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922544100
DOI 10.6846/TKU.2019.00684
論文名稱(中文) 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成就及學習興趣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Board Game Integrated into Learning Communit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Interest for the First Grader in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蕭靜欣
研究生(英文) Chin-Hsin Hsiao
學號 7067300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2
論文頁數 2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沈俊毅
委員 - 賴阿福
委員 - 王怡萱
關鍵字(中) 傳統節慶
桌遊
學習共同體
遊戲式學習
關鍵字(英) Traditional Festivals
Board Game
Learning Community
Game-Based Learni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由於週休二日的實施、新住民及外籍勞工與專業人員的增加、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施行、國小低年級只將國語與數學納入考試科目及商人對於西洋節慶的商業炒作行為等因素,致使傳統節慶活動已日漸式微,現今人們只知慶祝而不了解其真正意涵。然教育須從小做起,且寓教於樂又是現今教育的主流,故本研究係探討將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成就及學習興趣之影響,希望能讓學童於不知不覺中了解傳統節慶活動的真正意涵,進而提升其學習成就及學習興趣,以達潛移默化及世代傳承的目的。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某學習共同體先導學校一年級某班26位學童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自行設計「春節」、「元宵節」、「端午節」、「冬至」四個傳統節慶桌遊課程,且將之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進行六週十二節課之研究。資料分析係以質性分析為主,量化分析為輔。在研究工具上,於課程教學前、後,對學童實施學習成就測驗並填寫學習興趣量表;於課程教學中,讓學童填寫各節慶的挑戰學習單、協同教師填寫教室觀察紀錄表、研究者於課後填寫研究者省思札記;課程教學後,對學童、協同教師及參與家長進行訪談。最後就上述所蒐集之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及量化分析,量化分析之研究結果用以佐證質性分析之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
一、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可以顯著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的學習成就。
二、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童的學習興趣,在「行動表現」構面上有顯著的提升。
本研究結果,可供教學者於實施傳統節慶教學時之參考。研究者於最後亦提出在教學實務上及未來研究上之研究建議。
英文摘要
Affected by the two-day-off per week policy、the increase of new residents, foreign workers and professiona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ine-year syllabus of the count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xamination of the junior grades of country primary schools only including Mandarin and mathematics、and the commercial hype on the Western Festiv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have been fading and people only know how to celebrate without knowing what they really mean. However, education must start from an early age, and teaching through fun activities is the mainstream of today’s education. Based on above,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board games in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interest of first-year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activities smoothly, and then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intere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ubtle influence and inheritanc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case study method by taking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26 first-grade students in a class of a primary school which is a learning community leading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f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board games, including the Spring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Winter Solstice, and arranged them into a learning community research program for twelve lessons in six weeks. The data analysis is mainly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supplement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garding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the students joined in this program will be examined for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fill in the scoring cards of learning interes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s. In the courses, the students will fill in the challenge learning sheets for each festival, and the collaborative teachers will keep the detailed record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fter the class, researchers will take the research note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e researcher will also interview the students、the collaborative teachers and the participating parents after the courses. In the e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base on the collected data. The outcomes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ll be used to support the results of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1.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board games in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first-grade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2.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festival board games in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program show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aspect of "action performance" for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first-year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festival teaching.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also provided research suggestions not only on teaching practice but also on future research.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Ⅳ
