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714242500
DOI 10.6846/TKU.2017.00783
論文名稱(中文) 企業管理模式之使用意向_以員工協助方案與六標準差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ntention of using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 _ by comparison on EAP and Six-Sigm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陳怡如
研究生(英文) Yi-Ju Chen
學號 6036909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5-05
論文頁數 6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磊
委員 - 洪英正
委員 - 洪瑞斌
關鍵字(中) 員工協助方案
六標準差
關鍵字(英)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
Six-sigm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員工協助方案在歐美已行之有年,我國政府係由近幾年,因員工心理健康逐步發展。目前企業透過專業化的個別服務,規劃方案與提供資源,以預防及解決可能造成員工生產力下降的組織或個人議題,協助員工於工作之中,能擁有健全且健康的身心,同時,因員工的狀態,亦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達成勞資雙方雙贏的結果。當企業主開始視員工們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時,員工協助方案即能真正紮根。
本次研究將著重對目前企業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目前以六標準差和員工協助方案主,深入了解該管理模式上的服務品質、使用意向等,逐步對兩者的優缺列出並做出客觀和精確地整合,藉此,揉合出一個新形態的本土化員工協助方案。同時,也希望能協助企業管理者、社會工作者能更快速地理解企業文化型態,讓更多人能了解,推展員工協助服務及重要性。不論勞工或資方,皆能在工作中得到更佳且完善的照顧與保障。
英文摘要
Ever since the 1930s, the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EAP)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western world. Over the year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developed a program aimed for car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mployees. EAP is those systematic service offered by enterprises with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grams, and resources to aid employees deal with job performance and personnel problems. EAP is intended to help employees to maintain fit body and healthy mind. With elevated health status, the employees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This will result in a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the employers and the employees. As business owners begin to regard employees as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to their business, EAP will finally become a fundamental program to enrich the lives of man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current business management models, Six-sigma and EAP.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cludes the quality of services and the use of intentions. This study lists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both models. Through this, a new form of assistant program will fit the criterion of the local Taiwanese practice. Also this study will aid business managers and social workers to quickly understand corporate culture and to expand the knowledge of EAP and their importance. Regardless of employees or employers, both will benefit from overall protection and job securit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一、	員工協助方案	4
二、	Six-Sigma管理	4
三、	使用意向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員工協助方案	6
一、	美國Eaps發展沿革	6
二、	台灣Eaps的發展	9
三、	員工協助方案實施案例	14
第二節	六西格瑪	17
一、	何謂六個標準差	18
二、	達到六個標準差的五個主要步驟	21
三、	六西格瑪的六樣核心內涵	24
四、	導入六西格瑪之相關文獻探討	25
五、	六西格瑪運用於EAP之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選擇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3
第五節	研究倫理	34
第六節	研究可信度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7
第一節	背景資料	37
一、	關於A公司	37
二、	關於B公司	40
三、	關於C公司	43
第二節	管理階層	46
一、	A公司	46
二、	B公司	47
三、	C公司	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	結論	52
一、	員工們在EAP或6-Sigma管理模式下之感受	52
二、	未來應提供哪些協助來促進員工們的發展	52
三、	因應管理方之需求,可能的影響	53
第二節	反思	53
一、	訪談大綱及技巧	54
二、	選擇的理論模式	54
三、	研究對象群	54
參考文獻	55
附錄一:訪談大綱	59
附錄二:研究邀請書	60

 
表目錄
表 1 美國EAP發展(依年代)	8
表 2 台灣國內EAP發展(依年代)	10
表 3 國內企業部門實施EAP概況	14
表 4 六標準差推動組織關鍵角色	26
表 5 國內標竿企業推動之成效	27


 
圖目錄
圖 1 六個標準差常態分配	19
圖 2 平均值飄移1.5σ之常態分配	19
圖 3 不同飄移下流程的不合格率	19
圖 4 六個標準差管理的核心技術	21
圖 5 六個標準差團隊	22
圖 6 六個標準差個階段的改進流程迴圈	24
圖 7 六個標準差導入程序	26
圖 8 質性研究方法比較	31
圖 9 研究流程圖	35
圖 10 A公司年資5年以下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38
圖 11 A公司年資6至10年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40
圖 12 B公司年資5年以下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41
圖 13 B公司年資6至10年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43
圖 14 C公司年資5年以下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44
圖 15 C公司年資6至10年的受訪者之核心主題	45
圖 16 A公司年資10年以上的受訪者之核心期待與建議	47
圖 17 B公司年資10年以上的受訪者之核心期待與建議	48
