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622411700
DOI 10.6846/TKU.2016.00701
論文名稱(中文) 女人的美麗與哀愁─當代日本電影厭女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Beauty and The Sadness of The Woman:an Analysis of Misogynic Image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Film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傅欣婷
研究生(英文) Sin-Ting Fu
學號 60205013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3
論文頁數 12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明昱(mingyu@mail.tku.edu.tw)
委員 - 莊伯仲(jumbo@faculty.pccu.edu.tw)
委員 - 紀慧君(098302@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厭女
意識形態
女性主義
文本分析
關鍵字(英) Misogyny
Ideology
Feminism
Text Analysi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時代的演進,女性地位雖不如從前低下,但整個大環境下,女性還是活在父系霸權的世界中,厭女現象無所不在,其中,日本為厭女症狀最嚴重的國家,在日本電影中也時常可見女性受人厭惡的形象。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日本女性在電影中的形象,觀察女性醜化的形象背後反映出何種社會現象。
    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選擇四部與厭女現象相關的電影為主,分別為《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維榮之妻─櫻桃與蒲公英》、《告白》、《贖罪》,針對女性作為「完美情人」及「復仇者」兩種形象,探討在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女性令人厭惡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面對社會及家庭的種種挑戰,被討厭的女性如何展現自我主體性。 
    藉由電影分析,研究發現厭女形象是一種無法抹滅的現象,即使女性主義積極發展,仍無法擺脫父權意識形態的框架,女性的一舉一動依舊受到男人的監視與掌控;另外,女性主義也帶來了反挫力,為了遏止女性主義的發展,男性加倍的控制女性,矮化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並且醜化女性形象, 經由妖魔化女性,來凸顯男性的英雄形象,加深了女性受人厭惡的事實。總而言之,厭女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現象,女性只能活在看似開明但實質禁錮的牢籠中,小心翼翼的生存,面對於男性的監視只能無奈的接受,期望自己不要成為被討厭的女人。
英文摘要
Despite the fact that women have gained more equalit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 hegemony of patriarchy still exists in the modern society. Misogyny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oday’s culture, especially in Japan. Misogynistic scenes occur in Japanese movies from time to tim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ages of Japanese women in films and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Base on textu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types of female characters as a perfect lover and a revenger in four misogyny-related movies, including “Memories of Matsuko”, “Villon's Wife”, “Confessions” and “Shokuzai”, to investigate how misogyny has been shaped in a sexist society, against which women fight to gain more female autonomy.
  Analyzing these four movies, research shows that misogyny has long been ingrained in the society deeply enough that even though feminist ideology has developed over the years, patriarchal social structures are so unshakable that women are still under the watch and the control of men. In addition, feminism has caused a backlash against women. Men gained more control of women and lowered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ir own masculinity by degrading women. In conclusion, misogyny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every society. Women can’t help but living in this seemingly equal cell, behind these transparent discriminating bars, quietly accepting the rules against themselves and in the meantime hoping to be accept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方法                            17
第貳章  日本電影中的女性與厭女文化
  第一節 日本厭女文化緣由與概觀                        32
  第二節 厭女文化與日本女性                            38
  第三節 標籤化的日本女性                              40
  第四節 日本電影中的女性角色                          46
第參章  父權社會中的受難女性
  第一節 愛情與女性                                   53
  第二節 被仇視的女性─《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55
  第三節 為愛堅強的女性─《維榮之妻─櫻桃與蒲公英》        64
  第四節 小結                                        71
第肆章  翻轉柔弱形象的復仇女性
  第一節 父系霸權中的厭女現象                          73
  第二節 完美復仇的女性─《告白》                       75
  第三節 自我毀滅的女性─《贖罪》                       83
  第四節 小結                                       100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7
參考書目                                           109
附錄                                        
  附錄1 歷年與厭女形象相關之作品列表                  117
  附錄2 電影文本劇情簡介                            121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目
刁筱華 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原著 Rosemarie Tong〔1989〕.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王奕婷 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原書Moi,T.〔2002〕. Sexual/ Textual Politics: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白曉紅 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原書Weedon, C.〔1987〕.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朱侃如 譯(1995)。《女性主義》。台北:紅螞蟻圖書。(原書Watkins, S. A. 〔1993〕. Feminism for Beginners.)
成令方 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解父權的承傳》。台北:群學。(原書Allan G. Johnson.〔2005〕.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李顯立 譯(1996)。《解讀電影》。台北:遠流。(原書Kawin, B. F.〔1987〕. How Movies Work.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五南圖書。
李根芳 等譯(2005)。《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 Storey, J〔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何雯琪 譯(2005)。《厭女現象:跨文化的男性病態》。台北:書林。(原書David D. Gilmore.〔2001〕Misogyny: The Male Malady.)
邱瑞鑾 譯(2013)。《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原書Beauvoir, S.〔1949〕. Le deuxieme sexe.)
邱淑婷(2010)。《中日韓電影─歷史、社會、文化》。香港大學出版社。
林文淇 譯(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原書Turner, G.〔1988〕. Film as Social Practice.)
林明德(1997)。《日本的社會》。台北:三民。
林詠純 譯(2014)。《人妻的偷情:文學、電影、AV、真實世界的欲望文化》。台北:木馬文化。(原著 本橋信宏〔2011〕. 人妻?「」現代史)
林麗珊(2014)。《女性主義與性別關係》。台北:五南。
洪金珠 譯(1995)。《裙子底下的劇場》。台北:時報文化。(原書 上野千鶴子〔1989〕.下劇場)
洪理達(2015)。《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台北:八旗文化。
施寄青 譯(1987)。《女性主義第二章》。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原書Friedan, B.〔1981〕. The Second Stage. )
施舜翔(2015)。《惡女力:後女性主義的流行電影解剖學》。台北:八旗文化。
陳儒修 等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原書:Stam, R. 〔2000〕.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
陳芸芸 譯(2006)。《電影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原書Nelmes, J.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陳美瑛 譯(2006)。《敗犬的遠吠》。台北:麥田。(原書 酒井順子〔2003〕. 負犬遠吠)
許恬寧 譯(2015)。《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台北:大塊文化。(原書 Alison Wolf〔2013〕. The XX Factor: 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reated a Far Less Equal World.)
舒明(1995)。《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
湯禎兆(1997)。《整形日本》香港:天窗。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
張錦華 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 Fiske, John.〔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張錦華 等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 Liesbet van Zoonen〔1994〕.Feminist Media Studies.)
張雅萍 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原書Hollows, J. & Mark Jancovich. 〔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
曾偉禎 譯(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原書 Bordwell, David〔1996〕.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黃琳雅 譯(2014)。《母愛的療癒:解放童年負面親子關係》。台北:世潮。(原書 信田佐代子〔2008〕.母重──墓守娘嘆)
彭仁郁 譯(2003)。《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
楊士堤 譯(2015)。《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原書 上野千鶴子〔2010〕. 女)
劉靜貞 等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之女性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原書 上野千鶴子〔1990〕. 家父長制資本制 ― 主義地平)
廖祥雄 譯(1985)。《日本電影的巨匠們》。台北:志文。
廖金鳳 譯(1999)。《電影百年發展史》。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公司。(原書 Kristin Thompson & David Bordwell〔1998〕. Film History:An Introduction.)
陸求實 譯(2010)。《女人這東西》。北京:作家出版社。
藤木TDC(2013)。《日本AV影像史》。新星出版社。
顧淑馨 譯(1993)。《反挫:誰與女人為敵?》。台北:自立晚報。(原書. Susan Faludi〔1991〕. 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Women.)