目次 Ⅵ
表次 Ⅷ
圖次 X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六節  研究貢獻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節慶 9
第二節  學習共同體 20
第三節  遊戲式學習 43
第四節  桌上遊戲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6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7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11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8
第一節  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 118
第二節  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興趣之影響 134
第三節  討論 1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6
參考文獻 180
附錄一  各節慶桌遊之教學活動設計 199
附錄二  學童訪談紀錄 215
附錄三  協同教師訪談紀錄 225
附錄四  參與家長訪談紀錄 227
附錄五  各節慶桌遊教學活動協同教師教室觀察紀錄 233
附錄六  各節慶挑戰學習單協同教師教室觀察紀錄 242
附錄七  研究者省思札記 249
附錄八  各節慶「學習成就測驗」試題 253
表次
表2-1-1  國內外學者或文獻對於節慶的定義 11
表2-1-2  106學年度「康軒」、「翰林」、「南一」國小教科書中有關節慶日介紹彙整表 14
表2-1-3  國外學者對於節慶教育的論述或做法 15
表2-1-4  國內對於節慶在教育方面的相關文獻研究彙整表 16
表2-2    學習共同體運用在教育方面之文獻研究彙整表 34
表2-3-1  部分國內外相關研究或文獻對於遊戲式學習的定義或特性的看法 45
表2-3-2  部分國內外相關研究或文獻對於遊戲式學習優缺點的看法 47
表2-4-1  全球最大桌遊分享資訊網站BGG對於桌遊的分類方式 56
表2-4-2  國內有關遊戲式學習應用在教學上之文獻研究彙整表 61
表3-3    參與家長基本資料介紹 72
表3-4-1  專家背景資料 79
表3-4-2  傳統節慶桌遊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課程安排 80
表3-4-3  「春節桌遊」設計內容及說明表 82
表3-4-4  「元宵節桌遊」設計內容及說明表 84
表3-4-5  「冬至桌遊」設計內容及說明表 86
表3-4-6  「端午節桌遊」設計內容及說明表 88
表3-4-7  各個傳統節慶桌遊教學活動流程表 92
表3-4-8  對學童之訪談大綱 94
表3-4-9  對協同教師及家長之訪談大綱 95
表3-4-10 協同教師教室觀察紀錄表 96
表3-4-11 研究者省思札記 96
表3-4-12 傳統節慶桌遊教學「學習成就測驗」之預試試題編擬方式 97
表3-4-13 春節課程單元試題預試篩選結果 98
表3-4-14 元宵節課程單元試題預試篩選結果 99
表3-4-15 端午節課程單元試題預試篩選結果 100
表3-4-16 冬至課程單元試題預試篩選結果 101
表3-4-17「學習成就測驗」可靠性統計量 102
表3-4-18 傳統節慶桌遊教學「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預試試題編擬方式及內容 103
表3-4-19 傳統節慶桌遊教學「學習興趣量表」第二部分預試試題編擬方式及內容 105
表3-4-20 “情意感受”構面可靠性統計量 106
表3-4-21 “情意感受”構面項目整體統計量 106
表3-4-22 “認知”構面可靠性統計量 107
表3-4-23 “認知”構面項目整體統計量 107
表3-4-24 “期望”構面可靠性統計量 108
表3-4-25 “期望”構面項目整體統計量 108
表3-4-26 “行動表現”構面可靠性統計量 109
表3-4-27 “行動表現”構面項目整體統計量 109
表3-4-28「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可靠性統計量 110
表3-4-29 春節節慶挑戰學習單 111
表3-4-30 元宵節節慶挑戰學習單 111
表3-4-31 冬至節慶挑戰學習單 112
表3-4-32 端午節節慶挑戰學習單 113
表3-5-1  本研究在學習成就及學習興趣方面之資料分析對軸檢視表 115
表3-5-2  質性資料編碼對照表 116
表4-1-1  本研究在學習成就方面之資料分析對軸檢視表 119
表4-1-2  各節慶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總分表 124
表4-1-3  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各節慶單元之分數進步百分比率統計表 125
表4-1-4  學習成就後測所得分數高、中、低分組分數總表 126
表4-1-5  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進步分數敘述統計表 127
表4-1-6  傳統節慶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27
表4-1-7  傳統節慶學習成就前、後測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128
表4-1-8  「年夜飯下列桌上的食物各代表什麼吉祥的意義?」成績統計表 130
表4-1-9  「請問放天燈可能會造成那些不好的問題呢?」成績統計表 130
表4-1-10 「你認為要如何解決放天燈所造成的問題呢?」學童所填意見內容統計表 131
表4-1-11 「請問你如何判斷湯圓“剛好”已經煮熟了呢?」成績統計表 131
表4-1-12 「如何讓煮熟的湯圓吃起來更有彈性? 為什麼呢?」第一部份成績統計表 132
表4-1-13 「如何讓煮熟的湯圓吃起來更有彈性? 為什麼呢?」第二部份學童所填意見內容統計表 132
表4-1-14 「端午節中午立蛋會不會成功和哪一項最有關係?」成績統計表 133
表4-1-15 「請勾選你曾經在『端午節』當日親自參加或觀賞過的習俗活動」統計表 134
表4-2-1  本研究在學習興趣方面之資料分析對軸檢視表 135
表4-2-2  學習興趣量表第二部分桌遊學習方式順位與學童人物訪談紀錄內容對照表 152
表4-2-3  傳統節慶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總分表 156
表4-2-4  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各構面前、後測分數進步百分比率表 157
表4-2-5  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分數進步最多的四題及其題目內容 158
表4-2-6  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後測所得分數高、中、低分組分數總表 159
表4-2-7  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進步分數敘述統計表 160
表4-2-8  傳統節慶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各構面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61
表4-2-9  傳統節慶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161
表4-2-10 傳統節慶學習興趣量表第二部分四種節慶學習方式排序總分表 162
表4-2-11 學習興趣量表第二部分四種節慶學習方式前、後測分數差異表 164
表4-2-12 學童將其列為第1順位的節慶教學方式之人數統計表 164
圖次
圖2-2-1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方式 31
圖2-2-2  國內學習共同體運用在教育方面之相關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比率圖41
圖2-2-3  國內學習共同體運用在教育方面之相關研究在教學應用上之比率圖 42
圖3-1    研究架構圖 66
圖3-2    研究流程圖 69
圖3-4    學習共同體課堂座位安排平面配置圖 78
