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119471300
DOI 10.6846/TKU.2011.00804
論文名稱(中文) 應用Google協作平台落實共同學習法探討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態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Attitude With the Learning Together Method on Google Sit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湯依穎
研究生(英文) Yi-Yin Tang
學號 69873006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4
論文頁數 14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徐新逸
委員 - 邱瓊慧
委員 - 沈俊毅
關鍵字(中) 網路合作學習
共同學習法
網路共同學習法
Google協作平台
關鍵字(英)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Together
Web-based Learning Together
Google Site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數位化學習的趨勢下,傳統教學方式面臨很大的挑戰,如何利用科技打造數位化環境並且提升教學成效,已是當前最需重視的教育議題之一。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提升學習成就與動機的教學方式,而合作學習的其中一種教學方式-「共同學習法」在過去學者研究中表示是可被應用範圍最廣泛、且確實對學習成效有加乘作用的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再加上Google協作平台是Web2.0概念下的產物,其具備的功能與特性與共同學習法的主要特色能夠相互配合,故研究者推論若能將兩者結合運用教學,預期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正向的轉變。
因此,本文目的在於以共同學習法的實施流程設計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活動,並且以設計出的教學活動實際於教學現場實施,並探討學習者之學習經驗與感受是否因實驗教學而產生轉變,以及探討學習者使用網路共同學習之後對學科之態度感受為何。
本研究主要採設計本位研究法及實驗研究法,以T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根據共同學習法實施流程設計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活動,並實際於教學現場執行,並且透過問卷調查、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統整與分析,藉以探討學習者運用網路共同學習前後之學習經驗與感受以及使用網路共同學習後對學科之學習態度感受。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在積極互賴、人際互動以及團體歷程三個面向的前後測統計結果達顯著差異(p<.05);此外,在學習者對於網路工具使用經驗此部分的前後測統計結果亦達顯著差異,故可判斷為學習者透過網路共同學習後,對於組員間的互信互賴、人際互動以及組內和組間的團體歷程皆得到正向的轉變。另外,學習者對於學科之學習態度的表現上,根據統計結果顯示學習者在四個面向上呈現之結果皆達顯著差異(p<.05),故可推論為學習者對於課程與學習活動、研究方法授課教師、研究方法學習動機以及研究方法學習策略四面向之學習態度傾向正面且肯定的態度。
英文摘要
With regard to e-Learning, traditional pedagogical instructions are facing an enormous impact and challenges.  Accordingly, the use of technology, digitiz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crucial issue in educational field.  Moreover, cooperative learning, a teaching method, facilitat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hows 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In terms of “Learning Together” method, one of the widely used teaching techniques, reveals an additional effect upon cooperative learning.  Google sites, on the other hand, a concept in web 2.0,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collaborative system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ield.  Conversely, its functionalities and features are perfectly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Together” method.  With a hypothesi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expected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 learning.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d using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gether to design a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Research Methods Course and implementing the activities in the teaching field.  In addition, it also discussed whether learners’ learning experience changed and what learners' attitude toward the subject was after learners got the instruction based onWeb-based Learning Together.
