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211135800
DOI 10.6846/TKU.2012.00923
論文名稱(中文) 臺灣公私立大學產學合作成效之包絡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Applying DEA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oin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0
學期 2
出版年 101
研究生(中文) 蔡沛縈
研究生(英文) Pei-Ying Tsai
學號 69971001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2-06-17
論文頁數 1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鈿富(140626@mail.tku.edu.tw)
委員 - 楊瑩(yingchan@mail.tku.edu.tw)
委員 - 王如哲(edurjw14@ntnu.edu.tw)
關鍵字(中) 知識經濟
產學合作
資料包絡分析
高等教育
關鍵字(英) knowledge-based economy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Higher edu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臺灣公私立大學產學合作投入的人力與經費之現況、成效差異與影響產學合作之因素。根據「2010年台灣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遠見雜誌「選校指南-產學資源與就業輔導」、「2004-2009年專利分析報告」、「2010年臺灣ESI論文統計結果」等相關資訊,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33所公私立大學,蒐集各校學生人數、教師人數、建教合作收入與支出、經常門收入與支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件數與金額、國科會技術移轉獎勵件數、專利總數等相關數據,進行資料包絡分析 (DEA),藉此評估各校產學合作實施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
1.各校產學合作之收入與國科會專題核定計劃件數與金額達顯著相關,顯示政府核定之計劃轉做市場成品的正面影響,學術研究成果不只是限於部分專家學者使用。
2.人力方面學校教師與碩博士班學生人數影響產學合作產出之績效,顯示研究型大學其產學合作實施成效較優。
3.公立大學其人力與支出面向都是影響產學合作成效的因素,而投入人力方面以碩士、博士與教師為主,支出方面建教合作支出與經常門現金支出皆影響產學合作實施成效。私立大學方面投入項中支出面向的影響力大於人力面向,在人力面向中教師人數與博士班學生人數又為主要影響因素,大學部學生人數與碩士班學生人數影響則不大。
4.在CCR固定規模報酬下,公立大學相對有效率單位占整體的三成四,私立大學占三成六。在BCC變動規模報酬下,公立大學相對有效率占整體的三成九而私立大學則占四成五。顯示無論在固定規模報酬或是變動規模報酬下,私立大學皆優於公立大學。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ddresses issue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human resources and funding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databank,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ies which are more inefficiency. Drawing the data 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n 201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hoice of Schools Guide--production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employment counseling", "2004-2009 Patent Analysis Report", and "2010 ESI Papers ", this study applied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o select 33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as target samples. Furthermore th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s the number of school students, teachers, the universities’ income and outpu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number and amount of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NSC) research projects, the number of NSC technology transfer award, the total number of patent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i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ies’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income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is relative with the number and amount of the projects which is approved by the NS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 is not limited to their application only focus on some experts/scholars.
2.The number of faculty, master, and doctoral students are relative with the output of the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more advantage in current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framework.
3.In public universities, their human resources and expenditure are relative with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however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show more effect in their expenditu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dvantage factors related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mong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4.The result reveals the public universities’ relatively efficient units are accounted for 34%, while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efficient units are accounted for 36 % in the CCR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the public universities’ relative efficiency units are accounted for 39 %, while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efficient units are accounted for 45 % in BCC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The finding show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ublic universit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分析	11
第一節 產學合作意涵	11
第二節 產學合作之政策與法令	24
第三節 國內產學合作現況	34
第四節 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	58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四節 資料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71
第一節 資料處理與說明	71
第二節 投入產出之效率分析	77
第三節 差額變數之實證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4
中文部分	94
英文部分	102

表次
表2-1 國家科技創新構面與衡量項目 ....................................................... 19
表2-2 國科會產學合作相關法規與計畫 .................................................. 27
表2-3 2002-2005 年國科會產學合作績效表 ............................................. 28
表2-4 教育部產學合作相關法規 ............................................................... 29
表2-5 大專校院產學合作量化績效 ........................................................... 29
表2-6 經濟部產學合作相關法規 ............................................................... 31