圖 18 C公司年資10年以上的受訪者之核心期待與建議	50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方隆彰、范淑婷、羅世聖、張文慧、鄭杰榆(2014)。職場社會工作。台北市:
華杏。
王永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Riessman, C. K.)。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年)
王如玄(2012)。員工協助方案推動手冊	。新竹市:生命線協會。
王雪明(2003)。六標準差專案管理。台北市:三民。
王雪明(2006)。六標準差專案管理。台北市:三民。
全秀珠(2012)。公部門「員工協助方案」實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朱承先(2002)。談6Sigma的導入規劃障礙與排除對策。能力雜誌,556,106 - 111。
朱嘉琦(1997)。台灣婦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
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台北市:濤石。(原
著出版年:2000年)
吳芝儀(譯)(2007)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 原作者: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台北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年)
吳書昀(2001)。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和川(2010)。 6Sigma應用於統包工程規劃設計階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原作者:Robert Sokolowski)。台北市:心
靈工坊。
李麗貞(譯)(1992)。初等商用統計學(原作者:R. J. Wonnacott & T. H. Wonnacott)。 
    台北市:曉園。
周雪璉(2011)。企業諮商人員專業倫理衝突經驗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芝安(2000)。科技新貴健康感情亮紅燈。康健雜誌,21,106 - 108。
林家興(2014)。諮商專業倫理:臨床應用與案例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桂碧(2003年10月)。台灣EAPs(員工協助方案)的發展與經驗。「人力資本
的高績效管理---2003年財智人力資源論壇暨中國首屆EAP年會」,大陸:上海市。
林學毅(2013)。台北市政府推動員工協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
大學,台北市。
邱先煌(2004)。企業六標準差訓練規劃實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
學,新竹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
俞文釗(2008)。管理心理學(第三版)。大陸:東北財經大學。
范淑婷、葉長欣(2009)。員工協助方案多元服務構面初探-台、美模式整合探討。
    新北市:行政院。
夏沛石(2005)。企業導入6Sigma的作法對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大同大學,台北市。
馬逢時(2013)。基於MINIYAB的現代實用統計。大陸:中國人民大學。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
莊明貞、陳怡如(2006)。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巨流。
陳俊欽(2007)。應用精實六標準差於企業流程改善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桂芬(1996)。員工協助方案EAPS--以中國石油為例。勞工行政,94,15 – 
23。
傅和彥、黃士滔(2002)。品質管理。新北市:前程企管。
黃錦哲(2003)。企業導入六標準差之競爭優勢--以某電腦組裝公司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黃麗珍(2001)。建構6Sigma在國內醫院之導入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
大學,桃園市。
楊明磊(2003)。幫忙還是幫倒忙?-員工協助方案中諮商師的定位衝突與因應。
輔導季刊,39(2),62-68。
楊明磊(2009)。職場健康心理學與企業員工諮商。輔導季刊,15(3),7-18。
楊明磊(2011年12月)。打造魅力企業-員工協助方案:變動時局中的致勝關鍵。	「100年度員工協助方案優良事業單位論壇」發表之論文,台北市研訓院。
葉偉文(譯)(2001)。統計改變了世界(原作者:David Salsburg)。台北市:天
下遠見。
趙然(2011)。員工協助方案專業人員手冊。台北市:張老師。
齊若蘭(譯)(2000)。目標—簡單而有效的常識管理(原作者:Eliyahu M. Goldratt)。
    台北市:天下。
劉昌宗(2014)。以精實六標準差應用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接合欠陷改善之
探-以A 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蔡祈賢(2006)。值得推展的「員工協助方案」。人事月刊,第42卷第1期,20-28。
鄭雅文、葉婉榆、林宜平(2007)。台灣職場疲勞問題的社會性。台灣衛誌,26
(4),251 - 253。
鄭榮郎(2002)。推動6sigma組織結構與基本認知。能力雜誌,557,90 - 93。
職業安全衛生法(民102年7月3日)。
蘇景輝(1989)。工業社會工作。台北市:桂冠。
Box,G., & Luceno,A. (2000). Six sigma, process drift, capability indices, and feedback 
adjustment. Quality Engineering, 12(3), 297-302. doi:10.1080/08982110008962592
Dessler, G.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nglewoo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2003). EAPA standards and professional guidelines for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 Arlington.
Eckes, G. (2001). Making six sigma last:Managing the balance between Cultural and 
technical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Googine & Godfrey (1987).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New Jersey: Prevince-Hall, Inc.
Horel, R. (2001). Six Sigma Black Belts: What do they need to Know?.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33(4), 391- 406.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06).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A: Sage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pp. 169-186). Beverly 
	Hills, CA: Sage.
Peter, S. P., Robert, P. N. & Roland, R. C. (2000). The six sigma way: how GE, Motorola, 
and other top companies are honing their performance. New York: McGraw-Hill.
Pfeffer, J. (1994).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Atkinson, R. (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London, England: Sage
White, W., & Sharar, D. (2003). The evolution of employee assistance: A brief history and 	trend analysis. EAP Digest, 3(4), 16 - 2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