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215004800
DOI 10.6846/TKU.2012.00930
論文名稱(中文) 危機都市下的臨時居所_以貨櫃屋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emporary accommodation under the crisis of urban _ container hou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蔡鴻志
研究生(英文) Hung-Chih Tsai
學號 69536069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2-06-18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瑞茂
委員 - 王价巨
委員 - 戴楠青
關鍵字(中) 都市危機
貨櫃屋
臨時居所
關鍵字(英) urban emergency
container
temporary housing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近年來由於環境資源危機造成居住生活環境受到影響,當地居民成為因受都市危機被迫遷居的都市災民,在現今危機時代趨勢中,如何規劃建造適當並有效安置的臨時居住單元,用以提供援助是都市危機工作和因應居住環境上的需求的具體作法,將會是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及居住資源均衡利用相當重要的課題。每年台灣淘汰一定數量的貨櫃體,貨櫃因為加工容易、組裝快的特性,目前在台灣的貨櫃屋多利用為建築工寮、組合屋等建物。利用建立在貨櫃尺寸模矩下的組立材料,在災害發生後快速組裝成為「臨時單元」供給居住機能,並在須遷離時可回收循環利用為以「貨櫃」做「支架體」的臨時單元材料,搭配其他可回收填充體,減少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衝擊。

    本研究以貨櫃屋作為設定的本體來探討危機都市的現象,就現有6種臨時居所比較探討,提供臨時住宅之相關設計資訊,透過組織過的相關資訊,為有助於進行決策之評估的一種檢驗方式,提出臨時居所應具有「開放性」、「生態性」、「地域性」三種性格。本研究就現有臨時居所比較探討,以貨櫃做為「支架體」和「填充體」規格的模矩考量,回收率高的竹材作為內裝和「填充體」主材,提出在危機都市下符合經濟性、施工快速、結構簡易並能符合居民臨時安置需求的生活空間為設計原則。在不同都市危機下,本研究規劃「邊界公寓」、「流浪之家」、「背包居所」3種臨時住宅,以提供危機城市中臨時住宅之理念與計畫相結合的概念為探討角度,期望在兼顧臨時居住行和危機城市下居住發展的原則下描述離散建築的具體計畫,達到未來臨時居住環境中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英文摘要
Abstract
Recently, due to the crisis of entertainment resources, residents are forced to migrate from urban. The specific method is to build effective temporary building units supporting to urban emergency and living entertainment. The purpose of temporary building units is to improve container residence quality in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container houses discarding each year in Taiwan. Because the container house is easily processed and quickly fabricated, it is often used to build factory buildings and knock-down houses. while disaster occurred, the materials are speed up to build temporary units. The modular of container buildings supported residents residential functions. After moving out, the temporary units with other infill are recycled to reduce the waste of resource and impact of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nalyzed urban emergency in light of the building of container houses. Six temporary housings are compared to supply the design concepts. To organize the design considerations, the method can be estimated to make decision process. There are 3 identities (Open Identity, Biological Identity, Regional Identity) of temporary housings obtained from reference. Therefore, the structure based on containers by modular units of "Support" and "Infill". The main infill is bamboo of high recycling rates. The design guideline for a more economical, more easily constructive and more simple structure can be built. Under different urban emergency, this study produced 3 temporary housings, "Remote Apartment", "Moving Village", "Packaging House". This study looked for future temporary housings can be adopted under the living principle at emergency urb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10
一、都市引發	10
二、動機與目的	12
第二章 危機都市	13
一、危機	13
二、都市脈絡	15
2.1 工業革命	17
2.2 都市化	18
2.3 全球化	21
三、現代都市之危機化	23
四、危機都市下的現象	26
4.1 可持續發展	26
4.2 區域更新	28
4.3 垂直的家	32
五、小結	34
第三章 臨時居所	35
一、臨時居所發展和概念	35
二、都市危機居住現況	38
三、臨時居所案例	40
3.1 開放性	41
3.2 生態性	47
3.3 風土性	53
四、小結	59
第四章 居住符號	61
一、都市中的居住記憶	62
二、居住危機	65
三、危機都市下的居住課題	67
3.1 非正式居住	67
3.2 都市化下的邊緣性	69
3.3 臨時的家	71
3.4 根在哪裡?	73
3.5 分離後的連結	76
四、小結	77
第五章 居住構造	79
一、 設計條件	79
1.1 材料	79
1.2 環境	81
二、構造系統	82
三、小結	84
第六章 設計規劃	85
一、THEME_1都市化危機	85
1.1 現象	85
1.2 居住策略_邊界公寓	87
1.3 操作說明	89
二、THEME_2 天災危機	94
2.1 現象	94
2.2 居住策略_流浪之家	96