表2-7 經濟部2005 年學界專科成果 ......................................................... 32
表2-8 2005-2009 年主要國家高等教育研發經費企業出資比例(%) . 35
表2-9 2009 年我國全國研發經費-依研發類型區分(百萬元) ............. 35
表2-10 2009 年我國全國研發經費-依科技領域區分(百萬元/%) ...... 36
表2-11 2009 年全國研究人員-依學歷別區分(人/%) .......................... 37
表2-12 主要國家論文與專利產出情形 .................................................... 38
表2-13 2007-2009 年政府產學與政府委訓經費比較(仟元) ............... 40
表2-14 2007-2009 年爭取非政府產學經費比較(仟元) ....................... 41
表2-15 2005-2009 年科技計畫重要成果彙整表(件) ........................... 44
表2-16 大專校院歷年獲得各類專利件數統計表(件) ........................ 46
表2-17 2007-2009 年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比較(件/仟元) .......... 47
表2-18 2007-2009 年育成公司與新創公司比較(家) ........................... 49
表3-1 決策單位為兩投入-產出之範例資料 ............................................. 61
表3-2 DEA 編碼表 ...................................................................................... 69
表4-1 各DMU 投入項之原始資料 ............................................................ 71
表4-2 各DMU 產出項之原始資料 ........................................................... 72
表4-3 公私立大學投入與產出項描述性統計 .......................................... 73
表4-4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相關分析 .......................................................... 74
表4-5 公私立大學投入與產出項之迴歸分析 .......................................... 75
表4-6 公立大學投入與產出項之迴歸分析 .............................................. 75
表4-7 私立大學投入與產出項之迴歸分析 .............................................. 76
表4-8 各DMU 之CCR 與BCC 模式效率分析 ....................................... 77
表4-9 投入導向各DMU 之效率表 ........................................................... 78
表4-10 投入導向之公私立大學效率區分 ................................................ 79
表4-11 產出導向各DMU 之效率表 ......................................................... 80
表4-12 產出導向之公私立大學效率區分 ................................................ 81
表4-13 CCR 模式之同儕評估 .................................................................... 82
表4-14 BCC 模式之同儕評估 .................................................................... 83
表4-15 CCR 非效率單位投入產出增減建議 ............................................ 86
表4-16 BCC 非效率單位投入產出增減建議(%) ................................. 87
表4-17 CCR-I 為導向 .................................................................................. 87
表4-18 CCR-O 為導向之投入差額建議 .................................................... 87
表4-19 BCC-I 為導向 .................................................................................. 88
表4-20 BCC-O 為導向 ................................................................................ 88

圖次
圖1-1 研究步驟 ................................................................................................. 9
圖2-1 知識資本的人才企業市場與環境之架構圖 ....................................... 15
圖2-2 三螺旋創新模式圖 ............................................................................... 16
圖2-3 國家創新知識流動系統 ....................................................................... 17
圖2-4 技術移轉過程 ....................................................................................... 51
圖3-1 研究架構 ............................................................................................... 57
圖3-2 以生產前緣衡量相對效率:投入導向 ................................................. 61
圖3-3 BCC 說明一項投入與產出情形 .......................................................... 6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如哲與黃月純 (2011)。大學教師人力和資源投入與論文產出之關聯性分析。教育研究,212,31-39
王建正 (2002)。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DEA評鑑模式。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偉霖 (2007)。美國產學合作制度利弊之檢討---臺灣科學技術基本法之借鏡。世新法學,3,1-42
王偉霖與劉江彬 (2010)。國際技術移轉制度理論與實務-兼論臺灣利法與產學研因應之策略。臺北:華泰文化
田筱雲 (2008)。政府推動產學合作發展的經驗與啟示。景文學報,18(2),185-206
立法院 (1999)。科學技術基本法
任彰雄 (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朱家賢 (2008a)。產學合作!高等教育的新契/棄機。學校行政雙月刊,54,1-11
朱家賢 (2008b)。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經費人力投入與其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雪嬌 (2008)。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觀點探討大學智慧資本與成果擴散效益之關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行政院 (2007)。中華民國科技技術白皮書(96-99年)。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 (2008)。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7年年報。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 (2010)。行政院第30次科技顧問會議會議資料。取自http://www.stag.gov.tw/
行政院 (2011)。2010年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臺北,行政院
何卓飛與傅遠智 (2011)。我國高等教育跨校型技轉中心辦理情形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85,128-138
吳佳迪 (2004)。教育部技專院校技術研發中心產學合作運作機制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青穗 (2008)。我國創新育成中心推行產學合作之運作現況與困境。國立東華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旻憓 (2004)。大學教師參與產學合作之行為意向模式─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應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思華 (2001)。知識資本在臺灣。臺北:遠流
吳茂昆 (2002)。因應知識經濟世代之科技發展政策。國家政策季刊,1,167-182
吳清山與林天佑 (2004)。教育名詞:產學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59,115
吳惠林 (2008)。產學(研)合作納入新世代促產修法之研究。臺北,經濟部
李宜 (2009)。運用育成中心帶動臺灣區域經濟發展。經濟前瞻,121,57-62
李東榮 (2010)。我國私立大學院校產學合作現況與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秋緯 (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官韋廷 (2008)。企業人力資本衡量指標之評選集其與價值之關係。淡江大學會計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宏達 (2011)。專利八國聯軍圍攻臺灣。商業週刊,1240,132-140