圖4-1-1  學童們在桌遊活動時都全神貫注的核對題目與答案對照表找答案 120
圖4-1-2  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進步分數常態分佈曲線圖 127
圖4-1-3  讓學童於課堂實際動手操作以了解底部表面粗糙度對於立蛋之影響133
圖4-2    學習興趣量表第一部分前、後測進步分數常態分佈曲線圖 16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鋼(2003)。同儕互助:教學創新的內在動力。課程與教學季刊,6(2),1-10。
丁一顧、方志華(2013)。日本授業研究的發展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的批判轉化。課程與教學,16(4),89-120。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雅貞(2014)。學習共同體學教翻轉的課堂風景。新北市教育電子報,135,2014/01/1。
王思萍(2015)。運用學習共同體於引導式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尤晨筠(2017)。桌上遊戲融入自然科教學對國小六年級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阮昌銳(1991)。歲時與神誕。臺北市:臺灣省立博物館。
佐藤學(2006)。學校的挑戰—建構學習共同體。東京都:小學館。
吳鐵雄(1988)。電腦軟體遊戲帶來的影響。第三波,66,64-71。
吳淑女(1995)。淺談慶典觀光與推展觀光之道。觀光教育,6(45),2-6。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心怡(2014)。資訊融入學習共同體在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
吳俊憲(2012)。與佐藤學有約—學習共同體為教育帶來一泓活水。新北市教育,2,17-23。
何宜芳(2012)。盤面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節能減碳知識與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何詩婷(2017)。應用桌遊提高國小一年級學生英語課學習投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
李婉瑜(2016)。融入生物知識的創意桌遊。師友月刊,590,100-102。
李惠真(2014)。節慶文化在國小英語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秀宜(2017)。桌上遊戲融入低年級語文領域對學童學習動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李岱倩(2017)。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新北市樹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芝瑩(2015)。識字桌遊對學前語言環境刺激不足兒童識字萌發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李漢森(2014)。初探桌遊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坡地災害概念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瑞森著(2015)。遊戲專業概論(第2版)。北京市: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致淵(2016)。運用學習共同體於國小四年級英語閱讀理解與同儕互動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秀娥(2004)。台灣民俗節慶。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李靜茹(2015)。運用學習共同體於課文本位之自我提問閱讀理解教學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秀娥(2004)。台灣民俗節慶。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李豐楙(2004)。臺灣節慶之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李懿真(2014)。十二年國教國中二年級國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淑娟(2012)。國小教師對節慶活動的認知和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大樹區鳳荔文化觀光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季湄(譯)(2012)。佐藤學著。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李雅文(2006)。「我們是西螺」一齣集體記憶爭奪的戲碼-對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慶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宜晉(2008)。地方政府參與傳統民俗節慶活動之夥伴關係研究-以台南七夕十六歲藝術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宋玉瑜(2016)。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理念以提升學童社會與情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呂枝益(1999)。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宏進(2015)。臺灣閩南人三大傳統節日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清玄(1999)。傳統節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中斌(2004)。遊戲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清玄(1986)。傳統節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秋玲(2000)。臺灣小百科:中秋節。臺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林文生(2013)。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建設:先導學校工作備忘錄。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24-37。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合作學習的概念及其實踐反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淑娟(2014)。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低年級教學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元媛(2015)。桌遊應用在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低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秋雄(2001)。清水變雞湯南瀛產業文化節慶與在地資源營造。臺南縣:臺南縣文化局。
林小燕(2011)。傳統節慶活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對岡山籃筐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怪e紅傑克(2013)。童教桌遊研究院(憶童趣教遊)‐桌上遊戲的種類。取自:
http://mj9981168.pixnet.net/blog/post/107221878-桌上遊戲的種類
周士傑、梁淑坤(2007)。遊戲融入小學六年級數與計算教學的設計及反思。臺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2-32。
周昌能、余雪麗(2009)。遊戲式學習研究綜述。現代教育技術,19(3),58-61。
邱琦斌(2012)。地方特色節慶活動的困境與轉型之探討-以高雄內門宋江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邱子容 (2015)。桌上遊戲VS.英語教學。師友月刊,579,69-72。
洪榮昭、劉明洲(1996)。發現式CAL軟體之設計與發展-以國中力學為例。科學教育,192,20-27。
洪宜均(2018)。應用桌遊於國小課程設計-以綜合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鳳瑛(2017)。字母拼讀教學結合桌上遊戲對國中特教生英語字彙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洪宜均(2018)。應用桌遊於國小課程設計-以綜合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范丙林(2011)。桌上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之研究。100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臺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侯惠澤(2016)。臺灣歷史學習型文創桌遊設計。取自: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671514215369.pdf