英文參考書目
Cohen.(2011).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Routledge.Dworkin, A. (1981).A feminist politics of emotion in Feeling power:Emotions and education.New York & London.
Smith.(1989).Misogynies: Reflections on myths and malice. London : Faber & Faber.
Sydney and Auckland: Arnold Boler, M.(1999) . A concise glossary offeminist theory. London, New York.

學位論文
周禹彤(2014)。《戰爭中的女人:近代戰爭電影中的女性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施玉玲(2011)。《從拜犬女王探討女性的婚與不婚》。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暄(2003)。《日本女性漫畫中的日本女性意識之研究─以90年代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陳美莉(2005)。《「非凡三十」一位三十女性的自我轉化歷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希(2015)。《綑綁的愉悅與女性情慾解放:以《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之迷群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瑜(2013)。《高行健作品中的愛慾、厭女與寓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佩珍(2001)。《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森若裕子(1997)。《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度與婚姻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奕築(2005)。《誰是「惡棍」?迪士尼反派角色形象研究─以1989年至2004年間之迪士尼動畫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黃迺威(2015)。《《英雄聯盟》線上遊戲廣告的物化:女人、身體與媚惑的詮釋分析》。玄奘大學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楊竣堯(2014)。《女性主義與父權制之藝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語言學系碩士論文。
劉惠君(2005)。《貞子爬出古井之後:當代日本恐怖電影之女性形象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鄧慧純(20072)。《三十拉警報!?─日本趨勢劇中的「三十女人」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鍾秀敏(2005)。《惡與善:《綠野仙蹤》、《女巫》、《和平女巫》中的女巫形象》。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學術期刊
伍希彤(2006)。《J-horror的母性國度─論《鬼水怪談中的母親形象》。電影欣賞。
施舜翔(2011)。〈賤女人、陽具母親與回歸家庭的小孩:論時尚電影中父權社會意識形態〉。《文化研究月報》123期。
陳儒修(1997)。〈電影為何/如何憎恨女性?〉,《福利社會》,59:36~40。
陳玉華(2009)。《荊棘之路:評喻維欣的台日女性職涯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十九期。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
張錯(1995)。〈蛇蠍女人─復仇與囚禁的女性形象〉,《中山大學人文學報》。
張昌彥、彭怡平(1997)。〈被犧牲的女人與苦命的男人〉,《電影欣賞》,90:16~19。
張妍(2011)。《廢墟下的蒲公英─太宰治名作《維榮之妻》的女性形象剖析》。名作欣賞中學版。

網路資料
張維中(2015)。張維中專欄:日本女性自我價值的進化。檢閱日期:2016/1/10
網址:http://www.storm.mg/lifestyle/40999 
劉永寧(2012)。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銀幕式的日本電影及其對中國電影觀念的影響。檢閱日期:2016/1/25
網址:http://doc.qkzz.net/article/d80b9b18-4b80-4980-874a-1632fd314acd.htm(
蔡慶玉(2015)。【小玉物語】職場無光,結婚才是王道:日本女人為何認命?檢閱日期:2016/2/8
網址: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579/67604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