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700405700
DOI 10.6846/TKU.2017.00767
論文名稱(中文) 公民行動取向「學習權」議題之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以「上學礙.愛上學」方案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of Learning Rights Based on Citizen Action Approach:Taking the Program of "Don’t Take Accessing Schooling for Granted"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2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周嘉芬
研究生(英文) Chia-Fen Chou
學號 7047501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7-06-01
論文頁數 17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麗華
委員 - 吳麗君
委員 - 張月霞
關鍵字(中) 公民行動取向
學習權
公民行動
關鍵字(英) Citizen Action orientation
learning rights
citizen 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中年級學童接受公民行動取向「學習權」議題之課程「上學礙.愛上學」方案的課程實施歷程、遭遇的困境及解決方法;分析學童在課程方案實施後的學習成效;深究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中的教學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職的新北市小樹國民小學三年甲班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26節課的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之精神,透過覺知關懷、探究增能、公民行動三個層面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童以多元方式認識學習權,並透過定格劇體驗、小小記者和園遊會的義賣勸募活動,在生活中展現公民行動。本研究以自編之國小中年級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量表、學生訪談、學生作品、學習單、教學省思等方式蒐集資料。
    研究結果顯示:
一、	在課程實施歷程方面
(一)此方案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策略多樣化,學生課堂參與度高,師生互動默契佳。
(二)此方案重視學生情意層面的展現,並在教師的接納引導下,學生產生關懷的情感,進而促成公民行動。
(三)此方案凸顯公民行動層面,強調實際付諸行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願。
二、	在學生學習成效方面
(一)學生在覺知關懷、探究增能、公民行動三層面有顯著的學習成效。
(二)學生經由實際參與行動,進而強化公民行動能力。
     由以上結果得知:學生經由學習權課程「上學礙.愛上學」教學方案的實施,能提升其全球議題探究的能力,體認身為全球公民的責任,並能以具體行動而努力,達成公民行動取向「高學習」與「高服務」的服務學習精神,並實踐「公民行動」的最終教學目標。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向實施全球議題課程者、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者,以及未來研究者分別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experience and solution of the program of "Don’t Take Accessing Schooling for Granted", which were adopted by the third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bout the citizen action orientation of "Learning Rights".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learning effec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and examined th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grow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study was presented as an action study;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from Xiao-su elementary school in Xinbei City, and the researcher carried out 26 class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spirit of citizen action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model by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ree aspects- the awareness of care, exploring enrichment, and citizen action in order to lead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rights in a variety of ways; through the drama experience, younger journalists and the charity selling from the school fair to show their citizen action in life. The data collection were self-made global view scales for the mid-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terviews, student works, worksheets, teaching reflections and so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re the following: 
A.	In terms of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1. This program was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strategies were various; high student participations, good interaction and tacit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2. This program put emphasis on students' emotional presentation. With the teacher's guidance, students generated caring emo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itizen action.
3. This program highlighted the aspect of citizen action; emphasizing real practical ac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B.	In terms of the student learning effects 
1.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learning effects in three aspects-the awareness of care, exploring enrichment and citizen action.
2. Students could reinforce their abilities of citizen action through real practical action.
     It was clear from the above that students enhanced the ability of exploring global issues by the learning rights program "Don't  Take Accessing  Schooling  for Grante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curriculum; recogniz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a global citizen and strove with concrete ac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itizen action orientation serving and learning spirit in "high learning" and "high service", students could implement "Citizen Action" as the ultimate goal in teaching. 
As a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respectively provide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ors of implementing global issues, educators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eaching program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學習權的議題探討	8
第二節 學習權議題的課程與教學	17
第三節 學習權議題的學習與評量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與理由	41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44
第四節 課程方案之內涵	46
第五節 資料蒐集	57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覺知關懷層面實施歷程與省思	66
第二節 探究增能層面實施歷程與省思	79
第三節 公民行動層面實施歷程與省思	91
第四節 學生學習的情意面向分析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6
第一節 結論	156
第二節 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5