2.3 操作說明	97
三、THEME_3 人為危機	103
3.1現象	103
3.2 居住策略_背包居所	105
3.3 操作說明	106
四、小結	112
第七章  結論	113
參考文獻	116

圖目錄
圖1-1,災害形成危機……………………………………………………………………………………7
圖1-2,終點/起點………………………………………………………………………………………9
圖2-1,傳統/現代………………………………………………………………………………………10
圖2-2,行為構成都市的樣貌…………………………………………………………………………12
圖2-3,蜿蜒九份………………………………………………………………………………………12
圖2-4,五光十色………………………………………………………………………………………13
圖2-5、圖2-6,都市生產線……………………………………………………………………………14
圖2-7、圖2-8,都市革命………………………………………………………………………………15
圖2-9,rethinking happiness……………………………………………………………………………16
圖2-10、圖2-11,科技消除了距離……………………………………………………………………18
圖2-12,反抗全球化……………………………………………………………………………………19
圖2-13,災害解構都市…………………………………………………………………………………20
圖2-14,邊界族群………………………………………………………………………………………21
圖2-15,可持續發展……………………………………………………………………………………23
圖2-16,地球越來越平…………………………………………………………………………………24
圖2-17、2-18,拆除不等於更新………………………………………………………………………25
圖2-19,正義已死………………………………………………………………………………………26
圖2-20,漂浮城市………………………………………………………………………………………27
圖2-21、2-22,垂直村落………………………………………………………………………………29
圖3-1,最後的記憶……………………………………………………………………………………32
圖3-2、3-3,自立造屋…………………………………………………………………………………33
圖3-4,神戶大地震……………………………………………………………………………………34
圖3-5,移動居所………………………………………………………………………………………35
圖3-6、3-7,工業化建築………………………………………………………………………………37
圖3-8,各種平面配置的可能性………………………………………………………………………38
圖3-9、3-10,多元平面…………………………………………………………………………………40
圖3-11、3-12,MUJI模矩………………………………………………………………………………41
圖3-13,組合屋構造層級………………………………………………………………………………42
圖3-14、3-15,商業化構件……………………………………………………………………………43
圖3-16,回收層級………………………………………………………………………………………44
圖3-17、3-18,生態構造分解…………………………………………………………………………46
圖3-19,中繼屋骨架示意,謝英俊……………………………………………………………………47
圖3-20、3-21,過去低效益拆除………………………………………………………………………48
圖3-22,本土空間………………………………………………………………………………………48
圖3-23、3-24,社會構築………………………………………………………………………………50
圖3-25,水邊居住符號…………………………………………………………………………………51
圖3-26、3-27、3-28,協力建造…………………………………………………………………………52
圖3-29、3-30,本土材料………………………………………………………………………………54
圖3-31,乾廁……………………………………………………………………………………………55
圖3-32,材料與介面……………………………………………………………………………………56
圖3-33,市面常見零件…………………………………………………………………………………57
圖4-1,城印……………………………………………………………………………………………58
圖4-2,生活構成的都市精神…………………………………………………………………………59
圖4-3,聚落與都市……………………………………………………………………………………61
圖4-4、4-5,都市化帶來貧窮…………………………………………………………………………62
圖4-6,沉重……………………………………………………………………………………………63
圖4-7,蝸居……………………………………………………………………………………………64
圖4-8,水邊人家………………………………………………………………………………………65
圖4-9、4-10,邊緣非正式空間…………………………………………………………………………66
圖4-11,殘破居所………………………………………………………………………………………67
圖4-12、4-13,移動的家………………………………………………………………………………68
圖4-14,現代游牧………………………………………………………………………………………69
圖4-15、4-16,光輝城市………………………………………………………………………………70
圖4-17,台灣巷弄經驗…………………………………………………………………………………71
圖4-19,遠距執行………………………………………………………………………………………73
圖4-20、4-21,生活堆疊………………………………………………………………………………74
圖4-22,空間決定於歷史………………………………………………………………………………75
圖5-1、5-2,臨時居所材料……………………………………………………………………………76
圖5-3、5-4,貧民簡易空間……………………………………………………………………………77
圖5-5,next 21…………………………………………………………………………………………77
圖5-6,有機空間………………………………………………………………………………………80
圖6-1,孤身獨處的昔日繁華…………………………………………………………………………82
圖6-2,移動臨時居所…………………………………………………………………………………84
圖6-3,移動性架構……………………………………………………………………………………86
圖6-4,THEME 1空間機能……………………………………………………………………………86
圖6-5,THEME 1 PROTOTYPE…………………………………………………………………………87
圖6-6、6-7,THEME 1 快速運作的居所空間…………………………………………………………87
圖6-8,THEME 1 組裝型錄……………………………………………………………………………88
圖6-9,THEME 1 避難情境……………………………………………………………………………89
圖6-10,蝸居基座………………………………………………………………………………………89
圖6-11、6-12, THEME 1 情境模擬…………………………………………………………………90
圖6-13,天崩地裂………………………………………………………………………………………91
圖6-14,THEME 2流浪居所……………………………………………………………………………93
圖6-15,移動的THEME 2傳統村落…………………………………………………………………94
圖6-16,THEME 2 封閉合院…………………………………………………………………………94
圖6-17,THEME 2與自然合而為一……………………………………………………………………95