柳  棟(2004)。關於學習遊戲化的思考。現代教學,2018/9/25取自
http://www.being.org.cn/theory/learning-play.htm
姜宏尚(2014)。學校發展學習共同體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秋田喜代美(2008)。授業研究與教師學習-Lesson study的邀約。東京市:明石書店。
柯華葳等(2012)。臺北市101年度國高中試辦學習共同體方案總報告。未出版。
施志宜、黃千容(2000)。民眾參與節慶活動之選擇因素與動機分析。真理大學「千禧古蹟管理與觀光遊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3-204。
殷登國(1984)。歲時佳節記趣。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殷登國(1987)。歲節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徐瑞琪(2017)。寧靜的課堂:學習共同體理念落實生活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倪思穎(2015)。學習共同體理念應用於國小六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馬元容(2003)。從傳統節慶到新公共平台─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高翠鴻(2012)。興味淋漓,其樂也陶陶:「學習共同體」理念在班級經營的應用。新北市教育,5,35-39。
孫春在(2013)。遊戲式數位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湘東(2000)。節慶活動與企業贊助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朝陽大學,臺中。
陳心瑜(2010)。學習風格對於大學生遊戲式學習之問題解決歷程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容瑋、許育光(2016)。桌遊媒材在家族遊戲治療中的應用初探。輔導季刊,52(3),36-46。
陳容瑋(2017)。以桌遊為媒材的親子關係促進方案設計發展與效益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婉(2014)。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閱讀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菁(2016)。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交通安全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臺北:遠足文化。
陳正之(2000)。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文化。南投市:臺灣省政府。
陳美玲(2014)。結合學習共同體概念與心智圖於七年級學生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良亦(2013)。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三興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婉(2014)。學習共同體運用於閱讀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源庚(2014)。學習共同體理論運用於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雅惠(2008)。讀者劇場融入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雅慧(2013)。改革,從桌子轉九十度開始。收錄於:學習,動起來3:學習共同體臺灣初體驗。臺北市:親子天下雜誌。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比晴(2003)。民眾參與節慶活動需求之研究-以2003陽明山花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芸慧(2006)。建構主義理論之探討。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學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紀實。教育研究,58,7-24。
郭宗斌(2009)。遊戲學習在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上的應用。北縣教育,68,84-89。
郭維雯(2017)。運用桌遊以提升國小學生之英語閱讀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學校財團法人康寧大學,臺南市。
郭俊廷(2010)。教室中的小小建築師:以角落情境探討維高斯基之同儕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連俊智、林明地(2013)。教育領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校領導動力剖析。學校行政,85,137-155。
張麗香(2014)。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傳統節慶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孜亦(2018)。桌遊融入英語教學應用於提升國小課後照顧班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詩朋(2015)。識字桌遊對學齡前兒童文字萌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張曉嵐(2017)。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課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張家齡(2017)。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 -以基隆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簡鈺靜(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學應用學習共同體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夢萍(2014)。學習共同體結合合作學習策略於高級職業學校數學解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益勤(2015)。給老師的教學錦囊-融入課堂的6關鍵。取自:
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5/boardgame/index.html
許銀齡(2013)。探討國小教師對重要節日之觀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許晶瑩(2009)。吉祥圖案應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節慶活動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中壢市。
許吉雄(2007)。苗栗地區傳統節慶「炸龍」活動之初探。國北教大體育,2,174-179。
許芳菊(2008)。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1,116-149。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 Corrine Glesne)。臺北市:高等教育。
梁朝雲、鄭時雨、楊郁芬(2006)。電子遊戲玩心因素與數位學習參與性與持續性之關聯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76,20-41。
黃姵綾(2012)。國小英語教師實施節慶文化教學之教師決策過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幼莉(2005)。圖片應用在國三學生閱讀美國節慶選材理解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鏡可(2005)。國小生活課程教科書中節慶活動教材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盈秋(2003)。在外語教學中之四種檔案評量:以另類節慶檔案評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郁倫(2011)。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入及實行。教師天地,171,39-42。
黃郁倫(2011)。借鏡日本:十二年國教的下一步-學習共同體革命。親子天下,24,44-47。