附錄	172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量表	172
附錄二 「上學礙.愛上學」課程回饋意見表	174
附錄三 課程實施後協同教師訪談大綱	176
附錄四 學習單-充滿荊棘的上學路	177
附錄五 家長同意書	178
表次

表2-1	兒童人權相關論文一覽表	15 
表2-2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相關論文研究	26 
表2-3	人權教育的教學目標	35 
表3-1	本研究預定蒐集的資料項目	43
表3-2	「上學礙.愛上學」課程方案之單元主題與教學時數	48
表3-3	第一單元「上學之路遠或近」課程方案	51
表3-4	第二單元「充滿荊棘的上學路」課程方案	51
表3-5	第三單元「我的行動方案」課程方案	53
表3-6	「上學礙.愛上學」課程方案之教學目標與能力指標對應	54
表3-7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檢視表	57
表3-8	各項資料代號與代表意義	61
表3-9	學生學習單:電影《逐夢上學路》	63
表3-10	馬拉拉宣傳海報	63
表3-11	「上學礙.愛上學」課本封面設計	64
表4-1	學生認為需要上學的理由	67
表4-2	學生心目前的理想學校	68
表4-3	《逐夢上學路》觀後感想資料舉隅	73
表4-4	覺知關懷層面百分比摘要表	75
表4-5	第一循環修正表	77
表4-6	探究增能層面百分比摘要表	87
表4-7	第二循環修正表	89
表4-8	公民行動層面百分比摘要表	116
表4-9	第三循環修正表	120
表4-10	「課程回饋意見表」題目百分比摘要表	138
表4-11	學生比較喜歡的兩課及原因摘要表	139
表4-12	學生作品評量表	148
表4-13	教師評量表	150
 
圖次

圖2-1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設計模式	21
圖2-2	公民行動取向課程方案之類型圖	25
圖3-1	研究流程圖	44
圖3-2	公民行動取向「上學礙.愛上學」課程架構	47
圖3-3	三角檢核法	62
圖4-1	這是介紹馬拉拉事蹟的繪本與漫畫	83
圖4-4	義賣之歌	102
圖4-5	到低年級的班級宣傳	104
圖4-6	園遊會的當天盛況	105
圖4-7	到處兜售的小老闆	106
圖4-8	分工合作製作宣傳海報	106
圖4-9	完成宣傳海報	106
圖4-10	學生們設計的精美謝卡	108
圖4-11	園遊會前的準備工作與當天販賣的商品	110
圖4-12	馬拉拉宣傳海報展示在公共走廊的空間	111
圖4-13	辛苦勸募的學生與家長	112
圖4-14	熱情參與的家長們	115
圖4-15	當天協助募款的家長與學生	115
圖4-16	將園遊會款項捐助尼泊爾小孩	119
圖4-17	園遊會當天設置的馬拉拉宣傳攤位	120
圖4-18	主動到圖書館借《我是馬拉拉》的學生們	142
圖4-19	學生小君的作品	14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市:洪葉。
方志華(2005)。諾丁關懷倫理學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社會價值重建的課程與教學(12-42 頁)。高雄市:復文。
尤美女(2013)。承諾~兒童幸福的權利。新世紀智庫論壇,64期,40-41。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卷3期,85-93。
王淑娟(2010)。人權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王香筑(2014)。全球教育之人權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一所都會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石雅玫(2000):花蓮地區國小教師議題中心教學信念及多元文化議題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吳璧純(2017)。素養導向教學之學習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0-34。
白亦方,周水珍,杜美智,張惠雯(2012)。新興議題於國中小課程實施的可行性分析。教育研究,219期,10-22。
田若屏(2007)。臺灣九年一貫課程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實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3期,89-94。
江文芳(2010)。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戰爭與和平~淡水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11)。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策略。研習資訊,28卷5期,1-3。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2016)。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付梓中。
李仁淼(2008)。自保障未成年學生學習權的觀點,論中小學教師教學自由之界限-以我國教育基本法上體罰禁止問題為探討之中心。北教大研討會。
李麗秋(2008)。運用繪本進行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玉萍(2006)。人權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一位國小四年級導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伯泉、蕭阿勒(譯)(1998)。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原作者:Pike, G.&Selby, D.)。臺北市:遠流。
邱慧玲(2015)。翻轉教學在人權教育的實踐。師友月刊,571期,15-20。
林永豐(2012)。全球教育的重要主題及其課程設計。課程研究,7卷2期,31-54。
林富敏(2012)。公民行動取向校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我的蓬萊」教學方案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卿雲(2009)。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暖化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珮儀(2011),全球教育在地化。研習資訊,28卷5期,5-16。
周志宏(2002)。接受大學教育是人民憲法上的權利?月旦法學雜誌 別冊(3)公法學篇1995-2002(64-65頁)。臺北市:元照出版。
周志宏(2002)。受教育是權利還是義務?月旦法學雜誌 別冊(3)公法學篇1995-2002(58-59頁),臺北市:元照出版。
周志宏(2002),學習權序論,《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臺北市:元照出版。187-219。
研習資訊(2011),全球教育,28卷5期。
林佳範(2010)。心動才會行動 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一)。司法改革雜誌,74期,69-73。
林佳範(2010)。心動才會行動 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二)。司法改革雜誌,75期,69-75。
林佳範(2010)。心動才會行動 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三)。司法改革雜誌,76期,68-73。
林佳範(2010)。心動才會行動 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四)。司法改革雜誌,77期,62-66。
林佳範(2010)。心動才會行動 從24個問答淺論人權教育的教學融入(五)。司法改革雜誌,78期,60-65。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出版。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高嘉容(2014)。讓魚發現水的存在—兒童人權主題式教學活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高雅鈴(2011)。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來自天上的藍金」教學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孫惠齡(2010)。公民行動取向菸害防制教育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研究—以「為地球熄菸」全球議題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劍涵(2012)。公民實踐取向的國際學習。教師天地,180期,17-21。
陳雅祺(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人權教育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慧美(2011)。「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玲(2010)。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暖化議題」讀報教育之實施成效研究 -以「讀報紙,找Cool點子!」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電子報(2016)。新部長上任 暢談教育施政理念。2016年5月19日,717期,擷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927
陳麗華(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臺灣民主季刊,8卷1期,47-82。
陳麗華,彭增龍(2007) 全球觀課程設計的新視野:公民行動取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卷2期,1-18。
陳麗華、彭增龍、張益仁(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社會行動取向。台北市:五南。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五南。
許仁泰(2007)。國小六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天鵝的喇叭」閱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莊雙菱(2007)「生命的鬥士」----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教師之友,48卷5期,102-110。
張秀雄(2003)。議題中心課程模式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公民訓育學報14期。P15-35。