This study adopted design-based research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selected from T University in Taiwan.  According to Learning Together,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Research Method Course and implemented them in the teaching field, and then collected data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in order to discuss whether learners’ learning experience changed and what learners' attitude toward the subject was after learners got the instruction of Web-based Learning Togeth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Group processing were the three factors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In addition, result showing learners’ experiences of using web tool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it was obvious to see that the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roup members had a positive transition and so did the factor of group processing.  Furthermor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was found in the result of learners’ learning attitude.  In conclusion, leaners’ attitude toward the curriculum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instructor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Research Methods is affirmatively positiv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表次III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研究貢獻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內涵 15
第二節 網路合作學習的內涵與基本要素 22
第三節 共同學習法 29
第四節  應用GOOGLE協作平台落實共同學習法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9
第一節 應用網路共同學習法設計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活動 69
第二節 應用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者學習經驗之分析與結果 73
第三節  應用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者學習態度之分析與結果 95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0
一、中文	110
二、英文	113

附錄 116
附錄1  網路共同學習法應用在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活動實施流程-活動一 116
附錄2  網路共同學習法應用在研究方法課程之教學活動實施流程-活動二 120
附錄3  小組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規範 124
附錄4  小組長帶領網路合作討論的方法 125
附錄5  GOOGLE協作平台修訂紀錄檢核表 126
附錄6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問卷-前測 127
附錄7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問卷-後測 133
附錄8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態度問卷 139
附錄9  觀察手札記錄檢核表 144
附錄10 學習者訪談大綱 145
 
表次
表2-2-1  合作學習相關要素歸納表 28
表2-3-1  共同學習法實施流程	 32
表2-3-2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檢核表 37
表2-4-1  網路共同學習法之教學具體落實方式檢核表(修正前)42
表2-4-2  常用協作平台於網路合作學習之面向 46
表3-1-1  實驗設計模式 49
表3-2-1  研究進度規畫表 53
表3-4-1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59
表3-4-2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態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60
表3-5-1  資料編碼對照表 66
表3-5-2  本研究問題資料來源與蒐集方法檢視表 68
表4-2-1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問卷前後測分析結果 73
表4-2-2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經驗問卷前測與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4
表4-2-3  網路共同學習經驗問卷之統計數據-個人學習感受篇 74
表4-2-4  積極互賴面向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5
表4-2-5  人際互動面向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6
表4-2-6  個人權責面向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6
表4-2-7  小組合作技巧面向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6
表4-2-8  團體歷程面向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6
表4-2-9  網路共同學習經驗問卷之統計數據-網路工具使用經驗篇 78
表4-2-10 網路工具使用經驗篇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78
表4-3-1  網路共同學習法學習態度問卷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 95
表4-3-2  網路共同學習態度問卷之統計數據(對課程與學習活動之態度)96
表4-3-3  對課程與學習活動之態度面向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 96
表4-3-4  網路共同學習態度問卷之統計數據(對研究方法授課教師之態度)97
表4-3-5  對研究方法授課教師之態度面向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	97
表4-3-6  網路共同學習態度問卷之統計數據(研究方法學習動機)98
表4-3-7  研究方法學習動機面向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 98
表4-3-8  網路共同學習態度問卷之統計數據(研究方法學習策略)99
表4-3-9  研究方法學習策略面向單一樣本T檢定結果 99
表5-1-1  網路共同學習法之教學具體落實方式檢核表(修正後)102
表5-2-1  GOOGLE協作平台使用問題、原因與解決方案表 106
表5-2-2  網路共同學習法教學活動設計模式 108
 
圖次
圖3-2-1  實驗設計架構 51
圖3-2-2  研究實施流程及步驟 52
圖3-4-1  GOOGLE協作平台首頁 55
圖3-4-2  T大學研究方法課程GOOGLE協作平台首頁 56
圖3-4-3  GOOGLE協作平台「共用設定」功能 56
圖3-4-4  GOOGLE協作平台具小組觀摩與成果分享功能 57
圖3-4-5  GOOGLE協作平台提供「版本紀錄」功能 57
圖3-4-6  GOOGLE協作平台提供「最近協作平台活動」功能 57
圖4-2-1  學生反應無收到助教的共用邀請信 90
圖4-2-2  研究者針對學生反應給予立即協助 91
圖4-2-3  學習者反應無法進入所屬組別之協作平台 91
圖4-2-4  研究者針對學習者提出困難給予支援與協助 92
圖4-2-5  學習者提出系統要求問題 92
圖4-2-6  研究者為學習者所提困難尋求解答 93
圖4-2-7  研究者獲得問題之解決辦法 93
參考文獻
一、中文
尤碧玲(2005)。國中國文「六書」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設計及成效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2974222。
王金國(2005)。共同教學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103-130。
王國棟(2005)。促進學習者有效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操作策略。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2974386。
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33-39。
王淑如、王裕德(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建構。資訊與教育雜誌,85,104-110。
王緒溢、劉子鍵、王瑀、賴慧(2000)。網路上的電腦合作學習模式研究。2010年9月26日,取自:http://ccv.src.ncu.edu.tw/ccv/Library/GCCCE2000.htm。
王曉璿(1997)。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吳明隆(1998)。資訊革命與教育革新。公教資訊,2(2),18-32。