黃郁倫(譯)(201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鐘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郁倫(譯) ( 2013a )。學習,動起來3: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親子天下。
黃淑雲(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麗玲(2015)。學習共同體應用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之研究-以18以內的減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綉雯(2012)。國小學生對桌上遊戲接受度之相關分析—以大富翁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壢市。
黃丁盛(2003a)。臺灣節慶。臺北:遠足文化。
黃丁盛(2003b)。臺灣的節慶。臺北:遠足文化。
黃淑雲(2015)。學習共同體運用在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金柱(2014)。節慶文化與活動管理。新北市:華立。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游光昭、蕭顯勝、蔡福興(2006)。運用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支援網路學習的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1),119-128。
游欣樺(2016)。國中生節慶活動涉入程度對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游光昭、蕭顯勝、蔡福興(2006)。運用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支援網路學習的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2(1),119-128。
游瑛妙(1999)。節慶活動的吸引力與參觀者對活動品質滿意度分析-以第十一屆民藝華會為例。臺北市:臺灣省交通處旅遊局。
馮伊薇(2009)。中國節慶故事融入讀者劇場對學習動機及口語能力之影響:以台北市某私立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程健教、楊淙富(1997)。國民小學社會科新版教科書之比較分析。國教輔導,36(4),8-17。
程毓明、郭勝煌(2011)。遊戲式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以國中綜合活動童軍課程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4,25-32。
單文經(2014)。杜威學習共同體的理念闡釋。教育研究月刊,241,122-138。
楊淑容(2016)。學習共同體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楊昆翰(2015)。應用學習共同體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楊玉君(1995a)。中國節日叢書-端午。臺北市:文建會。
楊玉君(1995b)。中國節日叢書—重陽。臺北市:文建會。
褚一璇(2013)。以ARCS動機理論與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五年級木刻版畫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佳宜(2016)。桌遊融入國小英語教學對單字學習成效與動機行為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葉惠如(2013)。國中數學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中市。
葉語蓁(2008)。國小學生對於學習美國節慶之態度及動機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趙婉伶(2016)。運用學生自製桌遊對國小四年級英語補救教學學童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苓菓(2014)。以學習共同體模式改善國中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趙健(2006)。學習共同體-關於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漢菊德、陳正乾(譯)(1996)。兒童心智。(原作者: Donaldson,M.)。臺北市:遠流。
鄭肇楨(1980)。智慧遊戲。香港:商務印書館。
鄭茜文(2006)。台北市國小英語科不同年級之節慶文化教學現況研究台北市國小英語科不同年級之節慶文化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嘉樺(2014)。節慶式遊戲學習APP  對於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曉芳(2015)。遊戲式學習融入學習共同體方案對國小數學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鄭葳、李芒(2007)。學習共同體及其生成。全球教育展望,36(4),57-62。
鄭健雄(2011)。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
劉還月(2000)。臺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還月(2002)。台灣四時民俗祭典。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旨峯、劉力君(2010)。桌上遊戲與教育。中央大學師培通訊,15(2)。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市。
蔣為燕(2014)。學習共同體學習環境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三至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潘慧玲(2013)。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載於「學習領導與學習共同體計畫」諮詢團隊共識營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潘慧玲、陳佩英、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4)。從學習領導論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北市教育學刊,45(12),1-28。
蔡福興、游光昭、蕭顯勝(2008)。「從新學習遷移觀點發掘數位遊戲式學習之價值」。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37-278。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親子天下(2013年8月)。佐藤學:我看「學習共同體」在台灣的普及歷程。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 5051192
親子天下(2015年7月)。教孩子堅持不放棄!玩桌遊5大益處。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838-教孩子堅持不放棄%EF%BC%81玩桌遊5大益處/?page=3
蕭靖緹(2008)。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節慶活動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志和(2017)。直接教學法結合桌上遊戲對國中特教班學生時間概念習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盧佳鋒(2013)。國中體育課實施學習共同體之行動研究-以籃球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宗俊(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於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1),101-140。
鍾啟泉(譯)(2010)。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原作者:佐藤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進裕(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韶葳(2015)。桌遊「妙語說書人」融入國小國語補救教學計畫之行動研究 -以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蘇惠玉(2008)。以問題解決導向數位學習遊戲探究國小學生認知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饒見維(1996)。國小遊戲數學教學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貳、外文部分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 and Development (3 ed.). Boston: Allen & Bacon.
