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1115282000
DOI 10.6846/TKU.2011.00800
論文名稱(中文) 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同僚關係知覺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Keelung City as the cas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9
學期 2
出版年 100
研究生(中文) 葉素枝
研究生(英文) Su-Chih Yeh
學號 79872018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1-06-10
論文頁數 16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
委員 - 楊朝祥
委員 - 張家宜
關鍵字(中) 同僚關係
專業學習社群
專業學習社群參與
關鍵字(英) school collegiality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國民小學的同僚關係與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情形,經以問卷調查,瞭解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同僚關係的知覺以及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現況、分析教師在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學校教師同僚關係對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關聯性,以供國民小學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參考。
問卷調查之實施係以研究工者自編之「國民小學同僚關係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調查問卷」為工具,而以基隆市公立國民小學現職教師為對象,依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共發出441份問卷,回收417 份問卷,有效問卷406 份,問卷可用率為92.1%。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發現,獲得以下結論:
一、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的同僚關係為中等程度;同僚關係各面向中以「模仿與學習」的知覺程度最高,「分享與檢討」的知覺程度最低。
二、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因服務年資、學校規模及學校歷史等變項之不同,其同僚關係知覺有顯著差異。    
三、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情形尚未普遍。     
四、基隆市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主要動機在於充實專業知識與技能。   
五、基隆市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主要類型是「校內專業發展主題」,主要內容是「主題探討」。    
六、基隆市國小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情形在部分背景變項有顯著差異 。
七、基隆市國小教師未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主要原因是「無適當時間參與」。  
八、未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未來之參與有其條件與考慮。   
九、相較於未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曾參與的教師有較高的同僚關係知覺。    
十、同僚關係知覺各面向與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各面向皆具有中度正相關。    

 關鍵詞:同僚關係;專業學習社群;專業學習社群參與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441 teachers stratified and randomly sampled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eelung City. The status-quo of school collegiality and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perception and participations by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In addition, the χ2 – test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hool collegiality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eelung City was at an intermediate level . Among dimens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the "Imitation and Learning" dimension had the highest score, and the "Share and Review " dimension had the lowest scor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by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erms of seniority, scale of school and school history.
3.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eelung City didn’t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very often.
4.The main motivation for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as to “enrich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5. The main type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for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was the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side school“, and the main content was the “discussion of topics”.  
6.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had different difficulties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7.The main reas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ot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ere “ no suitable time to participate”.
8.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d their own condi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future participation. 
9. Compared to teachers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teachers who had experiences of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had a higher level of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1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llegiality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at a medium level. 
Based on finding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school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同僚關係知覺之意涵與重要性………………………………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24
第三節 教師同僚關係知覺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同僚關係知覺之分析……………………………… 79
第二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分析與討論………………… 88
第三節 教師同僚關係知覺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相關分析……………113
第四節 綜合討論……………………………………………………………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138
  貳、英文部分 ………………………………………………………………145
附錄
  附錄一:問卷初稿……………………………………………………………148
  附錄二:專家指導問卷………………………………………………………152
  附錄三:預試問卷……………………………………………………………160
  附錄四:正式問卷……………………………………………………………164
表  次
表2- 1  科層體制與專業取向的基本特徵比較………………………………12
表2- 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36
表2- 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效益彙整表…………………………………45
表3- 1  基隆市公立國民小學之學校規模及抽樣學校分配表………………63
表3- 2  正式施測學校數及調查樣本人數……………………………………64
表3- 3  正式問卷分配表………………………………………………………64
表3- 4  正式問卷取樣對象個人背景資料一覽表……………………………65
表3- 5  國小教師之同僚關係知覺量表題目…………………………………67
表3- 6  學者專家名單…………………………………………………………68
表3- 7  專家內容效度分析表…………………………………………………69
表3- 8  預試問卷取樣對象收發一覽表………………………………………70
表3- 9  教師同僚關係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71
表3-10  同僚關係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72
表3-11  同僚關係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73
表3-12  同僚關係量表各向度之信度…………………………………………74
表3-13  國小教師之同僚關係知覺量表題目…………………………………75
表4- 1  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同僚關係知覺之平均數與標準差……………80
表4- 2  不同性別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1
表4- 3	 不同年齡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2
表4- 4	不同教育程度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3