圖6-18、6-19,<THEME 2多元組合…………………………………………………………………96
圖6-20,THEME 2 構成………………………………………………………………………………96
圖6-21,THEME 2 變動………………………………………………………………………………97
圖6-22,THEME 2 變動型>……………………………………………………………………………97
圖6-23、6-24,THEME 2 能量循環……………………………………………………………………98
圖6-25、6-26,THEME 2 情境模擬……………………………………………………………………99
圖6-27,呼吸危險……………………………………………………………………………………100
圖6-28,重新出發……………………………………………………………………………………102
圖6-29、6-30,THEME 3 協力組合……………………………………………………………………103
圖6-31、6-32,THEME 3居所箱子……………………………………………………………………104
圖6-33,Tetris…………………………………………………………………………………………104
圖6-34,THEME 3浮動結構…………………………………………………………………………105
圖6-35,THEME 3再生陶磚…………………………………………………………………………105
圖6-36,THEME 3是容器也是介面…………………………………………………………………106
圖6-37,THEME 3 貨櫃構成半戶外空間 …………………………………………………………106
圖6-38,THEME 3 遠距控管…………………………………………………………………………107
圖6-39,離散居住單元………………………………………………………………………………107
圖6-40、6-41, THEME 3 避難情境……………………………………………………………….108
圖6-40、6-41,生活的痕跡………………………………………………………………………….110
圖7-1,人類消失後的世界……………………………………………………………………………112

圖表
表2-1,都市發展與居住關係…………………………………………………………………………31
表3-1,案例分析表……………………………………………………………………………………56
表6-1,臨時居所構成表………………………………………………………………………………10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論文:
1、王明蘅,<居室之建築構件界面開放性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1998。 
2、林信呈,<台灣住宅整建行為模式之初探>,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2000。
3、賴旻炫,<組合屋外殼系統溫熱性能檢測之研究-以台灣921地震救災組合屋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2001。
4、謝明哲,<視而不見、存而不論_鐵窗與鐵皮屋現象:被忽略之本土意義>,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
5、陳麗安,<居住者與他們的房子,台灣住居空間自我營造行動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碩士論文,2002。
6、林麗珠,<開放式界面之建築構造理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2002。
7、曾羿華,<日式木造宿舍解體與材料再利用之研究_以雲林地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2004。
8、黃國昌,<輕鋼構系統房屋再生構法研究_以台灣「鐵皮屋」精緻化為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4。
9、翁嘉陽,<貨櫃在低層住宅之應用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4。
10、黃種祥,<智慧住宅設計&not;_生活劇本下的空間情境探討>,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5。
11、吳挺超,<打造一個綠色烏托邦?! 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政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5。
12、魏浩揚、黃國昌、塗文郁,<本土再生系統房屋原型之建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5。
13、李冠麟,<論宜蘭縣政大樓建築的地域性>,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2005。
14、吳昱洲,<震災後中長期收容場所空間規劃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2006。
15、姜義桓,<棲遊之屋_可攜行的友善構築系統>,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
16、李虹茂,<從傳統住宅構法轉化之版片式本土系統房屋設計>,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
17、賴逸群,<中國傳統木構造系統房屋之轉化_以快意山水居為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07。
18、江佩弦,<浮動_重返營建倫理>,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8。
19、許學禮,<永續建築設計方法之歷史研究1890-2008>,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2009。
20、聶郁中,<訊息X介面:當代建築的媒體現象_以互動建築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2009。
21、任成,<緊急安置用臨時住宅之構法研究>,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2010。

雜誌:
1、林瑞冠,<鄧學中的組合概念開創四億商機-生活工場掀起雜貨業加盟熱>,商業週刊,第450期,P64-66,1996。
2、宋鴻樟,<災區組合屋的生活環境-921地震專輯>,厚生雜誌,2000。
3、李維庭,<經歷九二一:災民安置所的心理重建經驗>,應用心理研究,第6期,2000。
4、畢恆達,<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2000。
5、魏光莒,<地域主義思想與綠建築>,環境與藝術學刊,2000。
6、吳文娟,<IKEA_來自瑞典的家具及居家用品翹楚>,能力雜誌,第11期,P58-64,1999。
7、康旻杰,<集體無意識與文化完型:台北原生地景與通屬地景的空間辯證>,2004。
8、徐磊青,楊公俠 編著,<環境心理學 : 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9、江尚書,<以社會住宅的實踐凝聚城市的進步性>,社會住宅專輯,P31~33,2011。
10、伍薇麗,<「蝸居」一族何處才是安樂窩>,香港文匯報,A31,2012。
11、楊錫麒、曾伯元,<輕鋼構應用在低層住宅接受度之探討>,營造天下,P47~P51。
12、張珩,<永續居住環境與生態住宅>,建築簡訊第32期。
13、約翰.哈布瑞肯,王明蘅譯,<支架體與填充:設計與執行>,Open Building課程,2012。
14、Edward Allen,<建築構造的基本原則_材料與工法>。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