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6200719413300
DOI 10.6846/TKU.2007.01160
論文名稱(中文) 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厚德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Case of Houde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2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許瑞恬
研究生(英文) Jui-Tien Hsu
學號 6945500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6-21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范玫芳(126196@mail.tku.edu.tw)
委員 - 陳志瑋(124738@mail.tku.edu.tw)
委員 - 林錫銓(kent@asia.edu.tw)
關鍵字(中) 環境教育
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
校園永續發展
厚德國小
關鍵字(英)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aiwan Greenschool
Sustainable Campus
Houde Elementary School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國民小學實施環境教育之現況與影響政策執行之相關因素,並以臺北縣三重市厚德國民小學為個案,探討實施過程與成效並提供政策上的建議。本研究主要以訪談、問卷調查與文件分析之方法蒐集資料。重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厚德國小能充分利用有限資源推動環境教育並克服經費問題。例如:學校在進行資源回收的同時,能將所獲得的資源回收金運用在其他環境教育的推動上;(二)學生雖具備環境知識,但環境行動力卻不彰,這顯示學校在推動環境教育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三)學校人力、空間與時間的不足影響環境教育的推動;(四)環境教育未延伸至家庭教育中,使得環境教育的影響受限。環境教育不只是單純在學校實施,家庭的環境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有必要透過活動的參與和宣導,讓學校與家庭的環境教育能環環相扣;(五)政府未能全面性兼顧每一所學校的推動情況,通常推動成果較佳的學校較能受到政府的關注並獲得相關資源,形成表現較好的學校與成效不佳學校之間的差距。
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供未來政府推動環境教育之參考:成立學習型網絡、政策方案執行人員協調合作、發展做中學的學習策略、政府提供更多有助於推動環境教育的資源,以及營造國民小學快樂的學習環境。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relevant factors that affect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uses the case of Houde Elementary School to examine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ar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archival analysis. It leads to the following results:(a)Houde Elementary School makes good use of the limited resource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overcomes the budget problem. For example, they can effectively use the recycling fund on other activit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b)Although the students have acquire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their ability to take action is not significant. It shows that schools have to make great progres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The limited manpower, space and time influence the school’s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xtended to domestic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the outcom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not limited to schools. The famil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well. Through initiatives for the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chools can connect close links with the family;(e)The government could not give consideration to various conditions of all schools. The government tends to focus on those well-performed schools in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le those poor-performed schools have not got necessary assistance. It leads to the gap between these schools. 
The research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learning network, the cooperation of policy executors,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by doing” strategy, the government’s providing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more resources, and the creation of a happy learning environ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限制 5
第二章文獻檢閱 9
第一節概念界定 9
第二節相關理論 17
第三節文獻回顧 25
第四節研究架構 27
第三章我國實施環境教育之現況 31
第一節環境教育之相關政策 31
第二節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 36
第三節政府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現況 40
第四章個案分析-臺北縣三重市厚德國民小學 45
第一節影響厚德國小實施環境教育之相關因素 45
第二節厚德國小推動環境教育之成效 56
第三節厚德國小對環境教育的未來展望 67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研究發現 75
第二節政策建議 79
第三節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87
附錄一訪談大綱 93
附錄二問卷 94
附錄三訪談記要 97

表次
表1「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提報分享之評比項目表 38
表2貴校是否為綠色學校之百分比 59
表3學生從哪獲得環境保護相關資訊之百分比 59
表4過去一年內是否參加環境保護相關活動之百分比 60
表5環境覺知和環境知識答題統計表 62
表6受訪學生對環境態度、技能與參與分析表 66