表4- 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4
表4- 6	不同職務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5
表4- 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6
表4- 8  不同學校歷史教師之「教師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87
表4- 9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情形……………89
表4-10  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1
表4-11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2
表4-12  不同教育程度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3
表4-13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4
表4-14  不同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4
表4-15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5
表4-16  不同學校歷史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96
表4-17  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98
表4-18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98
表4-19  不同教育程度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99
表4-20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 …………100
表4-21  不同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 ………………100
表4-22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 …………101
表4-23  不同學校歷史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 …………102
表4-24  不同性別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4
表4-25  不同年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5
表4-26  不同教育程度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6
表4-27  不同服務年資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7
表4-28  不同職務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8
表4-29  不同學校規模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09
表4-30  不同學校歷史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 …………110
表4-31  曾參與與未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教師之同僚關係知覺差異考驗摘要 ……114
表4-32  同僚關係知覺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14
表4-33  不同背景變項對同僚關係知覺之差異情形一覽表 ………………117
表4-34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專業學習社群參與的差異情形一覽表 ……121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59
圖3-2  問卷編製程序 …………………………………………………………65
圖4-1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動機統計圖 ……………………………90
圖4-2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類型統計圖 ……………………………97
圖4-3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內容統計圖  …………………………103
圖4-4  未曾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主要原因統計  ………………………111
圖4-5  未曾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未來參與意願統計圖…………111
圖4-6  未曾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未來考慮的參與類型統計圖……112
圖4-7  未曾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未來考慮的參與內容統計圖……11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家通和曾燦燈校訂(1991)。W.K.Hoy & C. G. Miskel 原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復文。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珍、張德銳(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1(1),61-90。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與研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曉玫(2009)。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怡萱(2007)。國小學習型教師社群建立教學檔案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題。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江芳盛(譯),Gary Sykes原著(2004)。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心蕊(200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網路社群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建霖(2009)。國民小學學校分佈式領導、教師同僚專業互享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余炎和(2005)。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百祿(2010)。教師領導研究。高雄:復文。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坤良(2005)。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大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烈(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
吳明清(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三版)。台北:知城。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美葺(201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姍姍(1998)。教育專業。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沈靜濤(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明地(1998a)。以學校行政協助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的行動方案。教育科技與研究:教學專業研討會暨工作坊。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87,12,29-12,30)。
林明地(2000)。校長教學領導實際:一所國小的參與觀察。教育研究集刊,44,143-172。
林明地(2002)。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台北:高等教育。
林明地(譯)(1998b)。學校領導:平衡邏輯與藝術。台北:五南。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32, 99-109。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世長(1998)。台北縣國小教育人員的專業孤立及其調適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靜雅(2000)。一個國小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繼智(2007)。建構學習型組織。台北:華立圖書。
柳雅梅(譯)(2006)。Roberts, S. M., & Pruitt, E. Z.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台北:心理。
孫志麟(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國立中興大學九十七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文章。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翁慧娟(1993)。個人取向、集體取向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永芳(2005)。公務員參加訓練之動機、阻礙因素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以地方行政研習中心學員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心怡(2009)。學校組織中社群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淑宜(2010)。台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新仁(主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2010年8月12日,取自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7da070211080b06b.pdf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鈿富(2001)。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瓊玲(1999)。中央行政機關科層體制特徵與成員疏離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易霖(2006)。品牌認同和社群參與對社群忠誠度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莊筱玉(2005)。教師專業知識建構、轉化及發展之研究-一位技術學院英文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莊燿充(2009)。虛擬社群參與者網路使用行為與參與動機對虛擬社群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立德大學學生為例。立德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進隆(譯)(1994)。Peter Senge著。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文化。