Baranauskas, C. C., Neto, N. G. G., & Borges, M. A. F. (2001). Learning at work through a multi-user synchronous simulation g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Life Long Learning, 11(3), 251-260.
Becker, K. (2007).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once removed: Teaching teacher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478-488.
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5th ed.). NY: Pearson Education.
Barnett, L. A. (1991). The playful child: Measurement of a disposition to play. Play and Culture, 4(1), 51-74.
Cain, K. & Oakhill, J. (2006). Profil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fic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683-696.
Caldwell, M. L. (1998). Parents, board games, and mathematical learning.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4(6), 365-367.
Chassels, C. (2009). Collaborative, reflective, and iterative 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a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Benefits and challenges.Canadl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2( 4), 734-763.
Connolly, T., Stansfield, M., & Hainey, T. (2007). An application of game-based learning within software engineer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416-428.
Crozet, C., & Liddicoat, A. J. (2000). Teaching culture as an integrated part of language: Implications for the aims, approaches and pedagog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A. J. Liddicoat and C. Crozet (Eds.), Teaching Languages, Teaching Cultures (pp. 1-18). Australia: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Pi.
Ersoz, A. (2012). Six Games for the EFL/ESL Classroom.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6 (6), 54-58.
Fagan, B. M. (2004). The seventy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ancient world.London:Thames & Hudson Ltd.
Felix, J. W., & Johnson, R. T. (1993). Learning from video games. Computers in the Schools, 9(2-3), 119-134.
Frederick, Patricia A. (2010). Using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 Support Vocabulary Instruction for Developmental Reading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Proquest Ph.D. Dissertation,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Garris, R., Ahlers, R., & Driskell, J. E. (2002). Games,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 research and practice model. Simulation & Gaming, 33(4), 441-467.
Getz, D. (1991). Festivals, Special Events, and Touri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Getz, D. (2005). 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2nd ed.). NY: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Gobet, F., Voogt, A. D., & Retschitzki, J. (2005). Moves in mind: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New York:Psychology Press.
Goldblatt, J. J. (1997). Special events: Best Practices in Modern Event Management, 2nd edn,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Groos, K. (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Hall, E. T. (1990).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Harris, C. (2009). Meet the new school board: Board games are back and they’re exactly what your curriculum needs. School Library Journal, 55(5), 24-26.
Hinebaugh, J. P. (2009). A board game education. American: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
Hogle. J. G., (1996). Considering Games as Cognitive Tools: In Search of Effective Edutainment, in University of Georgia Department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Huber, N. S. (1998). Leading from within: Developing personal direction. Malabar, FL: Krieger Publishing.
Ibrahim, R. & Jaafar, A. (2011). User acceptance of educational games: A revised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77, 551-557.
Jago, L. K., & Shaw, R. N. (1998). Special events:A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framework.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5, 21-32.
Jesse Schell (2008). The Art of Game Design : A book of lenses. San Fransisco, CA: Jesse Schell.
Jiwon, S., & Woojung, S. (20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Korea and Japan: A case study on reforming schools into learning communities. Asia Pacific Educ. Rev , 11, 273–2837. doi:10.1007/s12564-010-9075-3.