圖次
圖1研究架構圖 30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鑫(1991),〈環境保育與倫理〉,《市師環境教育季刊》,1,13-20頁。
王佩蓮(1991),〈七年級環境行為實施課題調查暨行動訓練的效果研究〉,《市師環教》,4,4-13頁。
王順美、葉燕燕(1998),〈社區環境行動及其環境教育意義-以83年度台北市十大環保社區為例〉,《公共衛生》,25(2):93-105頁。
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頁。
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節水推行計畫〉,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49-56頁。
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與九年一貫〉,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24-29頁。
王順美(2003),〈環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發展-綠色學校〉,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0329.htm,2006年11月15日瀏覽。
王順美(2003),〈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3/20031008.htm,2006年11月15日瀏覽。
王順美(2003),<從綠色學校到永續校園>,收錄於《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環境教育輔導「永續教育工作坊」-永續教育理念與實務研習手冊》,花蓮:花蓮縣教育局。 
王順美(2005),〈致 敬愛的綠色學校伙伴〉,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2005/letter200507a.htm,2006年11月15日瀏覽。
王瑞香譯(1998),Holmes Rolston, Ⅲ著,《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國立編譯館。
王俊秀(2001),《全球變遷與變遷全球-環境社會學的視野》,台北:巨流。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
永續校園全球資訊網(2004),〈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作業要點〉,http://www.esdtaiwan.edu.tw/index_c_context.asp?Display=NEWS&Pkey={834AE566-3402-42F6-88A3-3A719526754C},2007年1月29日瀏覽。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7),〈加強學校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http://ivy2.epa.gov.tw/out_web/E/education-announce/page/12-fco/12-fco-ok01.htm,2007年1月29日瀏覽。
行政院永續會(2005),〈九十四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http://ivy2.epa.gov.tw/nsdn/ch/PRINT/94Annual.pdf,2006年10月26日瀏覽。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34頁。
李永展、李碩慈(1998),〈邁向21世紀的環境行為研究〉,《空間》,104,92-97頁。
李國鼎(1987),〈經濟發展與倫理建設〉,《工作與信仰-台灣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225-236頁。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何國華(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2004),Earl Babbie 著,《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
周儒(1999),〈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1-6頁。
周儒(1992),〈環境倫理的探討〉,《環境教育季刊》,15,25-31頁。	
周忠信(1999),〈以籌建高雄市立英明國中為例-談學校的永續觀〉,《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73-91頁。
周美智、鄭掬文(2001),〈《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份課堂的導讀與整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5,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5/15-5.htm,2007年5月7日瀏覽。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6-42頁。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與差異〉,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人社所專書(43), 397-409頁。
林秀君(2000),《國民小學環境教育實施之研究-以台北縣成功案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 著,《個案研究》,台北:弘智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洪照明(2005),《國小運用社區資源進行鄉土環境教育戶外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里港河堤公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徐菁伶(2005),《企業型基金會推動與贊助環境教育的個案研究─以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素玉(2004),〈綠色競爭,企業的未來〉,《環境台灣-獻給台灣的未來》,31-46頁。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頁。
許民陽、林明聖(2007),〈生態教育的e-learning〉,國際生態教育學術研討及觀摩會,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1-18頁
張玉蓮(2005),《臺灣地區各縣市教育局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真嫚(2002),《環境公民教育歷程之探討:以國小學生校園惜水行動研究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明煌(1992),〈美國自然與環境教育中心目標的設定問題〉,《環境教育季刊》,15,32-35頁。
梁明煌、蔡慧君(2000),《教育部國家級環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台北:教育部環保小組。
梁明煌、王順美(2001),〈綠色學校夥伴網路計畫的介紹〉,綠色學校夥伴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7-19頁。
陳文尚(1999),〈校園「永續發展」概念的意義〉,《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7-18頁。
陳俐親(2006),<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歷程研究:以九十二年度花蓮五所國小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潁峰譯(2001),Timothy Doyle & Doug McEachern著,《環境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陳恆鈞譯(2001),James P. Lester & Joseph Stewart, JR.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各學習領域-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9CC.html?FILEID=147654&open,2006年10月25日瀏覽。
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2006年10月20日瀏覽。
馮慧瑛(1998),〈試探生態女性主義在台灣的發展空間〉,第二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98/papers/paper7.htm,2007年3月6日瀏覽。
黃啟忠(2005),<綠色學校實施之探討-以花蓮縣壽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朝恩(1995),〈環境議題分析與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7,20-23頁。
黃光雄、蔡清田(2005),《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宗煌譯(1991),Paul B. Downing著,《環境經濟學與政策》,台北:聯經。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頁。
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頁。
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教育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0,12-25頁。
楊冠政(1991),〈環境教育概述〉,《市師環境教育季刊》,1,5-12頁。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綠色學校中心辦公室(2005),〈給葉子的依據〉,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絡,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2/tree2005.htm,2006年11月14日瀏覽。
劉阿榮、石慧瑩(1999),〈公民社會的環保道德〉,《人文及社會科學通訊》,10(2):26-44頁。
歐陽嶠暉(1999),〈永續生態校園之理念〉,《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19-25頁。
潘岳(2006),〈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6-09/18/content_5106109.htm,2007年3月6日瀏覽。
鄭一青、許芳菊(2004),〈開啟教育的藍天〉,《環境台灣-獻給台灣的未來》,275-284頁。
臺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http://www2.greenschool.org.tw/main/idea.htm,2006年10月20日瀏覽。
簡聰義(2006),〈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水資源循環再利用)規劃設計篇〉,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1917,2007年4月3日瀏覽。
簡聰義(2006),〈天生我材必有用,環境教育融入特殊教育-教學農園〉,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1647,2007年5月1日瀏覽。
簡聰義(2006),〈迎向光明,自創未來-太陽花田實施計畫〉,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1647,2007年5月1日瀏覽。
簡聰義(2006),〈頭痛的大型廢棄物竟變成理想的瓜棚〉,http://www.greenschool.org.tw/node/10248,2007年5月1日瀏覽。
賽林(2004),〈小朋友也有大影響〉,《環境台灣-獻給台灣的未來》,265-268頁。

英文文獻
Carlsson, M. & Jensen, B. B. (2006). Encourag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The Roles and Challenges for Schools. In A. Dobson and B. Derek. (eds.).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ss. : The M I T Press. pp.237-261.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The Macmillan Co.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ollier Books.
Gough, S. & Scott, W. (2005).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through Learning: Toward a Theory of Change. In A. Dobson and B. Derek. (eds.).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ss. : The M I T Press. pp.263-285.
Horton, D. (2006). Demonstrat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A Study of Everyday Life Among Green Activist. In A. Dobson and B. Derek. (eds.).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Cambridge, Mass. : The M I T Press. pp.127-150.
Hungerford, R. H., A. P. Sia, and A. N. Tomera. (1985-1986). Selected predictor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2): 31-40.
Simmons, D. A. (1989). Mor infusion confusion: A look at environmental curriculum materi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4): 15-1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