林秀英 (2003)。政府出資之科技計畫研發成果績效運用之比較。臺北,臺經院
林尚平、蔡渭水、陳達仁、黃家齊、黃銘傑、雷漢聲與陳宥彬 (2007)。創新產學合作機制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計畫
林姵君 (2006)。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現況與展望之研究-以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為例。成功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海清 (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工業教育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珮萱與柯曉翔 (2011)。選校指南-產學資源與就業輔導。遠見雜誌特刊-2011年兩岸大學入學指南,126-133
林新吾、郭勉雲與李煥人 (2005)。推動大學與企業研發創新接軌之研究,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教育部委託研究
邱邦洋 (2005)。影響產學合作計畫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邱紹成 (2002)。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國內育成中心營運效率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惠玲、王玉珍、蔡惠華、馬辰明與鄭萬助 (2006)。建立人力資本統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紀家雄 (2004)。教育部技專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現況與改革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徐作聖 (2001)。國家創新系統與競爭力。臺北:聯經
徐瑛鍈 (2011)。行政院推動大學知識企業化進程。臺北,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耿筠 (2010)。從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看技專校院如何做好智財管理。評鑑雙月刊,28,37-41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2010)。99年科技年鑑。取自http://yearbook.stpi.org.tw/index.html
高教評鑑中心 (2009)。97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公布。取自http://uice.heeact.edu.tw/zh-tw/2009/Page/Project%20Outline 
國科會 (2006)。技移移轉手冊。臺北,國科會
國科會 (2007)。產學合作研究計畫實施要點。臺北:國科會
國科會 (2010)。全國科技動態調查-全國各執行部門研發人力。https://nscnt12.nsc.gov.tw/WAS2/technology/AsTechnologyStatistics.aspx?ID=4
國科會 (2011)。技轉單位通訊錄。綜合事業處-科技研發成果資訊系統https://nscnt66.nsc.gov.tw/strike/frontpage/searchCenterContactInfo.do
張力允 (1999)。我國公私立大學校院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文雄 (2003)。中國大陸高校產學合作考察報告。臺北:教育部技職司
張孟元與劉江彬 (2005)。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華泰文化
張鈿富與吳京玲 (2007)。現代美國高等教育發展與面臨的挑戰。教育資料集刊,35,133-154
張鈿富 (2011)。校園績效責任之建構。教師天地。174,16-22
教育部 (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5)。大學法
教育部 (2006)。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
教育部 (2011a)。產學合作經營與管理理論。取自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http://www.iaci.nkfust.edu.tw/2006Industry-EducationHandbook/html/04_1_1.html
教育部 (2011b)。產學合作整體績效。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555
教育部 (2011c)。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管理機制-大學產學合作推動單位之分類。取自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http://www.iaci.nkfust.edu.tw/2006Industry-EducationHandbook/html/04_1_1.html
陳玉鈴 (2008)。創新系統中產-官-學模式對企業群聚績效影響之探討-以Eindhoven區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經濟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明祥、吳尚昆、陳昭華與張凱娜 (2009)。智慧財產權與法律。臺北:元照
陳建州 (2011)。技職校院推動產學合作專案制度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95-121
陳柔蓁 (2008)。國家競爭力與產學合作:以芬蘭、瑞典、丹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達仁 (2011)。99年大專校院產學績效評量。評鑑雙月刊,34,35-43
陳達仁與耿筠 (2008)。96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評鑑雙月刊,15,38-42
陳達仁與耿筠 (2010)。98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評鑑雙月刊,28,30-36
曾憲立 (2006)。國內大學績效評量有關規模效率之探討-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湯堯、成群豪與楊明宗 (2006)。大學治理-財務、研發、人事。臺北:心理
湯堯與成群豪 (2004)。高等教育經營。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湯堯 (2008)。大學推動產學合作技術能力指標系統的建構與應用。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文鴻與謝季峰 (2011)。藥品創新與專利保護關聯之探討。政大智慧財產評論,2(2),25-50
黃月香 (2004)。我國科技大學產學合作成效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旭男 (2007)。資料包絡分析法。載於翁振益與周瑛琪,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168-189。臺北,華泰文化
黃慕萱 (2010)。2010年臺灣ESI論文統計結果。評鑑雙月刊,25,23-31
楊振富(譯) (2004)。Derek Bo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臺北:天下遠見
楊崇森 (2003)。專利法理論與應用。臺北:三民
楊瑩、楊國賜、黃家凱與許宗仁 (2011)。從施教者觀點分析我國高等教育質與量之適當性。高等教育,6,1-44。
溫明忠 (2011)。高等教育經濟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經建會 (2011a)。中華民國99年國家建設計畫執行檢討。臺北,經建會
經建會 (2011b)。中華民國100年國家建設計畫。臺北,經建會
經濟部 (2004)。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經濟部
經濟部 (2011)。全國育成中心分佈。經濟部-產學合作育成加值。取自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
廖詩雁 (2004)。臺灣地區大學機構經營效率與決定因素之研究-DEA與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之應用。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經濟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蒲喬萍 (2008)。D.B.A在績效評估之綜合運用。臺北:五南
趙幸儀 (2006)。國內大學專利現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錦龍 (1983)。國內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模式之研究。臺北: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劉江彬 (2005)。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文化
潘惠靜 (2001)。教育部獎補助經費對私立大學辦學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孟潔與蔡達智 (2007)。大學技轉及育成中心的迷失與困境。政大智慧財產評論,5(2),81-97
蔡明義 (2002)。企業技術能力發展與產學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淑芳 (1998)。國立大學校院相對效率之研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國立臺灣大學會計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幸伃與陳宜靜 (2006)。人力資本的概念與衡量。載於政大智資中心,智慧資本管理。臺北:華泰文化