陳怡如(2005)。虛擬社群網站之網站特性與成員參與程度對成員轉寄郵件傳播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理與專業發展。台北:學富文化。
陳龍彬(2000)。台灣省中區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互享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童建勳(2010)。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鈺娟(2009)。台中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2-8。
黃勢民(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莉(2003)。英國的教師專業發展與管理主義。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28,51-74。
黃維(譯)(2003)。E. Wenger, R. McDermott & W.M. Snyder 合著。實踐社群─推動學習型組織之鑰。台北:天下文化。
楊志雄(2008)。特教教師你可以更專業-看特教教師專業發展的問題與策略。中等教育,59(4),78-92。
楊振富(譯)(2002)。P.Senge等著。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下)。台北:天下文化。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萬家春(2000)。率先跨出教室的教學導師。現代教育論壇,6,308-312。
鄔文萍(2000)。我國大學推廣教育發展之探討。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玉齡(2004)。以情境學習為中心的成人教導與學習。吳鳳學報,12,487-496。
廖冠淵(2007)。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其個人主義傾向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春榮(1997)。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台北:師大。
劉莉君(2004)。農校教師運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專業發展的參與動機。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樓迎統(2008)。男女大不同。2011年6月1日取自http://web1.nsc.gov.tw/fp.aspx?ctnode=439&xItem=8638&
amp;amp;mp=1
蔡清田、雲大維(2009)。偏遠小校課程社群在教科書選用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87,5-21。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4)。學校行政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習資訊,21(1),55-59。
蔡進雄(2005a)。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5b)。從學校組織多元分析架構論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規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蔡進雄(2009)。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鄭詩釧(2005)。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詩釧(2008)。專業發展的困境:不利專業發展的學校組織文化。2010年8月19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NDPf4nifFRszhphKO_rZuwZ_/article?mid=18
應  奇(1999)。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台北: 揚智。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鍾秀英(2005)。使用者參與網路實務社群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全國主計網eBas之主計論壇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佳雯(2003)。國民小學班群式合作教學之探討-以東部某國小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蘇建洲(2003)。提升國小協同教學成效策略之研究:以團隊管理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貳、英文部分
Barth, R. S. (1990).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Teachers,parents,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Publishers.
Bhattacharya, C. B. & Sen, S. (2003). Consumer-company identifica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relationship with compan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67(2), 76-88.
Cousins, J. B. & others (1992).Teacher-teacher interaction and knowledge u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8361.)
Cummings, P. J. (2006). Beyond collegiality: Inside the practice of  systemic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a public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Y.
Diaz-Maggioli, G. (2004). Teacher 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olittle, G., Sudeck, M. & Rattigan, P. (2008). Cre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Work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Theory into Practice, 47(4), 303-310.
Fullan, M. G. & Hargreaves, A. (1996). Understa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gereaves, A. & Woods, P.(Eds.) (1984).Classrooms and  staffrooms.Buckingham and Bristol,PA:Open University Press.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ertzog, H.S., Pensavalle, M.T. & Lemlech, J.K. (2000). Collegial Relationships: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 Colleagu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46077 .)
Hord, S. M. (2004).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An overview.In S. M. Hord(Ed.), Learning together,leading together:Changing school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p.5-14).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Johnson, S. M. (1990).Teachers Work:Achieving success in our schools. Basic Book. 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Jui-min Tsai, M. A. (2007).Team teaching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Case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foreign and taiwanese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ese elementary schools dissertation.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eedy, J. L. (1991).A Strategy To Develop Teacher Leadership for
    School Restructuring: Teacher Collegial Group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1130.)
Little, J. W. ( 1982). Norms of collegiality and experimentation:Workplace conditions of school success. America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3), 325-340.
Little , J. W. (1990). The persistence of privacy: Autonomy and initiativ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l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4),509-536.
Newll, G., Wilsman, M., Langenfeld, M,& Mclntosh, A. (2002).Online profession development:Sustained learning with prieds.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8,505-509.
Reinken, B. J. (1998).System of Collegiality:A Theory of professional Collegial Relationships in Secondary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9804.)
Smith, S. C. & Scott, J. J. (1990).The collaborative school:A work environment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6918.)
Senge, P. (1994).The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Doubleday.
Westheimer, J. (1999).Communities and consequences:An inquiry into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teachers’professional work.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35(1), 71-10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12-01-01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12-01-01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