張麗卿(2010)。公民行動取向環境素養課程之實施成效--以"與濕地對話"全球議題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達萱(2008)。公民行動取向「飢餓與貧窮」議題之課程實施歷程與成效-以「愛,讓世界發光!」課程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盈丹(2009)。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全球消費達人」教學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05)。社會行動取向人權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2004兒童人權與生態體驗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李俊達(2007)。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國小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卷1期,33-66。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卷3期,26-33。
游家政(2011)。全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原則與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06期,5-16。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淑玲(2013)。從知識到可觀察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效的策略與建議。評鑑雙月刊,44期。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7/01/6025.aspx
湯梅英(2011)。落實教育基本法對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的保障。教育研究月刊,84,61-73。
湯梅英(2002)。融入或消失?—談九年一貫課程中人權議題的課程與教學。師友月刊,420期,17-21。
曾慧芬(2007)。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前進斯里蘭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春怡(2011)。公民行動取向全球教育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以「在臺的730個日子-社福外勞勞動人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董秀蘭(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法治教育課程的應用:結構性爭論模式的實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53-64
劉美慧 (1998)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公民教育之應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研討會。
劉欣宜(2015)。「融入」或「融化」?議題融入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說明。綜合高中中心學校電子報第19期。教育部http://163.23.175.9/ePaper/201505/Untitled_3.htm
劉曼君(2014)。學生學習成果之評量及評分量表Rubrics之使用。評鑑雙月刊,48 期。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4/03/01/6135.aspx
潘瑛如、蔡錫濤(2008)。迎接全球化時代:全球教育的面向及內涵。研習資訊,25卷3期,121-128。
蔡慧琦(2003)。國小三年級人權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薛玉蓮(2002)人權教育融入國小教學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臺北:冠學。
余伯泉、蕭阿勒(譯)(1998)。人權教育活動手冊(原作者:Pike, G.&Selby, D.)。臺北市:遠流。
蔣興儀、簡瑞容(譯)(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學習(原作者:Reardon, A. B.)。臺北市:高等教育。
國際人權公約解析(含身心障礙者權利國際公約及CEDAW)附錄一世界人權宣言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c63c067789be929232520eaba96ed640.pdf
〔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U.N.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鄧慧慧,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965/?index=2
兒童權利公約介紹,兒童少年權益網 20140929,http://www.cylaw.org.tw/about/crc/25



西文部分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新聞服務
15.07.2016 - UNESCOPRESS
263 million children and youth are out of school from primary to upper secondary(http://www.unesco.org/new/en/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263_million_children_and_youth_are_out_of_school_from_primar/#.V6b9NqJbjNR)
Beckett, D. (2008). Holistic competence: Putting judgments first.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9(1), 21-30.
Cogan, James J. (1998). “The challenge of multidimensional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In Cogan, James J. and Ray Derricott (eds.), Citize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
Harris, D. (1996). Assessing discussion of public issues: a scoring guide.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287-297). Washington: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Longstreet. W. S. ( 1996 ).
Harwood.A.M.& Hahn.C.L(1990)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classroom.(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Blooming IN. ED327453)
Illeris, K. (2009). Competenc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How can competences be learned, and how can they be developed in formal education? In K. Illeris (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 pp. 83-98). New York: Routledge.
Merryfield, Merry M., Elaine Jarchow, and Sarah Pickert. (1997).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global perspectives: A handbook for teacher educators.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Merryfield, Marry M., and Angene Wilson. (2005). Social studies and the world: Teaching global perspectives. NCSS Bulletin103. Maryland: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oddings, N. (1995). Car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W. Kohli(Ed.),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pp.137-148). N.Y.: Routledge.
Onosko, J. J. (1996). Exploring issues with students despite the barriers. Social Education, 60 (1), pp.22-27.
Passe, J., & Evans, R. W. (1996). Discussion methods in an issues-centered curriculum.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81-8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Rossi, J. A. (1995). In-depth study in an issues-oriented social studies classro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3 (2), 88-120.
Rossi, J. A. (1996). Creating strategies and conditions for civil discourse about controversial issues. Social Education, 60 (1), 15-21.
Singleton, L. R., & Giese, J. R. (1996). Preparing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democratic discourse: the public model. In R.W. Evans, & D. W. Saxe, (Eds.), Handbook on teaching social issues (pp.59-65).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Tolo, Kenneth W. (1998). An Assessment of We the people…Project Citizen: Promoting Citizenship in Classroom and Communities. Austin: Lyndon B. 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