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611105900
DOI 10.6846/TKU.2016.00684
論文名稱(中文) 視覺消費:以觀光凝視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Visual consumption:A study of Tourism Gaz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L’aspect visuel de la consommation : Une étude sur le rôle de regard dans le tourisme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French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陳瑛璟
研究生(英文) Ying-Ching Chen
學號 60108015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6-15
論文頁數 12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錫德
委員 - 黃馨逸
委員 - 徐鵬飛
關鍵字(中) 視覺
視覺消費
消費社會
觀光凝視
景觀社會
關鍵字(英) Vision
visual consumption
society consumption
consumer society
tourist gaze
第三語言關鍵字 LA VUE
LE REGARD TOURISTIQUE
LA SOCIETE DE CONSOMMATION
LA SOCIETE DU SPECTACLE
LA CONSUMMATION VISUELLE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現在社會處於視覺資訊的爆炸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呈現「視覺化」,加上「圖像世界」與「影像世界」的產生,人們越來越重視視覺影像的生產、傳播與消費行為,因此形成了一種以視覺為導向的消費行為,即為「視覺消費」。
在觀看方式中,攝影可以說是一種「觀看」,也是一種「凝視」。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對觀看的發現,其發展始終伴隨著一種關於看的教化的實踐活動。攝影就像其他視覺知識領域一樣,透過觀者對「視覺快感」的興趣來協調這些複雜的動態。
在視覺文化中,觀光和攝影的關係是互相存有的,因此造就了視覺的旅遊經驗,也使得攝影成為旅程中最普遍的活動之一。「凝視」正是觀光活動的核心元素,觀光客會透過凝視去體驗旅遊的景觀與事物,因此凝視是觀光活動中重要的知覺憑藉。
本論文探討「觀光凝視」這項新疑的切點,來剖析觀光客在旅遊時「觀看」的目的與作用,分別從日常生活、大眾觀光、旅遊景觀等角度剖析觀光凝視,論述視覺、攝影和數位化與觀光凝視的關係。
英文摘要
With the information explos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more and more "visualized" daily life as well as the emerging of "image world" and "video world", people star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visual images which results in a visual-oriented consumer behavior, or known as "visual consumption".
Among the various manners of watching, photography, as a discovery of watching, is a kind of "watch" and also "gaze", which development goes along with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watching. Like other visual knowledge areas, photography coordinates these complex dynamic states through the "visual pleasure" of the observers. 
Touring and photography co-exist in the visual cul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visual traveling experience and makes photography the most common activities during traveling. "Gaze" is the core element in touring where tourists gaze to experience the scenery and things. Thus, gaz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erception carrier during travel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ovel point of "tourist gaze"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purpose and effect of "watch". In addition,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ons; photograph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ourist gaze from the aspects of daily life, tourism and attractions.
第三語言摘要 La société contemporaine rencontre l'explosion de l'information visuelle. La vie humaine devient de plus en plus visualisée. Lorsque « le monde de dessins » et « le monde d'images » sont créés, on fait plus attention à la production, la transmission et la consommation des images visuelles. Donc, la consommation dirigée par la sensation visuelle est nommée « consommation visuelle ». La photographie est un des moyens d'observation. Elle est aussi un des « regards ». La photographie elle-même est une découverte d’observation. Elle se développe dans les activités mettant en pratique l'éducation du regard. Comme les autres domaines de la connaissance visuelle, la photographie rend équilibrées les mouvements compliqués à travers les intérêts de la « joie visuelle » d'observateurs. Dans la culture visuelle, le tourisme et la photographie s'attachent l'un à l'autre. Des expériences touristiques visuelles se produisent. La photographie devient une des activités populaires touristiques. « Le regard » est un élément principal dans les activités touristiques. Les touristes connaissent les spectacles et les différents objets dans leur voyage à travers « le regard ». Le regard est donc un support important des sens dans les activités touristiques. Dans ce mémoire, nous discuterons « le regard touristique », cette nouvelle perspective, pour analyser les objectifs et les applications des « regards » des touristes. Nous nous plongerons dans la vie quotidienne, le tourisme de masse et les attractions touristiques, afin d'analyser le regard touristique, et d’examiner la relation entre la vue, la photographie, la numérisation et le regard touristique.
論文目次
目錄

緒論............................................	1
    I.  研究動機................	................1
    II.  研究方法與文獻分析.....	................3
    III. 研究架構...............	................7
    IV. 名詞釋義................	................11

第一章 視覺與其視角............	................17
    第一節 「觀看」的方式......................	19
    第二節 「視覺影像」的意涵..................	29
    第三節 「景觀」的視覺符碼..	................39

