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202202110591000
DOI 10.6846/TKU.2021.00561
論文名稱(中文) 由科舉取士的實踐論知識分子理想的尚古傾向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imitivism of Intellectuals' Ideal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1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卓莆航
研究生(英文) Fu-Hang Cho
學號 60101024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1-14
論文頁數 2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周彥文(yenwen@mail.tku.edu.tw)
委員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委員 - 陳昇輝(124511@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科舉文體
審美理想
尚古
關鍵字(英) The styl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ideal of aesthetics
Revere the ancient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科舉作為最早以測驗選官的政府制度,其形成雖源於政治運作的人才需求,卻因社會對於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施行實際所需,而揉合儒家經典與文學理想的追求,「古」作為此二者最核心的理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該制度不但關乎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培育,型塑其認知的框架,知識分子的身份還會由制度的參與者轉換為制定者、評量者,因此不僅制度施行存在內部的動態關係,其所呈現之現象與因而產生的看法具備連續性,可以勾勒出時代間發展之趨勢。
本論文分為五個章節來理解其發展脈絡:
首先,陳述研究動機、範圍、前人研究之成果,說明對命題的基本論點。
第一個部分,透過制度的形成界定科舉發展之基礎,由過程中知識分子所提出的觀點區分其思想傾向與現實影響。
第二個部分,回顧科舉所使用之文體所重視的審美理想,從其所追求的特質與格式上的限制理解其發展。
第三個部分,檢視測驗標準化過程中制度與思想不同的追求方向,藉由「古」的概念得到統一,卻也因各自殊異而持續改變。
最後,歸納本論文的重點並總結成果,自述論文之侷限與可能的發展方向。
英文摘要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e earliest governmental system to select officials by test, was formed out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political operation, but the pursui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literary ideals wa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ociety for the ideals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ectuals. In addition, the system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haping of their cognitive framework, but the identity of intellectuals also changes from being participants in the system to being framers and evaluator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al context.
First, the motivation, scope, and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are presented, and the basic arguments for the proposition are explained.
The first part defines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and distinguishes its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views put forward by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proces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esthetic ideals of the literary style us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re reviewed,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qualities and formal constraints they pursued.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institutional and ideological pursuits in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est, unified by the concept of "antiquity" but also continuously changing due to their differences.
Finally, we summarize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 and conclude the results, describ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and possible directions of development.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構想之形成	3
第二節、理論基礎與前人研究	20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33
第二章 經典內容對文人理想實踐的影響	37
第一節、制義源起	41
第二節、隋唐之開端	44
第三節、宋遼金之發展	54
第四節、蒙元的聚焦	74
第五節、朱明的定型	84
第六節、小結	98
第三章 文體對科舉取士選擇標準的影響	103
第一節、隋唐各科取去標準的形成	107
第二節、策試	111
第三節、詩賦	126
第四節、帖經	134
第五節、墨義	143
第六節、判文	149
第七節、小結	154
第四章 知識份子文學理想對文體的影響	158
第一節、測驗的標準化	161
第二節、儒學的理想與經義	177
第三節、新學與理學的代興	203
第四節、八股文與明代的復古思潮	231
第五節、小結	237
第五章 結論	242
第一節、總結與歸納	245
第二節、侷限與展望	249
參考文獻	251
一、史料 (按出版年排序)	251
二、專書 (按出版年排序)	252
參考文獻
一、史料 (按出版年排序)
1.	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2.	脫脫等,《遼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3.	脫脫等,《金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4.	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5.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6.	董倫等,《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東京,中文出版社,1984年。
7.	紀昀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8.	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9.	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
10.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明倫出版社,1990年。
11.	宋濂等,《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12.	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3年。
13.	杜佑,《通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4.	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15.	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16.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17.	張廷玉等,《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18.	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94年。
19.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20.	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21.	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22.	程顥、程頤,《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3.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24.	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高雄,學海出版社,2016年。
25.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2019年。
26.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2020年。
二、專書 (按出版年排序)
1.	前野直彬,《中國文學概論》,臺北,成文出版,1980年。
2.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1990年。
3.	簡恩定,《復古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4.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5.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台灣書店,1999年。
6.	米爾恰·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7.	包弼德(Peter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8.	錢茂偉,《國家、社會與科舉: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9.	高津孝著,潘世聖譯,《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12.	吳偉凡,《明清制藝今說:「八股文」的現代闡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13.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
14.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15.	魏希德(HildeDeWeerdt)著,胡永光譯,《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折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
16.	羅惠珍,《哲學的力量》,臺北,紅螞蟻圖書,2016年。
17.	上田信著,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18.	卜正民(BrookTimothy)著,廖彥博譯,《社群、王朝:明代國家與社會》,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
19.	劉仲敬,《經與史》,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20.	王飛凌,《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新北,八旗文化,2018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