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7200812383400
DOI 10.6846/TKU.2008.00745
論文名稱(中文) 方回《瀛奎律髓》詩學體系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poetics of Ying Kui Lu Sui by Fang Hui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楊婉培
研究生(英文) Wan-Pei Yang
學號 6930003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5-29
論文頁數 11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陳文華
委員 - 侯雅文
關鍵字(中) 方回
瀛奎律髓
詩學
本質論
功能論
創作論
批評論
關鍵字(英) Fang Hui
Ying Kui Lu Sui
poetic
Foundationism
Functionalism
Creativitism
Criticism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書論題為「方回《瀛奎律髓》詩學體系研究」,旨在廓清古今學者對《瀛奎律髓》價值優劣判斷的迷思:清代評論家對這部書呈現兩極化的評價,而這兩極評價乃是文學家對於詩歌本質的認定殊異所致,進而影響他們對於詩歌的評價;而近現代學者對於《瀛奎律髓》的研究長期存在著「流派優劣」的迷思,論者多固守流派優劣的價值思維,偏頗地以這種價值判斷去印證理解原典,並沒有深入理解這些「優劣」論述可能存在著什麼先決條件與標準。本文藉由清代學者的評點意見及近現代研究成果的考察,逼顯出問題意識。而且,本文的研究並不窠臼於流派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以客觀的角度如實地考察文本所內蘊的脈絡意義,建構方回《瀛奎律髓》的詩學體系。
    本文設立「詩的本質論與功能論」、「詩的創作論」、「詩的批評論」此一論述框架來進行研究。此三者有密切的關聯,卻又是不同層位的思考。以文學而言,對詩本質的認知常會決定詩的創作實踐與批評。若某一作家認定什麼樣的詩是好詩,那麼,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朝著自己所認知的好詩而努力實踐著,期許自己也能作出好詩。當我們確立詩本質後,才能進一步去理解選者是如何依據這個本質,去規範創作這一層次的種種問題。然而,若是以讀者的立場去閱讀別人的詩,通常也會以自己心中理想的詩當做標準,評判各篇詩作的優與劣。因此,詩本質之認定,實是理解一位文學家詩學觀點的緊要處,由此亦可看出此一框架的緊密性。
    文學家皆因自己的「在場性」而對「詩的本質」提出規創性的論述,我們要探求的就是方回《瀛奎律髓》對「詩的本質」究竟做了什麼規創性本質論述?通過史料的分析論證,我們抽繹出方回對詩歌本質的認定是「形神交融」,這個本質的界義又該如何理解?而本質必然對應著功能,在他的心中,詩又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在創作論部分,首先著眼於在創作過程中的詩人工夫修養。方回認為平素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涵養,才能創作出好詩?再者,創作的過程必然得經過學習,因此,學古的態度、方法也是影響著能否作出好詩的關鍵。此外,我們也將揭明方回提出的「活法」創作法則究竟是什麼意義?並考察他所主張的創作技巧有哪些?是否合乎他自己所提出的創作原則?
    批評者往往以自己對詩本質的認定及創作經驗來檢視他人的創作。因此,在批評論部分,本文的工作便是要考察方回如何進行批評?採取什麼批評準則?我們找出「格、意、語」這一組批評原則,並分析論述三者之意涵;再構立出「詮釋」與「評價」兩種「批評目的」,以此考察方回詩學的批評論。
    最末,綜合各個層次所獲致的觀點,進而提出最終的解答,重構方回《瀛奎律髓》的詩學體系。
英文摘要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is〝 Research on poetics of  Ying Kui Lu Sui by Fang Hui〞.The main purpose is to clarify the myth of evaluation about 〝Ying Kui Lu Sui〞for all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 had. The description as follows: the essayists of Qing- dynasty have a polarization of the book. The polarization i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 recognition of poems essayists take, and also affec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ems. And modern scholars have the myth of judging what is the best school on researching the book chronically. The scholars defend the thoughts tenaciously, and show p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evious poems without minding the precondition and criterion may be existed in the discussion. The thesis intends to develop the issue through the comments of Qing-dynasty scholars and the modern investigation. Besides, the thesis doesn’t stereotype what is the best school, it will construct the context within the poetics of  〝Ying Kui Lu Sui〞 by Fang Hui objectively and honestly.
    The thesis do the research in the structure of  Foundationism and Functionalism、Creativitism、Criticism of  poems. There are stro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theories but in vertical thinking. For the literature, what we recogniz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em affects the creation and comment of it. If a good poet considers what is a good poem, then he will definitely practice and look forward to create a poem as good as that in his mind. Only after establish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em, we can realize how chooser standardizes every issue of the creation according to the foundation. However, as a reader, we often evaluate the advantage and inferiority of every poem in a basis of the best poem in our mind. As a resul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oem is the key point understanding the poetic view scholars own and let us believe the strong connection of the structure.
    Scholars advance creative discuss about〝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em〞 standing on 〝the times they exist〞. What we are going to find out is what kind of creative discuss about the foundation in the book 〝Ying Kui Lu Sui〞by Fang Hui? We deduce that Fang Hui recogniz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em is blended with〝form and spirit〞by analyzing source books. But how do we realize the definition of this foundation? And as we know, the foundation is with corresponding function. We are also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function of a poem should has in his mind? 
    In creativitism, we should emphasis on the efforts and training during the creation process. We are going to find out what abilities a poet ought to have to create a good poem ordinarily. Furthermore, only through learning can achieve creation. So, the attitude and approach from the old research are the key point creating a good poem. Above-mentioned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in this article. Besides, we will reveal what is 〝the flexible rule〞by Fang Hui, and find out the skills he advocates when creating poems, and whether the skill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at rule. 
    The essayists often judge other people’s creations in a basis of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em and their creating experience. So, in criticism, we will survey how Fang Hui do the criticize and what rules he adopts. We find out a rule called〝classification, thought, and phraseology〞,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m. And then 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these two purposes to survey the criticism by Fang Hui.
    Finally, we will integrate each viewpoint and bring up the ultimate explain, and reconstruct the poetic of 〝Ying Kui Lu Sui〞 by Fang Hui.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導出與解決的構想  ---------------------1
一、清人評點《瀛奎律髓》開展的問題意識---------------2
二、近現代研究成果開展的問題意識 --------------------7
第二節  文獻處理與研究方法--------------------------16
一、文獻處理----------------------------------------16
二、研究方法  --------------------------------------18
第三節  論述歩驟與章節設計 -------------------------19