第二章 攝影與視覺消費..........	................45
    第一節 視覺消費............	................47
    第二節 攝影中的影像	........................55
    第三節 攝影的需求..........................	65

第三章 「凝視」與視覺消費......................	77
    第一節 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凝視」....	........79
    第二節 觀光旅遊中的「凝視」................	89
    第三節 旅遊景觀的凝視化....................	101

結論............................................	113
參考書目	........................................119
人名與專有名詞索引..............................	127

表目錄
【表1】論文架構圖...............................	9
【表2】觀看的概念...............................	22
【表3】《時代週刊》公布「自拍之都」排行榜.......	69
【表4】2015年全球十大熱門打卡景點...............	72
【表5】2015年台灣十大熱門打卡景點...............	73
【表6】觀光凝視必備特性.........................90
【表7】其他種類的觀光凝視.......................	95
【表8】台灣十大特色老街排行榜...................	104


 
圖目錄

【圖1】視覺化世界...............................	11
【圖2】觀看示意圖...............................	22
【圖3】視線關係示意圖...........................	30
【圖4】投射眼光示意圖...........................	34
【圖5】喜悅的眼神...............................	34
【圖6】恐懼的眼神...............................	35
【圖7】堅定的眼神...............................	35
【圖8】希望的眼神...............................	36
【圖9】仇恨的眼神...............................36
【圖10】感動不捨的眼神..........................	37
【圖11】勇敢的眼神..............................	37
【圖12】奧斯卡典禮群拍照........................	68
【圖13】小時光麵館..............................	82
【圖14】卡地亞形象廣告..........................	83
【圖15】香奈兒形象廣告..........................	83
【圖16】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展示櫥窗................	84
【圖17】紐約第五大道展示櫥窗....................	85
【圖18】奧黛麗.赫本凝視櫥窗....................	86
【圖19】屏東墾丁白榕園..........................	96
【圖20】屏東墾丁白沙灣..........................	97
【圖21】九份老街................................	97
【圖22】觀光凝視三階段示意圖....................	98
【圖23】南投寶島時代村..........................	103
【圖24】新竹眷村博物館..........................	103
【圖25】賽夏族矮靈祭............................	107
【圖26】東京迪士尼樂園灰姑娘城堡................	109
【圖27】日本環球影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	109
參考文獻
【外文】
Baudrillard, J,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Gallimard, 1968.
—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Paris:Le Point, 1970.
—	,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Paris: Gallimard, 1972. 
—	, Simulacre et simulation, Paris: Galilée, 1981.
—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ses mythes ses structure, Paris: Le Denoël, 1970. 
Barthes, R, La chambre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 Paris: Seuil, 1980. 
—	, Roland Barthes par Roland Barthes, Paris: Seuil, 1975.
—	, Mythologies, Paris: Le Point, 1970. 
Berger, J, Ways of seeing,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2.
Cartier-Bresson, H, 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 Fatah Morgana, 1996.
Debord, G,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Paris : Gallimard, 1992.
—	, Commentaire sur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Paris : Gallimard, 1996.
 Sontag, S,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90.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1990.
 	—	, Consu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1995. 

【中文專書】
李貽鴻,《觀光學導論》,臺北:五南,1998年。
伍振榮,《攝影天書(第八版)》,香港:博藝集團,2014年。
吳琼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吳瓊編,〈奇觀社會 居伊德波〉,《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1984年。
李昱宏,《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的瞬間》,臺北,田園城市,2009年。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2000年。
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
季桂保,《布希亞》,臺北:生智,2002年。
林志明等作,《影像研究—藝術思維》,臺北:北市美術館,2007年。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臺北:唐山,1999年。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2007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  ,《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2006年。
章光和,《住在巴特、宋塔、班雅明的照片裡》,臺北:田園城市,2003年。
   —  ,《攝影不是藝術》,臺北:田園城市,2005年。
陳俊宏、楊東明,《視覺傳達設計概論》,臺北:全華科技,1998年
楊明賢,《觀光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廖炳惠,《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年。
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齊藤勇,《不可思議的心理操縱術》,臺北:如果,2011年。
劉純,《旅遊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01年。
盧嵐蘭,《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臺北:揚智,2005年。
羅鋼、顧錚,《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蘇碩斌,《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01年。
龔鵬程,《旅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