Kerstetter, D., & Mowrer, P. (1998). Individuals’ Reasons for Attending First Night, A Unique Cultural Event. 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 5(3), 139–146.
Kiili, K. (2005).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Towards an experiential gaming model.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8(1), 13-24.
Kirriemuir, J., & McFarlane, A. (2004). Literature review in games and learning.Bristol: Nestafuturelab.
Klein, J. D., & Freitag, E. (1991). Enhancing motivation using an instructional gam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18(2), 111-117.
Klein, J. D. (1992). Effect of instructional gaming and reentry status on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7(4), 364-370.
Kramsch, C.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ulik, S. & Rudnick, J. A. (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 26-28.
Lancy, D. F., (1987). Will Video Games Al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Development? In Fine, G. A. (Ed.), Meaningful Play, Playful Meaning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19-230.
Lavoie, R. (2002). The teacher’s role in developing social skills. Retrieved April 27, 2011, from http://www.ricklavoie.com/teacherart.html.
Lefebvre, H. (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 Introduction. (Moore, J. Trans.) London: Verso.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I: Introduction (2nd). Paris: L’Arche.
Lin, C.-H.&Yuan, S.-M. (2013). Game-Based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Mastery Learning for Upper-Primary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6 (2), 271–281.
Malone, T. W. (1981). What makes computer games fun. Byte, 6(12), 258-277.
Mayer, B., & Harris, C. (2010). Libraries got game: Aligned learning through modern board games. New York: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Marc Prensky. (2001a). The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Revolution From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Chapter 1. McGraw-Hill.
Marc Prensky. (2001b). Fun, Play and Games: What Makes Games Engaging From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Chapter 5. McGraw-Hill.
Marriott, M. (1998). When love turns to obsession, games are no game. New York Times, P. D8.
McDonnell, I., Allen, J., &; O’Toole, W. (1999). 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Brisbane, Wiley.
McFarlane, A., Sparrowhawk, A., & Heald, Y. (2002). Report on the educational use of computer games,Teachers Evaluating Educational Multimedia report.Available:
http://www.teem.org.uk/resources/teem_gamesined_full.pdf (accessed 27.11.03).
Mitchell & Savill-Smith. (2004).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for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ltralab.
Moran, P. R.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Boston: Heinle & Heinle.
Mungai, D., Jones, D., & Wong, L. (2005). Games to teach by. Paper presented at 18th Annual Conference on Dist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Papademetre, L. (2000). Developing pathways for conceptual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and-language for culture-and-language teachers. In A. J. Liddicoat and C. Crozet (Eds.), Teaching Languages, Teaching Cultures (pp. 141-149). Australia: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Papastergiou, M. (2009).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mpact o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otiva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52(1),1-12
Piaget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Piers, M. W., & Landau, G. M. (1980). The gift of play: And why young children cannot thrive without it. New York: Walker.
Ramani, G. B., & Siegler, R. S. (2008). Promoting broad and stable improvements in lowincome children’s numerical knowledge through playing number board games. Child development, 79(2), 375-394.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et al.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 71-94.
Selvidge, E. (2006). Journey to Egypt: A board game. Montessori Life, 18(4), 36-39.
Shone, A. (2001). Successful Event Management : A Practical Handbook. New York:Lexington Avenue.
Siegler, R. S., & Ramani, G. B.(2008).Playing linear numerical board games promotes low-income children’s numeric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5), 655-661.
Siegler, R. S., & Ramani, G. B. (2009). Play linear number board games-but not circular ones-improves low-income preschoolers’ Numberical understanding. Joun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1(3), 545-560.
Smith, J. H. (2005). The problem of other players: In-game cooperation as collective action. In Proceedings of DiGRA2005 Conference: Changing Views-Worlds in Play.
Smith, L., & Mann, S. (2002). Playing the Game: A Model for Gameness in Interactive Game Based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NACCQ.,Hamilton.Available: http://citrenz.ac.nz/conferences/2002/papers/smith397.pdf
Wilde, J.(1994).The effects of the let’s get rational board game on rational thinking, depression, and self-acceptance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2(3), 189-196.
William, F. T. (1997). Global Tourism : The Next Decade. Londom: Butterworth - Heinemann.
Yeoman, I., Robertson, M., Ali-Knight, J., Drummond, S., &; McMahon-Beattie, U. (2004). Festival and events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arts and culture perspective. Boston: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