戴美云 (2006)。大學教師輔導育成中心進駐廠商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曉霞 (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文化
戴曉霞 (2006)。世界一流大學之卓越與創新。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檔案管理局 (2009)。資料包絡分析法。取自http://wiki.archives.gov.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70&Itemid=108
韓志翔 (2001)。智慧資本與組織績效: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源之交互作用。行政院國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簡惠閔 (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魏嘉慧 (2003)。國內育成中心經營績效之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之應用。實踐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於陵 (2004)。大學校院研究績效分析計畫-國際期刊論文績效指標。臺北: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羅於陵、柏安東與李杏芬 (2001)。國家創新體系:向知識經濟轉化。臺北: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羅思嘉與張明華 (2010)。2004-2009年國內大專校院專利活動分析。高教評鑑中心。取自http://www.heeact.edu.tw/public/Data/0751221471.pdf
羅華美 (2002)。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時代下高等教育政策的新思維。臺經月刊,25(5),36-45
龔明鑫、張婷媛與陳木彬 (2004)。產學合作研發能量調查研究。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教育部委託研究
英文部分:
Bloedon, R. V., & Stokes,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 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Burgelma, R. A., & Rosenbloom, R. S. (1989). Technology Strategy: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4(1), 1-23.
Chang, D., Wu, C. T., Ching, G. S., & Tang, C. W. (2009). An evalu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the plan to develop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op-level research centers in Taiwan. Asia Pacific Educational Review, 10(1), 47-57.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3). Higher education and business-exchanging and develop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Norwich, UK: The Stationery Office Limited.
Edvinsson, L., & Malone, M. S.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New York, NY: Harper business.
Etzkowitz, H., & Leydesorff, L. (1997).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Triple-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y-government Relation. London: Authors.
Etzkowitz, H., & Leydesorff, L. (1999). 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Research Policy, 27(8), 823-833.
Etzkowitz, H., & Leydesorff, L. (2000).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Research Policy, 29, 109-123.
Farrell, M. J. (1957).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 120, 253-281.
Freeman, C. (1987).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Gupta, A. K., & Govindarajan, V. (2000). 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4), 473-496.
Grupp, H., & Mogee, M. E. (2004). Indicators f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How robust are composite indicators? Research Policy, 33(9), 1373-1384.
Joseph, F., & Jonathan, S. (2003).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Do incentives, Management and Location Matter?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8, 17-30.
McMillan, G. S., & Hamilton, R. D. (2000). Using bibliometrics to measure firm knowledge: An analysis of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2(4), 93-123.
Norman, M., & Stocker, B. (1991).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assessment of performance.London, England: Wiley and Sons.
OECD. (1996). Reviews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Paris: Author.
OECD. (1997a). Core knowledge flows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of OECD. Paris: Author.
OECD. (1997b).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aris: Author.
OECD. (1997c). Technology incubators: Background report, working group o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 1-26.
OECD. (1999). 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aris: Author.
OECD. (2002).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utlook. Paris: Author.
OECD. (2010). 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Paris: Author.
Peno, J. D., & Wallender, H. W. (1997). A contingent approach to technology policy proposing a cost/benefit analysis. New York, NY: FMME.
Peterson, P. M. (2010). The centrality of faculty to a more globally orientd campus. In D. B., Johnstone, M. B., Ambrosio, & P. J. Yakoboski. Higher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pp. 134-147).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Rogers, E. M. (1972).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induc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icago, IL: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 1-17.
Smith, K. (1995). Interactions in knowledge systems, foundation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methods, Sti Review, 16, 69-102.
Schulz, M. (2001). The uncertain relevance of newnes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lo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4), 661-681.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0).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weforum.org/
Zaleski, E., & Wienert, H. (1980).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Paris: OECD.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