【中文譯書】
Barthes, Roland,《明室-攝影札記》,許綺玲譯,臺北:台灣攝影,2008年。
—	  ,《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譯,臺北:桂冠,1998年。
—	,《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劉森堯、林志明譯,臺北:麥田,2012年。
Bate, David,《攝影的關鍵思維》,林潔盈譯,臺北:城邦文化,2012年。
Baudrillard, Jean,《物體系》,林志明譯,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
—	  , 《擬仿物與擬像》,洪凌譯,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	  ,《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2000年。
—	  ,《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南京大學,2009年。
Berger, John & Mohr, Jean,《另一種影像敘事》,張世倫譯,臺北:三言社,2007年。
Berger, John,《影像的閱讀》,劉惠媛譯,臺北:遠流,1998年。
—	  ,《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臺北:麥田,2005年。
De Certeau, Michel,《日常生活實踐:實踐的藝術》,方琳琳、黃春柳譯,南京:南京大學,2009年。
Debord, Guy,《景觀社會》,王昭鳳譯,南京:南京大學,2007年。
Durkheim, Emile,《社會學研究方法論》,黃丘隆譯,臺北:結構群,1989年。
Fiske, John,《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臺北:遠流,2002年。
Highmore, Ben,《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臺北:韋伯,2005年。
Lanquar, Robert,《觀光旅遊社會學》,黃發典譯,臺北:遠流,1993年。
Lash, Scott & Urry, John,《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趙偉妏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10年。
McKercher, Bob & du Cros, Hilary,《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劉以德譯,臺北:桂魯,2010年。
Mike, Featherstone,《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趙偉妏譯,臺北:韋伯,2009年。
Mirzoeff, Nicholas,《視覺文化面觀》,陳芸芸譯,臺北:韋伯,2012年。
Pultz, John,《攝影與人體》,李文吉譯,臺北:遠流,2012年。
Rose, Gillian,《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王國強譯,臺北:群學,2006年。
Slater, Don,《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譯,臺北:弘智,2003年。
Storey, John,《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臺北:巨流,2002年。
Sturken, Marita & Cartwrigh, Lisa,《觀看的實踐》,陳品秀譯,臺北:臉譜,2009年。
Urry, John,《消費場所》,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臺北:書林,2013年。
—		,《遊客凝視》,楊慧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9年。
—	,《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臺北:書林,2007年。
—		,《觀光客的凝視3.0》,李宛瑜譯,臺北:書林,2016年。


【相關碩博士論文】
王君瑜,《布希亞的現代社會與交換理論:以《象徵交換與死亡》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吳致寬,《追憶十里洋場:從觀光凝視的觀點探討城市形象與景點符號塑造》,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呂思慧,《布希亞的文化消費理論:以宗教迎神活動為例》,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沈佩儀,《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洪華穗,《景觀的魅惑:解讀台灣精品汽車旅館的意涵》,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淇瑋,《消費凝視,凝視消費–以凝視奇觀進行的收編與實踐,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采怡,《論布希亞的《美國》:美國形象的生產與消費》,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俊亨,《凝視:臺北的城市抒情》,淡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彭筱婷,《凝視「臺北101」:消費者與觀光客實踐》,淡江大學未來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黃宏昭,《符號、擬像、內瀑:布希亞的媒介社會論述探討》,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玲美,《影像凝視之情色再現》,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家珊,《照片、背包客、京都-台灣背包客在京都的影像再現》,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蕙蘭,《從敘事角度切入看旅遊指南景點的再現與景點製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鄧敏宏,《從羅蘭巴特與布希亞看流行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相關期刊論文】
仰海峰,〈商品社會、景觀社會、符號社會:西方社會批評理論的一種變遷〉,《哲學研究》,中國大陸,第10期,2003年,頁21-26。
汪原,〈日常生活批評與當代建築學〉,《建築學報》,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第8期,2006年,頁131-167。
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第3期,2002年,頁469-497。
林欽明、蔡孟軒,〈觀光凝視下竹群符號的一項:以台灣中和華新街為例〉,《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第八屆國際會議論文摘要》,2012年。
張紅嶙,〈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理論探要〉,《廣西社會科學》,中國大陸,第7期,2008年,頁38-41。
張繼文,〈閱讀空間:論當代社會空間的生產與精神性〉,《真善美全人生命發展研究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2007年,頁229-250。
陳瓊花,〈視覺文化的品鑑〉,《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大,2003年,頁259-283。
黃冠華,〈觀看不見:凝視的概念〉,《新聞學研究專題》,高雄:義守大學,第87期, 2006年,頁131-167。
鄧肯,〈Art education and Visual culture〉,《「藝術教育與視覺文化」論文集》,臺北:師大,2000年,頁125-151。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