吳俊賢(2010)。國小學童應用協同創作平台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俊憲、黃政傑(2006)。合作學習的發展與前瞻。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頁3-55)。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1)。教育發展研究。台北:元照。
宋婷、楊培禾、王棟(2008)。基於WIKI的小學協作教學模式研究。中國遠程教育,2008(2A),65-67。
李芳樂、伍學齡(2003)。網上教育-香港應走的路。載於陳德懷、黃亮華(主編),邁向數位學習社會(頁74-85)。台北:遠流。
李登隆(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2861361。
沈慶珩(2003,4月)。整合合作學習策略的網路高中數學教學系統之建構。第十一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ICCAI2003暨第十六屆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50。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3944225。
林怡君、林建仲、吳俊憲(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運用Google Docs的學習成效。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3),2-8。
林信成 、陳瑩潔 、游忠諺 (2006)。Wiki協作系統應用於數位典藏之內容加值與知識匯集。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85-307。
林建仲、鄭宗文(2001)。合作式學習與問題解決-培養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85,55-62。
林郁萍(2006)。Web2.0熱狂襲全球。商業現代化雙月刊,78,47-50。
林哲民(2008)。Wiki數位學習平台上的學習成效評估。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義勳(2009)。Blog合作學習方式對於批判思考的影響—以閱讀科學文章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3966704。
夏希璿(2005)。以Wiki為基礎建構供線上小組合作與線上教材使用的知識共建平台。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孫春在(1997)。遠距教學策略:遠距合作設計簡介。遠距教育,3,6-10。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心理。
時新英(2005)。溝通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英語教學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2947788。
涂金堂(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南師學報,37(2),67-97。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陳欣汝(2009)。應用Google Docs於網路合作學習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3944225。
陳淑卿、易正明(2007)。應用SPSS於統計學。台中:瑞和堂。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01774317。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初版)。臺北:五南。
黃華山、邱靖玲、張嘉蘭、郭炳辰、黃鈞彥、周殷菀(2006)。網路合作學習系統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高職「軟體應用」課程為例。資訊管理展望,8(2),25-44。
黃詠仁、王美芬(2002)。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8,1-19 。
楊宏仁、翁凌志(2008)。Moodle協同寫作活動應用於科技概念教學之模式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1(3),9-16。
廖嘉民(2010)。網路專題導向教學與傳統教學在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上差異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生物與環境」單元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智傑(2008)。Blog運用在偵錯式數學寫作上對國小學童文字題解題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遠楨、黃思華、蕭維蒂(2009)。共同學習法教學網站對國小學生造句能力之學習影響 。教育與心理研究,32(2),147-173。
魏來成(1999)。促進合作的網路學習活動與系統的發展。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Google 協作平台是什麼(2010)。2010年9月30日,取自:https://www.google.com/support/sites/bin/answer.py?answer=90447&cbid=-w8z50szivys0&src=cb&lev=%20topic
Google協作平台(2010)。2010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apps/intl/zh-TW/business/sites.html

二、英文
Davidson, N. & Worsham, T. (1992). Enhancing think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Driscoll, M. P.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3rd edition. New Jearsey: Allyn &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What makes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437841)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mith, K. A. (199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 productivity. College Teaching, 55(2), 51-57.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Holubec, E. J. (1994a).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ve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Holubec, E. J. (1994b).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Retrieved October 17, 2010, from http://www.clcrc.com/pages/cl-methods.html
Lenk, C. (1992). The network science experience:Learning from three major projects.In R.Tinker & P.Kapisovsky(Eds.), Prospects for educational telecomputing:Selected readings(pp.51-60).Cambridge, MA: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TER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0992)
O’Reilly T. (2005). What Is Web2.0. Retrieved September 15, 2010, from http://www.oreillynet.com/lpt/a/6228
Palloff, R. M. & Pratt, K. (2005).Collaborating online:learning together in community.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 69(479), 48-57.
Sharan, S., & Herts-Lazarowits (1980).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Provo, Utah: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 E. (198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9(5), 29-35.
Slavin, R. E. (1990).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2), 71-82.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Swigger, K. & Brazile, R. (1997). The Virtual Collaborative University. Computers & Education, 29, 55-61.
Teeter. R. & Barksdale. K. (2009). Google Sites and Chrome For Dummies. Indianapolis, Indiana: Wiley.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kipedia (2010) .Wikipedia. Retrieced September 11, 2010,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
Yarrow, F., & Topping, K. J. (2001). Collaborative writing: The effects of metacognitive prompting and structured peer inter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261-28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