第二章 《瀛奎律髓》編纂的動機與體例-----------------21
第一節  編纂動機  ----------------------------------21
一、原因動機 ---------------------------------------23
二、目的動機 ---------------------------------------25
第二節  選詩取向  ----------------------------------26
一、入選詩家及數量分析 -----------------------------27
二、 題材類型 --------------------------------------30
第三節  編排次序與評點方式  ------------------------35
一、編排次序 ---------------------------------------35
(一) 體製編排---------------------------------------35
(二) 作家及作品編次 --------------------------------36
二、評點方式    ------------------------------------37

第三章  方回《瀛奎律髓》詩學的本質論與功能論--------41
第一節  本質論-形神交融----------------------------41
一、主體情志的表現----------------------------------43
二、「無迹之工」的語言形式 -------------------------48
第二節  功能論-託意言志-- -------------------------51

第四章  方回《瀛奎律髓》詩學的創作論  --------------55
第一節  創作過程------------------------------------55
一、 主體的工夫修養---------------------------------55
二、 學古的態度與方法-------------------------------59
第二節  創作法則與修辭技巧--------------------------66
一、 活法-------------------------------------------66 
二、 句眼-------------------------------------------70
三、 變體-------------------------------------------73
四、 用事-------------------------------------------76

第五章  方回《瀛奎律髓》詩學的批評論----------------81
第一節 以「格、意、語」為標準的批評原則 -----------81
一、 格高與格卑 ----------------------------------- 81
二、 意深不俗 --------------------------------------85
三、 語新句奇 --------------------------------------89
第二節 批評目的------------------------------------91
一、 詮釋-------------------------------------------91
二、 評價-------------------------------------------94
(一) 藝術性評價 ------------------------------------94
(二) 社會性評價 ------------------------------------97
(三) 文學史性評價  --------------------------------100

