. While both sides have begun to reconcile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their military standoff continued as a ticking time bomb that threatens regional stability at all time.

The term and theory of the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this measure could be found in Chinese history.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ext of past confidence-building cas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the study tried to examine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CBM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s well as making the Taiping Island (Itu Ab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CBM experimental zone for Taipei and Beijing.
The study also attempted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CBMs and a new initiative of the “military security mutual trust mechanism,”which was advocated by former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in 2008, and tried to identify the definition and context of the latter, which was a relatively new proposal.

   The study found that Taiwan, as the weakest member in the trilateral framework between Taiwan, China and the US and the one needed the CBMs the most, often found that it was impacted too much by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that the issue was out of its control.

For Beijing, the study found,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its initiative of the“military security mutual trust mechanism”and the conventional CBMs. Additionally, the“one China principle”and ending of US arms sale to Taiwan came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and strategy for China to“prevent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promote unification.”

For the US, it favored persistent dialogues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because the avoidance of Taipei and Beijing’s misjudgment of each other’s intention, which could inflict military conflicts, has been its top priority. However, Washington would like to be notified in advance if the dialogues touched upon the military issues as too much intimacy or hostility between the two sides does not serves its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B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udy found, would be much more higher than developing a CBM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with the process would inevitably involve the other claima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目的----------------------------------6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9

第二章  「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的源起與實踐----------------------------------------------20
第一節	 「信心建立措施」的緣起--------------------20
第二節	 「信心建立措施」的內涵--------------------30
第三節	 「信心建立措施」的亞太實踐----------------38
第四節	  小結-------------------------------------46

第三章  中共與周邊國家的信心建立措施----------------48
第一節	 中共與美國--------------------------------49
第二節	 中共與俄羅斯------------------------------58
第三節	 中共與印度--------------------------------66
第四節	 小結--------------------------------------72

第四章  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緣起歷程(一)--------------74
第一節	 李登輝政府時期(1990-2000年)---------------74
第二節	 陳水扁政府時期(2000-2008年)---------------82
第三節	 階段特徵----------------------------------91
第四節	 小結--------------------------------------96

第五章  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緣起歷程(二)---------------97
   第一節  馬英九政府時期(2008~2009年) --------------97
   第二節  馬英九政府時期(2010~2011年)--------------104
   第三節  馬英九政府時期(2012年-迄今)--------------111
   第四節  階段特徵---------------------------------117
   第五節  小結-------------------------------------122

第六章  南海爭議與兩岸信心建立措施-----------------124
第一節	 南海主權爭議與歷年衝突-------------------124
第二節	 兩岸南海政策-----------------------------135
第三節	 南海信心建立措施之兩岸觀點---------------146
第四節	 小結-------------------------------------151

第七章  結論---------------------------------------153
第一節	 研究心得---------------------------------153
第二節	 展望建議---------------------------------161

附錄  ----------------------------------------------164
大事記----------------------------------------------183
參考書目--------------------------------------------208

表目錄
「信心建立措施」定義表------------------------------------7
「軍事互信機制」定義表-----------------------------------10
「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定義表-------------------------------12
「信心建立措施」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定義相異表---------15
信心建立措施類型表---------------------------------------34
東協論壇概念性文件之信心建立措施規劃表-------------------44
圖目錄
研究架構圖-----------------------------------------------19
參考文獻
中文書刊:

1.中華民國國防部。2002 年。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2.中華民國國防部。2004 年。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3.中華民國國防部。2006 年。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4.中華民國國防部。2008 年。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5.中華民國國防部。2009 年。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6.中華民國國防部。2011 年。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7.中華民國國防部。200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
8.中華民國國防部。2013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中華民國     國防部。
9.林中斌。1999年。以智取勝。台北:學生書局。
10.翁明賢、吳建德。2005年。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蔡明憲。2011年。建構台灣國防安全。台北:新台灣國策智庫。
12.蔡明憲。2011年。蔡明憲與捍衛國防。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3.蔡明憲。2013年。天佑台灣。台北:望春風出版社。
14.胡鎮埔。2011年。俯仰之間。台北:新新聞出版社。
15.毛磊、范小方主編。1996 年。國共兩黨談判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16.唐耐心著,林添貴譯。2012年。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7.裕民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2003年。裕民縣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18.亓樂義。2006 年。捍衛行動:1996 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王順合。2006 年。論臺海兩岸建構「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理論與實務。台南:供學出版社。
20.李明。2001 年。「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綜院。
21.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9 年。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22.古越。2006 年。紅長城-新中國重大軍事決策實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3.石之瑜。2002 年。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社。
24.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1年。2010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政大國關中心、中國南海研究院。
25. 劉復國、吳士存主編。2012年。2011年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台北:政大國關中心、中國南海研究院。
26.中華民國國安會編印。2006年。<2006年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安會。
27.李炳南、周陽山、葛永光。2012年。南海主權維護調查報告。台北:監察院。
28.馬振坤。2012年。赴印尼參加「2012雅加達國際防務對話」出國報告。台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
29.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小組。2008年。南海議題分析。台北:行政院。
30.劉華秋。2000年。軍備控制與裁軍手冊。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1年。2010年中國的國防。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32.文衍。1998年。超越對抗 中美三次大衝突。北京:金城出版社。
33.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1994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  作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34.袁德金 張傑鋒。2006年。毛澤東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戰略指導。湖南: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5.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2010年。增進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研究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36.楊永明、唐欣偉。1999年6月。<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 6期。
37.林正義。2005年11月。<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台北: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
38.郭臨伍。2000年。<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
39.莫大華。1999年。<中共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立場:分析與檢    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7期。
40.歐錫富。2012年。<中國與俄羅斯、印度信心建立措施及其對台海的啟示>。台北:亞太研究論壇,53 期。
41.林文程。2000年。<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與作法>。台北:   戰略及國際研究,2卷1期。
42. 丁樹範、黃恩浩、王俊評。2012年。<中國歷史上的「信心建立措施」:以宋遼軍事關係為例>。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2期。
43.謝台喜。2002年。<兩岸建立信心建立措施之研議>。台北:陸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445期。
44.唐仁俊。2012年。<中國大陸對建構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觀點與策略>。台北: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8期。
45吳國中。2012年。<兩岸建立信心建立措施之可行性研析>。台北:國防雜誌,第27卷第1期。
46.丁樹範口述、羅印沖整理。2009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的問題>。台北:戰略季刊。
47.劉良則。2002年。<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研究:「戰略層級部隊調動、移防通知」之可行性評估>。台北: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3卷1期。
48.張哲銘、李鐵生。2000年。<「信心建立措施」概念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
49.蕭朝琴。2003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
50.黃恩浩。2000年。<中共俄國「信心建立措施」的動因與局限>。台北: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
51.劉德海。2001年。<二千年東亞高峰會對東北亞與兩岸關係的影響>。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2期。
52.李玫憲。2008年。<東協推動信心建立措施的困境與作法:從國際關係三大理論分析>。台北:全球政治評論,第22期。
53.林正義。2000年。<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台北:戰略及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
54.孫國祥。2012年。<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南海作為>。台北:中共研究,第46卷第8期。
55.謝台喜。2011年。<兩岸如何維護南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台北: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5卷第5期。
56.宋燕輝。2012年。<南海近期情勢研析與我南海作為>。台北:中共研究,第46卷第8期。

英文書刊:

1.Allen, K. W.(1999).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n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PRC’s Reform at Twenty Centu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Sun Yat-S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2.Cossa, R. A. (2000). Asia-Pacific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In Michael Krepon, Michael Newbill, Khurshid Khoja and Jenny S. Drezin (Eds.),Global Confidence Building, ed.
3.Cossa, R. A. (1995).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in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ed. Idem. Washington DC: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4. Desjardins M. F. (1996). Rethinking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Glaser B. S. (2005).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verting Accidents and Building Trust in the Taiwan Strai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6.Hsu-hsiung F. (20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Taiwan Military Relations, Orbis, 48(3),
7.Holst, J. J. (1983).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25(1),.
8.Jervis, R. (1978).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cy, 30(2).
9.Krepon, M. et.al. (1998).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 Washington DC: The Stimson Center.
10.Liping, X. (1997).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iews toward CBMs. In Krepon, Michael. ed.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