第六章	結論--------------------------------------103

附錄一:《瀛奎律髓》各卷唐、宋五七言律詩統計表-----108
參考書目-------------------------------------------11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書籍(古籍按四庫次序排列,近人專著及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
(一)瀛奎律髓
〔元〕方回:《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國家圖書館藏明成化紫楊書院刻本
〔元〕方回:《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元〕方虛谷原評,〔清〕紀曉嵐批點:《瀛奎律髓刊誤》,臺北,佩文書社,1960年
〔元〕方回撰,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二)古代典籍
1.經部
(周)孟軻撰,(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何晏集注,(梁)皇侃疏,(宋)邢昺義疏:《論語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2.史部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房玄齡等著:《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3.子部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4.集部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年
〔宋〕周伯弢著,〔元〕釋元至註,王禮卿詮評:《唐賢三體詩法詮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宋〕趙師秀:《眾妙集》,《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趙孟奎:《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收於《宛委別藏》第一一一及一一二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劉後村:《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收於《宛委別藏》第一零九冊,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方回:《桐江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方回:《桐江集》,《元代珍本文集彙刊》, 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印,1970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三)現代學術論著專書
潘柏澄:《方虛谷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78年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張夢機:《讀杜新箋—律髓批杜詮評》,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張建:《滄浪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楊松年:《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
蔡鎮楚:《中國詩話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書林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1990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蔡鎮楚:《詩話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舒茲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臺北,久大、桂冠聯合出版,1992年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毛非明:《方回年譜與詩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錢鍾書著,周振甫、冀勤編著:《《談藝錄》導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6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7年
戴文和:《「唐詩」、「宋詩」之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大出版委員會,1998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程杰:《宋詩學導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灣,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詹杭倫:《方回的唐宋律詩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許總:《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5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許清雲:《方虛谷之詩及其詩學》,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周益忠:《宋代論詩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周慶華:《詩話摘句批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劉見成:《形、神、氣與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林翠華:《形神理論與北宋題畫詩》,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5月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二)單篇論文
黃啟方:〈論方回之詩學〉,《國立編譯館館刊》第4卷第2期,1975年12月
孫克寬:〈方回詩與其詩論〉,《中國詩季刊》第8卷第4期,1977年12月
許清雲:〈方虛谷詩學中之四種高妙技巧〉,《國立編譯館館刊》,第9卷第2期,1980年12月
許清雲:〈方回之詩學理論研究(上)〉,《銘傳學報》第22期,1985年3月
龔鵬程:〈奪胎與換骨〉,《文訊月刊》第19期,1985年8月
龔鵬程:〈活法〉,《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顏崑陽:〈氣韻〉,《文訊月刊》第20期,1985年10月
顏崑陽:〈氣象〉,《文訊月刊》第21期,1985年12月
許清雲:〈方回之詩學理論研究(下)〉,《銘傳學報》第23期,1986年3月
龔鵬程:〈句眼〉,《文訊月刊》第22期,1986年2月
顏崑陽:〈意在筆先〉,《文訊月刊》第25期,1986年8月
顏崑陽:〈體格〉,《文訊月刊》第26期,1986年10月
張夢機:〈方回、紀昀批少陵詩平議〉,《中國學術年刊》,第8期,1987年6月
張高評:〈宋詩與翻案〉,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郭玉雯:〈有關奪胎換骨法若干問題的探討〉,收入《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蕭麗華:〈朱東潤 <述方回詩評> 的幾點商榷〉,《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1989年5月
查洪德:〈方回的詩人修養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1994年5月
丁放、傅繼業:〈試論以方回為代表的元代正統詩學〉,《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1994年9月。
莫礪鋒:〈從《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詩觀〉,《文藝理論研究》第3期,1995年3月
李建崑:〈論賈島之詩風及其在中晚唐詩壇之地位〉,《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8期,1998年6月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王德明:〈方回的「格」論及其對晚宋詩風的批判〉,收入《宋代文學叢刊》第5期,1999年12月
張哲愿:〈「瀛奎律髓.論詩類」述論〉,《臺灣詩學季刊 》第35期,2001年6月
曾守正:〈中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文學思想-以漢代詩歌為考察對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0期,2002年3月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鏈接效用」〉,收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
石蘭榮:〈方回《瀛奎律髓》的詩歌修辭觀〉,《殷都學刊》第2期,2003年2月
陳素英:〈盛唐三種唐詩選集所呈現的詩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0期,2003年9月
韋兵:〈五星聚奎天象與宋代文治之運〉,《文史哲》第4期,2005年4月
侯雅文〈論李夢陽以「和」為中心的詩歌體系(之一)──以「和」為依據所規制的詩歌本質與功能〉,《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
廖宏昌:〈清代唐宋詩之爭的另一種類型:西崑、江西之爭與紀昀的思維〉,《文與哲》第9期 ,2006年12月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
侯雅文〈李夢陽以「和」為中心的詩歌體系(之二)──以「二元對立調和」的法則為基礎而規創的詩歌創作理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2期,2008年元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07-22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08-07-22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